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一课的教学为例,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及让学生有“带得走的东西”的视角,阐述了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新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2
成尚荣教师撰写的《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1]一文,引起了我的思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带得走的东西”,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本文以《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想法。
1 确立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本节课从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速学生的发展。
1.1 整合语文学科,确定任务主题和作品主题
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任务主题的确定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该单元的一些基础知识,熟悉本单元的一些人物特征,从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角度,学生有能力针对该单元介绍的一个人物、事迹制作出一个多媒体作品,因此,确定的任务主题为人物风采,让学生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任务的具体内容是围绕学生学过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的内容,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一个主题,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展示给家长和其他学生。本节课的任务是制定一套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可行性方案。这一主题的确定,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使之有“物”可思。
学生围绕任务主题,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主题,并根据作品主题寻找和撰写与该主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加工整理结构设计环节中的栏目名称和内容设计环节中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节课学生在信息获取与加工方面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的多媒体作品主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以人物名字命名的主题,如“贝聿铭”“高尔基”等;有以人物和作品命名的主题,如高尔基的三部曲、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等;有以课文题目命名的主题,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贝聿铭;还有一些创意的主题,如走近鲁迅、童年等。不同的多媒体作品主题,作品的栏目名称也有一定的变化。有的主题是“高尔基的三部曲”,栏目名称为首页、导航页、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的主题是“高尔基的童年”,栏目名称为首页、导航页、作者简介、描写手法、语言艺术、取材、书评和名段欣赏;有的主题是“贝聿铭”,栏目名称为首页、导航页、人物生平、建筑作品、名言警句和荣誉,等等。
1.2 立足本学科,实现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已经学过了“获取信息的途径”“文字处理”“图片获取与处理”及“音视频获取与处理”等章节的内容,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这些技能是学生在技术方面已具备的发展水平。学生制订方案,并根据方案实施作品集成,是学生在技术方面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发展水平的达到,需要通过本节课和下节课《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学习。
2 探究多媒体范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对教材范例《苏州园林》的分析与探究,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围绕多媒体作品主题,制订一份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方案,掌握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2.1 巧用类比手法,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教师将多媒体制作类比成“做一件事情”,做事前都会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什么。在制作《苏州园林》这个多媒体作品过程中,我们也要回答出这三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做——需求分析,怎么做——规划设计,做什么——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学生经过教师点拨,进一步明确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的五个阶段是有先后顺序的,并能准确填写流程图中的五阶段内容。
2.2 创设问题支架,揭示多媒体范例的结构特征
学生在学习课本第118页规划设计中的结构设计和内容设计时,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
◇《苏州园林》多媒体作品由几个页面组成?分别是哪几个页面?
◇如何理解“相互跳转”?结构图中用哪个符号表示?制作时如何实现?
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苏州园林》有首页、导航页、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页面,并能解释在结构图中,双向箭头表示页面之间可以“相互跳转”。但是不能顺利填写以人物风采为主题的结构设计图和内容设计表,因而制订一套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可行性方案存在困难。
教师进一步创设问题:
◇每一个页面的名称与需求分析表中的哪一项目的内容有关联?
◇内容设计中的栏目名称与结构设计图中哪个内容一样?
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发现多媒体作品的内在结构。多媒体作品的主题也就是多媒体作品的名称,也就是需求设计表中的作品名称。内容设计表中的栏目名称就是结构设计图中每个节点的名称,就是各个页面的名称,也就是需求分析表中“内容与形式”项目中的关键词,其内容必须紧扣多媒体作品主题,进行信息的加工与提炼。层级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帮助学生揭示多媒体范例的结构特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3 渗透建构思想,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渗透建构思想。例如,首页由哪些元素构成;媒体形式由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元素构建;作品结构由标题、制作人和反映主题的插图构建;版面布局由标志、栏目名称、主体内容和导航栏构建,等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2
成尚荣教师撰写的《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1]一文,引起了我的思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带得走的东西”,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本文以《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想法。
1 确立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本节课从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速学生的发展。
1.1 整合语文学科,确定任务主题和作品主题
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任务主题的确定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该单元的一些基础知识,熟悉本单元的一些人物特征,从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角度,学生有能力针对该单元介绍的一个人物、事迹制作出一个多媒体作品,因此,确定的任务主题为人物风采,让学生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任务的具体内容是围绕学生学过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的内容,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一个主题,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展示给家长和其他学生。本节课的任务是制定一套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可行性方案。这一主题的确定,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使之有“物”可思。
学生围绕任务主题,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主题,并根据作品主题寻找和撰写与该主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加工整理结构设计环节中的栏目名称和内容设计环节中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节课学生在信息获取与加工方面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的多媒体作品主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以人物名字命名的主题,如“贝聿铭”“高尔基”等;有以人物和作品命名的主题,如高尔基的三部曲、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等;有以课文题目命名的主题,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贝聿铭;还有一些创意的主题,如走近鲁迅、童年等。不同的多媒体作品主题,作品的栏目名称也有一定的变化。有的主题是“高尔基的三部曲”,栏目名称为首页、导航页、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的主题是“高尔基的童年”,栏目名称为首页、导航页、作者简介、描写手法、语言艺术、取材、书评和名段欣赏;有的主题是“贝聿铭”,栏目名称为首页、导航页、人物生平、建筑作品、名言警句和荣誉,等等。
1.2 立足本学科,实现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已经学过了“获取信息的途径”“文字处理”“图片获取与处理”及“音视频获取与处理”等章节的内容,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这些技能是学生在技术方面已具备的发展水平。学生制订方案,并根据方案实施作品集成,是学生在技术方面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发展水平的达到,需要通过本节课和下节课《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学习。
2 探究多媒体范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对教材范例《苏州园林》的分析与探究,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围绕多媒体作品主题,制订一份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方案,掌握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2.1 巧用类比手法,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教师将多媒体制作类比成“做一件事情”,做事前都会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什么。在制作《苏州园林》这个多媒体作品过程中,我们也要回答出这三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做——需求分析,怎么做——规划设计,做什么——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学生经过教师点拨,进一步明确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的五个阶段是有先后顺序的,并能准确填写流程图中的五阶段内容。
2.2 创设问题支架,揭示多媒体范例的结构特征
学生在学习课本第118页规划设计中的结构设计和内容设计时,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
◇《苏州园林》多媒体作品由几个页面组成?分别是哪几个页面?
◇如何理解“相互跳转”?结构图中用哪个符号表示?制作时如何实现?
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苏州园林》有首页、导航页、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页面,并能解释在结构图中,双向箭头表示页面之间可以“相互跳转”。但是不能顺利填写以人物风采为主题的结构设计图和内容设计表,因而制订一套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可行性方案存在困难。
教师进一步创设问题:
◇每一个页面的名称与需求分析表中的哪一项目的内容有关联?
◇内容设计中的栏目名称与结构设计图中哪个内容一样?
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发现多媒体作品的内在结构。多媒体作品的主题也就是多媒体作品的名称,也就是需求设计表中的作品名称。内容设计表中的栏目名称就是结构设计图中每个节点的名称,就是各个页面的名称,也就是需求分析表中“内容与形式”项目中的关键词,其内容必须紧扣多媒体作品主题,进行信息的加工与提炼。层级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帮助学生揭示多媒体范例的结构特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3 渗透建构思想,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渗透建构思想。例如,首页由哪些元素构成;媒体形式由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元素构建;作品结构由标题、制作人和反映主题的插图构建;版面布局由标志、栏目名称、主体内容和导航栏构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