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师生和谐共处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学科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系统而有序地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充当好自己的角色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記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一堂课下来,学生一点不觉得枯燥,反而兴趣盎然。
   2.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彼此的个性,自由交换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这,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也就是说教师不是把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去查资料。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采访、画图、团结合作或自读、自练、自悟等方式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单元,主要是讲情感。里面三篇文章:《母亲》《冰心:巴金这个人……》《乡愁》分别代表着三种情感:亲情、友情、乡情。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三种情感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但是,有的小组还讨论到了其他的情感:爱情。这也超出了我预先设定的范围,但我认为,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对爱情有一种迷惘、渴望,讨论爱情,也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所以我决定不再限定讨论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知”“情”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2.以情激情,引发情感共鸣。
   要使学生受到课文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产生情感共鸣,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他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
   《童趣》是初一入学后的第一篇文言文。上课之前我先讲了在故宫听到的有关“王国君”的故事。清代秀才王国君因名字中的“王”谐音“灭亡”的“亡”而被慈禧太后斩首的例子,说明文言文有一种谐音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又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接下来放录音磁带,让学生仔细听,学生自己朗读,最后全班齐声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然后我生动形象地讲述《童趣》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最后进行点拔,本文着重写了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我就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认知事物,明白道理。
   实验反思: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课堂实效性的要求。在师生交往中,我一直注意到教师和学生拥有的不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单纯身份,也都是学习者和生活者,所以我在变化中不断学习,成为学生楷模,学生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从而提升了目前的师生关系,形成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此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变。
   要想使师生真正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共建研究型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感觉当前也仅是探索阶段,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希望与同仁磋商,共同提高。
   实验组点评:宾县大千中学语文教研组 乔咏华
   本课题的探索与尝试,突显了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者本着师生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使语文课真正成为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新型课堂。
   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开放式教学思想,如学生提到“爱情”时,教师采用的不是回避或呵斥,而是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想不受框架限制,真正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发挥的空间,这也正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
其他文献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大家已经讨论得非常多了,而我们从中也确实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但我想,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从课前5分钟活动中去寻找亮点,发现学生的才能,从而来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
期刊
语文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从作者的故事导入的,也有由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的。如果要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借助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  借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照顾了学生的听课思路,能让学生迅速抓住新课的主旨。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所收录的17个教学实录中,有两篇课文的导入很有特色。  一是《孔乙己》。书中收录的这是课堂教
期刊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朴实的文章?通常的看法是思想感情上要求真实自然,不虚假做作;内容上要求充实,形象丰满;语言上要求朴素凝练,不华丽不浮夸。这些都对,但仅此而已吗?我认为其实朴实并不朴,它有着很高的要求。  一、从感情上来说,朴实是激情后的沉静  感情往往是作文的生命,好作文就是一段富有生命激情的充满痛苦和欢娱的心灵体验。朴素的感情不等于平淡的感情。平庸之文要么是没有激昂起伏动人心弦的感情,读者感
期刊
文体是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独特的要求;而文体意识就是指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并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而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只有开展相应的作文文体训练,才能指导学生把感受体验心得熔铸成各式文章精品。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文体训练呢?   第一,
期刊
作文的立意至关重要,而记叙文的立意更是重中之重。  立意是解决“文章怎样写”的问题。立意要点主要有四小步:(1)确立你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2)这一主题是否在你审题范围之内。(3)这一主题所能选取的事例你是否熟悉。(4)这一主题别人会用否?别人会用,我是否比他们更胜一筹。  立意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方向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主张,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学”上,这一主张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语文教学空间拓宽了,语文课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自然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就成了他们学习的舞台,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会像深播沃土的种子,生根、发芽,历经一节节语文课的锻炼,成长一颗颗参天大树。那么语文课应该如何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呢?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针对教材和课堂
期刊
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精美、再生动逼真,也代替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品味,毕竟,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些文本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精读品味,从而感受其中的熏陶和启迪。   一、比较替换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对照才能见出优劣,精读文本也需要通过比较才能深入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例如:在讲小说《荷花淀》时,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怎么了,你?”如果把它换成“你今天怎么了?”或“今天
期刊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能独立处理教材,教出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教师走向教学成熟的标志。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要有意识的广泛占有教学资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就看得更远、更全面。下面根据自己的一点做法,谈谈自己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的,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一、看宏观之海——积累名教案   一份好教案,应是角度小巧独特,教法新颖别致。各种
期刊
语文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是语文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首先,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本班学生思想、情感、学习、生活情况,仔细观察,细心琢磨;再次,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留心师生周边的生活,认真积累;最后,语文教师将教材特点、学生情况、资料信息(含生活情景)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生成有血有肉的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生成语文课程资源方面也进
期刊
在平时作文批改中,常见一“把”声音。在百度搜索,一“把”声音,比比皆是。譬如,“一把让人幸福的声音”,“那一把中性的好声音”。能说一“把”声音吗?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把”做量词,第一,用于有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茶壶,一把扇子,一把椅子;第二,一手抓起的数量,如一把米,一把花生,抓了一把儿韭菜;第三,用于某些抽象的事物,如一把年纪,他可真有把力气,咱们得加把劲,他是一把好手;第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