魂萦箫中三千曲,鹧鸪啼时不忍听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fzwc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优秀代表,竹笛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佳作。作为吹管乐器的一种,竹笛音域宽广,音色可塑性强,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十世纪中叶,发展已经高度成熟的竹笛演奏艺术开始分化,以地域为单位形成众多的艺术流派,而“南派”竹笛就是这众多流派中的优秀代表。与“北派”竹笛不同,“南派”笛曲往往在注意技巧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的气息上,更多的是连贯、柔和的音乐语言,对于演奏者的音乐理解、诠释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如果从骨笛的时代算起,笛子这个乐器已经有了八千多年的历史,即使是竹笛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不过唐宋以前,竹笛虽已不是罕见之物,但形态各异,不成规范,也没有统一的记谱法,所以并没有什么乐谱流传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1949年后,各类民族艺术的发展又重新进入到了黄金时期,竹笛名家陆春龄、赵松庭等人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将昆曲曲牌、江南丝竹以及一些民间曲调加以整理,改编成了竹笛曲目。这些曲目风格清新婉约,颇有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和气质,故自成一派。


陆春龄

  南派竹笛脱胎于昆曲,也是建立在“曲笛”的基础上。与北派的“梆笛”相比,曲笛笛身更加长而粗,故音色也更加柔美,十分适合作为独奏乐器进行表演。
  区别于北派的高技巧性,南派竹笛在演奏上更加注重音乐内在语言的表达,旋律线条通常较为流畅。以江南丝竹为范本,南派竹笛的旋律风格基调也以温婉清丽为主。
  在技巧上,南派竹笛大量地运用蹭音、叠音、换音等演奏技术,用气十分具有弹性,以柔克刚。这些技术都完美地诠释了江南丝竹独有的柔美韵味,演奏时似微波荡漾,给人以清风拂面、沁人心脾之感。

一曲姑苏吴侬语,半城清韵流苏笛


  《姑苏行》是一首由江先谓作曲的竹笛独奏曲,曲调中融入了大量昆曲、江南丝竹的音乐元素,旋律风格流畅而优美,音乐语言婉约甜美,十分具有南派竹笛所独有的优雅气质,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
  这首作品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大段落构成,是一个带有引子的三段体结构的乐曲,一般采用C调曲笛演奏。从优雅的行板过渡到热情的小快板,再回归再现部,三个段落之间的速度差异较为明显,演奏时的情绪也是起伏有致。


01赵松庭


02唱片《姑苏行》

  整个引子是在一个散板节奏下的自由漫步,其中的轻响对比十分明显,在从容优雅的渐强之后迅速达到渐弱的效果。这种快速的节奏、力度的变化,一方面增强了乐曲的音乐性,另一方面使得旋律松紧有致,有起有伏,呼吸感极强,低音则连贯而自然,浑厚而不失灵巧。这段引子旋律美妙而富有诗意,描述了一幅优美而恬静的姑苏晨景图。
  《姑苏行》的呈示部主要分成了三个小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主题动机的铺陈,中强奏;第二个段落是主题动机的变化式发展;第三个段落则是弱奏力度回强。三段之间形成了一个强-弱-强的对比式发展过程。这个段落中比较精彩的一个部分是打音之后的颤音,它在多个小节中均有出现。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一个行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的情绪不断变化、不断递进,运用了大量昆曲的曲调元素,丰富了整体的音乐语言。
  发展段是一个快速流动的段落,从强奏进入,乐句之间的呼吸感十足。在发展段的第二个小段落中,出现了一个附点音符节奏动机,这种附点音符的连续进行在竹笛作品中并不常见,这也就使得作曲家这里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第三个段落也是一个由激动归于平静的过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之后的再现做了情绪上的铺垫。
  作者在创作再现段落时,有意地将该段落的旋律进行设置为调式音阶的下行,以这种手法完成了一个情绪递减、逐渐归于平静的过程。音乐家在演奏中也需要按照这种思路,力度层层递减,情绪逐渐收束,完成一个全曲终止的过程。再现部整体表达了一种沉醉于姑苏美景而流连忘返的情感。
  《姑苏行》这首乐曲段落规整,旋律流畅,音乐起伏有致,具有江南丝竹独特的婉约气质,是竹笛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这首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越中览古》道尽了人世无常。
  笛曲《鹧鸪飞》是一首由陆春龄先生整理改编的竹笛独奏曲,改编自湖南民歌。它在保留原本音乐语言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竹笛独有的表现手法,将南派竹笛的风格血液注入到了这首作品中,使得这首笛曲有了交融性、多元化的特点。这首作品同样是南派竹笛的代表曲目,成为了习笛者的必奏曲目之一,也是竹笛演奏會的保留曲目之一。
  在这首笛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用do、re、mi、sol简简单单的四个音,就渲染了一幅鹧鸪在悠远辽阔的天边翱翔的美景。
  转入A段,这是一个慢板乐章,其中运用了大量震音、颤音、叠音、打音的技巧,旋律流畅,迂回往返,好似一群鹧鸪在空中盘旋,时起时落。值得一提的是,该段落有多处强拍前的换气处理,旋律舒缓而不失动力,音与音之间无处不流露出对于生活的深切热忱和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唱片《鹧鸪飞》

  “超吹”技巧在竹笛演奏中属于特殊演奏技法,并不是特别常见。“超吹”的音通常音量較小,音色空旷,有飘渺之感,因此也十分适合描绘在天边翱翔的鹧鸪。在本曲中,连续的超吹音给了听者独特的审美体验,仿佛置身于云端,又仿佛身旁真的有鹧鸪飞过。
  进入到发展段落,乐曲以一段慢起渐快引入,力度为中强,节奏上以大篇幅的十六分音符流动来铺陈,并与主题材料中的附点节奏动机相呼应,逐渐将全曲推向高潮。气息与手指的灵活跳跃相结合,流畅的旋律线条如流水般地倾泻出来,完成了一个情绪逐渐衰退的过程。最后乐曲结束在长颤音上,这也是与乐曲开头引子部分的首尾相应,描绘了一幅鹧鸪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天边的画面。
  这首乐曲作为南派竹笛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在体现了一代竹笛大师陆春龄的高超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引领着中国的竹笛走向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在这之后,大量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竹笛的曲目库。

“中国魔笛”陆春龄


  南派竹笛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也是开山元老之一就是优秀的竹笛演奏家陆春龄先生。作为南派竹笛的创始人,陆老先生为中国的竹笛艺术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竹笛艺术重要的奠基人,在竹笛演奏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陆春龄先生善用打音、颤音、历音、蹭音等演奏技术,他演奏的竹笛作品音色柔美、意味深远,将江南丝竹独有的清秀而圆润的气质发挥得恰如其分。除此之外,作为竹笛艺术的先驱,陆春龄通过来自民间的昆曲、江南丝竹等曲调,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竹笛作品,其中就包括《小放牛》《鹧鸪飞》等名篇,他的作品堪称竹笛曲目中的瑰宝。
  赵松庭先生也是南派竹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集理论研究、创作、演奏、教育四者于一身的伟大的竹笛艺术实践者。他开创性地在竹笛演奏中加入了“循环换气”的技法,大大地增强了竹笛这件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业内的一致认可。赵松庭先生的作品同样有口皆碑,《三五七》《幽兰逢春》等名篇作为他的代表作品广为流传,成为了竹笛演奏会上的保留曲目,这些不朽名篇作为他留给竹笛艺术的遗产,与赵松庭一起名垂青史。除此之外,赵松庭先生还是一位卓越的竹笛教育家,培养出了像袁修和、张维良、杜如松等一大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延续了竹笛艺术的血脉,同时也为这个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继承者。

南派笛曲《姑苏行》与《鹧鸪飞》


  《姑苏行》《鹧鸪飞》这两首乐曲同是南派竹笛的代表作品,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仔细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仍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首先从曲目的来源看,《姑苏行》是由作曲家江先渭从昆曲的曲调中整理而出的,是典型的江南丝竹乐,而《鹧鸪飞》则是陆春龄先生由湖南民歌改编而来的,带有湘赣地区民歌的独有韵味。此外,陆先生在这首乐曲中融入了江南丝竹的元素,并以竹笛的语言将其加以诠释,则是多种风格融合的开创之举,也使得这首乐曲又多了一番韵味。
  其次,从结构来看,《姑苏行》是一首以西洋复三部曲式为基础结构构筑的乐曲,这种结构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强,同时也富有推动力。而《鹧鸪飞》则是以民间变奏曲结构构建的乐曲,这种结构大多来自民间艺人的即兴演奏,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以及很强的自由性,因此也比较适合用来描写这一宽广、辽阔的壮美画卷。
  对南派竹笛而言,这两首作品在气息的控制、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达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皆要求气息均匀、舒缓,演奏连贯,强而不噪,音乐的处理更加细腻,对音符的颗粒感和弹性要求较高。从整体的布局上来看,这两首作品都是慢-快-慢的行进方式,这一点也符合了音乐创作布局上“起、承、转、合”的要求,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南派竹笛是中国竹笛音乐发展黄金时代的一个剪影,也是竹笛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角。从南派竹笛的大量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也可以看出江南丝竹对于江南地区音乐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竹笛音乐向风格化、流派化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竹笛艺术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这种风格化、流派化一方面完成了对于地域特征性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赋予了音乐本身以灵魂,使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保护、传承、发展的任务。而后的几十年、数百年中,竹笛各派系的风格会再进行不断的融合与不断的分化,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天下大势”,而作为民族音乐从业者的我们,需要适应历史的潮流,更好地保护中国的优秀民乐文化,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为之融入更多、更鲜活、更丰富的元素,使它的脉搏永远都富有生机。
其他文献
对很多人来说,即兴伴奏似乎很神奇。没有乐谱却弹奏得行云流水,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享受。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琴童数目爆炸式增长。我所在的魔都号称有十万琴童,每年寒暑假在考级点门口排起的长队都是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與此相对的是,很多学习钢琴多年的学生,可以考出十级,却在面对一首流行歌曲时听不出旋律,编配不知如何下手。  即兴演奏真的是少数人的天赋吗?这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01乐谱手稿《罗伯
期刊
规划音乐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意的过程,是穿越时空的旅程。循着古典音乐穿越历史的微光,喜不自禁地聆听时空那头的回响。古典音乐之旅本质上还是“思想的遨游”,演奏者和观众同时踏上这奇异的想象之旅,享受音乐,惠及心灵。  在2018乐季结束之后,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首次施行跨年乐季。2018/19乐季的计划起讫时间为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7月6日,苏交将继续以一流的艺术水准,力邀
期刊
林国伟教授,意大利利贝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戏剧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副主任。他监制与指导过的多类艺术作品(戏剧、展览、艺术节)达七十余项,曾在亚、美、欧多国自创自演多部独角剧。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后,林教授每年都会策划和管理一个与香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节。2017年,林教授出版了著作《我是艺管人》。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MA in Cultural
期刊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这一“听感”艺术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着人类的现实生活与情感。通过聆听音乐,人们净化着心灵,提升着自身的审美能力。随着“茅为蕙多钢琴音乐会”的出现,茅为蕙这位坚持用钢琴发声、致力于推广和普及音乐教育、学贯中西方音乐领域的专家,也想对当今钢琴的专业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全面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期刊
维多利亚·穆洛娃,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女神,曾数次来沪演出。2018年10月13日,终于等来了她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这是一台真正的独奏音乐会——无伴奏,一览无余,没有帮衬和修饰,就像马三立的单口相声。  小提琴这件乐器,擅长线条旋律,短在和声织体,因此,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不多。功夫不过硬,是不敢在现场拉无伴奏的,更别说是整场独奏音乐会。  穆洛娃琴艺高超,个性强烈,脾气也大。上次在东方艺术中心的
期刊
张昊辰在BIS的唱片发行后,不仅在国内成为话题,外媒的评价也不错。BIS是一家注重品质且眼光独到的公司,在目前这个唱片业衰退、品质又泥沙俱下的时代,它的操作还是能引起乐迷关注的。这张唱片的曲目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与雅纳切克的作品。同一时期,他独奏会节目单的主轴是舒曼、李斯特与普罗科菲耶夫。近日,我对钢琴家进行了一次访谈,内容基本就围绕着他的这些核心曲目。  ● -张可驹 ○ -张昊辰  ●
期刊
不久前,我在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上听了一场高质量的演出:德国歌唱家马丁·布伦斯(Martin Bruns)与他的中国学生汪昌博合作,演出全套德奥艺术歌曲。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可说是完全“阳春白雪”。从时间顺序来说,基本从贝多芬开始,到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再到马勒和沃尔夫,将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主线呈现大略。以这样的主线为重心,配合较为冷门的作曲家舍克(O. Schoeck)的歌曲,以及受到德
期刊
对于圣-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迪士尼公司的《幻想曲2000》中动物狂欢节那只淡紫色的、玩着溜溜球的鸟儿?还是《参孙与达丽拉》中达丽拉优美的咏叹调《我心花怒放》?抑或是被他《第三交响曲》中庄严而几乎轻不可闻的低音所产生的极具戏剧性的效果所震撼?不过,在我们熟知的作品之外,也千万别忘了圣-桑的其他作品,本期附片收录的《F大调交响曲》和两首交响诗同样是他的杰出之作。  圣-桑1835年出生于巴黎,
期刊
盛放:艺术节开幕音乐会  仿佛是要驱散才有的一丝寒意,立冬甫过,上海音乐厅旋即开启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音乐盛典。2018年11月12日,第六届上海音乐学院“我为中提狂”国际中提琴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当晚,在沈西蒂、蓝汉成、盛利、刘念四位上音中提琴导师的带领下,由六十余位乐手组成的中提琴合奏团以多样的组合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纯中提琴音乐会。  即使是在今天,纯粹由中提琴组成的合奏音乐会,即便不
期刊
● -曾梦 ○ -朱磊  ● 经过十几年的磨合期,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已经逐渐朝着您所期待的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了,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琴都已走向成熟,为普及和专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您对我们专业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总体来讲分为两大线索:一种是专业教育,另一种就是社会教育。  我们的专业教育应该说在乐器的发展史上,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