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二)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在教学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1、摘录并背诵课文中的好词佳句。2、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3、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培养 习惯 创设 氛围 鼓励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四、鼓励自主质疑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句话: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那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呢?有人认为,好的课堂表现就是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按规定完成授课内容,学生也能认真听讲、较好回答问题;也有人说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大量的练习是不可少的:课堂上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通过讲解当场解决问题;还有人说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的课才是好课;真可谓众说纷纭。  本文从
期刊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和语文、数学一样在整个初中教学任务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制定以来,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标准要求下,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初中阶段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培养好的学习方式方法,是每名初中英语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構建初中英
期刊
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自己首先要有一棵知识树,要教给学生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同样,班主任在管理一个班级之前,自己也要做到心中有“树”,这里的“树”指的是一套班级的管理模式,它要是持久、连贯的,而不是随性而为的几片段。  任何一个人与孩子们相处久了都不会无动于衷的,每一位教师也都一定会有很多自己的感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也有很多话想说,在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有得意之作、有懊悔反省,把自
期刊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
期刊
教育应彰显教育的人文怀。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之一,将如何承载陶情抒性的审美功能和构建學生心中人文世界的历史使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专题音乐欣赏因其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一直倍受音乐教科研的关注。笔者结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实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在开辟高中专题音乐欣赏教学方面进行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尝试,现整理成文,以抛砖引玉。  一、整合相同艺术形式的音乐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经》的浅吟低唱让人回味,楚辞的浪漫让人心动,秦汉散文的大气磅礴让人为之动容,唐诗宋词更是标志着了文学的高峰,那优美的意境,充满哲理的思考,“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一字一词让人拍案叫绝,它的魅力穿越千年而不减,即使现代的学生也常常沉浸其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很好的领悟古诗词,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总结了四步法:读----解----悟----赏,学生的
期刊
想必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同仁们都有这样的同感:学生的作业写得一团糟,看着叫人头痛,批阅起来耗时费力,叫人心焦。这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单纯的书写不认真,但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问题则更加令人忧虑:这反映出孩子做作业时精力不集中,态度不认真,粗枝大叶;长此以往,将一事无成。人们做不好一件事,往往是因为过于轻视它,把它看成是很简单的事。小孩子写不好字也是这种心态的一个缩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相信大家都有所
期刊
摘要:本文先从分析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入手,进一步探讨什么是课堂教学实效性,从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观念 教学手段  在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是教与学的生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展现自我、实现自己职业价值和获得职业自豪感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如何
期刊
案例1: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前面公式推导,实际应用都已经结束,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师接着说: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公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请大家看书上P85的“你知道吗”,学生默读完后,师问:“你们看懂了吗?”生1:看懂了,照本宣科地嗑嗑吧吧地读一遍。师:谁能读一读有关三角形面积的文字。生2: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cóng)。师:“谁来解释
期刊
达尔文对自己这样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国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更是人类萌发问题意识的首要因素。它是问题的开始,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新见解,也不存在技术创新、发明创造。  当前教育虽在不断改革,老师的观念也稍有改变,但大部分教学过程仍存在“问”的“教师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