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发现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a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县的“4+4n”教学模式将“质疑答疑”设为一个教学环节,并在“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活动中将“质疑答疑”作为一个研讨主题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对“质疑答疑”的时机、不同课型质疑的内容、质疑的层次以及教师的作用等进行了充分细致的研讨,我有幸参加了2010年我县教学大比武活动,我参赛的课文是鲁迅的《风筝》所以我对《风筝》一课的“质疑答疑”环节的处理进行了反复研究,通过这次反复研究,特别是授课之后,我对“质疑答疑”这一环节的处理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
  发现 享受 学习 快乐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9-02
  下面结合这次授课过程,对“质疑答疑”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风筝》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故事情节也不曲折。内容虽不难懂,但平实的文字里却饱含着“我”对小弟弟深沉的感情,这正是学习这篇课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备课时,我设计了充分的课前预习,除了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外,有目的的设计了与课文中心相关的问题,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课文为什么用“风筝”做题目?2.见到风筝“我”就想起这件事,这说明什么?3.“我”毁坏弟弟的风筝是因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纳,最终达成共识:“我”毁坏风筝是为了让弟弟长出息,见到风筝就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我”觉得当初的做法过分对不起弟弟,不管怎么做,“我”对弟弟的感情是真挚的。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这些问题,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随机设疑,引疑解难
  授课时,我刚刚上课就遇到了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简要叙述课文内容之后我随即问了一个问题“你怎样看‘我’毁坏弟弟风筝这一行为”,几个学生都说出了让我感觉很顺利的答案,诸如残忍、蛮横、不近人情、专横等等,但有一个同学语出惊人,他认为“我”这样做是自私的表现,对此学生也露出惊讶的神情。我顺势提出问题:“我”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自私?课堂马上掀起一个小高潮,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自私是为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我”虽然伤害了弟弟,但“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弟弟长出息,这不算自私。这样既烘起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理解“我”对弟弟的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两得。这种随机设疑,引疑解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灵活模式,灵活环节,教学可能更有生命力。
  3扣住难点,质疑释难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逐渐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风筝》一文中,“我”对弟弟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很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作者流露出的對封建教育的批判,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我”感到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之后心情的变化设计了一个问题:当“我”明白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后,“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用这个问题将教学的重点锁定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以后,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疑问并不断解决疑问,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课文中心,即我既对弟弟怀有歉疚之感,又对封建教育不满。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了质疑解疑的乐趣。
  4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这样的句子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风筝》的教学,我设计了“两学两教”,第一轮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我”的粗暴行为对弟弟的伤害;第二轮学习主要体会“我”的感情变化,这自然就淡化了对一、二段的学习。而这两段文字又与文章中心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对这两段的处理,我采取的是抓重点句,顺势推导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只好躲到肃杀的严冬里去。”对这句话我提出“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里去”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到一、二段的学习中去,用“北京肃杀的严冬”与家乡美丽的春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肃杀的严冬”没有风筝,这样“我”内心的痛苦可能会暂时减轻一些,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教学浑然一体。
  整个授课过程使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同时要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学生只有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才能在发现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对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人格的塑造、政治素养的提高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图声并的兴趣,学好思品课关系到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传统观念下的思品教学,使多数学生对思品课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枯燥、毫无兴趣的状态。因此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以下我就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思
期刊
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是通过词与曲的结合,来抒发人们对祖国、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 首高质量的优秀歌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音乐 引导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65-01  让学生热爱歌曲,唱好歌曲,就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 让学生多听,首先从感性上认识歌曲  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人生道
期刊
音乐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不断地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只要全面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营造学生理解音乐的视听氛围,巧妙地揭示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上好音乐鉴赏课。让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切实感到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拥有一个相对属于自己又能自由健康发展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音乐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0-02  1创置形象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知识和听辩能力、
期刊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情境、想象、故事、图形谱、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6-02  音
期刊
作为新形势下的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以下是本人对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究。  提高 美术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9-02  1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
期刊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容樂观,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苦于作文,烦于写作,写作兴趣更无从谈起。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
期刊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  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62-02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
期刊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老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努力争取成为学生喜欢信任的老师。  提高 女生 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63-02  1前言  兴趣是天然的启蒙者,既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需要全面了解學生对体育的认识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  小学生 德育教育 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60-01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