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不应与现实社会脱节,生态文明应当是可观测、可比较的。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量化,使得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把生态文明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而生态文明评价要尊重各评价地区实际情况,保证结果相对公平,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各评价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分区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分区评价强调先分区后评价,分区方法不以评价结果为导向,而是在评价前就找到评价地区见的差异点,然后在最终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合理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向,同时也保证了评价结果相对公平。本文以北京为例,罗列并探讨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分区评价的分区方案,希望能在能对北京市生态文明评价的具体时间有所助益。
关键词:生态文明;分区;评价;区域差异
1.生态文明分区评价的必要性
1.1科学的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绿色发展服务的,承担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监督、预警等职能,指导评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向。在我国“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下,生态文明评价的评价结果不仅服务于政府决策,还服务于公众监督。十六大以后,我国逐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更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应运而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业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科学论证与实用性相结合。实用性体现在指标选取和框架构建两个方面。要做到指标可获取且获取途径权威可靠,框架搭建合理公正,评价维度多样。作为政府决策的客观依据,评价结果先于决策而存在;作为公众的监督工具,评价结果又具有极强的引导性。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评价体系而言,都要做到结果真实可靠,同时不能与实际感受相背离。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指标的逻辑关联,推断区域绿色发展规律,发现发展重点和难点。同时,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应当是是动态的。因为评价地区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地区基础水平不断提升,发展侧重不断变化。这也对评价该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结合评价地区特点,顺应发展潮流。
但是,随着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方法学上来看似乎开始走向了歧途并一去不复返。无论是政府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是学术界的评价指标体系,都企图使指标体系“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强调各类指标的关联性,而忽略了评价地区的差异性,没有以此突出评价侧重。这种采用一套指标体系打天下,“一刀切”式地评价所有地区并加以比较,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失真的。而指标设计的盲目性终究会导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出现偏差。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分区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1.2为什么进行分区评价
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并不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基础,在绿色发展上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发展侧重和功能属性。这是由这些区域的先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等决定的。而这些发展侧重和功能属性也导致了该地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有较大差异。生态文明建设分区评价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指标或者权重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客观现状,在评价结果上追求公平客观。同时,分区评价也调动了各地方绿色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区的绿色发展的潜力。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分类评价也充分考虑了指标方面的因素。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评价区域的指标获取有时会比较困难,很多指标数据难以获取,或者部分地区确实。分区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按照不同的分类区域在权重设置上适当增加或减少部分指标的权重,或是对无数据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摊等等,为评价测算提供可行性条件。
分区评价对于构建科学具体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实现指标的整体评价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尊重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必须尊重现实情况,不能盲目地处理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感受严重背离,才能更强有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3如何进行分区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的分区评价是体现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对地区进行分类应立足于不同区域现有的客观基础之上,依据主要包括各个区域的功能方面的政策导向、资源禀赋、可开发程度、地理环境差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定位以及指标的设置和可获得等多个方面。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设计方案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围绕一套核心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对指标进行增减,加入区域特色型指标。第二种方案是采用一套适用的指标体系,然后按照区域分类改变部分指标权重。两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所在,不同的评价维度和被评价地区情况适用于不同的评价方法,本文就不再一一论述。
2.对北京市分类评价的探讨
分区评价的重点是分区,分区是生态文明建设分区评价的第一步,如果分区不合理那么分区评价就会适得其反。本章以北京为例,构建了三种分区方案并加以解析,希望能為进一步的生态文明分区评价提供参考。
2.1北京十六个区域分区评价的意义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对外的窗口,对绿色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北京市辖区面积较大,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各区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成分较为复杂,资源禀赋和开发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分区评价对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北京将要打造的“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格局也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评价不可运用一套普适性的指标体系,应当立足于不同区域,构建具有共同框架但是有区域差别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2.2北京十六个区域的分区依据
对北京市生态文明分类评价的类型划分主要依据政策导向、各地区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各地区人口密度(以2014年数据为主要依据)、经济建设水平以及可开发程度等。
从政策导向来看,北京市秉承“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理念,将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应运而出,北京市被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被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在功能分区上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整体优化发展的定位,重点处理好优化与限制、优化与发展、优化与保护、优化与形成差异化特色的关系,将全市国土空间确定为四类功能区域(首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中首都功能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平原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而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下,北京将要打造的“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新格局。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以及作为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的依托,承接了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转移和疏解,今后也将要进一步承载部分政治和经济功能,从而也促进东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来看,北京市各地区具有较强的层级型。其中东城区和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间核心地理位置,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位于核心区域四周。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继续向外发散,而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延庆县位于北京市最外围。在地理环境上,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多以平原为主。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山地丘陵面积逐渐增多。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延庆县多以山地为主。
北京市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差异较大。东城区和西城区人口密度皆在200人/公顷以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人口密度皆约在70人/公顷—90人/公顷之间;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的人口密度皆约在5人/公顷-20人/公顷门之间。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的人口密度皆在5人/公顷以下。
各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可以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在这三方面的水平较为突出,尤其是东西城区以及朝阳区和海淀区,优势更为明显。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开发程度较高,尤其是东西城区,发展较为成熟。而其他地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啊。所以结合上述结果不难看出,东西城区以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应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积极进行绿色转型;通州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要在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首都功能分担和人口疏解的职能;而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应当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发展生态农业等低碳产业,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修复为主。
2.3北京市区域分类方案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落实到对北京市进行生态文明分区评价上,可以有三种区域划分方案。
方案一:城6+1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平原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涵养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这种分类方案的特点是面向未来,有较强的前瞻性。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近年来与东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四个区域的协同性发展近年来得到增强,国际商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具体到部分指标上来看,在2014年到2016年高端产业功能区劳动产出率这一指标上,两个区域稳定在200万元/人的水平以上,甚至要高于朝阳区和海淀区。同时,两个区域在首都核心区的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上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将其与东西朝海四个区域划归在一起构成城六区。从人口密度来看,城6+1区人口最为密集均在70人/公顷以上,位于一个等级,平原区次之,人口密度在10人/公顷上下,而涵养区人口密度最小,皆处于5人/公顷以下。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城六区近三年皆保持在40000元/人以上,而其他区域则在40000元/人以下。从地理环境上看,城6+1区以平原为主,从平原区到涵养区,山地丘陵逐渐增多,同样逐步增加的还有自然保护区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所以由于人口和地理环境的原因,这种分类方法的在生态活力和环境质量上的层级更为明显。
方案二: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城4+1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平原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涵养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这种分类方法是对上一种分类方法的细化,将东西城区单独划分为核心区,其特点是层次分明,更为客观。相比于其他地区,东西城区是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区域功能已经完善,区域定位相较于其他区域也是最为明确。此外,这种分类方式也能方便指标的设置以及更好的区分。因为从数据上来看,东西城区与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四个区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很多指标上东西城区与其他地区差异巨大。比如2016年的森林覆盖率这一指标上,东西城区分别为13.2%和8.54%,森林覆盖率较低,而涵养区的森林覆盖率皆处于40%以上,其余区域多维持在20%-40%上下;人口密度方面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在230人/公顷左右,远高于其他区域,以及在城市绿化率等方面都能较好的凸显出差异性。此外,核心区在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積包括农药化肥使用量等方面无数据也需要通过这种分类方式来减少计算误差。
方案三:城4+1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平原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涵养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这种分类方案立足于首都核心功能和金融业的聚集程度,其特点是指向明确。目前来看,只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四个区域是首都经济辐射力的主要支撑区。具体到个别指标上可以看出,近三年城四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皆在80%以上,平原区除了房山区以外,基本保持在50%到80%之间,而涵养区除了延庆区以外皆位于50%以下。在社会发展以及可开发程度上,这种分类方法的层级更为明显。城四区扮演着更强的金融文化服务的角色,平原区聚集着更多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涵养区以生态友好型经济为主导,在生态调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统计数据http://zhengwu.beijing.gov.cn/sj/
[2]严耕.生态文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1):14-17.
[3]周江梅,翁伯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与其体系构建的探讨[J].农学学报,2012,2(10):19-25.
[4]严也舟,成金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J].经济纵横,2013,(08):77-80.
[5]成金华,王然,袁一仁.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OL].环境经济研究,2016,1(02):60-75.(2016-12-08).
[6]郇庆治.绿色发展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5)
[7]孙成龙,张雷宝.基于生态文明度评价的区域比较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4,(08):82-87.
作者简介:
张泽宇(1993-),男,汉族,山东省菏泽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生态文明方向的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生态文明;分区;评价;区域差异
1.生态文明分区评价的必要性
1.1科学的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绿色发展服务的,承担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监督、预警等职能,指导评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向。在我国“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下,生态文明评价的评价结果不仅服务于政府决策,还服务于公众监督。十六大以后,我国逐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更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应运而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业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科学论证与实用性相结合。实用性体现在指标选取和框架构建两个方面。要做到指标可获取且获取途径权威可靠,框架搭建合理公正,评价维度多样。作为政府决策的客观依据,评价结果先于决策而存在;作为公众的监督工具,评价结果又具有极强的引导性。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评价体系而言,都要做到结果真实可靠,同时不能与实际感受相背离。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指标的逻辑关联,推断区域绿色发展规律,发现发展重点和难点。同时,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应当是是动态的。因为评价地区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地区基础水平不断提升,发展侧重不断变化。这也对评价该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结合评价地区特点,顺应发展潮流。
但是,随着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方法学上来看似乎开始走向了歧途并一去不复返。无论是政府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是学术界的评价指标体系,都企图使指标体系“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强调各类指标的关联性,而忽略了评价地区的差异性,没有以此突出评价侧重。这种采用一套指标体系打天下,“一刀切”式地评价所有地区并加以比较,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失真的。而指标设计的盲目性终究会导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出现偏差。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分区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1.2为什么进行分区评价
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并不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基础,在绿色发展上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发展侧重和功能属性。这是由这些区域的先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等决定的。而这些发展侧重和功能属性也导致了该地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有较大差异。生态文明建设分区评价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指标或者权重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客观现状,在评价结果上追求公平客观。同时,分区评价也调动了各地方绿色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区的绿色发展的潜力。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分类评价也充分考虑了指标方面的因素。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评价区域的指标获取有时会比较困难,很多指标数据难以获取,或者部分地区确实。分区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按照不同的分类区域在权重设置上适当增加或减少部分指标的权重,或是对无数据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摊等等,为评价测算提供可行性条件。
分区评价对于构建科学具体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实现指标的整体评价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尊重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必须尊重现实情况,不能盲目地处理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感受严重背离,才能更强有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3如何进行分区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的分区评价是体现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对地区进行分类应立足于不同区域现有的客观基础之上,依据主要包括各个区域的功能方面的政策导向、资源禀赋、可开发程度、地理环境差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定位以及指标的设置和可获得等多个方面。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设计方案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围绕一套核心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对指标进行增减,加入区域特色型指标。第二种方案是采用一套适用的指标体系,然后按照区域分类改变部分指标权重。两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所在,不同的评价维度和被评价地区情况适用于不同的评价方法,本文就不再一一论述。
2.对北京市分类评价的探讨
分区评价的重点是分区,分区是生态文明建设分区评价的第一步,如果分区不合理那么分区评价就会适得其反。本章以北京为例,构建了三种分区方案并加以解析,希望能為进一步的生态文明分区评价提供参考。
2.1北京十六个区域分区评价的意义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对外的窗口,对绿色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北京市辖区面积较大,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各区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成分较为复杂,资源禀赋和开发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分区评价对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北京将要打造的“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格局也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评价不可运用一套普适性的指标体系,应当立足于不同区域,构建具有共同框架但是有区域差别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2.2北京十六个区域的分区依据
对北京市生态文明分类评价的类型划分主要依据政策导向、各地区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各地区人口密度(以2014年数据为主要依据)、经济建设水平以及可开发程度等。
从政策导向来看,北京市秉承“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理念,将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应运而出,北京市被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被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在功能分区上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整体优化发展的定位,重点处理好优化与限制、优化与发展、优化与保护、优化与形成差异化特色的关系,将全市国土空间确定为四类功能区域(首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中首都功能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平原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而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下,北京将要打造的“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新格局。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以及作为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的依托,承接了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转移和疏解,今后也将要进一步承载部分政治和经济功能,从而也促进东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来看,北京市各地区具有较强的层级型。其中东城区和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间核心地理位置,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位于核心区域四周。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继续向外发散,而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延庆县位于北京市最外围。在地理环境上,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多以平原为主。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山地丘陵面积逐渐增多。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延庆县多以山地为主。
北京市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差异较大。东城区和西城区人口密度皆在200人/公顷以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人口密度皆约在70人/公顷—90人/公顷之间;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的人口密度皆约在5人/公顷-20人/公顷门之间。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的人口密度皆在5人/公顷以下。
各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可以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在这三方面的水平较为突出,尤其是东西城区以及朝阳区和海淀区,优势更为明显。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开发程度较高,尤其是东西城区,发展较为成熟。而其他地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啊。所以结合上述结果不难看出,东西城区以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应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积极进行绿色转型;通州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要在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首都功能分担和人口疏解的职能;而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应当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发展生态农业等低碳产业,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修复为主。
2.3北京市区域分类方案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落实到对北京市进行生态文明分区评价上,可以有三种区域划分方案。
方案一:城6+1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平原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涵养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这种分类方案的特点是面向未来,有较强的前瞻性。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近年来与东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四个区域的协同性发展近年来得到增强,国际商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具体到部分指标上来看,在2014年到2016年高端产业功能区劳动产出率这一指标上,两个区域稳定在200万元/人的水平以上,甚至要高于朝阳区和海淀区。同时,两个区域在首都核心区的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上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将其与东西朝海四个区域划归在一起构成城六区。从人口密度来看,城6+1区人口最为密集均在70人/公顷以上,位于一个等级,平原区次之,人口密度在10人/公顷上下,而涵养区人口密度最小,皆处于5人/公顷以下。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城六区近三年皆保持在40000元/人以上,而其他区域则在40000元/人以下。从地理环境上看,城6+1区以平原为主,从平原区到涵养区,山地丘陵逐渐增多,同样逐步增加的还有自然保护区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所以由于人口和地理环境的原因,这种分类方法的在生态活力和环境质量上的层级更为明显。
方案二: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城4+1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平原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涵养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这种分类方法是对上一种分类方法的细化,将东西城区单独划分为核心区,其特点是层次分明,更为客观。相比于其他地区,东西城区是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区域功能已经完善,区域定位相较于其他区域也是最为明确。此外,这种分类方式也能方便指标的设置以及更好的区分。因为从数据上来看,东西城区与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四个区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很多指标上东西城区与其他地区差异巨大。比如2016年的森林覆盖率这一指标上,东西城区分别为13.2%和8.54%,森林覆盖率较低,而涵养区的森林覆盖率皆处于40%以上,其余区域多维持在20%-40%上下;人口密度方面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在230人/公顷左右,远高于其他区域,以及在城市绿化率等方面都能较好的凸显出差异性。此外,核心区在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積包括农药化肥使用量等方面无数据也需要通过这种分类方式来减少计算误差。
方案三:城4+1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平原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涵养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这种分类方案立足于首都核心功能和金融业的聚集程度,其特点是指向明确。目前来看,只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四个区域是首都经济辐射力的主要支撑区。具体到个别指标上可以看出,近三年城四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皆在80%以上,平原区除了房山区以外,基本保持在50%到80%之间,而涵养区除了延庆区以外皆位于50%以下。在社会发展以及可开发程度上,这种分类方法的层级更为明显。城四区扮演着更强的金融文化服务的角色,平原区聚集着更多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涵养区以生态友好型经济为主导,在生态调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统计数据http://zhengwu.beijing.gov.cn/sj/
[2]严耕.生态文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1):14-17.
[3]周江梅,翁伯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与其体系构建的探讨[J].农学学报,2012,2(10):19-25.
[4]严也舟,成金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J].经济纵横,2013,(08):77-80.
[5]成金华,王然,袁一仁.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OL].环境经济研究,2016,1(02):60-75.(2016-12-08).
[6]郇庆治.绿色发展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5)
[7]孙成龙,张雷宝.基于生态文明度评价的区域比较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4,(08):82-87.
作者简介:
张泽宇(1993-),男,汉族,山东省菏泽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生态文明方向的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