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万雯雯
参与者:刘红英 高顺喜
胡 玲 刘炳明
袁凤芹 李玉华
李建波 张寿贤
主持人:近几年,在各级各类的观摩研讨活动中,名师精品课、示范课竞相闪亮登场;在教育图书市场上和教育期刊中,名师的书籍琳琅满目,名师的经典课例随处可见。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和纯熟的教学艺术,令广大教师钦佩和羡慕,继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效仿,学习名师、争当名师一时风行起来。那么,我们向名师学习,究竟应该学什么呢?
高顺喜(河南省嵩县田湖一中):学名师的教育思想
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民主的观念,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每次公开课后,“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面对众多同行的提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我听了魏书生的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当演员,自个儿当观众;让学生演主角,我演配角。这个星期学习哪些内容,这一节课学习哪篇课文,甚至这篇课文学习哪些知识、采用什么学习方法等,我都先与学生商量,商量好了再去做。学生有了过错后,我也不再仅仅是按照校纪班规,铁面无私、简单地一罚了事,而是先给学生诉说过错的权利,再与学生商量处罚的办法,并且尽可能地给学生纠正过错的机会。这些做法,套用魏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凡事都与学生商量”。我发现,推行“新法”后,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微笑经常浮现在脸上,也乐意跟我交流心事,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了。
我的这一段经历告诉我,学名师首先应学他们的教育思想。思想有多远,行动才有多远。所以,假如想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佼佼者,那么,你不妨先从学名师的教育思想开始。
胡 玲:学名师的教育机智
前几年,我观摩了名师吴正宪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她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至今难忘,给我深刻的启示。
这节课是从认识二分之一开始的,我刚听课时原以为这就是不久前我教过的“几分之一”的内容。然而不到几分钟的时间,课堂上发生的一个小意外戏剧性地改变了整堂课的进程。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后,吴老师问:“孩子们,除了二分之一外,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分数?”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并用自己制作的卡片表示出来。一个学生突然说:“我还知道四分之二。”这时,人们的目光都投向那个学生,也在看着吴老师下一步的反应,因为我很清楚这个内容是下一节课的内容。吴老师笑着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拍了拍他的头说:“你真聪明,就像一个小小发明家!”接着鼓励他说出“四分之二”表示什么,当学生说完之后,全场的目光都变成了肯定,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掌声鼓励下,全班学生的探究欲似乎一下子增强了,吴老师没有放弃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顺学而导,将课的主题直奔下一节课的内容——几分之几。吴老师问:“那你知道四分之二里面有几个四个之一吗?”生答:“两个。”师追问:“再加一个四分之一是多少?”生答:“四分之三。”……
最终,吴老师这堂课取得了轰动效应,听课教师都对这位名师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每个听课教师都知道,后面的教学是在推翻前案、调整预设的基础上及时生成的,而且非常成功,这不能不让人钦佩她的教育机智。这一点,我们普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或拙于应对。我们需要学习名师们面对课堂意外,巧妙应对,顺学而导,轻松驾驭课堂的教育机智!
刘红英:学名师做学问的方法
名师因什么而出名?我想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成体系、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比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窦桂梅的“主题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卢仲蘅的“启、读、练、知、结”教学法、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或方法,是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总结的结晶,是经多年实践检验并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更是他们运用正确的做学问的方法的结果。因此,我们学名师,在适当借鉴其教学模式或方法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学他们做学问的方法。
窦桂梅执教的观摩课《牛郎织女》,按“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的“主题教学”流程,以和学生聊天的方式,先聊怎么读故事(拿到一个故事要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再聊故事本身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后聊故事背后的故事(谈其他爱情类神话传说,如: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探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等等)使得教学超越了文本,延伸到文化,进而上升到人文的高度。看完这一课例,我惊诧于她对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以及对教材大开大阖的处理,窦老师做学问的精、深、透、奇,让我大开眼界,醍醐灌顶。会后,我主动购买了窦老师的专著,并在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案例,仔细研读,把握她这些做学问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也尝试解构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大胆重组和补充教材,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将文本与文化、人文有机结合起来。渐渐地,我感到,我的课堂与别人的、自己以前的不一样了,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了,课堂对话活跃了。这或许是我学到名师做学问的方法后的变化吧!
李玉华:学名师常反思勤总结
我觉得大家要学习名师善于反思、总结的功夫。名师也是由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不断进步成长,得益于他们善于反思和总结。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是李吉林与课题组成员不断实践、反思和总结的结果。魏书生提出的关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十多条名言,是他不断反思教学现象、总结教学经验的结果。有人说过:写三年教案,仍是一个平凡的老师,而写三年教学反思,就一定会成为名师。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却是真理。坚持三年的教学反思并善于总结,不一定会成为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名师,至少可以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教师。
刘炳明(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一中):学名师的好学精神
记得十年前,我读到一本介绍名师教学艺术的书,这在我们农村中学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记得其中有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当初我就模仿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可是由于我的孤陋寡闻,缺乏应有的理论积淀与文化底蕴,并没有真正理解钱老的导读艺术背后深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甚至连概念都存在曲解与误读,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以至于很大程度上把课上成了机械训练课。我一直很苦恼。
教育学者陶继新曾在一次报告会上,一语道破读书与教学的关系: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他认为,教师缺少的不是教法,而是底蕴和素养;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曲阜师大刘振东教授执教《变色龙》,不用备课就游刃有余,靠的是文化积淀;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读,唯独不读教学参考书;特级教师赵谦翔硬背《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短短的六年中,阅读量达到三百多万字,记下了二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五十多万字的文摘卡片……这一切都告诉我,读书是名师成长的坚实阶梯。
近几年来,我先后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等教育专著,重读了《红楼梦》《水浒传》《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研读了《论语》《忏悔录》《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等著作。我的大脑因阅读而日益充盈,思考因阅读而变得敏锐,课堂教学因阅读而变得精彩起来。所以,学名师,还要学名师的好学精神!
袁凤芹(北京市育英学校):学名师的执著和坚韧
每位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心目中都会有美丽的梦想:那就是做一个最好的教师。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能脱颖而出最后成为了名师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理想的执著和坚守。坚守需要的是毅力和恒心。纵观名师的成长历程,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们执著和坚韧的精神。
我曾经听过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思明的报告,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由于家庭的变故,十七岁的张思明极不情愿地走上了讲台,成了北大附中一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天,张思明看到一位女同学的漫画,画的是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画下面写着: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会不会念经,敢来教我们!他深知,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太多。从此他刻苦自学。五年的时间里,他的生活节奏是以“秒”来计算的。虽然当班主任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本职工作非常繁重,但他利用课余时间做了几千道题,写了三十多本专题学习总结,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不但如此,他还先后在北大数学系当旁听生,到首都师大夜大借读。五年时间,频繁参加六十多场考试,啃完了二十多门课程。1985年,作为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代表,张老师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正是因为五年的自学经历,培养了他坚韧的毅力,使他为自己今后的道路设计了更高的目标。从一个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到北京市首批数学本科自考三个奖项的获得者,到今天拥有硕士学位,并成为中学数学界的名师,其中的付出唯有无数个夜晚的星辰和黎明的朝霞能够记得。他的学生曾经感慨地说:“你与我们不同的且高出一筹的是,当你明白一件事情的意义的时候,不是去想,而是去做,坚持不懈地追求。因此你所要达到的目的都能达到。”这也许是普通与卓越、教师与名师最大的差别。
李建波(河南省南阳农业学校):学名师的博爱
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在外地上公开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十分尴尬地站在门口。这时,只见钱老师亲切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他是十分喜欢学习的好学生。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很着急,想把因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学生得到的不是批评反而是赞美,消除了尴尬,很快地投入到听课中去,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
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呢?记得有一次,一位教师在本班上公开课,遇到类似情景。当听到迟到学生说“报告”时,他脸露愠色,看也不看学生一眼,不耐烦地说:“又是你迟到。进来!进来!”接下来这位学生的表现可想而知了。
无论是名师还是一般教师,上课之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精雕细刻,然而,对教师的考验决非所预设的全部,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会折射一位教师的基本师德——爱。
对于教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保证对白的精彩可以与学生不厌其烦地排练,保证笑容的可亲可以自己对着镜子反复去“演习”,保证课件之精美可以到网上下载——但是上好所有的课不容易,一辈子上好课更不容易;爱一个学生容易,但爱所有的学生不容易,一辈子爱学生更不容易。心中无爱,教育将不是教育,而是制造,教学将不是教学,而是灌输。
张寿贤(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侯三小学):学名师的平易与谦虚
真正的名师,往往没有架子,不会摆谱,而是平易近人,谦虚和蔼。
在一次暑期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我有幸见到了李卫东老师。李老师除了给我们留下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之外,还给我留下了一个精彩的瞬间——猛回头。李老师很忙,来之前已经买好了赴外地的机票。他在讲完课回答了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后,提好行李向老师们道别。就在这时,有一位前排的教师忽然跑到门口向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李老师已经是一脚在门槛外,一脚在门槛内。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完全可以装作没听见而去赶飞机,但他没有。他猛然一回头,继而笑容满面地同那位教师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他们谈了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看到李老师的猛回头,看到了他们笑容满面地进行交谈,看到了李老师笑容满面地匆匆离去,也看到了名师的人文情怀和平易谦虚的高尚品质。
谢觉哉曾说:“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名师,一定是既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又平易近人、谦虚和蔼。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主持人:“向名师学什么”这个问题在成长网论坛一抛出,就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向名师学什么,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踏实求实的作风、乐观豁达的态度、知错就改的勇气,等等,不能一一叙述。在沙龙结束之际,谨以这句话与教师共勉:名师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要我们立足自身,脚踏实地,静下心读书,沉下心教研,真诚友善做人,相信一定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除已注明参与者的单位外,本文主持人、参与者单位均为南昌市徐坊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Xuhuilin12@Tom.com
参与者:刘红英 高顺喜
胡 玲 刘炳明
袁凤芹 李玉华
李建波 张寿贤
主持人:近几年,在各级各类的观摩研讨活动中,名师精品课、示范课竞相闪亮登场;在教育图书市场上和教育期刊中,名师的书籍琳琅满目,名师的经典课例随处可见。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和纯熟的教学艺术,令广大教师钦佩和羡慕,继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效仿,学习名师、争当名师一时风行起来。那么,我们向名师学习,究竟应该学什么呢?
高顺喜(河南省嵩县田湖一中):学名师的教育思想
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民主的观念,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每次公开课后,“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面对众多同行的提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我听了魏书生的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当演员,自个儿当观众;让学生演主角,我演配角。这个星期学习哪些内容,这一节课学习哪篇课文,甚至这篇课文学习哪些知识、采用什么学习方法等,我都先与学生商量,商量好了再去做。学生有了过错后,我也不再仅仅是按照校纪班规,铁面无私、简单地一罚了事,而是先给学生诉说过错的权利,再与学生商量处罚的办法,并且尽可能地给学生纠正过错的机会。这些做法,套用魏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凡事都与学生商量”。我发现,推行“新法”后,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微笑经常浮现在脸上,也乐意跟我交流心事,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了。
我的这一段经历告诉我,学名师首先应学他们的教育思想。思想有多远,行动才有多远。所以,假如想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佼佼者,那么,你不妨先从学名师的教育思想开始。
胡 玲:学名师的教育机智
前几年,我观摩了名师吴正宪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她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至今难忘,给我深刻的启示。
这节课是从认识二分之一开始的,我刚听课时原以为这就是不久前我教过的“几分之一”的内容。然而不到几分钟的时间,课堂上发生的一个小意外戏剧性地改变了整堂课的进程。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后,吴老师问:“孩子们,除了二分之一外,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分数?”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并用自己制作的卡片表示出来。一个学生突然说:“我还知道四分之二。”这时,人们的目光都投向那个学生,也在看着吴老师下一步的反应,因为我很清楚这个内容是下一节课的内容。吴老师笑着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拍了拍他的头说:“你真聪明,就像一个小小发明家!”接着鼓励他说出“四分之二”表示什么,当学生说完之后,全场的目光都变成了肯定,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掌声鼓励下,全班学生的探究欲似乎一下子增强了,吴老师没有放弃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顺学而导,将课的主题直奔下一节课的内容——几分之几。吴老师问:“那你知道四分之二里面有几个四个之一吗?”生答:“两个。”师追问:“再加一个四分之一是多少?”生答:“四分之三。”……
最终,吴老师这堂课取得了轰动效应,听课教师都对这位名师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每个听课教师都知道,后面的教学是在推翻前案、调整预设的基础上及时生成的,而且非常成功,这不能不让人钦佩她的教育机智。这一点,我们普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或拙于应对。我们需要学习名师们面对课堂意外,巧妙应对,顺学而导,轻松驾驭课堂的教育机智!
刘红英:学名师做学问的方法
名师因什么而出名?我想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成体系、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比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窦桂梅的“主题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卢仲蘅的“启、读、练、知、结”教学法、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或方法,是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总结的结晶,是经多年实践检验并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更是他们运用正确的做学问的方法的结果。因此,我们学名师,在适当借鉴其教学模式或方法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学他们做学问的方法。
窦桂梅执教的观摩课《牛郎织女》,按“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的“主题教学”流程,以和学生聊天的方式,先聊怎么读故事(拿到一个故事要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再聊故事本身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后聊故事背后的故事(谈其他爱情类神话传说,如: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探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等等)使得教学超越了文本,延伸到文化,进而上升到人文的高度。看完这一课例,我惊诧于她对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以及对教材大开大阖的处理,窦老师做学问的精、深、透、奇,让我大开眼界,醍醐灌顶。会后,我主动购买了窦老师的专著,并在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案例,仔细研读,把握她这些做学问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也尝试解构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大胆重组和补充教材,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将文本与文化、人文有机结合起来。渐渐地,我感到,我的课堂与别人的、自己以前的不一样了,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了,课堂对话活跃了。这或许是我学到名师做学问的方法后的变化吧!
李玉华:学名师常反思勤总结
我觉得大家要学习名师善于反思、总结的功夫。名师也是由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不断进步成长,得益于他们善于反思和总结。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是李吉林与课题组成员不断实践、反思和总结的结果。魏书生提出的关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十多条名言,是他不断反思教学现象、总结教学经验的结果。有人说过:写三年教案,仍是一个平凡的老师,而写三年教学反思,就一定会成为名师。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却是真理。坚持三年的教学反思并善于总结,不一定会成为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名师,至少可以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教师。
刘炳明(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一中):学名师的好学精神
记得十年前,我读到一本介绍名师教学艺术的书,这在我们农村中学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记得其中有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当初我就模仿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可是由于我的孤陋寡闻,缺乏应有的理论积淀与文化底蕴,并没有真正理解钱老的导读艺术背后深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甚至连概念都存在曲解与误读,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以至于很大程度上把课上成了机械训练课。我一直很苦恼。
教育学者陶继新曾在一次报告会上,一语道破读书与教学的关系: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他认为,教师缺少的不是教法,而是底蕴和素养;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曲阜师大刘振东教授执教《变色龙》,不用备课就游刃有余,靠的是文化积淀;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读,唯独不读教学参考书;特级教师赵谦翔硬背《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短短的六年中,阅读量达到三百多万字,记下了二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五十多万字的文摘卡片……这一切都告诉我,读书是名师成长的坚实阶梯。
近几年来,我先后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等教育专著,重读了《红楼梦》《水浒传》《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研读了《论语》《忏悔录》《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等著作。我的大脑因阅读而日益充盈,思考因阅读而变得敏锐,课堂教学因阅读而变得精彩起来。所以,学名师,还要学名师的好学精神!
袁凤芹(北京市育英学校):学名师的执著和坚韧
每位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心目中都会有美丽的梦想:那就是做一个最好的教师。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能脱颖而出最后成为了名师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理想的执著和坚守。坚守需要的是毅力和恒心。纵观名师的成长历程,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们执著和坚韧的精神。
我曾经听过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思明的报告,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由于家庭的变故,十七岁的张思明极不情愿地走上了讲台,成了北大附中一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天,张思明看到一位女同学的漫画,画的是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画下面写着: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会不会念经,敢来教我们!他深知,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太多。从此他刻苦自学。五年的时间里,他的生活节奏是以“秒”来计算的。虽然当班主任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本职工作非常繁重,但他利用课余时间做了几千道题,写了三十多本专题学习总结,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不但如此,他还先后在北大数学系当旁听生,到首都师大夜大借读。五年时间,频繁参加六十多场考试,啃完了二十多门课程。1985年,作为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代表,张老师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正是因为五年的自学经历,培养了他坚韧的毅力,使他为自己今后的道路设计了更高的目标。从一个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到北京市首批数学本科自考三个奖项的获得者,到今天拥有硕士学位,并成为中学数学界的名师,其中的付出唯有无数个夜晚的星辰和黎明的朝霞能够记得。他的学生曾经感慨地说:“你与我们不同的且高出一筹的是,当你明白一件事情的意义的时候,不是去想,而是去做,坚持不懈地追求。因此你所要达到的目的都能达到。”这也许是普通与卓越、教师与名师最大的差别。
李建波(河南省南阳农业学校):学名师的博爱
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在外地上公开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十分尴尬地站在门口。这时,只见钱老师亲切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他是十分喜欢学习的好学生。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很着急,想把因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学生得到的不是批评反而是赞美,消除了尴尬,很快地投入到听课中去,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
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呢?记得有一次,一位教师在本班上公开课,遇到类似情景。当听到迟到学生说“报告”时,他脸露愠色,看也不看学生一眼,不耐烦地说:“又是你迟到。进来!进来!”接下来这位学生的表现可想而知了。
无论是名师还是一般教师,上课之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精雕细刻,然而,对教师的考验决非所预设的全部,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会折射一位教师的基本师德——爱。
对于教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保证对白的精彩可以与学生不厌其烦地排练,保证笑容的可亲可以自己对着镜子反复去“演习”,保证课件之精美可以到网上下载——但是上好所有的课不容易,一辈子上好课更不容易;爱一个学生容易,但爱所有的学生不容易,一辈子爱学生更不容易。心中无爱,教育将不是教育,而是制造,教学将不是教学,而是灌输。
张寿贤(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侯三小学):学名师的平易与谦虚
真正的名师,往往没有架子,不会摆谱,而是平易近人,谦虚和蔼。
在一次暑期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我有幸见到了李卫东老师。李老师除了给我们留下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之外,还给我留下了一个精彩的瞬间——猛回头。李老师很忙,来之前已经买好了赴外地的机票。他在讲完课回答了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后,提好行李向老师们道别。就在这时,有一位前排的教师忽然跑到门口向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李老师已经是一脚在门槛外,一脚在门槛内。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完全可以装作没听见而去赶飞机,但他没有。他猛然一回头,继而笑容满面地同那位教师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他们谈了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看到李老师的猛回头,看到了他们笑容满面地进行交谈,看到了李老师笑容满面地匆匆离去,也看到了名师的人文情怀和平易谦虚的高尚品质。
谢觉哉曾说:“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名师,一定是既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又平易近人、谦虚和蔼。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主持人:“向名师学什么”这个问题在成长网论坛一抛出,就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向名师学什么,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踏实求实的作风、乐观豁达的态度、知错就改的勇气,等等,不能一一叙述。在沙龙结束之际,谨以这句话与教师共勉:名师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要我们立足自身,脚踏实地,静下心读书,沉下心教研,真诚友善做人,相信一定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除已注明参与者的单位外,本文主持人、参与者单位均为南昌市徐坊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Xuhuilin12@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