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的革命精神认同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一国意识形态为该国文化发展指明方向,文化则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坚实根基。基于對武汉高校博士后群体关于“革命精神认同”现状的调研分析,认为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领域领导力的迫切需要,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革命精神认同的路径,即加强新媒体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播和监管、创新高校弘扬革命精神的机制和平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建构革命精神的集体记忆。
  关键词: 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青年教师; 革命精神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43.1;D26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5.024
  
  
  革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中国革命建设的现实需要,集中凝聚和体现中国共产党及革命群众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的观念形态,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升华,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奠定坚实根基。在全球多元文化思想交融交锋、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民众思想活动独立多变等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如今关于革命的话语及革命精神的感召力却渐渐式微,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双重任务,高校青年教师的革命精神认同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本文对武汉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革命认同的必要性、内容及其提升路径,冀能在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参考。
  一、 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2]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优秀的看家法宝、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尽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伟大社会革命,其背景、任务、形式都有所不同,但革命精神始终贯穿其中,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革命精神主要地体现为信仰坚定、勇于牺牲的革命正气;艰苦奋斗、永不妥协的革命意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服务意识;谦虚谨慎、再接再厉的优秀品质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革命精神主要地体现为“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和“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3]。然而,20世纪60—70年代“革命”极左主义歪曲了革命精神的本义,其后那些试图消解革命的所谓“告别革命论”又甚嚣尘上,更是加深了人们对革命精神在认知和情感上的撕裂,革命精神也因此被贴上“过时了”、“不必要”的标签。必须指出,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虽然历史背景、时空条件和政策措施变了,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没有变,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没有变,革命精神永不过时且弥足珍贵,将它发扬光大是毋庸置疑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出革命精神在历史发展场域中的延续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四个伟大”、“伟大社会革命”、“自我革命”等新论断,这是对解构革命理论和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的有力回击。
  
  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在高校,能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尤其是要特别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当今世界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体成长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在年龄、认知和心理上同大学生较为接近,故言行举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这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境界、价值理念和道德原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独立、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尤其喜好使用各种新媒体,而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使世界各地各种思想信息以爆炸态势增长,冲击着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高校青年教师非常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而相比之下,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关注不够;高校青年教师中很多人有出国访学或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这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然而面临国外同行意识形态的偏见,一些人易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性,等等。基于此,本课题组以“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为主题,围绕“革命精神教育是否有必要”、“革命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当前革命精神教育存在哪些问题”、“革命精神教育的途径”四大问题展开,对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几所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15份。被调研者中男青年教师占比73.95%,女青年教师占比26.05%。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比93.02%,拥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青年教师占比83.72%。受访青年教师中理工科占比69.77%,文史哲学教师占比27.9%,医学、艺术和其他类别青年教师占比2.33%。就政治面貌而言,受访者中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的比例分别为81.82%、3.35%、14.83%。在我们调研回收的215份问卷中,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认同革命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的制胜法宝,在当下中国仍有借鉴价值,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但对于革命精神认同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联、当下应接受什么样的革命精神、如何进行革命精神教育的认识却比较模糊。   二、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的价值凸显
  阐明革命精神之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是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的前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革命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制约高校教师革命精神认同和传承的主要瓶颈因素(见图1)。高校青年教师的革命精神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领域领导力的迫切需要,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时代意义日益凸显。
  
  (一) 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一国的文化安全主要体现在该国对文化主权的把握、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文化成果的传承等方面。革命文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文化上的深刻体现,革命精神则凝结在这一社会背景和文化选择下的领袖人物和群体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中,革命精神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它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坚持本国文化主权的独立完整;它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融入世界文明的同时坚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它吸收了现代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在由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型中升华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得益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精神的承接和革新,促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换,并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迫切要求。
  (二) 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意识中较侧重于情感和心理的部分,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革命精神是建立在民族利益之上的观念形态,它集中体现了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在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下,中国人民在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为着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而奋斗。可以说,革命精神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激昂向上革命年代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而且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在此次调研中,当被分别问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發扬时,受访者对这三种精神分别有96.65%、97.13%、98.56%的高认同率。这表明,革命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高校青年教师的革命精神认同是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三) 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抵制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坚定道路自信的需要
  意识形态建构往往以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其深厚的土壤和根基。“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则是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冷战中惯用的一种策略。针对中国这个“假想敌”,西方继续上演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史虚无化、扭曲化、乃至丑化的和平演变策略。这其中受历史虚无主义冲击最大的就是革命精神文化。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革命、动摇革命文化的历史合理性,试图从文化上动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的合法性、虚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最终达到摧毁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及民族自信目的。在此次调研中,当被问及“您觉得西方社会思潮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有何影响”时,有75.1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辩证分析,有19.62%的人认为会促进革命精神的传承,只有2.87%的受访者认为会阻碍革命精神的传承,还有2.39%的人表示不清楚。这表明,由于西方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有相当一些高校青年教师未能认识到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抵制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坚定道路自信的迫切需要。
  (四) 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领域领导力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受众群体的全面覆盖,网络舆论已成为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由于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来源,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也愈来愈具有隐秘性。在此次调研中,关于“网络媒体对您主流意识形态观念影响情况”的回答中,有51.2%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认为正面影响大,7.18%的受访者认为负面影响大,却也有41.63%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事实上,作为一种技术产物的新媒体,并非是完全客观中立的,西方国家在控制信息权和传播技术上的优势,使之依然在世界意识形态话语权上占据优势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力,不利于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因此,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领域主导地位的迫切要求。
  三、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的内容聚焦
  革命精神集中体现在引领中国革命建设的领袖和民众的道德风范、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中,这一建立在中华民族利益之上的观念形态,与基于西方经验的价值观念不同。深入分析和把握革命精神认同的内容,有利于坚定高校青年教师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 爱国主义精神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超越了国界边疆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和紧张。外国敌对势力大肆鼓吹“国界消失”、“爱国主义过时”,国内也有极少数人恶意抹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因此大力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爱国主义精神认同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革命精神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强调中华民族自尊、自立和自强;它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它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它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这一经过革命淬火锻造而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认同,是确立年轻一代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的重要内容。   (二) 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认同
  坚定理想信念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主要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自信。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全面冲击的巨大压力,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试图迎头赶上,在经历了帝制和共和制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通过“激进”的革命实现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正是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当前,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认同,是在平复了追赶现代文明的急切和焦虑心态后,摒弃革命中的暴力、激进主义因素,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革命理想性的认同,即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三) 集体主义精神认同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中华民族作为有着强烈历史意识的民族,集体主义精神也承继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它强调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并不否认个体利益的正当性,而是主张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应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前提和目标,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和集体利益。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宣扬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地位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西方价值核心的个人主义为一些高校青年教师所接受和推崇。然而,个人主义以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对立面而存在,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格格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违背。新时代亟需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集体主义精神认同,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目标理想之中。
  (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认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天下为公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是世界历史的主体和为人民谋利益思想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的广阔视野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它跳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主义思想的桎梏,将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作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认同,使之认识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并不只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切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价值选择和实践要求。
  (五) 实事求是精神认同
  实事求是精神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方法,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事实去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现实生活中,违背和偏离了实事求是精神,是造成西方意识形态扩散有机可乘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倾向于推崇基于西方逻辑和西方经验的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一些人倾向于被动地接收未经证实的网络报道和片面言论,等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客观的理论事实,是对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中,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实事求是精神认同,使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秉持批判和质疑精神、增强求实和实干精神。
  (六) 超越意识和革新精神认同
  超越意识和革新精神是革命精神的重要标识。近代以来,面对着西方文明的强势挑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并没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而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资源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融入其中,使革命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更是一个引导人们为实现更高社会理想而奋斗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临生死存亡时所特有的超越意识和革新精神。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超越意识和革新精神认同,强调革命精神并不是过了时的、只在革命和战争时代主题下的精神呈现和道德标准,这是对“告别革命”论、“革命过时”论的有力回击。
  四、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的路径
  高校青年教师革命精神认同,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国家认同,需要国家、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革命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境界、道德原则和价值理念为高校青年教师所承认、所信服、所崇尚、所践行。
  (一) 加强新媒体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播和监管
  在当今传播媒体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要善于发扬新媒体在传播革命精神中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红色基因传承。如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加大正面革命题材影视剧播放量,同时,利用微媒体可以有效提高革命精神传播的便利性、内容的亲民性,借助数字传媒、互联网传播等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使高校青年教师更乐意也更轻松地从中吸收革命精神的丰富养分。调研中发现,就高校青年教师接受革命精神教育的路径而言,相较于书刊杂志、参观学习、宣传栏传播等途径,网络和媒体宣传的受众最广(见图2)。
  
  另一方面,要加強对新媒体传播的监管。新媒体准入门槛之低致使大量“反马”、“非马”社会思潮有了可乘之机,更有一些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分享转发这些夹杂着错误思潮的信息,极大地迷惑和扰乱了青年教师的价值认知和思想观念。为此,国家应牢牢把握革命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既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监管,又要通过培养合格的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感染和凝聚受众,使高校青年教师在各种社会思潮交织的新媒体环境中,依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价值取向。
  (二) 创新高校弘扬革命精神的机制和平台
  一是注重理论学习和价值引领,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根本在于教师个人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举办岗前培训、思政座谈会、党员交流会、党校宣讲会,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史,解答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思想疑难点和宣讲当下时政热点,调动他们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重视社会实践、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5],通过参观珍贵的照片和文物,回顾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直观而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从而对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有深刻认识,并进一步坚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围绕弘扬革命精神,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用红色教育塑造人、用校园文化感染人、用特色活动教育人,营造弘扬革命精神、崇尚革命历史人物、尊重革命历史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革命知识竞赛、讲座等方式,着力营造弘扬革命精神的浓厚氛围。   (三) 挖掘紅色文化资源以建构革命精神的集体记忆
  红色文化资源既包括革命英雄纪念馆、革命发源地、重大战役发生地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又包括重要历史事件、战争故事、革命先辈故事、革命文艺和文学作品、革命标语和口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留存了丰富的革命历史信息,是国家、民族、地区和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革命传统教育功能。调研中发现,有高达91.39%的受访高校教师提倡通过参观瞻仰革命遗址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和教育。但当前,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访的武汉高校青年教师对武汉市革命遗址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分布区域的了解程度,只有9.0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有53.11%受访者比较了解,有33.49%的受访者不太了解,还有4.31%的人完全不了解。因此,一要充分挖掘其有教育价值意义的革命文化,加强对外开放,向公众展示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并配备专门讲解员,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烽火硝烟战场上视死如归的勇气,在改革开放建设潮流中激流勇进的拼搏精神。三是挖掘革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以革命先辈为原型,重要事件和革命故事为依托,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红色旅游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35.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5] 黄如松.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12(4):128-129.
  (责任编辑 王婷婷)
  Abstract:Ideologic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nd political security.A country’s ideology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while culture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identifica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post-doctoral group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Wuhan city,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dentification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s to safeguard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national spirit,resist wrong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enhance the leadership of Marxist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new media.This paper furth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dentification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and put forward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dentification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which is to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the new media era,to innovate the mechanism and platform of promoting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o excavat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construct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Key words:ideological security;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dentifica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民币是中国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符号,集中展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国家形象。新中国初期发行过两套人民币,这两套人民币都诞生于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人民币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它的图像选取、图像呈现以及图像背后的政治隐含都有其代表的国家形象,这对于确认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中国初期人
期刊
摘 要: 针对已有研究中舞弊因素特征不一、解释力度不足问题,以中国情景为切入点,运用多案例扎根方法,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结构来解析财务舞弊动因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对典型中国上市公司舞弊案例的大量文本资料进行描述、解释和编码以及探索性的研究后发现:需求、机会和文化3个核心范畴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构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诱导因素模型;舞弊前期、中期和后期,这三种诱导因素交互作用,诱发了财务
期刊
摘 要: 从逻辑上说,认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认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问题,康德和黑格尔虽然不安于认识的同语反复,但是其认识对象仍旧是主体构成的,因此只要认识了主体就能认识对象。在康德那里,全部认识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在探索一种不依赖于经验但又适用于经验的有效性。在黑格尔看来,认识应该是客观精神达到自由精神的一种过程。马克思对康德和黑格尔的认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扬弃”,马克思让实践成为认识的来源、检验认
期刊
摘要: 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可归纳为要素式改革模式、过程式改革模式和主体式改革模式,三种改革模式在价值取向、改革逻辑、核心内容、设计方法和数量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改革价值取向上,分别为提升质量为导向的实用主义、提高效益效率的新制度主义和关注主体的人文主义;在改革逻辑上,分别为横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关键要素、纵向的研究生教育过程环节和参与改革或与改革密切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相关主体;在改革的核心内
期刊
摘 要: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加快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系统谋划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尤显重要。浙江省作为旅游经济强省,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打造“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的攻坚战中,旅游业人才队伍整体仍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人才分布不均衡、特色旅游服务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不足、复
期刊
摘 要: 文化生态建设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地域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环境美学是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的空间品质要求。通过对浙江省的多地调研,从文化与产业、生活、环境、旅游等方面对特色小镇文化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问题分析,提出了特色文化建设的工作抓手与指向是地域文化景观建设,其建设应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为纽带,以产业文化之凸显为原则,且旅游类和产业类特色小镇的地域文化景观应以“
期刊
摘要: 基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2018)项目数据,发现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信息获取和表达有关想法的频率不会影响大学生政治制度认同,但是海外文艺影视作品的观看则会显著削弱大学生的政治制度认同;同时发现大学生越相信网络信息,其政治制度认同感越低,而越相信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信息,其政治制度认同感越高。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即便控制了大学生互联网的使用行为与态度,依旧可以发现
期刊
摘 要: 疏离斗争精神与内心体验,这是新世纪中国《西游记》改编电影的创作旨归。弱化大圣使得《西游记》改编电影放逐革命精神,转向张扬世俗欲望和讽刺人性之恶,内心戏剧性淡化则导致生命体验缺席,陈旧的喜剧手法和节奏感的缺失让电影叙事缺少风格化。《西游记》改编电影呈现的形式、美学与文化契合了重消遣轻凝思的消费文化语境。  关键词: 《西游记》改编电影;革命精神;生命体验;消遣  中图分类号: J905;
期刊
摘 要: 家务劳动对收入有惩罚作用,这是学术界共识。当前在越来越多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下,家务劳动对女性呈现出更大的收入惩罚,其中的原因和机理何在?其秘密就在于家务劳动的类型划分:男女两性往往参与不同类型的家务劳动,女性参加的多是琐碎、频繁的日常家务劳动,男性则更多地参与偶发性且多可以由个体自己协调时间的非日常家务劳动,比如修理工作。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家务劳动对个人收入的负
期刊
摘 要: 在当前中国的多数农业型村庄治理与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村官不积极主动作为的现象。通过对当前江西和湖北一些村庄、村官的调查和比较发现,制度因素(包括村官人事制度、工薪制度、行政压力和国家政策倾斜)和非制度因素(村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村官年龄及其投资行为)的多重作用,共同制约和激励村官在村庄治理与建设中的不积极行动行为。面对制度环境的复杂变化,作为行动者的村官会作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及选择性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