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思考”支撑我们的教育生命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师而言,可外显的诸如信息、技术、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聚集内心力量的教育思考。何为教育思考?教育思考何为?在下面的文字、图示中我将要把自己近十年的诸多感受与思考呈现出来。尽管其中可能夹杂有错误、模糊和肤浅,但我相信,它们对大家形成正确的教育生命意识和增强学科教育的能力会有所帮助。
  
  一、概念的提出
  
  教师个体面对自己客观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高落差”,是等、靠、要,还是诉诸教育思考,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多视角多层面地省察呢?实际情况表明,后者是达到目标的最具现实意义和行动价值的一条通道。
  教育思考,意指围绕和涉及教育主题展开的一切相关问题的思考,包括对人、事、物的思考。它是基于教师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个性进行的,既有对教育教学行为的事后思考,也有主动的前瞻性的事先思考。比如,为什么要当教师?什么是教育?怎样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学?通过教育思考,大家自己去谈、想、悟,从浮躁、无奈与迷失中走出来,去面对教育的终极价值。我以为,这些问题搞懂了,弄通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我们才有希望提炼出自己的教育哲学。让现实上升到理想的高度,让理想支撑教育的现实,支撑起我们的教育生命。
  
  
  我如何在教育园地精耕细作?我又如何仰望星空?这其中有个基点思考的问题,即我们从哪里作为基点展开教育、教学层面的工作。笔者认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的发展、学科教育、学科教学为序列展开的(如上图)。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育的原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大每个活动的前认识。
  比如,当前的热门话题是有效教学,但人们在普遍关注有效设计与实施时,却最易忘记有效教学的受益者——学生在思维、心理上是否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如果没有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参与,教师再怎么有效处理,都是违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人的发展的。“分”可以少要,知识可以少学(更何况有些知识还不能称得上知识),但不能丢“人”。
  教育思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思考、大思考。有时是聚焦起来思,有时则是扩散开去想,其结果是要把我们的视点和行为指向于“人”,而非“物”。
  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教育追求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比怎样学习、工作更为重要。解决和回答好上述的两个问题,“静下心来学习,安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会成为可能。
  
  (二)学科中的教育与教学
  本质的思考
  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学科教学的本质是有效地交流与建构知识(学科技能、思想其实也属知识的范畴)。如此说来,学科中理想的教育教学就应该是基于尊重学生这样的前提有效地进行学科知识的交流与建构。
  有人或许会说,我只谈教学不谈教育。我想这是不现实的,教育内嵌于学科知识的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科外教育主题的关注,绝不可能察觉到和审慎地看待教学内部的问题。一个学科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科教育本质的东西,而非降格到教学甚至应试的层面。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正是体现在如何使知识的意义得以显现,如何让学科课堂成为充满意义的世界。然而,学生却往往都被置于教师提供的纯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去教育化或反教育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教师是教学工作者”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学科中教育教学本质的表征。因此,我们敞亮自己的教育视角,需要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和教学中做到眼中有“人”,抓住契机进行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处于“人的发展”背景下展开学科知识的学习。如果说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取决并归于一句话“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我想,成功教育行为的发生也可归于一句话“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真教育的起点。一切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核心都是基于这一观念生长的。
  原理的探索
  长期以来,在实践层面学科教育常被学科教学所代替。老师们偏重于某一学科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法规和技巧的研究,而对学科的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重视不够。要杜绝单纯地授受学科知识,获得对学科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的根本把握,必须以教育思考的形式去“悟”,否则的话,仅仅依靠专家或专著说的几条原则、方法,是不行的,至少是不够的。不少名师的成长经历也表,明,对学科教学进行专题性的教育思考并逐个打通是一条可行的研究路径,有利于教师个体对教学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比如,“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只是智力的增长,课堂教学的意义应是学生的真诚体验”,“文本解读有两种。首先是教育的解读;其次,是学科的解读”。
  没有对本质和原理的思考与探索,其教育教学行为必然有许多是情绪化的,跟着感觉走,呈胡乱之势。我们需要站在教学的角度看课程,站在教育的广度看教学,站在哲学的高度看教育。
  
  (三)实践中的“他”与“我”
  他人的教育教学
  我国教师自主研训的传统之一是向同事或名师学习,但这又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传统。比如,我们经常地发现自己照搬某位名师就某一课的思路进行教学,实施的效果与名师执教的效果往往都相差甚远。这充分地说明,经验本身带有个人性,倾向于自我复制,它不太能够移植。那学习别人的经验怎么才能学得好呢?前提之一就是用教育思考的眼光去分析,把别人的经验上升到一般性的高度,舍弃影响经验的具体因素或条件。
  自己的教育教学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蒙田语)。不同的教师,其气质、秉性、才情学识、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由 他们实施的教育必然闪烁斑斓多姿的个性光芒。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应也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数和行为风格。或许暂时苦寻未果,有待认清学生和自我,但方法总比问题多。通过教育思考,从自己的录像课、学生、自我审视以及同事评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套路,最终奏响个性化教学的旋律。
  与此并行的是将异己的经验、理论进行内化,创生出新的理念或理论。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分为“信奉理论”和“使用理论”。前者通常停留于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后者是教师在成长中、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我以为,教师个人教育思想成熟的过程是由最初的信奉理论和使用理论的失败分离,逐渐相融,直至完全包摄且创生新理论,完善个人的使用理论的过程。它的全过程似乎可用下图来示意:
  我们需要和渴望内心澄明,视界敞亮!正确处理实践中“他”与“我”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我的这扇“窗”看到更多的独特风景和个性阳光。
  
  三、教育思考的方式
  
  任何的教育思考,都在寻找从思考走向行动的彼岸。然后,又一次从行动走向思考……
  其具体的行进方式有:
  (1)在行动研究中行进。我们需要坐而论道,但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中“做”而论道。立足每次的行动展开辐射性的教育思考,会让教师的潜能无限!
  (2)在广泛阅读中行进。我们教育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借助已有教育专著成果的阅读和“反哺”,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3)在原创写作中行进。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想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这对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借助“原创式”的写作。可以更好地揭示教育中的科学与理性以及人的价值和精神。
  (4)在静思默想中行进。静思默想是在“悟”。有的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可个人的思想却不见长进。问题就出在“悟”不出来。“悟”既是领会他人教育之精髓,又是创生教育新理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仅要自我修炼长时间思考某个教育话题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需要思考一些非教育类的话题,从而把自己置于不断思考的状态中。例如,笔者曾结合自己周三值班的体会,将俗语“年怕中秋,月怕半”发展成“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三来转”,以说明星期飞转时光流逝!
  (5)在多维交流中行进。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定是单调无味的。很多好的思想光靠上述方式是无法得到的,借助同事闲聊、外出学习和网络论坛等平台与智者为友。通过交流会让我们褪去愚笨并享受内心的澄明与和谐。
  概而言之,教育思考是在“想想、做做、说说”中“悟”。一个真正的具有教育思考习惯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五个“不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想,不断地交流。
  
  四、教育思考的目标
  
  笔者以为,每个教师用“教育思考”支撑自己的教育生命,至少能达成以下的成长目标:
  构建自己的信念体系
  当人们发现某种方法不能奏效时,可能会归咎于缺乏好方法,但却不能接受关键在意识、观念、意向的方面,很多人会认为这些都是空的,强调这些是可笑的。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样的偏见影响了自己抓住教育的根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构建自己的信念体系,大致应包括道德信念、学术信念和生活信念等几个方面的构建。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生活,用做学问的品性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基于学生和自己的幸福“为道德而教”。
  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突破观念局限,敢于使用和建设教育教学理论,致力于有中国特色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这是二十一世纪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之一。“应该明确,理论并不仅仅靠专家提供,更依赖于自身的思考。教师也有可能创造出理论。当教师在此基础上创生出自己的理论时,他们对专家的意见或建议就会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其行动也会更加趋于理性。”(阎亚军,《让教师成为自由的舞者》)
  例如,下面的只言片语就是笔者借助教育思考形成的思想碎片,也是我的使用理论中的部分内容。
  数学课上适当的读能拧紧学生的思维之绳。
  我们应较多地关注问题的实质,而非手段。
  一条路很容易被踩出来,却又很难把它废除掉。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路径时要慎之又慎。
  锤炼自己的实践智慧
  教育思考极有利于教师锤炼自己的实践智慧,把“所倡导的理念”转变为个体“所采用的理念”,并以此设计和选择自己教学的行为方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成熟的理论来自成功的实践,成熟的理论又将指导着新的实践。
  我们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之上。
  教育思考是深入“内在”和“本源”的思考。它的价值只有在改造现实教育世界过程中才能实现,而且产生的价值是一切外在的、速成式的技法培训所无法企及的,因为它让我们清晰地知晓了心中的准则是什么,给我们带来的必将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开放的态度和超越的意向!
其他文献
追求高效的行政会议  蒋惠琴    我所在的星韵学校于2007年8月创办。创办伊始,什么都是新的,就连学校班子的成员也大多是刚刚走上行政岗位的,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们确实需要通过高效的行政会议来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认识,以使学校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常的轨道。  “高效”首先体现在频率和时间的安排上。考虑到行政人员的课务工作量,我们严格控制行政会议的频率和时间,一学期能开三次行政会议就很好,每次
从4间旧平房到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楼群,从两个班7位教职工61名学生到60个班级180多位教职工2500多名学生,从步履蹒跚到展翅高飞,从寂寂无闻到声名鹊起,一所年轻的小学,用不到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就是海门市东洲小学。  一所近乎白手起家——除了港澳同胞不到30万港元捐助没有任何资源的小学,靠什么这样快速地成长?是政府支持,是时代造就?这是外部的因素。如果深入到内部探究,我们会发现
从孔子的“君子怀德”和老子的“上善若水”中,怀德苑小学提炼出“怀德上善”这一校训,10年来,怀小的教师、学生们以独特的风采赋予这一校训“承德求善、悟德向善、行德从善”新的内涵,在不断的求索中,学校经历着“传承-品悟-发展跨越”不断升华的过程,一步步向着教育的梦塔前行    1 承德求善:奠基的是精致之品    自古教育把“传道”放于“授业解惑”之前,“五育”也将“德育”置首。我们认为,学校的教育发
一、关注问题心态,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在四年级上册采用列表整理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材的第一部分着重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已具有熟练解答两步计算问题的经验。缺乏对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的需要,必然没有探究的兴趣。于是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为学生提供自然的、接近生活常态的信息,一方面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晰、
数学史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的注解和阐释,对完善知识内容,丰富学习内容的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这些数学史知识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有部分老师也只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去阅读,而没有很好地、合理地加以利用。  从数学史的本真价值来说,如果我们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维的演变及进化,就难以理解数学何以成为现在这样子,就可能片面地认为数学就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的堆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为此,笔者走访了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黄集、朱坝、仁和4个乡镇5个村62户留守儿童家庭和3所农村小学及个别村领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家庭
本期策划,我们着重讨论的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效率与效益问题。  效率不高、效益不好(有时甚至是无效与负效)是当下教育的普遍表现:校园建设一味求大求洋求全,花巨资添置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或者基本不用或者盲目乱用,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与愈来愈高的学历要求不成正比,为了所谓“成绩”不顾师生身心健康随意增减(删)课程、加班加点,会议、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或者仅仅为了应付检查,等等。  追求有效率的教育,成为教
经常在窦桂梅老师的报告中听到《教学勇气》一书。于是,我想窦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可能都是从此书中获得的勇气吧。于是,《教学勇气》就成为一本好书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如获至宝地购得此书,打开书页:  帕克·帕尔默,美国作家、教师、活动家。  本书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  别样的身份与角度,深深吸引了我。  我是
摘要:新时期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新的特点,要解决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问题,必须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入手,通过培养“班级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隐性德育、主体德育、情感德育和生活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自信、负责的品质,是提高高中阶段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学校文化 隐性德育 主体德育 情感德育 生活德育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
“我在热闹而又宁静的北戴河海滨,在午夜拍岸的海涛声里,重读这本被搁置了十多年的精品译作,字字行行似瓦尔登湖水不尽的涟漪永远在荡漾。得此机缘,是我的幸运也是福气,希望未来的读者们也能因读这本书而得到人生的静谧。能安于静谧的人有福了。这是我对你们的祈祷。”(《宁静的(瓦尔登湖)》,载《读书》,1997,11)12年过去了,冯亦代先生重读《瓦尔登湖》的精警感叹犹在耳畔。殊不知,这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