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介中边疆少数族群的表达与沟通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e8879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为少数族群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直接表达族群观念与认同的公共话语权和交流互动平台。本文分析研究在微博中民族地区的族群沟通和理解问题,确认了部分典型蒙古族特征用户,他们关注的热点主要有三方面:本民族经济利益、蒙古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族群共有的心理认同、情感聚集,容易“共振”,产生相对一致的言论和情绪。由于民族之间的信仰、习俗及文化传统的差异,在对信息的解读框架、理解接受等方面仍有着很多误解、隔阂。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加深族群间的沟通理解。
  关 键 词: 微博 族群认同 文化价值 跨文化交流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特点,使其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而这一民族文化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思维认知、观念认同和行为选择,影响着民族地区网民的信息接受行为和接受习惯。网络社交媒介的兴起,突破了地域和种族的界限,给分散在不同地理空间的个体,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讨论族群观念与认同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对某些族群特征微博的分析,可以如实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群体状态,还可以发现各民族成员的关注倾向、认同心理以及他们的利益诉求,这对于加强族群间的沟通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蒙古族特征微博用户关注倾向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选择具有蒙古族特征的群体进行研究。他们对微薄的关注特征包括:具有蒙古族元素、符号;关心蒙古族发展;涉及蒙古族话题时活跃度较高。另外,有的用户会用拉丁字母拼出来的蒙古语进行微博的发布和转载,但是基于人数较少,本文所选取的样本还是以汉语表达为主。综合粉丝量和转发量,选取了6位显示居住在内蒙古、具有蒙古族特征和代表性的用户作为样本,从中抽取了定量的微博进行归类统计,以求分析出内蒙古地区民族成员的关注热点。6位微博用户分别是拥有较大粉丝量的“土默*”“深深*”;实名认证的内蒙古媒体人“通*V”“敖*V”;以及涉及蒙古族话题时活跃度较高的“大蒙*” 和“图*”。本文按时间顺序,各随机抽样其中1000条分析,不足的全部统计。
  从以上6位用户所抽取的微博样本分析统计中可以看出,涉及蒙古族或内蒙古地区的微博占总样本数的比例均超过了50%,民族特征成员的关注热点仍然在蒙古族自身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利益失衡:关注本民族所拥有的财富和关于民族未来的发展。(二)蒙古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蒙古族文化尤其是风俗习惯能否得到传承和尊重。(三)生态环境:内蒙古大草原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等。蒙古族成员积极地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把对自己母文化的崇拜和维护整合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一点从样本微博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来;并会带有称赞性的评论和表情,以充满优越感的姿态来看待和拥护蒙古族的一切,体现了蒙古族族群对自己辉煌历史的追忆,用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二、 网络媒介中的族群情感聚集与群体认同
  惠普实验室关于微博影响力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关注的数量,转发是衡量影响力的更重要指标。①”微博中,我们看到一条被转发多次的信息会呈现出A:∥ @B:∥@C:∥@D……形式,这种多次传播关系网更多是基于对某一话题的共同关注,信息共享带来了个体对公共话题的交互表达渠道,使得普通大众的微言汇聚成群体化的共识。
  (一)草原、牧区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转发与围观
  草原除了作为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独特地域环境外,更是见证蒙古族族群延续的象征。所以在微博的世界里,蒙古草原、牧区草场的保护问题也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
  // @朱智忠:谁会管你的死活,只有利益,而这利益和这片土地的主人有关吗? //@00sansar0:自强自主是唯一的出路 //@吉祥三宝一家 // @秦万民 :利益集团和权贵阶层虎视眈眈,草原无法改变被破坏的宿命。有人把资源和利益都拿走却留下一片荒芜的沙地和赤贫的人们。 // @来份石锅拌饭:强烈呼吁!!!!呼伦贝尔草原腹地的伊敏河露天煤矿是我国目前正在开发的大型露天煤矿之一。露天矿占地4.9万亩,每年鲜草产量减少近万吨。如按矿区总体规划,占用草场20多万亩,牧草将减产4万吨。露天开采破坏的不仅是草原植被,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呼伦贝尔7大河流全部出现断流。
  2011-7-18 20:25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954) 评论(223)
  这条关于保护内蒙古草原的微博,被转发了954次,通过分析发现,在转发的用户里面,以蒙古族名字命名的用户达535位,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另外汉族名字命名的转发户中,个人资料显示在内蒙古各盟市的居多。
  同样,还有一条蒙古族用户转发的关于草原的微博:“@蒙A安达—特特:∥@演员诺敏达莱:草原∥@史鹏程: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曾经三次出征,建立起过空前宠大的蒙古帝国。他们死后墓皆无冢,入葬后会以马践蹂后如同平地,再覆草恢复原样,可见蒙古人对草原的珍爱。”这条微博被转发了793次,其中大约80%为蒙古族特征用户。
  造成草原荒漠化的原因很多,开采露天煤矿是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河水断流的一个非必然决定性原因,却达到了如此高的转发率,其中不可否认有情感转发的因素。气候变暖、旱灾频发、上游来水减少也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导致这个群体认识存在极端偏差的原因则是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化解释、沟通和具体的治理措施,而且开矿的一方对当地族群的关注热点也缺乏必要的回应与关照。“很多专家都提出了生态补偿这个概念,从本质上看,生态补偿机制是调整因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分配关系,生态补偿政策必须跟草畜平衡政策结合起来,否则国家的补偿一停,草场还会退化”。②如何使生态补偿与当地族群的文化意识有机结合,取得相应的认同与心理平衡,尚需要针对性的沟通与解释。
  (二)微博中的族群认同   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③我国的“族群”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台湾学术著作中引入的,它更强调文化性的特征。原生论的观点认为,族群认同是建构在人们共同的起源的信念上,共同的语言、文化、宗教、领土等来维系族群认同的“原生纽带”,是人们原生情感的一种表现。对于族群的成员来说,这种情感根基和原生性纽带是根深蒂固和无法选择的。
  网络社交媒介在对于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变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媒介开创了无地点的话语场地,大大降低了物理地点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吉登斯所强调的一样,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扩展了社会行为在时空上的跨度,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④也如微博媒介中的蒙古族特征用户一样,既有会说蒙古语的网民,也有不会说蒙古语的网民,但是在网络族群里,共同的文化和历史记忆说明这种根基性的族群认同仍然存在。蒙古草原、蒙古音乐、蒙古族的历史辉煌与自豪成为蒙古族特征用户之间族群认同最为牢固的情感联系。可见,作为已经影响族群认同的全新变量,网络空间不仅为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提供了新的场域,还正引发着族群认同形式上的变化。
  生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大众已经习惯了用新的媒介方式去看待人际关系和身份认同。网络空间既隔离又联结的特点,使身处其中参与社会互动和集体记忆的族群成员更好地建构其族群认同,网络这种新的强大的全球性媒介,正在被各种集体认同的力量广泛地采用,帮助受众通过线上传播来实现自我价值和寻找认同归属感,重塑网络空间里的多元化族群认同。
  三、 微博中少数族群文化价值的表达与族际交流
  (一) 保护民族语言,保障民族教育中的沟通理解
  教育观念的落后、投入的短缺、学校布局不合理、双语教育等都是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因素。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因而会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母语教育在加速消亡,居心叵测何其毒也??? //@奇渥温MGL: //@YAKE1EN:越来越过分了。 // @敖敦_高娃 :/政策……我们无言以对……/ @德乌力吉牧仁 :我上学的时候,我们旗有36所蒙古族小学。2006年我回母校的时候,我们旗只剩2所蒙古族小学……
  @曾经草原:12年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过半。内蒙古东乌旗面积和瑞士国土面积一样大,2006年撤并了十几所乡、苏木级小学,除了旗所在地有小学外,牧区只剩下1所小学。完全违反了中国“义务教育法”第12条: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之规定。 内蒙古合并牧区小学已经破坏了法治的承诺和教育法律的底线……
  转发(79) | 评论(26) 2011-12-25 01:24 来自新浪微博
  这条关于蒙古族教育问题的微博仅仅被转发了79次。但经过新浪微博转发粉丝数量统计工具显示,在参与转发的79位人员中,除了两位西藏和青海少数民族协会组织用户外,其余77人均为内蒙古区内用户,用蒙古族名字命名的用户有72位,总覆盖粉丝数达到40多万人。影响力不容小觑。在这条微博的转发用户身份中,蒙古族身份特征的用户高达91.2%。
  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2001年5月29日国发[2001]21号),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⑤这是一个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政策。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为44.0284万所,而到2010年则只有21.0894万所,10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⑥除了微博中提到的内蒙古自治区外,全国大部分省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撤点并校”。可见,这个政策不是单单针对内蒙古地区,更不是像样本微博中提到的那样是针对蒙古族学校和牧区学校的。在这条微博内容里,表现了蒙古族族群成员对本民族学校、民族子女的教育前途问题的极大关注,更在意、怀疑是不是真的如微博中所表达的语义一样,外界正在采取措施意图消灭他们的母语,压制他们的民族发展。然而事实的真相却与样本中提到的说法存在偏差。当网络媒介里的族群之间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对对方产生误解和怀疑时,群体间的及时交流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微博评论中的文化价值互动
  微博评论是博友根据自身价值观、喜好等评判标准,针对某一新闻或某一事件采取在留言板留言和跟帖的方式来发表个人的见解。评论内容除了以文字为主外,还可以发布图片、表情、音频链接等辅助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微博评论的言说范围。
  ∥@白格日勒:∥@睡眠科学2:∥@冯永峰:∥@恩禾铁木真:这种围栏的背后就是汉文化的表象:从土地到草原,从人文到心理;从社会到学校,到处都有围栏,有形的、无形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围栏的里边和另一个围栏的外边。动物是你看到的悲剧,而更多的发生的有太多的人已经视而不见了,简称:与我无关!
  @葛玉修V:这是我的好朋友中秋老师拍摄的一张对角羚图片!这只对角羚被牧民设置的网围栏挂住,挣扎无效后成了这个样子!人们百般救助,仍没留住它年轻的生命,于第二天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它已逝去,但那双对生命渴望的眼神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发上此图,希望大家都来关注生态环境,关爱野生动物!
  1月26日17:49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308)︱评论(226)
  这条关于因被围栏挂住而丧命的野生动物的微博,截止到2012年1月26日,被转发了1300多次。根据新浪微博转发粉丝数量统计工具显示,这条微博总的覆盖粉丝数达到了1286.2166万人,将近1300万。而且有226条的评论,除去14条同一用户重复评论内容外,文本中提到的对角羚被围栏挂住,挣扎无效最后导致死亡之事,对此表示同情和难过的评论有40条,约占样本总数的18%;所占比例相似的内容为呼吁建议类和解释类评论,分别有70条、79条,约占样本总数的32%和35%。另外,还有47条评论的内容是为牧民申辩的,约占到了解释类评论的60%,解释的意图包括设置围栏不是牧民的行为或者不是牧民本意在内的反驳、控诉类内容。   通过分析以上评论内容可以得出,族群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群体成员在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所以针对样本中提到的草场围栏的现象,才会有那么多的评论内容,而且都是牧民或者了解情况的人在向公众解释这类行为不是牧民所为或者不是他们的本意。如一位蒙古族特征用户“@孟克珠岚”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孟克珠岚:明明是政府弄的禁牧围栏,牧民才不弄这个呢,至少我们家不弄~”而呼和浩特的用户“@蒙古文化网站负责人:禁牧围栏真的不是牧民自己弄的,牧民也不想啊”。因为蒙古民族在文化价值观上就是一个崇尚自然、热情奔放的民族。他们很享受蓝天、草原、牛羊融为一体的生活,所以价值观念里是不愿意去设置围栏的。然而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其他倾向评论,如:位于北京的用户“@任志强”评论道:“@任志强:为了维稳,要划地为牢。”受生活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同居住地、不同文化的所有者会对同一信息在内容的理解上和评价的角度上存在分歧。关于草原牧区的话题讨论,凸显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背景差异。
  话语权可以说是一种利益的表达,网络社会,社交传媒已然成为了人们表达利益和诉求的重要渠道。一些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既定的利益目标,通过微博等媒介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并且利用这些言论所潜在的社会影响力,来表达和阐释相应的文化背景。样本微博中的事件,民族地区草场设置围栏,导致野生动物死亡,在此微博评论内容的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传播技术下,少数族群逐渐掌握了新的话语表达渠道,他们在正确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向外界传播、展示和解读本民族的文化,向破坏、无视本民族权益和曲解文化的力量进行了回应。维护族群话语权的本质是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在外界多样化的价值环境中得到体现和认同。尤其是在“微舆论”碎片化的表达下,这些冲突性、敏感性的话题往往成为族群围观的对象。 微博中的大部分公众缺乏理性和判断力,相关信息的发布规制不健全,以及评论内容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以至干扰了公众对客体进行客观地评判,这些都是微博显而易见的弊端问题。在各民族的价值观既存在融合又存在冲突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不同族群的话语交互空间,使族群的价值观得到外界的理解、认同和接纳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结 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日益频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各民族长期共存在在同一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文化差异成为交流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因素,既保持着本民族文化边界的心理,同时又存在着“跨越”文化边界的现象。新媒体的出现显然增加了少数族群的直接表达渠道,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跨文化交流。由于各民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误解和冲突。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互动时,文化的差异会使得两种文化的所有者对信息内容的选择、理解和评价上存在分歧,每一方都会从信息文本中去寻找与自己文化节律合拍的内涵,这也是影响民族间信息表达和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边疆民族地区以其一贯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让少数民族族群间的沟通备受关注。在具有民族性的族群公共交流沟通中,除了要利用网络新媒体作为族群认同和族际交流的渠道之外,还应该尊重并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直接倾听少数族群的利益表达。通过更好地进行族群间的沟通对话,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彼此理解和包容,共同持续发展。
  注 释:
  ①刘建《新浪微博用户体验及传播影响力分析》出版参 2011.12 下旬刊
  ②贾幼陵《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和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中国草地学报 2011年3月第33卷 第2期
  ③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④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会》【M】,赵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⑤新京报讯《农村小学十年少5成“撤点并校”政策被指待改》2012年05月21日
  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批准号11YJA860013)资助。
  【作者简介】马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于月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中宣部等五部门2011年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我们的记者提高了舆论引导力,提高了服务百姓、服务基层的能力,真正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写出了大量切实反应民生、民情、民意的新闻作品。  记者要到基层去  “走转改”的第
期刊
考察时间: 2013年7月24—29日  考察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  考察对象:当地新闻媒体——报社、广播电视台  考察方式:座谈会、参观、考察、个别交谈  考察内容:发展概况及特点 、成绩及经验、问题与困难、对策与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新闻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新闻业获得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内蒙古盟
期刊
随着传播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可供受众选择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广泛,大量广播电视专业频道的涌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普及,受众享有选择媒介的自由得到了空前地加强。地方电视台在技术、人员、资金等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把事业发展推向新阶段,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办出自己的特色,并逐渐形成自身的地方品牌和地方特色,从而确立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将是每一个地方电视台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
期刊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开展的一年。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心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派出精兵强将,组织实施了大型媒体行动“沿黄沿线记者行”,在我区西部七个盟市、39个旗县区展开了深入采访。在为期20天的时间里,摄制组行程近万公里,重点对西部盟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典型事例进行了深入挖掘,全方位展示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上述地区在科
期刊
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落到实处,关键在人。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其职业特性决定了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决定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采编人员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工作作风是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是包头日报社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宣传报道要求,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增强采编人员责任感使命感和业务技能  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夯实报纸立业之基,
期刊
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报媒经营收入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部分南方发达省份的都市报社,下降幅度高达20%以上。许多专家学者也据此提出报媒灭亡加速论。内蒙古报媒因为经济发展程度、地域特点等因素,导致我们遇到的问题似乎并不明显,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客户资源被分流、广告影响力相对降低等问题。结合发达地区的经验总结和在我区报媒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随着现代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报纸必须加
期刊
摘要: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媒介社会学兴起一股建构主义潮流,并进而体现在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中。新闻并非是一面镜子,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新闻组织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过程,将客观现实世界建构成主观现实世界。新闻实则做为一种符号现实而存在。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新闻建构论 媒介社会学  在媒介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哲学认识论本源上的变迁。早期
期刊
理论宣讲的目的就在于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心聚力、同谋共识,彰显理论的鲜活魅力和强劲生命力,切实推动理论大众化进程,服务科学发展大局。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工作实效、服务发展、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宣传贯彻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落实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来,这是衡
期刊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开栏话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媒介的迅速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信息传播的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新闻论坛》自创办以来,在所刊谈述和论文中对民族新闻信息传播多有涉略。从本期开始,我们专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栏目,意在把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所办的新闻期刊作为少数民族新闻信息传播理论和实践研讨的一块阵地,为关心和热衷于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各界人士搭建发表言论
期刊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正朝着独立学科的目标前进。  20世纪80年代,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在民族地区民族院校陆续创办了一批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专业,迎来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春天。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新时期最早创建少数民族新闻专业的高校之一。 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四年制的本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即以人文科学的通识,汉语言文学基础、新闻学理论基础、新闻学应用知识与技能以及新闻学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