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物寓意是散文常见的写法,它往往借助独具特征的具体物象寄寓作者特定的情思。托物寓意类散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独具特征之具体物象,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志趣、愿望等的散文。解读此类散文,要特别注意三个视角。
一、 抓住物的特征
托物寓意类散文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往往会对所托物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神韵进行细致描绘。因此,阅读此类散文,首先要找准文章所托之物,把握作者笔下所显示出的特征。例如《马缨花》有这样的描写:“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这些语句抓住了马缨花的形、色、味,运用比喻、通感的手法,将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马缨花的盎然生机。其中,马缨花的颜色——红色,属于暖色调,给人温暖,同时带给人希望。有了这样的解读,理解文本的意蕴就有了良好的铺垫。
二、 体悟人的情感
托物寓意类散文,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具体描绘的最终目的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思想、志趣、愿望等,而这一切往往是含而不露的,要明晰地解读,就要从作者所描写的物象之特征入手,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如《马缨花》中,作者写道:“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作者为什么会对马缨花有“感激的心情”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生机盎然、彰显着生命活力的花,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动力,乃至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那“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慰藉。
三、 学会知人论世
同是面对夕阳,有人赏得“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优美,有人却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观景赏物时的心境不同,作者笔下呈现的景
物
特点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景随情移”。所以在解读托物寓意类散文时,应该关注作者当时的生活情景。《马缨花》强调的“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是“北平城一片黑暗”的地方,有“孤寂之感”的“我”,“仿佛遗世而独立”。这样就不难理解马缨花给处在阴森凄苦的气氛中的孤寂、遗世而独立的作者心灵的慰藉,和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了。另外此文作于国庆前夕(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作者所抒发的对祖国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合乎时,顺乎情。“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这句话写出了马缨花在新的生活环境里,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仿佛”一词透出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表达他在新时代喜悦幸福的心情。季羡林在散文集的《自序》里这样写道:“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他的幸福喜悦的心情应该是真的。“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至此,作者写马缨花的寓意很明了,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阅读托物寓意类散文,若能注意作者观景赏物时的生活情景及作品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对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志趣等不无裨益。
(作者:尹波,江阴市青阳中学 刘生权,江阴市中小学教研室)
一、 抓住物的特征
托物寓意类散文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往往会对所托物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神韵进行细致描绘。因此,阅读此类散文,首先要找准文章所托之物,把握作者笔下所显示出的特征。例如《马缨花》有这样的描写:“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这些语句抓住了马缨花的形、色、味,运用比喻、通感的手法,将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马缨花的盎然生机。其中,马缨花的颜色——红色,属于暖色调,给人温暖,同时带给人希望。有了这样的解读,理解文本的意蕴就有了良好的铺垫。
二、 体悟人的情感
托物寓意类散文,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具体描绘的最终目的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思想、志趣、愿望等,而这一切往往是含而不露的,要明晰地解读,就要从作者所描写的物象之特征入手,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如《马缨花》中,作者写道:“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作者为什么会对马缨花有“感激的心情”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生机盎然、彰显着生命活力的花,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动力,乃至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那“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慰藉。
三、 学会知人论世
同是面对夕阳,有人赏得“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优美,有人却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观景赏物时的心境不同,作者笔下呈现的景
物
特点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景随情移”。所以在解读托物寓意类散文时,应该关注作者当时的生活情景。《马缨花》强调的“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是“北平城一片黑暗”的地方,有“孤寂之感”的“我”,“仿佛遗世而独立”。这样就不难理解马缨花给处在阴森凄苦的气氛中的孤寂、遗世而独立的作者心灵的慰藉,和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了。另外此文作于国庆前夕(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作者所抒发的对祖国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合乎时,顺乎情。“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这句话写出了马缨花在新的生活环境里,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仿佛”一词透出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表达他在新时代喜悦幸福的心情。季羡林在散文集的《自序》里这样写道:“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他的幸福喜悦的心情应该是真的。“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至此,作者写马缨花的寓意很明了,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阅读托物寓意类散文,若能注意作者观景赏物时的生活情景及作品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对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志趣等不无裨益。
(作者:尹波,江阴市青阳中学 刘生权,江阴市中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