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可知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关于新科技应用的争论,能够从去年的深秋,一直延续到今年的初春,而且丝毫没有停止或降温的意思。以“崔方之争”为代表,双方不仅在嘴战,而且在行动。一方是救民良心的火焰腾腾,一方是学术救国的冷面坚毅;一方远赴美国调查纪实,一方院士联手上书请愿。
  作为科技版块的记者,小黄受命跟踪和调查这场关于转基因的世纪之争。但是她逐渐发现,这场争论正在被娱乐化,距离科技本体越来越远。她甚至想是否应该将这个选题交给娱乐版块的记者去继续。而实际上,三个月以来,关于这场纷争的报道,她只在科技版块发表了三篇,而娱乐版块却已经连续报道了近十篇,光头条就发了三个。
  小黄非常郁闷。她甚至对朋友抱怨说:“现在根本不是一个科技的时代。”
  然而,这场争论的确是关于科技,甚至从一定层面上超出了科技手段本身,上升到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的高度。
  在争战中,支持转基因的一方一直以高学历、专业和少数派精英的姿态示人。小崔的电视纪录片刚一面世,便立刻遭到了精细化点对点的反击,而且频现哲理式的高超语言。以一篇点击率奇高的热门文章《小崔考察转基因哪里出了问题?》为例,作者称:“在我看来,崔永元没有能成功证明转基因的危害。他只是证明了一个聪明人在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论后,能够在谬误的道路上走多远。他只是证明了当你的目标是北方,你向南出发能走多远。”
  不仅如此,不少海外留学或在国际科研机构任职的博士和专家,不约而同地在自家微博上时不时发贴,晒出当日菜篮子里有哪些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超市里已经司空见惯的转基因食物。这种近乎于挑衅的姿态背后,是自信的立场和优越感。
  相比之下,反转的一方却似乎一直在委屈中呐喊,无论郎咸平,还是崔永元,都在忙不迭地奔走、疾呼、挥舞着双拳。这种阵势如同是被压迫者和绅士权贵之间斗争,绝不像一次在实验室或者专业研讨会上的科学辩论。
  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曾有人在百度上发了一个帖子:“有反对转基因的专家学者请到这里报名。”结果,报名的清一色全是支持转基因的人士,反对者一个有名有姓的都没有。
  曾有媒体集纳总结了一下《在中国哪些人反对转基因》,得到的结论是大致有四种人:一是绿色和平组织,以环保为使命;二是环保主义者,视转基因为污染危害;三是非生物学领域的人;四是民族主义者。
  报道最后说:“争论是好事,理不辩不明。遗憾的是,主流科学家、主流媒体的声音太小了。”
  其实,早在崔永元的纪录片之前,便有一位叫做杰弗里?M?史密斯的美国人扛起了摄像机,通过拍摄纪录片来讲述美国人如何看待转基因。片子的观点是,生产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是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极大破坏,是对自然法则的蔑视。他呼吁食品工业改善面貌,呼吁人们务必认真切实地关注食品健康。
  要知道,美国是对转基因的友好国家,尚且有这样的反对声音和举动,也没见到科学界人士迫不及待的嘲讽、鄙夷和谩骂。
  而在这场争论中,普通百姓大多是丈二和尚的感觉。小黄曾经到北京的几个社区采访了几位普通市民。谈起这场争论,大家兴奋的全是他们麻辣的语言、斗争的升级以及各方的八卦传言。而谈到转基因,多数人的态度是:“那种东西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吃了还是没吃都不知道,吃了以后会怎么样也不知道,就知道非转基因的东西可以卖高价。”
  小黄认为,转基因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可知,这场争论的焦点也应该在可知和不可知上面。
  “支持的人拿不出足够的可知证据,因为转基因的危害与否,绝非几年、十几年就能够可知的;反对的人一味抨击,过于激烈,全盘否定,也不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态度。这样的争论会有什么结果?我不乐观。”她说。
  然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科学界的态度。当《中国周刊》记者试图将正反两方面阵容进行一个梳理、比较的时候,才发现这项工作几乎徒劳。支持一方都是大牌业内科学家,而反对一方要么匿名,只能称呼其为某专家,要么就不是生物学和基因学专业的,一说话就让专业人士否定了发言权。但我们都知道,争论其实很激烈,双方其实都人数不少。这就像是一场巨浪和暗流之间的博弈,力量都很强,势均力敌,但就是一方看得见,高高在上;一方看不见,暗地里使劲。当《中国周刊》记者约访多位业内专家全部遭到婉拒的时候,这种明暗之争就显得更为真实了。他们拒绝的理由虽然各有不同,但综合起来其实就四个字:“不愿掺和。”
  我们不愿意过多地从科学从业者责任的角度去评价,而是对这场纷争乃至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种疑惑:转基因技术应用到生活特别是食品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可知。而如果科学界不能让人们明确地可知,甚至以不说话或者暧昧地说话来应对不可知,未来将何去何从呢?
  或者,它本身就是不可知。如此,小崔就是对的。
其他文献
1980年,我16岁。第一次从家乡甘肃平凉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地理。初出茅庐的我,对这世界的认识就始于这场远行。  大学四年,我几乎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我入西南,穿云贵,探险虎跳峡,身上没几个钱,包里就几包方便面,也曾披星戴月,也曾餐风露宿。那之后的人生里,我见过许多常人一辈子无法见到的风景,在南十字星座的余辉里仰视分立极光的交汇,在冰晶雨的泪光中笑数幻日的胜景,在阿尔金山与野狼群对峙,
期刊
只有从根本上寻找到相对平衡的路径,才能支付得起“洋葱文化”这一透支帐单。  在家具建材行业,抄袭并不是新鲜事。随便逛一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那些建材城、家具城,你可能会看到全世界的精妙设计——当然大多是“模仿秀”。  然而尽管如此,在2014年“3·15”前夕,一起家具设计知识产权侵权案的判处,还是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2月19日,双叶家具实木有限公司诉北京傅航一统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侵害外观设计专利
期刊
我们所认为的流行和真正的流行是一致的吗?大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大数据的营销才具有上帝视角。  美剧永远在坚守那个拿数据说话的好莱坞式灵魂。  2014年情人节当晚,无数观众开始再次邂逅《纸牌屋》里白宫翻云覆雨手男主角,并在接下来的数天里看他如何一步步窃国成功。  戏里是政治风云波谲云诡,戏外则是一场以大数据为标签开始的浪潮。Netflix就像剧中行事老辣从不失手的主角弗兰克一样,有计划有步骤
期刊
“等待房子,就和等待戈多似的。”在金吉桢的心中,他在北京西城区等待两限房的经历,只能用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作品《等待戈多》来形容: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戈戈和狄狄等待着戈多,语无伦次、百无聊赖。天快黑时,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次日黄昏,两人依然在等待,结果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戈戈还有狄狄作伴,我却什么都不再有。”四年来,他
期刊
这篇卷首语落笔的时候,是第18天。  这是世界的18天,是十几亿中国人的18天,更是几百个家庭的18天。  从惊诧,到悲伤,到疑惑,到希望,到震惊,到愤怒,到渴望,到呼喊,整个世界在“过山车”上等待了他们整整18天!今天,我们抹去眼中的泪水,只想看清两个字:真相!  它,载着两百多条生命,消失了。年龄最小的,只有两岁。一次诡异的飞行,把天空中的云团,编织成了疑团。  太多的猜测,太多的谎言,太多的
期刊
央行的草案已经掀起轩然大波,一旦草案落地,势必影响深远。业内表示,央行征求意见草案稿如果施行,对第三方支付企业是致命性的打击,余额宝将“名存实亡”。连马云都发表了“死也光荣”的悲壮宣言。  3月14日到15日,在网上搜索“央行”的人数较往日激增了3倍。  “出狠招、封杀、围剿” 、“再出狠招、泼水、追杀、变脸连放狠招”......诸媒体的报道一个比一个惊悚。  央行做了什么?  3月13日,央行紧
期刊
“总统”的女儿是不是公众人物?如果不是公众人物,新闻媒体是否应当保护她的个人隐私?2009年2月3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在纽约街头遭遇台湾记者围堵,她是一个牙医,不会问出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及隐私保护这样的问题,她只会失态、愤怒、发飙……  陈幸妤是三天前自台北赶到纽约的,目的是参加美国牙医资格考试。步出考场不久,遇到一批记者,有的问她,考得好不好?起初,她谨慎地应对,说着说着,她
期刊
这不是山姆大叔第一次栽在豆浆杯里。但这一次,似乎不那么简单。  这不是第一次关于肯德基豆浆的检测。但这一次,似乎存有蹊跷。  这不是第一次我们在转基因面前感到心跳。但这一次,我们想让心跳得——更加明白。  2月份的一个周末,小李和女朋友坐在单位附近的肯德基店里准备共进午餐,突然从手机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一条信息:“重磅消息:肯德基豆浆被检测出转基因成份……这是专业评测机构发布的,我第一个告诉了你,赶
期刊
2004年12月,《南方周末》的报道《转基因水稻:13亿人安全与利益的博弈》一文提出:“假如有关争论仅仅围绕安全和管理层面,那么它还是一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支持转基因稻米生产的科学家们往往把视线集中在这里。”  这一年,是中国公开辩论转基因的元年。  十年后,转基因的争论尚未结束,转基因产品却已然以我们已知或未知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而十年前那个“假如”背后的欲言又止,不幸被击中了。  十
期刊
鲁迅曾说,鲁镇的早晨是在摇橹声中醒来的。那份静谧和温馨为鲁镇独有。而对于大多数宝鸡人来说,每天清晨,一定是伴着浓浓的豆香醒来的,这豆香味来自一勺勺黄豆熬成的浓浆,点成豆花,配上锅盔,再来一份油汪劲道的擀面皮。宝鸡人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但凡宝鸡人,大抵都能知道这家的的豆花泡馍好吃,那家的擀面皮不错,而它们往往都是临街的小铺。  宝鸡的早餐从天麻麻亮就开始供应,在一片热气腾腾和吸溜声中,上班的白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