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了几十年教师,养成了一个习惯,总喜欢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通过提问方式,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我的提问,既涉及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学习动机,也会具体到学习我所开设的某一门课,比如对“基础写作”,对“《红楼梦》研究”等课程,抱有怎样的学习目的或有什么具体的内容上的要求。
  尽管我对自己开设的每一门都有相应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安排,但我以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诉求后,在斟酌学生的合理要求前提下,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以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要求相契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因为人心不一,我对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乃至提千奇百怪的要求,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但十多年前,我在另一所大学给大学自考班开始上写作辅导课时,有几位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还是令我大跌眼镜,至今难以忘怀。
  当时社会上流行文凭热,所以有许多在岗而没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都纷纷回炉读书,希望通过参加自考辅导班,为自己职位的升迁,获得急需的文凭。所以在开学伊始,我就向济济一堂的学生作了一次调研,首先是请既要知识又要文凭的学生举手,班里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举了手,这样的学习动机,是在我预料中的。其次是问,有没有人只要文凭不要知识呢?也就是说,只要交上学费马上可以拿文凭,而不需要天天下班后赶来学校读书,结果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举手。按他们的说法,他们确实不想读书,实在是所从事的岗位太需要一张文凭,不得已才来念书的。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我表示理解,但说明自己毕竟不是卖文凭的,只是一个教书的,所以还是希望他们能安心读书,只能通过此途径,来获得他们最需要的文凭。话说到此,我就再问下去,有没有不要文凭只要知识的呢?居然也有两人举手了。一问,他们是单位里从事财务工作的,而且都是正规的大学毕业生,但业余都喜欢语言文学,所以相约来读中文自考辅导班,希望把中文专业的课程系统学一遍,只是不会去参加考试,即便考出了文凭,拿到单位里去也不管用。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我在感到有些意外时,大大加以了赞赏,认为他们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自身的修养而学习,没有一个外在的过于实用的功利化目的,这恰恰是学习的一个很高境界。盡管我并不否认功利的实用目的,也是推动学习的重要动力,但如果忽视为学习而学习的本身动力,那么,一旦实用目的达到了,学习的动力就会丧失。
  最后,我看还有几位学生没有举手,就抱着试试的心理,提问说,有没有学生来这里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知识的呢?令人惊讶的是,居然也有两位举手了。但追问他们的理由,其中有一位说自己根本不想来读书,是父母硬是给他报了名,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出来随便晃一圈,到时候随便考一考,如果不交作业,希望老师也不要来催,落得大家轻松。那么还有一位呢,也是被动的吗?也是父母给他报名的吗?我问。结果那位同学课上死活不肯说,等下课了,才悄悄告诉我,因为单位里没有看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又不想靠人介绍,觉得在同学里发展恋爱关系最自然,所以就报了一个班,如果有合适的人选,他会一直读下去,如果没有,他会再换一个班,所以希望老师不用太介意,不是对我的讲课有什么意见。我听了之后,虽然有点哭笑不得,但由此想到,人的行为动机是多么丰富复杂呀,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常规逻辑来理解的动机,又折射了多么深广的人心世界和社会内涵呀。更何况,即便我知道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仅仅意味着知道了他们内心的一个侧面,一个仅仅是他们有勇气告诉我的那一个侧面。
  进一步说,当我们总习惯于用单一的、直接因果关系来理解复杂的人的行为动机、理解社会时,我们其实常常是外在于人的世界的。
  孤山夜雨荐自《新民晚报》2017年9月6日
其他文献
我被梁启超震撼,是第一次读到他的《少年中国说》。那激情,像火山的岩浆喷发;那气势,像滔滔的长江大河;那才情、思想,绝响一声天下惊。我当时的感受,血液在沸腾,精神要飞扬,激动得彻夜难眠。  梁启超是中国新旧之交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倡导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倡导新民之说。他的思想几经变化,一旦认定了要走共和道路,便义无反顾,甘以性命来捍卫。他的生花妙笔,影响了几代人。他的雄文的力量,唤起
期刊
中国古代通常使用青铜镜,显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但是,随着镜子的出现,一个与其有关的哲学命题,也就应运而生了。那就是镜子的两个功能,涉及用其照人、用以自照的话题。  穿开裆裤的年纪,我不理解镜子的真正含义,经常用一片小小的玻璃镜子照人。当我把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太阳光,向对方的眼睛照过去的时候,对方便难以看清任何东西了。当时,那于我来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儿。每逢此时,我便得意地笑个不停。  儿时,我
期刊
有一种矛盾现象,挺费解。一方面,谁都对孩子宅家啃老啧有烦言,成天盼他找份工作,快快自立才好。另一方面,却又够挑剔,“啥格扫马路摆菜摊,啥格工地浪厢肩挑背扛,现在勿要讲阿拉,就农民工也不会让孩子干!”于是乎,就怪怪的,好些人没事干,好些事没人干。  我给这起了新名号,叫“功能性失业”。岗位真搁在那儿,奈何“功能”不配胃口,人家瞧不上眼。职业选择,何处无之,但咱们这确乎嫌苛。有朋自加拿大来,聊及彼邦谋
期刊
前不久和几个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聊写作。老师让他们暑假写写童年趣事,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常规命题作文,还是想帮孩子们出出主意,或许能写出一点新意。  写写小时候你们“偷”过的快乐吧!“偷快乐?”孩子们不解。没错,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立了很多规矩,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也许这些规矩都是对的,但每个孩子天性中都有调皮的一面,一定會寻找机会突破这些规矩。你们也许会瞒着父母偷吃零食,偷看电视,偷偷玩游戏
期刊
《十力语要》卷四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录了从来不读小说的熊十力读《儒林外史》的一则逸闻。他说:“吾平生不读小说,六年赴沪,舟中无聊,友人以《儒林外史》进。吾读之汗下,觉彼书之穷神尽态,如将一切人及吾身之千丑百怪,一一绘出,令吾藏身无地矣。”  熊十力头一次读小说,竟然将自己设身处地在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种种读书人的千丑百怪,成了他自己的一面镜子,照得他汗颜而藏身无地。这是只有熊十力这样的哲人与一
期刊
清朝统治者,在还未入关时,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所以,他们当时极其重视骑射,对于骑射的根本——马匹,更是挑选严格。然而,良马大多是烈马。所以,对于难以驯服的烈马,他们尤为偏爱。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亦是如此。其胯下的良马大都是自己驯服的烈马。  入关建立清朝后,依然视骑射尚武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甚至在紫禁城中立起了“下马即亡碑”,时刻向后代传递着“如果丧失了马上的技艺,就离灭亡不远
期刊
任何艺术在大自然宽广博大的胸襟中,都得到了萌发和孕育。以古老的《诗经》为例,它的开篇之作,就是抒写自然与人间爱情的情景融合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前两句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然后,由景而进入人间“情爱世界”。如果没有前两句自然情景的烘托,只剩下后两句情爱表白,其诗就被抽去了意境的完美。世界上古老的艺术,如非洲的石雕,包括我国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岩壁画,大都是以夸张了的鸟兽形
期刊
古人说学问以济世,本意很清楚,是要读书人“多闻阚疑”,掌握可靠的知識,学到“慎思明辨”的本领,大焉者做好经国济世的事业,小焉者做事有效率、不出差错。  可惜后世科举取士的副作用,使一些读书人的学问只有考试的功用,完全不管世间现实。流风所及,即使在今天,还有人把学问当成不切实际的书本知识,和“做事”的实际能力对立起来。有些青年学生,甚至以为学问归学问,是考试得文凭的必要条件,做事则从实际经验得来,与
期刊
读过几篇关于张国荣、崔永元等名人患抑郁症的文章。这些文章让我对自己最近的失眠疑神疑鬼,因为文中有个观点:抑郁症不分高低贵贱,一样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由于失眠,想起日本那位离浮躁最远的作家夏目漱石,他在《我是猫》中有句关于失眠的话让我吃惊:“现在不得神经衰弱的人,大多数是有钱的鲁钝之徒和没教养的无良心之辈。”听这话,竟有瞬间的窃喜,自己离那“鲁钝”和“无良心”似乎隔了一个银河系的距离。  当初夏
期刊
山阴道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那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上山的人兴致勃勃,汗流浃背,满怀着希望问那下山的:“山上好玩吗?”  下山的人疲惫不堪地摇摇头:“一个破庙,几尊菩萨,到处都是差不多的。我劝你不必上去。”  上山的人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上山的人挥舞着竹杖,擦拭着汗水,继续攀登上去。  過了若干时日,那位上去看看的人看过了,下来了,又碰上一些兴致勃勃向上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