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天空传来第一声春雷,春雷唤醒了万物,更确切地说是音乐唤出了它们不竭的动力,让它们装饰了一个个、美丽的春天。我是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繁忙的高考生活中,我把音乐送进了高考课堂,是音乐脱去了高考生沉重的包裹;是音乐开启了高考生的心灵;是音乐指明了高考生学习的航向;是音乐让学生的朝气一次次冲破了学习的极限;是音乐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神奇的力量——音乐!
之前,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他们只知道刘德华,而不清楚刘天华;只崇拜“天王”,而不了解“东圣”;只热衷于昙花一现的流行歌曲,而不崇尚久演不衰的高雅艺术。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和遏制了对广大青少年热爱艺术、追求高雅的精神风貌的塑造,给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设置了障碍。音乐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对人的智力的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二精通“乐”。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尤其高中,大部分学校为了高考,放弃了音乐,死读书读死书蔚然成风。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优秀的读死书,继承古板的历史,没有创新;对于学习不突出,觉得也考不上大学,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厌倦读书,盲目追求时尚,耳朵常挂MP3、MP4,大量的学习空间被时尚音乐无聊地打发了,美丽的音乐没有给青少年注入健康的活力,有的盲目放弃,有的盲目追求。我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对目前的现状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
人民音乐家洗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国元代名医朱震亨发了感慨:“乐者,亦药也”。中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事物,而音乐回响在广播、影视作品中,传唱于街头巷尾里,最易被青少年儿童所接受。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盲目崇拜歌星的玉照;他们拥有自己手抄的歌曲和崇拜歌星。对此,我们只要能正确引导是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并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这几年独生子女多,他们身心脆弱,常常一个人走入误区,我经常和他们谈心,共赏我精心编制的高尔基在长篇小说《母亲》中的一段描写,母亲欣赏音乐的情景:“她坐在那里听着,想着自己的心事……,她渐渐喜欢起音乐来,她听着音乐,就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的浪潮在胸中激荡,注入心房,仿佛心跳得更加均匀,心中的思潮好比撒在水分充足、精耕细作的沃土里的种子,迅速地生长,被音乐魅力激起的千言万语宛如美丽的鲜花,欢畅地朵朵怒放”。我用音乐振奋学生的信心,用音乐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帮助学生从音乐中描绘自己的蓝天。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我体会出“音乐是人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是追求事业不竭的动力”。
二、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目前的高中课堂,应该有音乐,尤其高考班,把音乐给他们送去,送去音乐就送去了信念。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用不屈不挠的斗志走出来的,可以说一路艰辛,一路欢笑,欢笑给艰辛注入了神奇的力量,那欢笑是音乐的力量,大家都唱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多么坚定的信念,是信念让他们一次次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奇迹。所以,近年来其他学校放弃音乐时,我们学校强化了音乐,优化了音乐,让音乐激发学生的潜能。记得有一位高考生在参加高考的前天晚上,失眠了,他久久不能入睡,半夜里,电话响了,学生带着哭腔说,老师给我唱首歌吧,我睡不着,夜晚,我哼起了《妈妈的吻》,一直唱到他入睡,我轻轻地挂了电话。这个学生,在给学校的师生做报告时,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是音乐让我兴奋,努力读书;是音乐让我成功,让我在高考前入眠,音乐是我走入成功的母亲。”
三、音乐能陶冶人的道德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内容单一、只是唱歌,其实它是一堂真正的道德修养课,我精心选歌,如《太行山上》、《茉莉花》、《长江之歌》等,这些歌不仅好听,而且内容充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大好河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了一次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人说:“一个人再坏,只要他听过莫扎特的音乐就坏不到哪”。我们都记得清华大学一名学生在动物园,用硫酸灼伤狗熊的事件,不正是生活虚拟,思想空虚,行为失控无音乐指导的表现吗?高中生思想好奇,有创新精神,曾有几位学生喜欢热衷上网,最后没钱,在校园内偷车、偷书卖钱上网。我知道后,在上课时给他们讲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一位失去听觉的音乐家,音乐没有听力是一件怎样的事,谁都知道,可是他的人生坐标没有改变,我们如今四肢健全,为什么要把自己沦为偷窃者呢?这几位同学没有考上大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搭上了其中一位的出租车,这位同学和我交流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贝多芬让我在社会上学会了做人,我会把贝多芬的故事讲给我的下一代听,让他成功。”这句平淡的话,让我想到终身教育,还有音乐。
四、音乐可以提高心理素质
音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表演性,即可听性、可观性、可感性和可悟性。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远非专业人员,不可能都有机会参加大型演出,即使是学校的文艺尖子也只有偶然登台表演的可能。由于锻炼机会少之又少,其心情可想而知,非提心吊胆即忐忑不安,即使节目娴熟,也难得在舞台上潇洒自如,落落大方。这一现象说明:广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之低,因此在大庭广众面前表现为心情紧张,局促不安,甚至因惊慌而失措,本来胸有成竹的节目也会“卡壳”。课前表演节目,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而难得的锻炼机会,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公共场合都能做到落落大方、谈吐自如,一扫过去动辄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自卑自馁的怯懦心理,尤其对大型高考考生的心理培养,是一剂良药。
由此观之,课前表演节目,明显提高了音乐课教学效果;课前表演节目,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前表演节目,正好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指明的教学目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作者联通:032700山西省和顺县第一中学)
神奇的力量——音乐!
之前,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他们只知道刘德华,而不清楚刘天华;只崇拜“天王”,而不了解“东圣”;只热衷于昙花一现的流行歌曲,而不崇尚久演不衰的高雅艺术。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和遏制了对广大青少年热爱艺术、追求高雅的精神风貌的塑造,给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设置了障碍。音乐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对人的智力的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二精通“乐”。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尤其高中,大部分学校为了高考,放弃了音乐,死读书读死书蔚然成风。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优秀的读死书,继承古板的历史,没有创新;对于学习不突出,觉得也考不上大学,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厌倦读书,盲目追求时尚,耳朵常挂MP3、MP4,大量的学习空间被时尚音乐无聊地打发了,美丽的音乐没有给青少年注入健康的活力,有的盲目放弃,有的盲目追求。我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对目前的现状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
人民音乐家洗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国元代名医朱震亨发了感慨:“乐者,亦药也”。中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事物,而音乐回响在广播、影视作品中,传唱于街头巷尾里,最易被青少年儿童所接受。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盲目崇拜歌星的玉照;他们拥有自己手抄的歌曲和崇拜歌星。对此,我们只要能正确引导是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并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这几年独生子女多,他们身心脆弱,常常一个人走入误区,我经常和他们谈心,共赏我精心编制的高尔基在长篇小说《母亲》中的一段描写,母亲欣赏音乐的情景:“她坐在那里听着,想着自己的心事……,她渐渐喜欢起音乐来,她听着音乐,就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的浪潮在胸中激荡,注入心房,仿佛心跳得更加均匀,心中的思潮好比撒在水分充足、精耕细作的沃土里的种子,迅速地生长,被音乐魅力激起的千言万语宛如美丽的鲜花,欢畅地朵朵怒放”。我用音乐振奋学生的信心,用音乐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帮助学生从音乐中描绘自己的蓝天。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我体会出“音乐是人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是追求事业不竭的动力”。
二、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目前的高中课堂,应该有音乐,尤其高考班,把音乐给他们送去,送去音乐就送去了信念。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用不屈不挠的斗志走出来的,可以说一路艰辛,一路欢笑,欢笑给艰辛注入了神奇的力量,那欢笑是音乐的力量,大家都唱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多么坚定的信念,是信念让他们一次次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奇迹。所以,近年来其他学校放弃音乐时,我们学校强化了音乐,优化了音乐,让音乐激发学生的潜能。记得有一位高考生在参加高考的前天晚上,失眠了,他久久不能入睡,半夜里,电话响了,学生带着哭腔说,老师给我唱首歌吧,我睡不着,夜晚,我哼起了《妈妈的吻》,一直唱到他入睡,我轻轻地挂了电话。这个学生,在给学校的师生做报告时,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是音乐让我兴奋,努力读书;是音乐让我成功,让我在高考前入眠,音乐是我走入成功的母亲。”
三、音乐能陶冶人的道德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内容单一、只是唱歌,其实它是一堂真正的道德修养课,我精心选歌,如《太行山上》、《茉莉花》、《长江之歌》等,这些歌不仅好听,而且内容充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大好河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了一次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人说:“一个人再坏,只要他听过莫扎特的音乐就坏不到哪”。我们都记得清华大学一名学生在动物园,用硫酸灼伤狗熊的事件,不正是生活虚拟,思想空虚,行为失控无音乐指导的表现吗?高中生思想好奇,有创新精神,曾有几位学生喜欢热衷上网,最后没钱,在校园内偷车、偷书卖钱上网。我知道后,在上课时给他们讲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一位失去听觉的音乐家,音乐没有听力是一件怎样的事,谁都知道,可是他的人生坐标没有改变,我们如今四肢健全,为什么要把自己沦为偷窃者呢?这几位同学没有考上大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搭上了其中一位的出租车,这位同学和我交流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贝多芬让我在社会上学会了做人,我会把贝多芬的故事讲给我的下一代听,让他成功。”这句平淡的话,让我想到终身教育,还有音乐。
四、音乐可以提高心理素质
音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表演性,即可听性、可观性、可感性和可悟性。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远非专业人员,不可能都有机会参加大型演出,即使是学校的文艺尖子也只有偶然登台表演的可能。由于锻炼机会少之又少,其心情可想而知,非提心吊胆即忐忑不安,即使节目娴熟,也难得在舞台上潇洒自如,落落大方。这一现象说明:广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之低,因此在大庭广众面前表现为心情紧张,局促不安,甚至因惊慌而失措,本来胸有成竹的节目也会“卡壳”。课前表演节目,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而难得的锻炼机会,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公共场合都能做到落落大方、谈吐自如,一扫过去动辄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自卑自馁的怯懦心理,尤其对大型高考考生的心理培养,是一剂良药。
由此观之,课前表演节目,明显提高了音乐课教学效果;课前表演节目,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前表演节目,正好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指明的教学目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作者联通:032700山西省和顺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