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对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fangjun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校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的新模式,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从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宣传青年四个方面对团建工作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新思路,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共青团建设;存在问题;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60-03
  自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以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普遍化阶段。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为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扩充实力,许多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多校区办学已成必然趋势。多校区办学在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多校区具有校区多、规模大、各校区距离远等特点,使学校在共青团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挑战,例如校区文化底蕴薄弱差异大、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成本提高、发展定位不清等,这些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考验和新机遇。
  一、多校区办学下共青团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一)文化底蕴薄弱。一般新校区地处郊外,周边开发刚刚起步,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交通出行不便利、生活条件不完善,校园周边缺少现代化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校园内部缺乏浓厚的育人环境、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
  (二)资源配置不完善。共青团组织要达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目的,必须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高质量活动的开展,就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由于新校区配套设施缺少,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难度较大,无法更好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三)运行成本提高。两校区办学,空间上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共青团工作的运行成本。地处郊区的新校区一般和地处市中心的老校区相距较远,提高了由距离产生的机会成本和物质成本。由于沟通不便、信息传达不畅产生工作街接失误,进而导致风险成本也急骤提升。
  (四)发展定位不清。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确定老校区为本部,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和枢纽。老校区统领新校区工作,新校区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但更多情况下,新老校区工作重心和活动形式是有所区别的,一贯的沿用老校区的思路、方法,容易造成新校区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多校区办学下共青团建设的新机遇
  当代大学生具有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思想不受约束、容易接纳新事物等特点,外界环境的各式各样随时会对青年形成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影响。地处新校区的学生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可用资源匮乏致使只能使高校共青团组织搭建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来丰富团员们的阅历、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新建校区的共青团建设更容易取得明显成绩。
  此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手机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地处新校区的学生,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利用新媒体切实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作用也是高校共青团线上工作的新机遇。
  三、创新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团建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增强多校区共青团凝聚力,有效组织青年
  1.加强新校区团组织基层建设。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组织基层团员是共青团工作积极有序开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新校区共青团要着眼于重心下移,争取把团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教育活动深入到全部团员,使共青团基层组织覆盖到全部学生,注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加强多校区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干部是团员青年的一面旗帜,是团员青年时时参照的坐标。素质高,业务熟、队伍稳的专业化团学工作干部队伍,是做好团学工作的关键。在新校区共青团工作上,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干部、党员的教育,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老校区应致力于创建一支思想认识深刻、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干部队伍,以保证团建工作的积极有序开展。
  (二)着眼于青年成才发展,积极服务青年
  1.转变工作观念,增强各校区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体现,主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指导工作开展的主要动力,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个体主动思考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校区青年大学生服务获得渠道的增多和需求的多样化与团组织服务内容陈旧和服务形式的单一滞后形成了矛盾,极大地削弱了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所以,各校区应着眼于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以增强青年服务意识。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多校区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是重要保障,服务意识是首要前提。如果只有主观愿望,没有对应的服务能力,难以保证做好服务工作。老校区要带动新校区做好团组织的各项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和理解两个校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思路方法,使团建活动逐步提高和升华。一是要充分考虑校区各支部的工作环境不同,团委工作能力不同。不能一味追求工作的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3.深入多校区调查,找准服务内容。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在各个校区了解学生的自身需要。校团组织应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的整体形势及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在服务青年学习成才、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合法权益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新校区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开放团组织意见信箱、走访学生教室宿舍、设计网络调查问卷或网上意见征集投票等方式,及时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在老校区共青团组织应把思想教育工作与解决就业困难结合起来,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企业挂职岗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卡、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等,以真诚的态度服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以结合实际的服务内容深入影响大学生。   4.把握青年特点,创新服务形式。选择适合的工作方法对于高校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①加强教育联系实践。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如何使已经掌握的道德规范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进一步巩固教育的效果,要求团组织主动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好地实践德育目标。②加强思想教育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和活动优势,寓教于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③加强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网络教育的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的特点,建设共青团宣传网站,开设团组织微博微信,及时有效地占领网络阵地,构筑良好网络精神家园。通过多种多样网络平台弘扬时代主旋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及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5.优化纵向和横向沟通体系,统一服务平台。目前,“校级团委—院系级分团委—班级团支部”这一结构是高校团组织较为普遍的结构形态。上下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一个不断创建、提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真正把这项活动作为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的有力措施。在校区之间。也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团内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横向交流。多校区间团建的沟通与交流,相互总结、借鉴,以形成相互辐射、纵横交错、互相弥补、互通有无的工作思路和一体多翼共同发展的共青团工作与活动格局。
  (三)借助不同载体,大力宣传共青团
  1.借助校园共青团网站。创建共青团工作网站,如校园文化上网、社会实践上网、组织建设上网等主要内容,要实现“共青团组织”正常工作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
  2.借助宣传栏、海报。定期更换校园内宣传栏、海报等,新老校区的优秀活动要相互展示,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
  3.借助广播、电视媒体。及时加强与校广播台、校电视台、校报等媒体对接沟通,积极宣传共青团活动、优秀团干部、团员事迹等。
  4.借助各类宣传资料。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专门印制发放就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岗、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等各类宣传资料和政策解读。
  5.借助各种宣传活动。结合团组织的团会、学习党中央的报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组织开展校园宣传和集中宣传。
  (四)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引导青年
  1.通过“接地气”引导青年。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应更多地采取微博、微信、腾讯QQ等新的网络传播平台,以年轻时尚的活动的形式,扩大每个工作平台的影响力,不但和广大学生有面对面的沟通、手拉手的互动,还需有“键碰键”的交流,使共青团更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
  2.通过“高大上”引导青年。要推出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学生,注重内容建设,组建共青团网络智库。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引导。构建具有宣传教育、组织动员、交流娱乐、求知探讨等构建共青团工作的新平台。这些平台包括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团委信息的发布和互动,学生的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等。
  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两校区共青团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两校区办学条件下团建工作的现状
  1.地理环境有差异,团建工作氛围不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地处西安市市区,可利用资源优越,交通灵便。同时,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校园文化气氛较为浓厚,共青团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都很完善,开展工作相对容易。草堂校区位于西安市户县草堂镇,地理位置边缘化,周边环境以农村为主,交通不便捷。由于新校区投入使用时间短,很多校园设施还在完善建设,校园中缺乏浓厚的育人环境、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学生缺乏校区认同感,心理和思想方面对团的认识不够,团组织建设初期较为困难,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
  2.校区资源配置有差异,活动内容不一致。两个校区内部的资源有所差异,活动以何种形式开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处市区的雁塔校区,能够密切联系外界环境,有效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就业实习等活动以提高团建活动的多样性。草堂校区的活动内容更多注重思想教育,活动数量大,大多是专题教育活动、小学支教、敬老院的志愿服务等主题团日活动。
  3.校区间团员队伍建设差距大,管理思路不一致。新校区主要为一、二年级学生,低年级团员队伍思想政治不成熟,对团的认识比较单薄,缺乏相关的组织工作经验,在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难免有所偏差和疏漏。但新鲜的活力注入共青团的干部中,也有助于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创新和工作创新。高年级学生,由于对周围环境一段时间的熟悉和认知,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独立性增强,组织观念淡薄,更多的是面临着就业、考研、出国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对团组织活动有所忽略,但工作经验丰富,思想认识和团性的把握方面较为成熟。因此,对于不同校区的团员队伍的管理思路不同。
  (二)两校区办学条件下团建工作基本思路和对策
  1.在服务青年方面。老校区主要通过开展少而精特色活动,例如就业创业指导活动,用来达到服务高年级团员成长成才,提高高年级学生参加团日活动的积极性的目的。新校区主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马列、青志活动,把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统一的校园文化当中,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和人文底蕴,适时地借助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加深青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在引导青年方面。针对青年学生做好四个方面的引领。第一,引领青年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便是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团结和凝聚。第二,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第三,引领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即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引领青年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即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3.在组织青年方面。优秀的团干部建设,是带动青年团员奋发向前的重要力量。对低年级学生干部,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坚持“三走”活动等的开展,引导新校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其次,指导老师要对各班团支部工作及时给予指导,使他们在各项团内活动中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强用辩证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统筹安排的方法提高办事效率的能力。对老校区的高年级学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培训学习,努力实现培训的体系化、多元化、信息化。再者,建立相应的干部激励机制,以调动高年级学生干部参与团学工作的热情,提升团干部队伍的影响力。
  把握青年特点,打造优质品牌。必须把握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在思想动态、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新特点、新需求,找准结合点、着力点,不断拓展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打造成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响亮品牌。
  在新校区,以学院或者班级为单位,以体育性的比赛为主,例如篮球赛、足球赛、跳大绳、拔河、羽毛球赛等形式,积极引导带动广大学生团员阳光体育,自觉锻炼的意识。在老校区,主要以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为牵引,建立群众体育项目赛制,设计形式新颖活泼的评比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了“阳光运动陪伴”“倡导晨跑”健康生活主题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引领强健体魄、健康生活的校园新风尚。
  4.在宣传青年方面。依据共青团工作特点,高校共青团能够使用新媒体方式,构建具备组织动员、交流娱乐、宣传教育、求知探讨等影响构建共青团工作的新平台。这些包括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团委信息的互动和发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现状等。西安建科技大学建立了阳光下的土地共青团网站和团委的微信公众号,分为团学新闻、院系风采、建大青年、党校团校、创新创业、志愿者总队几个板块,及时地向广大师生发布最新的团学信息和各项活动情况。两个校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团工作思路的借鉴和学习,使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吴文.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09,(3).
  [2]李立红.共青团2015年将开展十大工作[EB/OL].(2015-1-20).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3349303_K4.html.
  [3]覃吉春,肖国民,郑世文.两地办学模式下低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7,(3).
  [4]于磊.多校区高校新校区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
  [5]凌日飞,辛立章,曾丽萍.试论高校多校区办学团学组织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
  [6]易皓华.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7]董丙剑.多校区办学团学工作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2).
  [8]肖杰.两校区办学背景下学院共青团工作的困难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
其他文献
[摘 要]依托泛雅平台,以工业机器人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应对高职高专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开展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的课程定位、混合式教学目标、翻转课堂课程开发、课后拓展等几个方面实施,通过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方法,逐步完善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基础与应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泛雅平台  [基金项目]2019年
[摘 要]该文主要是以2019年民办教育中心课题为依托,分成八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插画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衔接商业插画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是为商业插画课作为我院视传专业申报院级特色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题;插画基础课程体系;商业插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2 [收稿日期] 20
[摘 要] 该文基于文献系统分析法,通过调查和查找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海南生态旅游资源有所了解之后,发现了海南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入手,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并分析海南省的独特生态旅游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提出了符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为海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代表科技前沿的高校,引入高效、高精度的无人机技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成为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专业课程,应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灾害体的三维建模、信息提取及灾害评价成为本科教育人才模式的改革创新的重点,更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地质灾害评价专业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建设与推广实例,总结分析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智能软件可以辅助英语教学,减轻了教师授课负担,如批改网软件则对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该文将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批改网软件应用研究介绍、批改网软件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等几方面来分享对于批改网软件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使用体会。  [关键词] 批改网软件;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 李 黎(1984—),女,四川巴中人
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摩擦现象,学生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笔者从学生对摩擦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始,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再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及影响因素。在这些流程中教者为学生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疑问与见解,从而使他们自主建构新知,盘活思维、悟法开窍、灵活创新。  1 教学过程 
摘要:数学史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传统课堂模式下,这种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本文基于E-Learning Material的学习支持系统,将数学史应用于混合式课堂教学中。它不仅解决了数学史过多占用教学时间的问题,还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引入数学史模式单一的问题。  关键词:E-Learning Material;数学史;定积分的概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存在教学资源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使用在线课程水平差异较大、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了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水平,在心流理论的指导下,尝试选择生动有趣的内容,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把握挑战和技能平衡,给予学生即时反馈。这些措施让学生产生了更多的心流体验,有效提高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效果。  [关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微信应用于混合式教学,探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并以具体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为例,阐述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过程,以此提高教學效果,促进学习者非正式学习能力,为满足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做好准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课堂学习;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200-02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学科交叉融合是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工程实践教育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交叉;创新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116-02  一、改革背景與缘由  学科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