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纠错诠释“科学精神”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日照市科技馆要把祖籍日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科学生涯中6个著名实验模型做出来展示,其中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制作难度系数最大。为此,科技馆不惜重金邀请顶级设计师打造模型。当设计师汇报方案时,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皱起眉头,盯紧演示中的每一处细节。3个小时内,这位82岁老人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气氛搞得像一场考试。两次汇报会,丁肇中共为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设计方案纠错42处。
  即便只是一个模型,丁肇中也要反复观察、纠错、修改,这是一个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可以看到,精益求精,于丁肇中而言是一种工作习惯,而不是什么高标准的要求。其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就蕴含于细节之中。2017年1月,一批老科学家遗留的手稿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其工整细致的书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老科學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微分方程”笔记,字体工整得如印刷体一般;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稿是一幅幅手绘彩色植物图,当时报道称“其精美程度不逊于工笔画家的画作”。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3日)
  素材解读
  1.秉承严谨的科学精神。严谨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唯有仔细钻研、精益求精才有可能取得科学成果。纵观中外,科学家们无不以严谨立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科学就是这样有板有眼,来不得半点疏忽,以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态度,人类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2.不忽略细枝末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唯有精益求精,才能铸就美好未来。面对模型,丁肇中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在质疑纠错中诠释着“什么是科学精神”。其实,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细节中迸发出火花的。让我们远离浮躁,精耕细作,在质疑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适用话题
  科学 严谨 细节 完美
其他文献
聚焦热点  在国家帮扶下,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七彩部落”村民组因地制宜,发愤图强。如今,这里白云青山,树木葱茏,栈道整洁,迷人的“七彩部落”吸引了许多游客。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是幸福的农民。”   金花村村支书告诉记者,之前村里大部分家庭靠种田地及闲时外出务工维持基本生  青年视角  帮扶,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对贫困地区来说肯定是好事。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却遇
期刊
【聚焦热点】  2018年4月15日晚,在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现场,有一个奖项特别引人瞩目,那就是“专业精神奖”,它的获奖者杨蓉莲,不是演员,也不是技术人员,而是茶水岗位的一名工作人员。杨蓉莲的工作,就是给人准备茶水饮料。谁喜欢喝些什么吃些什么,温度、口感自不用说,何时要喝、能喝,也都被她一一看在眼里,不用招呼,她就会在最恰当的时机把你最需要的东西递过来。最初她只为剧组里的核心成员提供服务,
期刊
从出生到现在,我都没离开过这个院子。这是个老院子,坐落在一泓清泉旁,几栋低矮破旧的楼房,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檐牙高啄的解放阁。这样的院子现在已经很少了,我小的时候,满院的花草树木、小猫小鸟,踩两步青石板就能感到地下汩汩的清流。这个院子带给我的,是一种极大的自然感染力。  (一)  爷爷在楼后那块闲置的空地上种了些菜。爷爷收集来南瓜、绿豆种子,甚至还有枣树苗,把种子整整齐齐地丢到锄好的泥土里。城里买不
期刊
【妙文品评】  古代诗人如果被派往遥远偏僻之地做官,纵然可以欣赏当地的美景,但他们所赋诗词的字里行间总会透露出漂泊的孤寂。可是如今如有人远赴异国他乡,却称之为旅行游玩或出国镀金,心情是快乐明朗的。【以古今叙事性材料构成对比关系入题,扣合材料。】  同样是离家远行,为何人们的心境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心情好坏就看你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追根溯源,由果溯因,指出产生漂泊之感的原因,
期刊
【编者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一期《朗读者》中,接受董卿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点评一:  文章扣合材料,并对作文材料作出自己的回答,论证清楚明白,整体结构井然有序。  点评二:  文章开篇以对比入题,结束以比喻出之,
期刊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时,为了保护鹿不被狼捕食,曾下令美国人民捕杀狼。这种行为破坏了生物圈原有的平衡,鹿由于缺失天敌,疯狂啃食植被,不仅使森林遭到破坏,而且鹿也不再灵动,变得十分愚笨。其实,不仅自然界需要保持平衡,人生、社会以及人类发展都需要保持平衡。  人的生命需要平衡。“居廟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找到为官与归隐的平衡。身处官场则心系人民,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走出仕途则关心朝廷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
期刊
记得第一次知道油脂树,是在儿时。那时外婆家院中有一棵特别大的树,我当时不知道那是棵什么树,就跑去问外婆。外婆告诉我,我们这儿的人管它叫油脂树,学名叫乌桕树。每到秋末,即使卸下了金黄的衣装,油脂树上还会挂着串串“木籽”,在深秋艳阳的照耀下,木籽胀裂开来,露出溫润洁白的籽粒,这籽粒上附着厚厚的油脂,因而得名“油脂树”。据外婆讲,油脂清香润滑,用它浆洗棉线,可以织出细密的布匹;用它敷涂针线,可以纳出娟秀
期刊
前不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网刊出知名学者裘锡圭先生一篇名为《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出土盤盉铭文解释》的文章,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拙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  裘锡圭先生已是耄耋之年,曾先后独立或参与著述的书籍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等,是国内古文字方面的专家。对于这样一位学术造诣颇深
期刊
最近網上的一组图片引发了网民们的热议。中国父子与英国父女同样在雨中行走的背影图。所不同的是,中国父亲将伞给儿子遮雨,而英国父亲只为自己打伞,女孩也毫不在意。  从两位父亲的不同做法中能看出中外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差异。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中国父母辛苦打拼为的是能给子女最好的未来,而外国父母只抚养子女至成年,任由他们在风雨里闯荡。外国父母的做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父母对子女关怀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