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生活融于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e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环境过于封闭、单一、压抑,学生被束缚在秧田式的课桌、椅子之间,面对的是冷冰冰的黑板、严肃的老师和拘谨的同学。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注重设置模拟生活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宽松、无拘束、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不再远离生活的教学环境更符合初中课堂教学要求。
   比如,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要体会到园林的美,特别是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光读课文是不够的,光了解苏州园林也是不够的。所以老师发动学生到网上、课外书上,或者自己的摄影中找到一些漂亮的园林图片。一时间学生们兴奋异常,兴致很高,上课时整个教室成了风景名胜的海洋,從中选了一些精彩的图片,让同学们比较这些图片的精彩之处,并适当地加以解说。可以说学生们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景物美,园林之美。然后在与课文比较,苏州园林的美“务必使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自然让学生们心悦诚服了。
   二、连接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内容
   俗话说语文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而初中的学生生活经历太少,有些体验和感悟还不能完全明白,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再现生活、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和学生未来生活链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融之为境。比如,我在上《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带着春天般的怡然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于是我搜集了有关春的图片,下载了活泼明快的关于春天的歌曲,将两者做成视频课件播放,新课导入,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到冲击,学生的注意力更快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带着好奇,用心的平味其优美的语言。陶冶了学生爱自然、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再比如,在让学生写作文时,我们本着“我手写我心”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得到发展,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将自我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在指导作文时,我常常不是指导作文如何写,而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放到课堂上让孩子们一起来做。比如包饺子、剪纸花、编小工艺品、做各种科学实验等。孩子们兴趣高涨,同时感受很多,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再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他们怎能不文思泉涌呢?
   三、沟通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社会实践,而不是成为考试的机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两大主张“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陶先生指出:“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他说“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相反“社会即学校”则是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 他主张教育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反对死读书。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学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作文的立意至关重要,而记叙文的立意更是重中之重。  立意是解决“文章怎样写”的问题。立意要点主要有四小步:(1)确立你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2)这一主题是否在你审题范围之内。(3)这一主题所能选取的事例你是否熟悉。(4)这一主题别人会用否?别人会用,我是否比他们更胜一筹。  立意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方向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主张,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学”上,这一主张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语文教学空间拓宽了,语文课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自然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就成了他们学习的舞台,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会像深播沃土的种子,生根、发芽,历经一节节语文课的锻炼,成长一颗颗参天大树。那么语文课应该如何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呢?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针对教材和课堂
期刊
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精美、再生动逼真,也代替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品味,毕竟,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些文本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精读品味,从而感受其中的熏陶和启迪。   一、比较替换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对照才能见出优劣,精读文本也需要通过比较才能深入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例如:在讲小说《荷花淀》时,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怎么了,你?”如果把它换成“你今天怎么了?”或“今天
期刊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能独立处理教材,教出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教师走向教学成熟的标志。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要有意识的广泛占有教学资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就看得更远、更全面。下面根据自己的一点做法,谈谈自己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的,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一、看宏观之海——积累名教案   一份好教案,应是角度小巧独特,教法新颖别致。各种
期刊
语文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是语文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首先,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本班学生思想、情感、学习、生活情况,仔细观察,细心琢磨;再次,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留心师生周边的生活,认真积累;最后,语文教师将教材特点、学生情况、资料信息(含生活情景)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生成有血有肉的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生成语文课程资源方面也进
期刊
在平时作文批改中,常见一“把”声音。在百度搜索,一“把”声音,比比皆是。譬如,“一把让人幸福的声音”,“那一把中性的好声音”。能说一“把”声音吗?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把”做量词,第一,用于有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茶壶,一把扇子,一把椅子;第二,一手抓起的数量,如一把米,一把花生,抓了一把儿韭菜;第三,用于某些抽象的事物,如一把年纪,他可真有把力气,咱们得加把劲,他是一把好手;第四,
期刊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学科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系统而有序地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充当好自己的角色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
期刊
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
期刊
班主任的工作精神是辛勤,是细心,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在班主任的众多工作 中,其中,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换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与学生谈话呢?   一、要做有准备的谈话   谈话前一定要琢磨谈话对象的心理以及在谈话过程中他将有如何的应对。不是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吗?这样才能让谈话达到你的预期目的。   二、要选择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模凌两可的字,学生往往也会错误的使用一些容易搞混淆的字词。因为小事,俩学生在教室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老师要求他们各自反省而且写了自我批评之类的书面检讨材料。其中一位同写到“今后遇事一定要理智冷静,做事不再冒然行事”。老师把这句话原封不动的抄写在黑板上以示全班同学,竟然没有学生发现错误。老师说写这句话的同学心里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也成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