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at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新的科学观念的诞生,一个新的发现或发明的提出或者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拟定,往往是人们创新思维的产物。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以及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例,都是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和思维动机
  根据思维规律我们知道,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的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的导言是否能产生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讲“年、月、日”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一位老爷爷,他出生后,到1980年2月底,只过了18个生日。请大家想一想,这时老爷爷是多少岁?”学生听了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连一些不爱动脑子的学生,也会积极地“开动机器”,谁都急于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做到拨动学生心弦,针对学生实际讲授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突,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兴趣,这对深入理解教材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景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反比例”的概念时,教师可通過演示,创设这种情景:在笔筒里放上若干支铅笔,每次拿10支,2次拿完;每次拿5支,4次拿完;每次拿4支,几次拿完呢?这就创设了一个变“静”为“动”的情景,把本质“隐藏”的定量(铅笔的总数)变为“明显”,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去领悟铅笔的总数一定,也就是每次拿的支数与需要拿的次数的积一定,为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奠定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心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如何培养怀疑精神呢?一方面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读书时大胆怀疑,科学释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启迪环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产生疑问、辨别正误、探索科学的过程。当然,教师也应当正确引导学生,避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乱猜疑。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智力题:出示“5、50、500”,提问问题:“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后,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感到很惊奇:500总比50和5大,怎么能用“=”连接起来呢?这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的学生会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等等。此时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会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教师接着说:“象这样的数它们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小数的性质。”老师的正确引导,科学释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置问题,强化学生思维,以利解决问题。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圆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装做不解的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比方说,三角形、四边形等。”学生一下被逗乐了,争先恐后地说:“不行”,“它们无法滚动”,教师皱皱眉,好象很动脑子,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这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会一忽高、一忽低”同学们议论纷纷,气氛热烈。学生经过充分讨论终于统一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是相等的。”由此,教师很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
  三、纵横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地提高。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列式后,设计了如下问题:(1)除数是小数,怎样使它变成整数?(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怎么办?(3)扩大100倍、1000倍又怎么办?除数变成是整数的除法后该怎样计算?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会计算了,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叙述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求同和存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找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如“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表面看,这几种数的计算有很大差异,通过三者的类比,却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整数加减中强调相同数位上对齐;小数加减则强调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则强调分数单位统一,它们编排分布在几个年级的章节,教学间隔时间长,在教学中注意选择适当时机抓好要点的对比,突出三者共同特点——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这样,学生不但对三种数的加减法则加深了理解,而且使思维的能力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求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往往带有强烈的创造精神的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的知识点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命题:(1)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2)凡是线段都是直线(3)有两个端点的线是线段。要求学生对这些命题进行判断、错误的要说明理由,使学生在错误中剖析,加深对线段、直线概念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重组教材,延伸拓展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向纵深发展。如: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一年级小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已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在教学第一册“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将0-9各数放在一起认识。再如,在学会“9加几”的加法后,后面的“8加几、7加几”等等,放在一起学,放手让学生利用已学会的思考方法去学习后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同时能够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向纵深发展。
其他文献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可综观现在的小学生作文,雷同作文却是屡见不鲜。写亲情不是妈妈给我送雨衣就是爸爸替我掖被角;写友情似乎没有一次矛盾冲突就不足以见证友情的可贵。真是“无可奈何翻过去,似曾相识又一篇”啊!那么小学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拙见:  一、拟题上的创新  比拟式。即拟题时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使题目活泼且有新意。运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近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期刊
爱因斯坦指出:“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像的。”然而,时下许多学校思品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的教育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扎扎实实地进行应试教育。  事实上,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使命,思品的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哲学常识:它波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
期刊
摘要:语文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它,还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注重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学习兴趣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就是教师由“教”变成“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散式的思考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小学生刚入学就抓起。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
期刊
排列组合作为高中代数课本的一个独立分支,因为极具抽象性而成为“教”与“学”难点。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教者很难用比较清晰简洁的语言讲给学生听,有的即使教者觉得讲清楚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还不太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题目一知半解,甚至觉得“云里雾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經过尝试总结出一些个人的想法跟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期刊
摘要: 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 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语文是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  关键词:语文美丽 教学       我喜欢翻看获奖的儿童画,着色大胆,构图新颖,童趣盎然,童心烂漫,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画幅间得到了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我校才进行新课程改革不久,对于自主合作学习,谈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授”与“受”的关系。在
期刊
摘要: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实施心灵教育。心灵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而心灵教育的实施途径具有依附性,可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  关键词:渗透;心灵教育;课程;养成途径       一、关于心灵教育的提出  1、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渗透着心灵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的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