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穿越,融为一体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v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多利亚·穆洛娃,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女神,曾数次来沪演出。2018年10月13日,终于等来了她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这是一台真正的独奏音乐会——无伴奏,一览无余,没有帮衬和修饰,就像马三立的单口相声。
  小提琴这件乐器,擅长线条旋律,短在和声织体,因此,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不多。功夫不过硬,是不敢在现场拉无伴奏的,更别说是整场独奏音乐会。
  穆洛娃琴艺高超,个性强烈,脾气也大。上次在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会后,她因不满现场观众在她演奏时拍照,发表言辞强烈的批评,引起网上热议。这次主办方在观众进音乐厅时,每人发上一张纸条,提示观众整场演出无中场休息,每首曲目之间请勿鼓掌,如有迟到,请在最后一排聆听。


穆洛娃接受媒體采访

  如此提示,我感觉到了这场音乐会的与众不同。没有中场休息,一口气演奏完整场音乐会,表明穆洛娃对自己演奏水平和状态的超强自信。在作品的乐章之间不鼓掌,这是约定俗成的;而在每首曲目之间不鼓掌,可见穆洛娃对音乐会整体结构的独特思考——谋篇布局的整体性。
  再看曲目安排,新颖而又独具匠心:用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与几位当代作曲家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交替“夹花”演奏,古今穿越,融为一体。为此,穆洛娃在本场音乐会特意操用了两把小提琴名琴:一把是瓜达尼尼小提琴(羊肠弦),用来演奏巴赫作品;另一把是制作于1723年的名为“朱尔斯·福尔克”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现代弦),用来演奏现代作品。前者纯净清澈,适宜表达巴洛克;后者宏亮奔放,更善演释当代音乐。
  穆洛娃以巴赫《B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与《变奏》开场,接着是日本当代作曲家藤仓大为无伴奏小提琴而作的《Line by Iine》,此作虽然用了现代音乐语汇,强调高音区和极高音区的刚劲有力,但本质上非常接近巴赫。在巴赫的《C大调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的《广板》与《快板》之后,是英国当代作曲家乔治·本杰明的《Three Miniatures》,此作由三段组成——摇篮曲、卡农以及灵巧的拨弦段落,古意中透出田园诗意,亦古亦新。随后,穆洛娃再次回到巴赫,演奏《B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布雷舞曲》与《变奏》。穆洛娃与指挥大师阿巴多所生的儿子米沙·穆洛娃-阿巴多演奏了《巴西》,南美风情与爵士乐相融合,节奏感强,通俗好听。与儿子相会后,穆洛娃还是回到巴赫,演奏《G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的《西西里舞曲》与《急板》,接着是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鲜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洗练明快,生气勃勃,其中大量使用全音阶,极具冲击力。
  巴赫是古典音乐开天辟地的巨擘,对后世影响深远,穆洛娃的音乐会以巴赫为中心,逐渐展开,最后依然回到巴赫,以无伴奏小提琴名篇收尾——巴赫《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舞曲》。如果说穆洛娃之前演奏的巴赫清澈、纯净、细腻、明快,如水晶般晶莹剔透,尤其是快板的演奏,技艺精湛,滴水不漏,高潮迭起,那么在演奏最需要炫技的《恰空舞曲》时,穆洛娃却一反常态,心平气和,轻吟慢诉,涓涓细流,特别是结尾,绝大部分小提琴家是以宏亮的持续强音结束,而穆洛娃却出其不意地以弱音结束,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穆洛娃

  到此,憋了近八十分钟的掌声终于响起,全场观众热烈鼓掌,尽情释放!到此,我明白了穆洛娃要求在演出中不要鼓掌的道理——欣赏高品质的音乐会,不仅仅是娱乐,更是精神的洗礼。一切,都是为了艺术的纯粹性。就像瓦格纳曾要求的那样,演出中不要鼓掌。
  此时,舞台上的穆洛娃,轻松愉快地笑了,一点不见冰冷,她甚至笑得有点腼腆,如少女般羞赧,妩媚动人,依稀可见她曾经的青春美丽——难怪阿巴多当年会那么迷她,迷到一刻都不愿离开她。就是在这样迷人的笑容中,穆洛娃加演了一曲——依然是巴赫,《G小调无伴奏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柔板”……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巴黎北方剧院带着由十三个人组成的表演团队,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音乐戏剧《茶花女》。这些年来,巴黎北方剧院一直致力于创作“类歌剧”形式的舞台作品,这部2016年首演于巴黎的作品脱胎于鼎鼎有名的威尔第歌剧,其深化戏剧质感的改编又致敬了弗朗西斯科·玛丽亚·皮亚韦(Francesco Maria Piave)创作于1852年的《茶花女》母体戏剧版本。  但即使当你带着“音乐戏剧”的概念走进
期刊
当你聆听莫扎特时,是否会被他的幽默诙谐打动?是否会震撼于《唐璜》中描写魔鬼的黑暗?抑或是被他充满歌唱性的旋律所吸引?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莫扎特的一面。当你聆听他的《安魂曲》时,是否又会为他精湛的复调技巧而惊叹?甚至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如此准确的赋格,并不像随时会灵光乍现的莫扎特的风格。但是,当你听到这张唱片,欣赏过那些贯穿莫扎特创作生涯的复调作品,你一定会明白,这也是莫扎特。  本期附片中既有莫扎
期刊
歌剧已经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人说歌剧代表了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文化符号,日益面临观众老龄化的局面是不可避免和无法逆转的,即使在歌剧发源地欧美国家也是这样。  真的如此吗?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男中音歌唱家施恒导演的意大利喜歌剧《爱之甘醇》近日在上海首演,带给了年轻观众焕然一新的舞台体验。一直被认为是“阳春白雪”的西洋经典歌剧,经过施恒的改编,高潮不断,精彩纷呈,在轻松愉悦和诙谐幽默的气氛中引来
期刊
指挥中的韦尔瑟-莫斯特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这次访华之旅,实在是跟中国乐迷一个久违了的会面。  1987年,乐团在时任音乐总监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的带领下,首次在台北演出;其后的1998年,乐团首次踏足上海及北京。至今,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已逾二十年未涉足大中华地区。这次乐团在庆祝成立百年后再度来华,并在多达七个城市举行十一场演出,其间亦会首次踏足南京、武汉、深圳及澳
期刊
一提到小提琴,映入许多乐迷脑海中的就是身穿严肃正装的演奏家正襟危坐演奏的形象了。的确,小提琴从诞生之初,一直属于贵族的艺术。无论是常年出现在沙龙供上流社会娱乐的小型室内乐,还是在高档音乐厅上演的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小提琴一直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角,这也奠定了小提琴在大众心中高高在上的、庄重的基调。因此,充满民间风俗与活力的舞蹈与小提琴结合,无疑是对小提琴的一种颠覆,而当下炙手可热的美女小提琴演奏家林赛·
期刊
2018年10月27日,上海音乐厅举行了萨尔茨堡室内乐团(Camerata Salzburg)与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的音乐会。在演出前,我们采访了乐团经理米歇尔·索瓦(Michel Sowa)与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on)。一个乐团:世界上第一个以“Camerata”命名的室内乐团  “卡梅拉塔”(Camerata)原有室内乐队和室内合唱团之意,特指那些人数不多却配合默契、音色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即兴伴奏似乎很神奇。没有乐谱却弹奏得行云流水,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享受。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琴童数目爆炸式增长。我所在的魔都号称有十万琴童,每年寒暑假在考级点门口排起的长队都是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與此相对的是,很多学习钢琴多年的学生,可以考出十级,却在面对一首流行歌曲时听不出旋律,编配不知如何下手。  即兴演奏真的是少数人的天赋吗?这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01乐谱手稿《罗伯
期刊
规划音乐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意的过程,是穿越时空的旅程。循着古典音乐穿越历史的微光,喜不自禁地聆听时空那头的回响。古典音乐之旅本质上还是“思想的遨游”,演奏者和观众同时踏上这奇异的想象之旅,享受音乐,惠及心灵。  在2018乐季结束之后,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首次施行跨年乐季。2018/19乐季的计划起讫时间为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7月6日,苏交将继续以一流的艺术水准,力邀
期刊
林国伟教授,意大利利贝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戏剧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副主任。他监制与指导过的多类艺术作品(戏剧、展览、艺术节)达七十余项,曾在亚、美、欧多国自创自演多部独角剧。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后,林教授每年都会策划和管理一个与香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节。2017年,林教授出版了著作《我是艺管人》。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MA in Cultural
期刊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这一“听感”艺术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着人类的现实生活与情感。通过聆听音乐,人们净化着心灵,提升着自身的审美能力。随着“茅为蕙多钢琴音乐会”的出现,茅为蕙这位坚持用钢琴发声、致力于推广和普及音乐教育、学贯中西方音乐领域的专家,也想对当今钢琴的专业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全面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