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音乐创作的精彩之笔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njihu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具有创作演出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历史的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组织强力团队创作演出的又一部力作。作为歌剧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创作,更是有许多令人欣喜的精彩之笔。归纳起来,这精彩之笔,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剧本的总体布局,倾情提炼、打造统领全剧的音乐主题
  《八月桂花遍地开》讲述了在那场改天换地的风暴中,剧中人物逐步觉醒、成长、奋起斗争的历史故事,其题材本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全剧围绕剧中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了在这场风暴中恋人间、兄弟间、父女间、母(含养母)女间的多层面情感经历,这为全剧基本的艺术表现(“叙事”)方式,明确了指向,即以情感表现、情感抒发、乃至情感渲泄作为全剧艺术表现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该剧的音乐创作,紧紧把握住了该剧的题材特色,紧紧把握住了该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明确指向,根据剧本的总体布局,倾情提炼、打造出统领全剧的音乐主题――《桂花调》。
  该剧音乐主题――《桂花调》的素材,来源于鄂东民间的传统音调(主要是民歌小调,并吸收了东路花鼓声腔及其韵味),这使音乐主题与该剧题材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合拍。音乐主题――《桂花调》运用了鄂东传统音调的核心音列【Sol、La、Do、Re、Mi】、核心腔格【Sol、La、Do】以及其体裁样式――即四句唱词,五个乐句的歌谣体小调体裁形式。然而这种运用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该剧音乐主题――《桂花调》中的创新性运用主要表现为:曲作者对传统音调的“习惯”性下行进行作了“反向”处理,变下行级进为上行跳进;以加长旋律骨干音的方式,对传统音调的节拍给予了变化;以切分音型的加入,对传统音调的节奏进行了精细修饰。
  该剧音乐主题――《桂花调》,其情感抒发性的核心内涵,与全剧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合拍。这种抒发性内涵,在音乐上的体现是:音乐主题――《桂花调》具有起伏有致的旋律线,有舒展的节奏型态,有既扬又抑、既唱又叹的音调进行特点,有清新委婉的风格特征,有内在的艺术表现张力。具有抒发性内涵的音乐主题,既使全剧基本的艺术表现(“叙事”)方式得到了丰富和强化,也体现了曲作者对音乐主题要动听、入心,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艺术追求。
  该剧音乐主题――《桂花调》,经历了呈现、发展、完形的过程,具有统领全剧音乐风格特色及音乐展开的地位。音乐主题――《桂花调》的雏形,呈示于该剧的起始。而后这个音乐主题雏形随着剧情发展,经历了九次在剧情发展关键时段的展衍,经过女声独唱、男声二重唱、女声伴唱、男女声二重唱、男女声三重唱、女声传承式教唱、领唱合唱等形式,得以音乐主题――《桂花调》的完形。
  二、依照剧情发展的主线,努力刻画具有人物性格特点的音乐形象
  《八月桂花遍地开》所展现的的中心事件,是在大别山区桂花乡发生的那场改天换地的风暴。剧情发展的主线,是有着千丝万缕关联、千差万别经历的剧中人,在这场风暴中千姿百态的思想、情感、性格、言行表现。该剧的音乐创作,紧紧把握住了该剧剧情发展主线,并依照这条主线,努力刻画了具有人物性格特点的、迥然各异的音乐形象。
  桂花是在这场风暴中觉醒、成长、并最终作出抉择,融入到这场风暴中的山区少女。纯真、朴实、勇于反叛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曲作者对桂花具有的这些性格特质,进行了音乐化的刻画。桂花音乐的主调,是从全剧音乐主题――《桂花调》衍化出来的。桂花的多个唱段,围绕旋律骨干音的委婉进行,体现了她性格中纯真、朴实的一面。而她在风暴中觉醒、成长的过程及她所具有的反叛性格则集中地体现在《生生死死做你怀里的人》这段咏叹调中。这段咏叹调的起始,在桂花音乐主调作变化呈现后,并记速对其音乐主调进行展衍,以五度、六度的大跳进行和在高音区对高强音的“保持”,表现了桂花的觉醒与反叛力量。在接下去的长段抒咏中,这种表现手法贯穿始终,并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增强、宏观节奏的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具有桂花性格特点的音乐形象,在桂花音乐主调的多次重复(含变化重复)后得以“完形”。还必须重点提到的是,在《山水间再同唱八月深情》桂花与剑啸的对唱、重唱中,12/8节拍的那段富有理想、浪漫气质的长段抒咏,是对已“完形”的桂花音乐主调的重要扩充,它使具有桂花性格特点的音乐形象更为完美。
  在这场风暴中,唐剑啸是新思想的传播人,社会变革的践行者,崇高理想的殉难者,具有坚贞、激情、活力四射、敢于献身的性格特征。唐剑啸的音乐主调源于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曲作者以此来表现剑啸与该剧中心事件的内在联系。同时,以具有动感和前冲力的(即所谓弱起强顿式的)节奏安排,及大幅度起伏的旋律进行,表现剑啸的坚贞、激情与活力;以不断上扬的模进和对调式中具有明亮感的骨干音的“强调”,甚或揉进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音调进行(如《我的爱能化解你的悲哀》唱段中结尾部分的音调),表现剑啸信仰的执着和敢于献身的性格特征。
  在这场风暴中,唐剑豪是旧秩序的维护者,老制度的卫道士,具有循旧守“道”、年少内沉的性格特征。在对具有剑豪性格特征的音乐形象刻画中,曲作者将其音乐主调作了主要在中低音区向下进行、较平稳的节奏布局、旋律进行中予以同音甚至同乐句重复等处理,通过剑豪的音乐主调给人们带来的深、缓、长、闷、甚或有些怪异的听觉感受,联觉到具有这位剧中人性格特征的音乐形象。
  曲作者对其它剧中人性格的音乐形象塑造,也是下了功夫的。如受旧制度迫害的哑叔,其音乐形象是在变异中有迸发;受迫害的秋珍,其音乐形象是哀怨、悲苦;唐母的音乐形象是怜悯凄叹等等。
  三、弘扬歌剧音乐创作传统,着意给传统形式赋予新的内涵
  于16世纪末在欧洲诞生的歌剧,在其悠长的发展途程中,形成了对歌剧音乐构成要素的“传统性”基本要求。《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曲作者,坚持并弘扬了歌剧音乐创作传统,并着意给传统形式赋予新的内涵。
  该剧曲作者坚持并弘扬了歌剧音乐声乐部分的“传统性”基本要求。全剧剧情在咏叹调、喧叙(朗诵)调的有序布局中,幕幕相连,环环相扣。独唱、重唱、合唱、对唱等形式的交替呈现,使该剧成为声乐演唱形式的大集合。该剧的重唱唱段,既适应了剧本的总体布局,又增强了音乐主题的艺术表现力(如音乐主题――《桂花调》的重唱),还利用音乐的层次性表现,在同一时空内促进了剧情的戏剧性发展(如第五幕中的三重唱、对唱《倒海翻江我心怀》唱段和第三幕中的男声四重唱《白忙活》唱段等)。
  该剧曲作者坚持并弘扬了歌剧音乐器乐部分的“传统性”基本要求。歌剧音乐中的器乐,除伴奏声乐外,还担负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等任务。该剧音乐在乐队编配方面,基本上遵循的是和声性、色彩性手法,围绕音乐主题,增强音响厚度扩展音乐表现的空间感;围绕音调旋律,变化音响色彩丰富音乐表现的感染力。全剧有一首值得称道的序曲。这首序曲在精炼地呈现全剧的音乐主题后,精到的依剧情对其予以展衍,以完整的、独立的器乐曲形式,先声夺人、引人入剧。
  该剧曲作者对具有音乐文化符号意义的传统音调的创新运用,给传统形式赋予了新内涵。符号对应是音乐艺术对音乐内容的特殊表现方式(手法)之一。这种方式(手法),是利用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或是约定俗成的音乐概念(或称“音乐成语”),来寓意特定的形象或概念。该剧的曲作者,运用这一方式(手法),将革命者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大别山区一首叫做“八段锦”的传统民间音调填词编曲形成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音乐文化符号,象征着这部歌剧所反映的那场改天换地的风暴,是贴切的,是寓意深刻的。这个音乐文化符号,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运用了三次,而每次运用,都给这个传统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一次运用,是剑啸对桂花的教唱,赋予了新思想传承的意味。第二次运用,是剑啸与桂花的齐唱,赋予了崇高理想的传播意义。第三次运用,是大合唱形式,赋予了传颂社会变革成功的情感。应当说,给传统形式赋予新内涵,开掘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潜在表现魅力,开拓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艺术感染张力,增添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实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当代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联)
其他文献
75年生人,以爱情小说《滴泪痣》被誉为“中国的村上春树”,迷恋日本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读大学时的偶像是《上海滩》中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83年生人,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居,以小说《愤青时代》讲述残酷青春;85年生人,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出版《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被认为是继韩寒、郭敬明后少年作家的领军人物――李修文、胡坚、李海洋,人们恐怕难以相信,这就是今夏“纪念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的献礼
期刊
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之时,我将策展系整编成了一个“当代艺术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因为我认为当代艺术是推动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今天讲演的题目是“三个艺术世界――中国当代的历史性建构”,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当代”,所有质疑和追问“什么是当代”的学术活动实际上都始自我们对目前来说最习以为常的当代艺术、当代文学的存疑和困惑。这种困惑涉及到我们的历史观、历史叙述,所以我的副标题是
期刊
也许因为我对刘醒龙和他的创作比较熟悉的缘故,所以拿到《蟠虺》不免有些吃惊。与他交往这么多年,几百万字的作品读过去,真没想到他一下子端出的新作是一部以青铜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让我想到创作与接受的一个问题,创作和接受可能是一个相互接纳、相互塑造同时又是相互博弈的关系,一个作家通过他的作品塑造了自己,也塑造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而言,是不是沿着自己开辟的道路走
期刊
女性的锋利和敏锐  何英在日常生活中,自有她柔情的一面,但一旦执笔为文,表现出的却是敏感、锋利。这种锋利是那种揭穿皇帝新衣的锋利,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无法反对,因为她说的是事实。包括对一些年长的作家,她也当面批评不留情面。  认识何英,是在2005年的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上,那届高研班是全国中青年文学理论、文学评论高级研讨班,很多都已经是全国著名评论家、高校博导,比如葛红兵、刘川鄂,还有山西来
期刊
再也没有比这一考古发现更让人激动的了:被历史尘封得模糊不清的曾国,由于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青铜重器的出土而掀开了她神秘面纱;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突然面世,让人无法想象远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娴熟精湛、巧夺天工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楚地的青铜文化为何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考察这些具有绝佳考古学意义的话题;我们也不会关心这历来被认为是“国之重器”的青铜器,由于它体现了一种权势、权
期刊
湖北是《诗经》采集人尹吉甫的故乡,湖北也是诗人屈原的故乡。赓续两大文学血脉的湖北文学,理论上应当兼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呈现出别样的美学色彩来。遗憾的是,随着历史上南方楚文化被注重人伦日用,“子不曰怪力乱神”(《论语》)的中原文化同化,其“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刘勰语),终被纳入“儒家正统”而中庸守常,乃至于“小儒规规焉”(黄宗羲语)起来。延至今日,作为当代的文学大省,虽然名家辈出,名作纷
期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冷战”趋于白热化,波兰处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许多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前途充满了忧虑。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参与社会公共领域,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激荡时代洪流。在当时的电影界,执导过《大理石人》、《铁人》等影片的著名导演瓦伊达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和一大批电影家通过电影参与社会生活,以鲜明的政治批判性引人瞩目,政治性电影一度成为波兰影坛的主潮。在这样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之下
期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这句话,常常被我用来安慰自己可以不用去追求知识的极限。当然,庄子的这篇“养生主”整篇的格调我是不怎么喜欢的。全世界再没有比中国人从小到老强调养生长生的了,源头大概就是从庄子那儿来的。但这句话中“而知也无涯”说得真好。人文领域的知识递增也许就是价值贬值的进程,古人的思想和精神比我们落后多少呢,听听庄子的这句话,那时的人就知道知识的宇宙是无限的,而
期刊
著名作家方方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以民国大汉口为背景,书写了汉剧明星水上灯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尽管小说并没有表现明显的性别立场,但通过提供一个独特的女性标本和对于她一生精神发展的回顾,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用对女性生命体验的传达观照女性的成长,给予读者诸多启示。  女性与时间  女人与时间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一开始便将女主人公水滴(水上灯)放置在时间这个巨大的命题之下:
期刊
80后作家的出场成为新世纪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2000年韩寒长篇小说《三重门》发表以来,80后作家以反叛的姿态崛起于传统文学创作趋于疲软的新世纪文坛。尤其是2014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刊登了北京女作家春树的肖像,并将韩寒、春树等几个青年作家列入中国80后的代表。从此,80后小说借助网络、传媒经过商业包装,以其文学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对正统文学构成巨大冲击。近年来,文坛和学界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