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无门”与“择业无力”中徘徊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师范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师范生供过于求
  由于近年来师范类毕业生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态势,教育系统用人单位根据相应条件初步筛选出有意向的毕业生后,还要求他们参加各地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考试,以便择优录取。这种“先拢后挑”的用人方式,追其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毕业生供过于求,需方就可以精挑细选了。
  
  二、用人单位对师范生学历、成绩、能力要求拔高
  第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提高。现在即使是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招聘计划中都明确要求只招聘硕士及硕士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而优秀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只作为备选考虑对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城市中较好的中小学校也成为毕业研究生关注的热点。例如,2006年福建省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上,某市实验小学计划招聘一名教师,现场就有几十名研究生排队投递档案,本科毕业生明显成为“弱势”群体。
  第二,招聘方的门槛随着就业形势的升温而节节升高,尤其表现在重视毕业生综合成绩的排各情况。如浙江省杭州市进杭的条件是本专业前25%;而福建省厦门市招考的条件更为苛刻,要求在本专业前10%才可以进入统一考试,考试成绩优秀的才可能入围面试。
  第三,招聘方还看重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不但看重毕业生有优良的学业成绩,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较好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求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师范生就业带来了较大难度。因为我们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实习时间过少,难以满足学校“拿来就用”的要求。
  
  三、师范生跨系统择业也并非易事
  师范生遭受教育系统就业的强势阻击,必然导致他们寻找别的出路。目前全国各省市基本出台了师范生就业政策,允许师范生跨出教育系统,进行双向选择,这对扩大就业面、缓解师范生就业压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师范生跨系统择业主要往公务员、事业单位方向发展,少数进行自主创业或者进入企业单位。
  新的就业政策当然让很多工作没有着落的师范生蠢蠢欲动。然而在当前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即使是师范生就业放开,对他们来说,仍然面临着就业平台迥然不同、冲击与机遇并存、稳定与多变的择业心理抗争。在“双向选择”的自由市场上,师范类毕业生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否具备了杨心竞争力?诚然,师范生要跨系统就业不仅需要敢于逾越传统观念的勇气,更要尽早磨砺个性化的职业理念,储蓄超越传统择业惯性的底气。
  
  四、城市饱和与乡镇短缺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各级学校的师资力量在一波又一波的就业大潮中已基本趋于饱和。一些好的学校只是短缺少量的教师,完全可以小范围地单独吸纳优秀毕业生,因此不必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了。近年来,市直属高中因扩校扩班缺编的教师,除向各地招聘优秀现任教师外,都把眼光放在重点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上。由于地方县市的乡镇中小学工资待遇普遍低、条件差,不仅本校教师流失多,毕业生也不愿意到乡镇一级的学校任教,乡镇学校教师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师范生中存有“宁可在城市失业,也不在农村就业”的就业心态。
  
  五、传统就业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今天,一些师范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改变,仍然想坐享其成,想通过学校推荐和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就能找到单位。在就业市场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意识,势必难难以顺利就业。
  再者,一些师范生也还存在“三不愿”的心态:一是怕没有保障而不愿到非教育系统就业,二是不愿到没有编制的民办私立学校就业,三是顾及自身条件差怕永无出头之日而不愿到偏远落后地区就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上海及东南沿海各大中城市,“宁要北京、沿海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成了部分大学生“时髦的”就业观念。
  
  师范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师范生就业凸现出的这些问题,社会、高校和师范生都应该做出积极应对。
  
  一、政策支持,拓展多种渠道增加就业
  (一)落实“三支一扶”,鼓励师范生到基层就业。
  “三支一扶”是国家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服务期满后将享受国家规定的在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职称评定、自主创业、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对于毕业当年没有考取研究生而又想继续考研的师范生和一些想考公务员的师范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举办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创造就业机会。
  师范类专场招聘会。每年定期在较大的师范类院校举办师范类的专场招聘会,把全省或全市的师范生大规模地向用人单位推荐。
  校园小型招聘会。积极联系专业对口有需求的用人单位,邀请他们到校园内举办小型招聘会,并向他们直接推荐师范生。
  教育局就业推介会。 主要向各地教育局推荐本地生源和条件优秀的师范生,并随时跟教育局联系,取得用人需求的信息。
  教育局分配。现在在乡镇一级中小学,教师缺编人数相对多,而且很多是紧缺科目的教师,愿意到乡镇担任教师的师范生应由当地教育局进行就业统筹分配。
  
  二、政策保障,努力提高基层教师待遇
  师范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很多,但是待遇低和工作环境差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社会对基层教育的投入应该重在落实,特别是要对农村教育单位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育环境等方面加大建设投入,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投入。在教师待遇上要有政策性的保障,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基层教师的福利,包括教师的再教育和对外交流,切实保证基层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走出就业误区,建立理性的就业心态
  在新的就业政策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师范生不仅需要超越传统择业惯性的勇气,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心态,才能找到合适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树立信心。就业竞争的残酷性已经把师范类毕业生耀眼的光环遮盖了,所以就连一些农村的学校也在抬高门槛。作为一个师范生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要树立起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优秀教师的信心,平时在公众场合克服羞怯心理多发言,积极参加教学技能训练,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师范生要善于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面对新政策、新形势,师范生要自信,主动走向市场,不断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就业形势。
  处以平常心。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常心,找准自己的定位,对求职过程中的一时成败淡然处之,积极面对困难挫折,调整好心态,从容应对。当自己面对不利的就业形势时,切不可操之过急。就如兵法所说: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有岗位就要上,千 万不能想等着用人单位登门邀请。能就业则就,不能就则创,三十六行,行行可出状元。
  持之以恒心。师范生基本技能的锻炼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磨练过程。在校期间应为自己做一个长期的计划,坚持并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有选择、有侧重地加强自身学习,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实际教学能力及沟通交际能力,向综合素质方面发展。
  
  四、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双证”型优质教师
  教育所需求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范生,而是有全面的、优秀的、特色的师范生。“教师教育”应该更贴近教育,做法更应该富有职业特色的定位,如师范生素质、教学教法等应该全面实施。同时,师范院校应该创造宽广的教育平台,允许师范生选修非师范专业的课程,双学位的辅修也应该贯通,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共享教育资源和平台。在师范生职业实训方面,也应提供与企业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师范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一些以后想“跳出”教育系统的师范生来说,也有自己的专业准备,不再处于“择业无力”的尴尬地步。
  对于师范生本人而言,更应着力挖掘自身的“亮点”,在学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一两个方面争取脱颖而出,不但可以持有教师资格证,还可以握有其他的专业技能证(如中文专业的秘书证、会计专业的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证等)的“双证”型师范生。这些都是在就业平台上胜出的一门“法宝”,也是顺应新就业环境的一种恒久而有效的途径。
  
  五、提高师范生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师范生的素质也成了当前之所急。应在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下打造全面的素质:一是切合时宜的素质强项训练,二是准确到位的职业规划和定位,三是得体完美的整体形象。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成为师范生的“必修课”。从新生入学,就应该给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师范生创造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提前认识就业形势,找寻自己合适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内强素质能力,外塑整体形象。
  
  六、调整招生计划,优化专业设置
  由于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不要盲从其他大学成风扩招,招生不能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同时还要涉及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对于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对于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应当控制其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更多的优质师范类毕业生。
其他文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外高校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德、英、法、美、日等五国高校一般不包揽后勤事务,相当比例的后勤事务由社会团体和企业承担。21世纪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中国市场化体制建立的大背景下勃然而兴,这一重大变革标志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骤然转型。  无论建立什么样的后勤实体,对之实行怎样的管理,都应该遵循教育规律,针
期刊
近年来,通过由政府推动的政策性担保和市场客观需求的商业性担保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担保业并行的方式,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特别是私营商业性担保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来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公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资金规模小,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担保机构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成因分析    一、信用风险分布不对称的
期刊
进入21世纪,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和思想观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课堂,为各学科教学所采用。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一方面要注意处理好它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学习和利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专业课教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旅游专业课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今后旅游专业课教学发展的
期刊
隐喻对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隐喻在成年人的语句和篇章中占70%以上,隐喻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语言文化发展以及交际活动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隐喻成为中外众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新热点。正因为隐喻不仅是一个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的问题,而且与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语言习得息息相关,所以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隐喻能力是至关重要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初,在高风险社会环境的背景下,美国审计界最先建立起了审计风险模式,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银广夏、东方电子事件发生后,国内审计职业界开始反思审计失败的原因,认为国外比较成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有效避免审计失败问题的发生,呼吁国内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
期刊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些看法。    一、创境激疑,诱发创新欲望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现代教育学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激疑才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
期刊
如今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在定向上存在偏差。功利性过于强烈。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快乐不起来呢?作为教育工作者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从学习中获取快乐,让孩子们成为聪明的学习者呢?    一、兴趣是快乐的源泉    在电脑上玩游戏的孩子们乐此不疲,他们不需要老师的指导,不需要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裁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在以宿舍为载体、以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共同学习、生活、交流等过程中所形成的宿舍文化也就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延伸、社会文化的浓缩。它包括宿舍的育人环境、室内布置和宿舍成员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的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如何建设宿舍文化,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呢?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