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之本意探析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fc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马克思《资本论》由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中介性,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适用性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阐释了对《资本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本意的理解。其逻辑结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传统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关键词:资本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O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4-0058-05
  
  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资本论》理论的重要概念。人们在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畴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时,对《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否限于物质生产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观点至今纷争不断,使这一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讨论中的一大难题。传统观点认为,一般生产劳动仅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虽然马克思没有指出一般生产劳动仅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但根据马克思《资本论》考察的只是物质生产,认为一般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仅限于物质生产。这里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只限于物质生产的传统理解是否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值得认真思考和慎重对待。本文把《资本论》第一卷对生产劳动的论述结合《(资本论)手稿》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来理解,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一、马克思《资本论》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包含任何只限于物质生产的规定
  
  探寻马克思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来看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本意,首要问题是要弄清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本身是否包含只限于物质生产的规定。从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在《资本论》理论逻辑中的位置和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来理解,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包含任何只限于物质生产的规定。
  首先,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资本论》理论从抽象到具体发展的中介性环节,它不等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从整体上看,《资本论》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体系。《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來看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从商品抽象到剩余价值生产具体的中介性概念。它的中介性决定,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来看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等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简单劳动过程是在价值出现之前的人类的劳动过程,在商品价值分析中被暂时舍弃掉,通过对简单劳动过程的分析,使被暂时舍弃掉的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定得以恢复。劳动过程是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统一结合的过程。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是“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一切劳动只能在其一定的、具体的、特殊的形式、存在方式上的“实在劳动”来进行。在实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对于商品生产,简单劳动过程的分析同时又使生产商品劳动得以具体化。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创造价值以创造使用价值为基础。商品体现的“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而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最终要体现为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体现为“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但在商品生产中“劳动并没有进行两次”,一次是为了创造合乎目的的产品即使用价值,另一次是为了创造价值,劳动只要在特定形式下生产出特定内容的使用价值,“这种实在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对简单劳动过程的分析是暂时舍弃掉的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定得以恢复的过程,同时也是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得以具体化的过程。从劳动本身来讲,对简单劳动过程的分析使暂时舍弃掉的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定得以恢复和使生产商品价值的劳动得以具体化的过程,实际是人类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劳动过程。对于劳动本身,劳动过程只要生产了使用价值,人类劳动即表现为生产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劳动过程会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商品生产劳动过程,同样,创造价值的商品生产过程也会转化为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所以,对简单劳动过程的分析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就成为从商品抽象到剩余价值生产具体的一个中介环节,由于这一中介环节才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得以揭示。在这里,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过程之所以为“简单劳动过程”,不在于它是物质生产,而在于“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同样,从简单劳动过程得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也不在于劳动过程生产的是物质产品,而在于劳动过程是从“劳动本身”来考察的。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过程并不是直接就是简单劳动过程,简单劳动过程也并不直接等于生产劳动,只有从劳动本身来看的劳动过程才表现为生产劳动。只有从劳动本身来看的劳动过程表现为生产劳动,表明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对简单劳动过程的抽象,是变成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的现成的东西。这样理解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它就有了双重的意思。它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又不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说它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因为分析一般生产劳动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最初的生产劳动定义是“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说它不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说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从商品抽象到生产剩余价值具体的一个中介性环节,这一中介环节使“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达到具体化,这里的具体化发展到从劳动过程认识人类劳动一般的本质。所以,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资本论》理论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一中介性概念不是现成的,而是科学抽象结果的理论具体化的表现,虽然它是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但它已不等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
  《资本论》以物质生产为对象范围,所以《资本论》考察的劳动过程也可以说是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一般生产劳动是“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概念。如果把这里讲的生产劳动概念看成是孤立的、固定不变的,很容易产生一般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或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仅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认为一般生产劳动就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的理解,由于只看到了简单劳动过程生产的是物质产品,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就看不到对简单劳动过程的分析同时还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化,看不到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所具有的《资本论》理论范畴的中介性,或者只是抓住了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存在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把握住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本质属性。恩格斯说过,概念“并不是直接地、明显地符合于它必须从中才能抽象出来的现实”,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永远不可能直 接等同起来,“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把一般生产劳动视为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这一理解,实际上是把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直接等同于一般生产劳动。“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如果把一般生产劳动直接等同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就没有什么科学意义了。
  其次,从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来看,生产劳动一般的规定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毫无关系。生产劳动范畴从社会性质上看是生产关系的概括表现,或者说“生产劳动不过是对劳动能力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整个关系和方式的简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往往用空谈“生产一般”来忘记或者抹煞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生产之间的本质差别,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和谐和永恒。马克思提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本质的差别。为此,马克思不仅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家把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看成生产性劳动的谬论,而且批判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一般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的“片面的传统的观点”,反复强调了生产劳动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毫无关系。在多处都讲过,“‘生产劳动’是对劳动所下的同劳动的一定内容,同劳动的特殊效用或劳动所借以表现的特殊使用价值绝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定义”,“使劳动成为‘生产的’或‘非生产的’劳动的,既不一定是劳动的这种或那种特殊形式,也不是劳动产品的这种或那种表现形式”,同一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理论的一个层次,是商品生产劳动特殊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个别发展的前提。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本质特征在于生产剩余价值而不在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以什么使用价值来体现是无所谓的。同样,从生产劳动一般到生产劳动特殊和生产劳动个别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中,一般生产劳动以什么形式的使用价值出现,对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无所谓的。“对于价值来说,它由什么样的使用价值来承担都是一样的,但是它必须由一种使用价值来承担”。一般来讲,凡在过程开始时不是作为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出现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也不可能出现。但“一切作为前提和条件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则必然会出现”。既然一般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特殊和生产劳动个别发展的前提,试想,如果一般生产劳动只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生产劳动的特殊或个别也必然包含勞动的物质规定性,能够成为生产劳动特殊或个别的标准只能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然而,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劳动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毫无关系”。所以,由于生产劳动的社会本质规定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毫无关系,作为生产劳动范畴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也不包含任何劳动的物质规定性。而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理解,由于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等同于物质生产的劳动,也就免去了从生产劳动的社会本质来思考一般生产劳动规定性的任务,不可能从生产劳动的社会本质来理解生产劳动一般的规定。
  可见,从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资本论》理论范畴从抽象到具体发展的中介和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来理解,《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包含任何只限于物质生产的规定。
  
  二、《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对人类劳动具有普遍性
  
  一般生产劳动不等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毫无关系,表明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有自己的内在本质。认识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之所以不限于物质生产,还要正确认识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对人类劳动的普遍性。
  首先,《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揭示的是人类劳动本质的一般规定。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阶段所共同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象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别有不同规定的东西”。对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也应如是去理解。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是从劳动本身来看的生产劳动范畴,认识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揭示的人类劳动本质的一般,也只能从劳动本身去理解。第一,从劳动本身来说,人类劳动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人类在自己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学会了把自己的劳动区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特定种类,并“按照类别给以各个名称”。人类要满足各种需要,就要从事各种类别的生产,把作为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的劳动实现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无限多样性上。任何社会,各种类别的生产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过程最初只是发生在人和未经人的协助就已存在的土地之间”,农业生产是最古老的一个产业。所以,“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第二,从劳动本身看,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简单劳动过程的目的在于获得使用价值,尽管这里的产品或使用价值根据劳动的类别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切劳动总要表现为一定形式的产品,表现在一定的使用价值上。从其结果来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一般的范畴。在劳动过程中,一切生产资料只是用来传导人的活动、创造出更高的使用价值的手段,而不是劳动本身。不管劳动的条件怎么变化,劳动总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所以,劳动过程从它的创造活动来考察,不外是劳动本身,是劳动本身有目的的实现过程。第三,从劳动本身来看,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特定形式下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力的耗费。在劳动中,人使他“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因此,生产活动是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既发生作用、又被支出和消耗的运动。从劳动本身看,一切劳动都是生产实用价值的“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对于劳动本身,劳动的具体内容或目的,从而特定的方式,“都是无关紧要的”,马克思注意的唯一要点是劳动借以表现为实际过程的劳动一般。可见,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揭示的是人类劳动本质的一般规定。
  其次,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揭示的人类劳动本质的一般规定,适用于人类的任何劳动过程和任何社会。“最一般的抽象总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人类劳动一般是每一种劳动作为劳动所共有的规定,是使任何一种活动成为劳动的那种规定。因此,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揭示的人类劳动一般的本质规定属于整个人类劳动,不属于某一种特殊种类的劳动。这样,马克思提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就彻底破除了政治经济学只在劳动的“特殊形式上”思考生产劳动的传统看法。根据从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揭示的人类劳动本质的一般规定,不管在哪个领域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有目的的耗费的具体形式,都属于人类的劳动 范围。从简单劳动过程来看的生产劳动揭示的是人类劳动一般的本质,它不等于物质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只是人类劳动的特殊形式的表现,不存在“一般生产劳动仅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的规定。任何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不管提供的产品的用途如何,不管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如何,只要具有人类劳动一般的性质,都属于生产劳动一般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进步,人类的“需要体系”和由此决定的“劳动体系”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新的劳动种类和劳动形式的出现,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一般性在这些新领域必然会存在并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表现。可以相信,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能力将以极其不同的方式参加社会生产过程,劳动能力的愈来愈多职能将被列在生产劳动的概念下。这样,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对各种劳动过程都适用”,“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对人类劳动具有普遍性意义。
  坚持把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只限于物质生产的理解,由于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等同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所以他们既看不到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揭示的人类劳动本质的一般规定,也不去理解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对人类劳动的普遍适用性。
  
  三、《资本论》以物质生产为对象范围并不意味着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就只限于物质生产
  
  马克思(1857—1858)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开始就讲到,“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资本论》一开始也讲它的研究“从分析商品开始”。据此,《资本论》是以物质生产为出发点研究物质生产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资本论》以物质生产为对象范围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一般来说只限于物质生产,也不意味着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只限于物质生产。
  首先,《资本论》以物质生产为对象范围并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物质生产。政治经济学一般来讲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即“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和典范。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所用的方法是抽象思维的科学方法。科学的抽象法就是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找出该社会所特有的基本关系加以分析,以便揭示出这个社会内部關系以及它的现实表现。为建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众多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当中只考察英国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存在的不同生产领域舍弃掉非物质生产领域,只考察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在分析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关系时,是以工业生产中的劳资关系为重点,并且,马克思又从分析一般的商品交换现象开始等等。对于《资本论》用科学抽象作出的种种假定,马克思认为这只是科学出发点的规定,“这仅仅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必要的方法”,而实际上这种纯粹的情形“并不存在”。这种方法是把现实世界的某些方面加以隔离,以便使其本质的东西突现,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般只限于物质生产。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认为《资本论》以物质生产为出发点,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范围也就只限于物质生产。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作这样的理解,并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既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也存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表现是资本主义“整个生产”的一部分。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不仅考察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考察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表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由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可以不必考察”。可见,《资本论》只研究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关系,这是科学方法的要求和体现,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物质生产。
  其次,既然由科学方法决定的《资本论》的对象范围不具有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意义,《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也不具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性质。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曾给以提示,说他对资产阶级经济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为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确的考察和推断,“总是会得出这样一些原始的方程式,——就像例如自然科学的经验数据一样,——这些方程式会说明在这个制度以前存在的过去。这样,这些启示连同对现代的正确理解,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过去的钥匙——这也是我们希望做的一项独立的工作。另一方面,这种正确的考察同样会得出预示着生产关系的现代形式被扬弃之点从而预示着未来的先兆,变异的运动”。不难理解,《资本论》的理论及其概念范畴具有“理解过去”“预示未来”的方法论意义。可见,《资本论》虽然只研究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关系,但它研究资本主生产所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却不仅仅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限于物质生产,表现在曾经被抽象掉的人类劳动的内容在合适的时候可以纳入到它的理论体系加以考察。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是从理论上把握具体事物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这一方法要求,思维在抽取对象领域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时所舍弃的东西,思维在暂时舍弃以后必须不停顿地加以恢复,以从“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上来完成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在《资本论》中非物质生产的劳动内容是被暂时舍弃掉了,但为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适当的时候把非物质生产领域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加以考察是顺理成章的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物质生产领域以外的更多非物质生产的领域会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可见,《资本论》以物质生产为对象范围,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一般来说只限于物质生产,也不意味着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只限于物质生产。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只限于物质生产的理解,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的科学方法。
  总之,根据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包含任何只限于物质生产的规定、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性以及以物质生产为前提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的逻辑分析,可以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责任编辑:四 明]
其他文献
摘要:真理标准的讨论为端正中国的学术航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基础上,一系列被颠倒的理论被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正是在这场讨论的鼓舞下,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科学成就,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了许多新的问题,并获得一大批成果。真理标准讨论与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是相互映照、相互发明的。  关键词:真理标准;马克思
期刊
摘要:地方NGO作为一种具体制度安排,其生成机制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环境的作用下,以潜在利益为基本诱因,外在制度需求与内在制度供给槽互契合推进,从而激励地方公民合作创设NGO制度安排的复杂过程。这是中国地方NGO生成的简要逻辑。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视角分析,在中国地方NGO的生成机制中,国家与市场对NGO制度安排的供给、市民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地方制度转型的适应性安排、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竞争、地方知
期刊
摘要:面对社会转型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作用的凸显及挑战,少数民族农村治理应充分结合区域的特殊性与乡村发展的传统轨迹,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与机制。本文立足于转型期少数民族农村基层有效治理这一视角,通过考察传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变迁历程,并运用民族政治文化和制度功能分析方法,揭示了转型期对传统自治制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自治制度;整合;农村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54 
期刊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1950年代国内就现实主义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文艺报》积极介入论争,以其绝对的权威性通过译介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章,引导50年代国内文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奉为我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1950年代《文艺报》通过传播苏俄文学文论对现实主义论争产生重要影响,探讨《文艺报》在传播苏俄文学文论从而影响国内现实主义论争进程方面所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对泰国东北部Isan地区1ha hla村排笙制作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的发明和销售文化的方法和条件。以及其人类学意义。认为传统的发明和销售需要市场的推广和国家的帮助,传统文化的销售应该以社区中的村民为基础,不以大公司的利润为目的,也不以单纯的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为目的,而是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以农民公平受益、农民优先受益为目的,这样的传统销售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山西奴工事件更深层的文化原因是共同伦理规范及其相应的共同价值信念和追求的缺失,导致了个体经济行为的失衡。因此之故,倡导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首要的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如何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内化个体的自觉追求,从而在实存境遇中遵循。  关键词:价值信念;儒家文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4-0051-03  
期刊
摘要:股份制民办学校是股份制在教育产业发展中的一种实践探索。股份制民办学校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式融资、法人特征、有限责任风险和治理结构。本文以案例介绍人手,主要论述股份制民办学校的比较优势是可以大量融资、可以分散风险、剩余索取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保护学校的主体性、对教育产业运作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知识雇用资本初显端倪等。主要问题是有限责任的局限性、两次委托—代理形成监督和激励障碍等。  关键词:民办学
期刊
摘要:由于自身属性的制约,刑法保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权的功能具有有限性。刑法不是打击犯罪唯一甚至决定性手段,对罪犯的人权保障必须建立在对罪犯惩罚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刑法只对类型化的危害行为具有普适性,无法规制社会生活中的特例。罪刑法定原则从深度上要求刑法条文的明确性来保证刑法安定,而刑法适用宽度又要求条文的模糊性来保证刑法的灵活性。因而我们必须审视刑法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刑法观。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形态。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和谐世界的逻辑生成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参与和开拓世界历史;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创造和谐世界的世界历史;第三,世界历史的未来将在和谐世界中赢得胜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A5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
期刊
摘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诸多范畴的三个层次之间内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失为一个独特的解读视角。根据范畴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整体构思牵引与形成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归属层面、制约层面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把握范畴的层次性,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使我们达成对唯物史观、人的本质观、人的主体性地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形态的划分、价值取向诸多问题完整而明晰的认识。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