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本色而为真,入空灵而有悟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c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妙悟”说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在其理论批评著作《沧浪诗话·诗辨》中所提出的诗歌理论。一般认为,严羽的“妙悟”说只是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妙悟”也可以成为鉴赏诗歌的理论,本文运用严羽的“妙悟”说,鉴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鉴赏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妙悟 王维 山水田园诗 空灵
  “妙悟”说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在其理论批评著作《沧浪诗话·诗辨》中所提出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严羽认为,“妙悟”是诗家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悟性”,通俗点讲是禀赋或潜质。对于诗家来说,“妙悟”是高于一切的,学诗者必须要懂得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技法。诗之所以成为诗,就在于诗具有属己的内在规定性,这是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而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流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在其山水田园诗中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通过“妙悟”来鉴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王维所创造的意境和其诗中蕴含的幽深微远的禅机,从而对诗人的艺术境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物我两忘,妙悟自然
  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盛行。佛学思想渗透到其诗中,致使王维的诗中充满了佛理与禅机,这与严羽“妙悟”说的根源是一致的。严羽的“妙悟”是诗人对诗歌本身的一种直觉性的理解和觉悟,而我们在鉴赏其诗歌时,也要从佛学和禅理出发,体会赋予其中的深刻哲理。王维诗中富有禅理的诗歌很多,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①
  在这首诗中,王维首先通过“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几乎没有任何雕琢的一句来交代山中芙蓉花即将开放的生长情况,后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则简单直白地交代了芙蓉花在山中盛开和衰败的过程,却没有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王维看到了山中芙蓉花的自然开落,但却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对芙蓉花的无人欣赏感到遗憾,也并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中,难道真的是诗人无情吗?当然不是。王维超脱的物我的境界,将自己也置身于这寂静幽深的山林中,把自己也变成了一朵在山中自然开落的芙蓉花,这种物我两忘,妙悟自然的境界当然不需要人世间的感情来纷扰。诗人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与大自然同呼吸,同一花、一草、一木一样,没有纷繁的欲望和纠缠,只剩下对大千世界的一种超脱,诗人在自然中看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万物变化,不变的始终是诗人的本心,诗人的“妙悟”。
  王维崇尚的是一种澄澈无尘的诗歌境界,并且超脱了物我,把自己也置于自然之中,在自然事物和现象中得到启发,悟出禅机。这正是严羽的“妙悟”所倡导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妙悟”是其对自然、对物我之中直觉性的体验,而这正是严羽所认为的“妙悟”,即重视作家的心灵体验。诗歌艺术的奥妙,既非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亦非理论所可以阐述明白的,必须在对大量的诗歌佳作的直觉思维中,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这就是诗家的“妙悟”。
  二、本色为真,不假藻饰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述“妙悟”时曾论述道:“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②可见,严羽所倡导的“妙悟”是以“本色”“当行”为核心的,其中,更重要的是“本色”。严羽所推崇的孟浩然就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平淡自然、不加雕饰,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的“本色”。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具有这个特点。我们从他许多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来。如他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③
  在诗中,诗人首先用短短的一句话交代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诗人已经摆脱了官场生活的勾心斗角,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此时的诗人已经抛下了尘世间的纷纷扰扰,在寂静的生活中忘却了红尘繁华,一心一意回归本真,找回真实的自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作者并不刻意地追求美丽的风景,他认为自然的每一种景色都是美丽的,都值得去欣赏,随着心的脚步随意行走,眼前的景色就是最美的。而当作者欣赏了美丽的景色之后准备回家时,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回家早晚并不重要,碰到了知音人,当然要好好地谈笑一番,方不负此行。诗人乐在其中,怡然山水,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顺从了诗人的“本心”,让诗人感觉到了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这是诗人“本心”的呼唤,也是诗人“本色”的体现。
  严羽的“本色”是要求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用过分华丽的语言压倒情感的抒发。而在鉴赏诗歌时也需要用自己的“本色”去揣摩诗人的“本色”,心中缺少一份纯净透明,是无法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赋予的情感和思想。“本色”是创作原则,也是鉴赏原则,一颗被污染的心是没有办法体会纯净的情感的,没有“本色”,也无法理解“本色当行”的纯美诗歌。
  三、空灵精妙,无迹可求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④可见,严羽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便是空灵精妙、无迹可求的。“兴趣”的特点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看似无而实际有、看似空而实际实的感受。即指在诗歌创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和作品中的物象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空灵蕴藉之境界。这种境界的表现则是“妙悟”所带来的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⑤,也就是诗歌达到的一种水月镜花的空灵蕴藉之美感。所以说妙悟即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情感与物象达到一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空灵之境界。“不即”,指诗歌形象的一种现实性;“不离”,则是指形象的一种空灵精妙。“空”看似是一种离,而由于在诗歌中注入了作者的真实性情,因此那种因生命性情而产生的一种“灵”,或者说是一种“气”则成为诗歌感染力的源泉。也就在诗歌形象与作品的思想情感之间搭起了“不即不离”的微妙之桥,可谓是“妙不可言”。因此“妙悟”的涵义中应该有“空灵”之境。   而我们在鉴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时,便要细心地体会其中所具有的空灵精妙、无迹可求的艺术特色。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⑥
  诗的一开头,诗人就用简单的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并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意境。时值秋天,在寂静的深山中,刚刚下过一阵微雨,空气清新,夜晚也即将来临。在这种气氛下,作者又用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刻细致地描绘了山间的明月和清泉,近乎直白的描写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整首诗产生了一种空灵的意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则是用来对比前句,有静便有动,用人的动态的活动来衬托景物静态的状态,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是表明了作者眷恋自然、热爱山水的思想感情。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和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空灵纯美的诗境。可见,空灵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无迹可求”也是王维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迹”是指诗歌的意味含蓄深远,只能给人以无限的深思而不只是停留于纸面上的意思,这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不可凑泊”的艺术特点是一致的。
  严羽的“妙悟”说虽然侧重的是诗歌创作,但我们不可以仅仅把它理解为单一的诗歌创作理论,而是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妙悟”,诗歌创作中需要“妙悟”,诗歌鉴赏中也同样需要“妙悟”。只有将“本心”调整到与作者一致的状态,并且凝神静思、心领神悟,才能达到“妙悟”境界,也才能够领悟作者的境界,拥有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①③⑥ 陈铁民校注,王维撰:《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5页,第191页,第451页。
  ②④⑤ 郭绍虞校释,严羽著:《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第26页,第26页。
  参考文献:
  [1] 许志刚.严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染瑜霞,师长泰(主编).王维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作 者:李迎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小说与红学研究。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2013年2月,上海东方卫视启动《舞林争霸》节目,一方面学院舞者与草根舞者通过赛事相互对抗,草根舞者的崛起实为为一场夺权运动,蚕食着原本属于学院派的东西,舞林争霸,与其说争的是生存权不如说争的是话语权;另一方面草根与学院舞者也存在着合谋,草根并不一定就完全是草根,他们同时也在吸收着学院派的东西,学院也并不就仅仅是学院,他们也在吸收着草根的东西,类似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互动。同时通过草根与学院
期刊
摘 要:湖北作家赵丽的小说《寿宴》突出的艺术特征有二。一是故事奇特:前来为寿星祝寿的各色人等,并非抱有淳朴的真诚之意,而是怀着不可告人的功利之心。与其说寿宴是一场城市化背景的乡村盛典,不如说是一出商业化时代的人性活剧;二是构思精巧:作者将各种人物安置于农家场院,让其进行着各自的人性表演,构成一幅城市化、商业化时代背景下的城乡浮世绘,浓缩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病象,折射出令人唏嘘的人情冷暖,并据此展开深刻
期刊
摘 要:《大鱼海棠》是2016年7月上映的国产魔幻动画电影,讲述了神界少女报答人间男孩恩情的故事。电影筹备数年,上映后却饱受争议。影片被指“抄袭”了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本文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对两部电影进行细节比较,分析《大鱼海棠》被指“抄袭”的原因及启示。  关键词:电影 “抄袭” 《大鱼海棠》 《千与千寻》  筹备十二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终于今年7月上映,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大
期刊
摘 要:诗人丁尼生在其代表作《悼念集》中与自我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广泛对话,集中体现了他对死亡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最终在对人性的乐观希望中找到了永恒的意义,并达到了与上帝的和解。  关键词:死亡 人生 爱  英国诗人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的名作《悼念集》完成于1850年。整个集子一共由131首诗歌组成,外加序言和后记各一篇,长达3000行。这个作品是一首挽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成长小说的维度来分析《朗霞的西街》,主要论述了其恋爱主题、震撼事件及成长引路人,发掘其中蕴含的复杂的人性以及爱的无私和伟大。  关键词:《朗霞的西街》 成长小说 人性 爱  蒋韵的作品《朗霞的西街》是一部可读性非常强的小说,语言清新流畅,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本文主要通过成长小说类型维度来分析《朗霞的西街》,主要论述了恋爱,震撼事件及成长引路人三个主题,发掘其中蕴含的复
期刊
摘 要:李锐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关注苦难,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其小说《无风之树》以拐叔的一生为基点,从他生前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传统的民族性格,敦厚、善良、坚韧,但又懦弱、顺从;从他死后矮人坪里其他瘤拐们的表现中,充分揭示了在苦难折磨下人性的扭曲与退化。小说对苦难折射下的人性进行了反思,并在最后对人的未来进行了价值叩问,对困境出路进行了建构——逃离本身就是一种出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索尔之子》讲述了“二战”纳粹集中营特遣队员索尔拼尽一切要为小男孩举行犹太葬礼的故事。电影导演拉斯洛·杰莱斯运用虚交的固定长镜头,用回归电影本初之意义的表达,直面人生的恐惧。文章试图从电影的内容情节入手,探求人性在绝望处境下的苟且与崇高,让读者相信人性中的善良,体味和平与自由的重要。  关键词:表达 执念 人性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匈牙利导演拉斯洛·杰莱斯的处女作《索尔之子》
期刊
摘 要:贾平凹的《秦腔》以引生的边缘化叙事视角揭示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生存困境,并在“密实的流年式叙写”中塑造了赋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文化符号。可以说清风街的生产方式、生活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是时代浪潮冲击下乡土中国的缩影。表面上作家沉浸在这种生活化叙事中,细细读来文本中处处弥漫着作家哀痛、迷惘的情绪,这是灵魂无处安妥的隐痛,更是一种时代精神困惑。  关键词:乡土 生活化 现实 精神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
期刊
摘 要:以《幽灵》为代表的“神秘故事”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晚年创作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小说借助丰富的意象,描摹出作者在时代背景下梦幻与悲伤、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心灵景观图。本文从作家心灵传记的视角结合历史语境具体解读了《幽灵》等作品中的意象群及其思想意蕴,力图把握屠格涅夫精神危机时期的心灵景观全貌。  关键词:心灵景观 神秘故事 《幽灵》 意象  别林斯基说:“浪漫主义
期刊
摘 要:法国小说《刺猬的优雅》及其改编电影在日本文化符号的表现上都极为突出,形成一种强烈的互文,显示出小说作者与影片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共同认同。两个文本对日本文化符号的塑造一方面是西方人“仰慕东方器物的风尚”的延续,另一方面两个文本也都在把日本文化视为已经僵化的法国社会与文化的拯救者,充满了乌托邦式的臆想。  关键词:《刺猬的优雅》 日本文化 符号 想象  小说《刺猬的优雅》(L'éléganc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