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百态 执爱永恒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x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成长小说的维度来分析《朗霞的西街》,主要论述了其恋爱主题、震撼事件及成长引路人,发掘其中蕴含的复杂的人性以及爱的无私和伟大。
  关键词:《朗霞的西街》 成长小说 人性 爱
  蒋韵的作品《朗霞的西街》是一部可读性非常强的小说,语言清新流畅,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本文主要通过成长小说类型维度来分析《朗霞的西街》,主要论述了恋爱,震撼事件及成长引路人三个主题,发掘其中蕴含的复杂的人性以及爱的无私和伟大。
  “个体如何在‘内心自我’与‘外部规约’这内外两种力量的激烈碰撞中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重大人事选择或形成自身性情志向……甄别或判断成长小说的一个关键,在于主人公是否因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艾布拉姆斯语)或‘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马科斯语)而改变了原有的性格或世界观。”①在《朗霞的西街》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主人公是朗霞,她贯穿文本的始终,而朗霞的妈妈马兰花、邻居吴锦梅也是故事的重要角色,文本对她们的人生经历描述虽然详略不一,但是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都经历了精神上的危机或切肤之痛的事件,在内外压力的挤压下,做出了各自的人生选择,改变了原来的人生道路。所以,这个小说具有成长小说的一个关键特征。同时,这三个女人的成长互相交叉、缠绕,甚至被拧在了一条绳上,最终成为对方生命中无可回避的要素,这部小说可以视为是三个女人的成长小说。
  一、甜蜜而沉重的恋爱
  恋爱,是多数人成长过程中情感上的必然经历,人们在恋爱中体验甜蜜、温暖、安全、快乐,也感受到惆怅、失望、伤心、痛苦,幸福和悲伤在恋爱的道路上如影随形,人的心智也在磨炼中慢慢成熟。一场恋爱,是一场成长,也是成长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马兰花刚满十八岁像一朵鲜花般时就嫁给了大她十岁的国军连长陈宝印。旧时的女子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谈不上爱情,更何况穷家小户的,找个连长,样貌齐整,就是一桩体面的婚事了。万幸的是,婚后的马兰花体验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感受到了恋爱的甜蜜。丈夫粗通文墨,能解风情,知晓冷暖,温存体贴,甚至还学“张敞画眉”,为小新娘梳头,军人强硬的心化为一汪春水,向兰花许诺“兰花,这一辈子,我要让你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不后悔嫁给我”②。不相识就结合的二人在婚后开始了如胶似漆的恋爱,奠定了二人今后的感情和婚姻基础,也对马兰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后人生的重大选择上,夫妻之情都是马兰花考虑问题解决难题的出发点。
  马兰花家的对门,是邻居老吴家。老吴是个厨子,解放前开饭馆,后来破产在单位当厨师,一技之长无处发挥,加上家里五个孩子都是闺女,一切都让他郁闷、沮丧,以致“借酒撒疯,骂老婆,打孩子,砸锅摔碗,弄得女儿们,谁也不愿意在那个家里待着”③。吴锦梅是老吴较年长的一个闺女,长得清秀柔美,聪明伶俐,考取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然而家里粗暴、杂乱、拥挤的环境,根本无法安放一颗少女的心。于是,青春期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吴锦梅,常常跑到曾经是刑场的湖洼地去,“其实,她只是想找一个安静没人的地方,这个孩子,她是被无休无止的吵闹声欺凌怕了,只要能让她多躲开人声和吵闹,到地狱里她也不怕”④。
  胡洼地的另一位常客,是谷城中学的美术老师周香涛,他从一个著名的城市被“发配”到这个小地方,年轻不得志让他郁郁寡欢,在城墙眺望远方以求精神的自由和宽广时,他发现了胡洼地的总穿着天蓝色衣裳的吴锦梅。“一个孤独失意的艺术家”“一个‘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女孩儿”,两个人就这么相遇了,相恋了。生活空间的狭小、逼仄,精神世界的沉重、孤寂,让两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可以倾诉、安慰、依靠的对象,从而短暂地逃离冰冷的现实,在相互依偎中寻求生命的温度。情窦初开的少女吴锦梅,天真而炽烈地投入到一场火热、缠绵的恋爱中了,不管那是一个有妻子的老师,不管那随时可能被暴露的危险,不管那可能被舆论吞没的灾难,飞蛾扑火,爱得决绝而坚定。然而,这一场地下恋爱,是少女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她只是在缓解了一种生活压力的同时,又背负了另外的一层重量。年少的她无法想象,这次恋爱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人生,也彻底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
  二、刻画人性的震撼事件
  在成长小说中,具有震撼性效果的事件往往是小说的结构要素。因它能够激发小说主人公对于“人性、人的欲望、友谊、个人能力、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责任、自我发展、环境等认识的不断提高”⑤。与此同时,这种基本聚合了所有矛盾冲突和焦点的事件,也让作者充分刻画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人性。
  《朗霞的西街》中,马兰花匿藏国民党丈夫和吴锦梅告发马兰花,是前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件事情,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突转结构,集合了小说前半部分的所有枝蔓,也奠定了小说后半部分的发展趋势。
  国军溃败后,本来已经手握前往台湾船票的陈宝国,由于惦念着妻子马兰花和从未谋面的女儿朗霞,毅然北返,历经千难万险后回到古城。面对失而复得的丈夫,马兰花毅然把丈夫留在了身边,开始把丈夫藏在了西厢房,随着政治运动风声的不断加紧,陈宝国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后来转移到地窖。在藏匿八年多的时间里,马兰花心里时时承受着秘密的煎熬和折磨,但夫妻二人深厚真挚的感情从来没让她对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她担心的是丈夫的安全,丈夫的委屈,女儿的将来。最终,她下定决心,将女儿提前托付给了一直在家里帮忙的孔婶,“婶儿,你要答应我,将来,不管啥时候,万一,万一出了事,你一定要一口咬定,你什么也不知道!”“婶儿,真到那时候,你要替我,替我们养大朗霞,我无人可托,我父母都不在了,只能拜托你了!”⑥至于自己,她从一开始便已经做好了陪同丈夫一起赴死的决定。
  当朗霞和引娣在后院发现闹鬼,其实是撞上了陈宝印的时候,马兰花知道隐匿丈夫的事件将很快被发现,于是,一个晚上,马兰花下去地窖,和丈夫做了最后的诀别。
  在马兰花身上,我们看见了普通妇女身上最淳朴的人性,善良、无私、勇敢、为爱赴汤蹈火,为丈夫送上毒药的时候,其实是为了保护丈夫的尊严,避免曝光后的危险和灾难,使他能够彻底告别黑暗,永远解脱。   吴锦梅和周香涛的恋爱被周香涛老婆知晓,她一封匿名信就将吴锦梅告了,揭发她勾引有夫之妇、破坏别人家庭等等。团总支书记找她谈了话,吴锦梅知道,这事情即将掀起一场风暴,而这风暴可能把她推向悬崖,也把周香涛吞没。在向周香涛求救无果的情况下,吴锦梅心生一计,为了转移视线和焦点,她向书记告发了马兰英藏匿国民党丈夫陈宝印,将风暴引向了马兰英一家。果然,事情如其所料,陈宝印、马兰英被抓,震动了整个小城,他们一家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吴锦梅自己从悬崖边成功脱身。
  马兰花为了爱情,为了爱人,计划牺牲的是自己。吴锦梅,也千方百计地想保护爱情、恋人,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却将枪口对准了别人,通过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这个别人就是马兰花,一个善良、温柔如水、读懂过吴锦梅心思却一心保护她的人。看着又美又柔弱的吴锦梅,马兰花心生怜悯,担心她被暴躁粗粝的父亲耽误。于是,马兰花将自己的大褂改成一件天蓝色的衬衣送给吴锦梅,希望弥补这个女孩缺少的家庭关怀和温暖。当吴锦梅被恋情相思折磨得痛如蚀骨时,是马兰英开导了她,并为她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稍作喘息的空间。平常冬夜热气腾腾却宁静安详的小屋,让她永久地记住了。然而,当面临人生的难关时,吴锦梅毅然抛弃了马兰英,恩将仇报,将手中掌握的他人秘密当作挽救自己的法宝。吴锦梅对马兰英的告发,与马兰英的自我牺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充分暴露的人性的狠毒、自私、黑暗,后者则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奉献、光明。
  这一系列的事件,震撼了所有的人,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吴锦梅从此之后都将陷入良心的拷问和自责之中。马兰花入狱,陈宝印被枪毙。朗霞失去了父母,失去了朋友,对西街,对世界,她关闭了心门,内心充满恨意,她的世界从此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留下的是无尽的灰暗。
  三、“圣人般”的引路人
  成长的道路上,个体与外部世界发生各种联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免遇到各种问题、疑惑,同时个体还在进行自我认知、挖掘自我的潜能,完成这些任务,常常需要“一个比他们年长或在某些方面更有经验的人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帮助引导他们⑦,这个人物在成长小说中称为引路人,对成长主人公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朗霞的西街》中朗霞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她的成长过程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现,小说中的引路人形象也是出现在朗霞成长的过程中。
  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女孩儿,朗霞的生活可谓安定、温暖、舒适。朗霞没有见过父亲。但是,她觉得不要紧,母亲有工作领着薪水,奶奶除了打理家务,还帮人做缝补赚些零花钱。家里温饱不愁,虽然母亲将一半的院子连房子都捐出去了,但是三个人住另外一半院子也足够了。一直生活在妈妈和奶奶的呵护下,朗霞还是纯真的小孩儿,不谙世事。直到三年级,即将从女孩儿变为少女的朗霞,察觉到了生活的不如意,感到了不快乐。
  朗霞三年级了,没有加入少先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家觉得她娇气,二是她家庭出身不好。为了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朗霞想尽办法,竭尽全力去改变。首先,她在饮食上主动吃粗粮。白面、细玉米面都不吃,要吃红面钢丝面、麸子和糠皮的窝窝头,就算是难以下咽,划破喉咙,还是咬着牙坚持,一边吃一边流泪。其次,她挑战一些自己平时不敢做的事情,锻炼自己的胆量。坚持一个人去后院上茅厕,尽管她心里很害怕,但还是克服了恐惧。她还和同学们一起去湖洼看杀人,看过这血腥的场面,受到惊吓的朗霞倒下了。朗霞用尽全力向亲人、同学、老师们展示她在成长,在向集体靠拢,以社会学校公认的思想、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长在旧的家庭,活在新的时代,朗霞在夹缝中成长,她的种种英勇表现和行为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奶奶和妈妈要她吃细粮食,阻止她黑夜单独去后院上厕所,去刑场看枪决,妈妈甚至还要去刑场为她叫魂。家人的行为在朗霞眼里,都是在阻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妈妈和奶奶封闭的世界疏离了外部世界的价值观,而朗霞,一个生气蓬勃的少女,她需要同学、老师以及她们所代表的集体和社会的接纳,她害怕被孤立、被歧视,她想要融入她们,成为她们中的一员。尽管努力的付出,在朗霞幼小的心灵中,还清楚地知道有一件事情是自己无力撼动的,那就是自己的出身,生父是国民党反动派,自己是反革命的后代,身上流淌着罪恶的血,阶级论、出身论,从一开始朗霞就被贴上了标签,孩子承受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以致向母亲抱怨道“妈,你那会儿要是和赵大叔结婚,该多好啊,我就有个不是反动军官的爸爸了……”⑧内心的不满和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了。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是家庭的支撑,自然承担起孩子引路人的责任。然而,朗霞家里,父亲早已缺失,而母亲,能够做的,是尽可能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物质条件给朗霞,吃饱穿暖,少经历点风霜。而孩子精神上的苦闷和困惑,马兰花无力解答,无法引导。
  母亲藏匿父亲事件被吴锦梅告发后,朗霞的世界瞬间坍塌了。亲人们被捕被杀,昔日好邻居背叛,亲情、友情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朗霞无法理解自己父母亲的思想和行为,而主流社会也将拒她于门外,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朗霞对家庭、社会彻底绝望了,她关上了自己的心门。这个无所依附的女孩,只能离开西街这个伤心地,回孔婶老家一起过日子了。
  在朗霞抽离这个世界、内心一片寒冷寂静的时候,赵大夫出现了。这个儒雅的中年男人,深爱过朗霞的母亲马兰花,虽然被拒绝了,与朗霞家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但是,在朗霞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他出现了。赵大夫执意留下了孔婶老家的联系方式,一直坚持给她汇款、写信。那样的年代,帮助一个“反革命”的后代,赵大夫承担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同时,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人人手头都拮据。
  在朗霞后面成长的岁月中,赵叔叔就是她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不仅在物质上给以她帮助,更重要的是,成为她精神上的支柱和向善的动力。“其实,我心里一直在问,这世上,怎么还会有您这样的人?这个让我害怕、让我恨的人世,怎么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您和我们,非亲非故啊!叔叔,不瞒您说,要不是您,我不知道今天的朗霞会是什么样。每次,在我最痛苦在我熬不下去的时候,在我想做坏事、想做恶事、想做狠毒的事、想堕落的时候,我就想,给我一个理由,让我不作恶!叔叔,您就是那个理由,我总是不由自主想起您,我想,这个世界,不是还有一个赵叔叔吗?一个有赵叔叔的世界,就没有坏到底。”⑨
  赵大夫的无私奉献和炽热爱心,温暖了一个女孩冰冷的世界,挽救了一个立于悬崖的生命,让她重新拾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引导她一步一步走向光明、乐观、感恩,实际上,赵大夫不仅挽救了朗霞,也间接地引导了朗霞的女儿,因为朗霞牢记赵叔叔的恩德,给女儿起名戴铭恩,赵大夫的奉献和爱心,同样影响着戴铭恩,这个如同“圣父”般的引路人,让小说充满了热度和感情。
  在成长小说维度的观照下,我们看见了作者对于人性复杂多变的深刻挖掘,既有人性的善良、光明,又有人性的自私和黑暗,这个引路人的形象设置,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爱的颂扬和肯定。即使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文本的思想和内涵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和启示。
  ① 徐秀明:《遮蔽与显现——中国成长小说类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②③④⑥⑧⑨ 蒋韵:《朗霞的西街》,载《中国好小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页,第372页,第376页,第394页,第381页,第402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作家的社会使命感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而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能够揭示人性的丑恶与美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人类的自我审视,有利于社会进步,创设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鬼狗》作为一部动物小说,通过鬼狗生活环境的变迁与成长经历,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美好,对于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与动物 人性 和谐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经这样定义文学:“文学的根本意义在
期刊
摘 要:《肖申克的救赎》以“救赎”为主题,以获得“自由”为终极目的,在二十年光影浓缩中诠释了诸多的“生死”谜题,更完成了对人性、人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深层解读,正像该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所言:这是一部似乎可以把勇气借给需要勇气的人的电影。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 救赎 自由 生死  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 Darabont)导演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
期刊
摘 要:赵树理是时代转折中的一个特殊人物,他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农民这一群体在20世纪奔向现代的旅程中步履是如何的艰难,他拒绝拔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始终扎根农村,立足现实,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赵树理 邪不压正 农民 现实主义  赵树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特殊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历来众口不一,像他这样一个“文摊”作家,在任何版本的文学史上都是重笔书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许多通俗作
期刊
摘 要: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直击美国蓄奴制废除前后一百年间黑人心灵深处痛得不可言说的历史创伤;鼓励黑人勇敢透视创伤性记忆,再现黑人历史,从而走出历史的阴霾;重新赋予黑人话语权,激励黑人大声叙说,因为黑人只有学会倾诉才能消解创伤,重构非裔历史并让这段被疏离的历史跨过黑人被钳制的灵魂来到广场中央,从而重构起非裔历史身份,获得非洲黑人和美国公民完整的身份。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三部曲 非裔美
期刊
摘 要:一曲《采桑子》道尽词人内心之焦虑和茫然,词中意象“谢桥”意蕴为何?历来的解释是暗指“词人所恋之人”。然而联系词人纳兰性德的家族背景和人生经历,笔者认为这首《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中的“谢桥”意象还应别指一种“功业抱负”和“词作艺术表达的更高追求”。  关键词:纳兰性德 谢桥 意蕴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期刊
摘 要:林亨泰诗作《二倍距离》打破了汉语诗学的修辞与音韵和谐,造就了特型的诗歌表达形式。全诗营造了生死、无奈、距离的悲凉氤氲,然而挚读之下却是表述着对人生存在、时空转换的突围,充满了对人生通透、积极的预设,勾勒出一幅人类今日与明日的存在图景;同时阅读诗歌,也是对自我静默的省思和心灵的归属的探寻,给予人无限的启示。  关键词:林亨泰 生死 存在 诗性阅读  自现代社会以来,似乎对周遭世界真正思索的人
期刊
摘 要:2013年2月,上海东方卫视启动《舞林争霸》节目,一方面学院舞者与草根舞者通过赛事相互对抗,草根舞者的崛起实为为一场夺权运动,蚕食着原本属于学院派的东西,舞林争霸,与其说争的是生存权不如说争的是话语权;另一方面草根与学院舞者也存在着合谋,草根并不一定就完全是草根,他们同时也在吸收着学院派的东西,学院也并不就仅仅是学院,他们也在吸收着草根的东西,类似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互动。同时通过草根与学院
期刊
摘 要:湖北作家赵丽的小说《寿宴》突出的艺术特征有二。一是故事奇特:前来为寿星祝寿的各色人等,并非抱有淳朴的真诚之意,而是怀着不可告人的功利之心。与其说寿宴是一场城市化背景的乡村盛典,不如说是一出商业化时代的人性活剧;二是构思精巧:作者将各种人物安置于农家场院,让其进行着各自的人性表演,构成一幅城市化、商业化时代背景下的城乡浮世绘,浓缩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病象,折射出令人唏嘘的人情冷暖,并据此展开深刻
期刊
摘 要:《大鱼海棠》是2016年7月上映的国产魔幻动画电影,讲述了神界少女报答人间男孩恩情的故事。电影筹备数年,上映后却饱受争议。影片被指“抄袭”了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本文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对两部电影进行细节比较,分析《大鱼海棠》被指“抄袭”的原因及启示。  关键词:电影 “抄袭” 《大鱼海棠》 《千与千寻》  筹备十二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终于今年7月上映,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大
期刊
摘 要:诗人丁尼生在其代表作《悼念集》中与自我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广泛对话,集中体现了他对死亡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最终在对人性的乐观希望中找到了永恒的意义,并达到了与上帝的和解。  关键词:死亡 人生 爱  英国诗人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的名作《悼念集》完成于1850年。整个集子一共由131首诗歌组成,外加序言和后记各一篇,长达3000行。这个作品是一首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