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穷人”辩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善做旧诗的大才子董斜川,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但“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对他的命运,作者有一句“判词”:“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
  默存先生一锤定音:董斜川官场不得志的原因就是喜欢文学、爱好写作。
  “文能穷人”一语惊醒读书人。这个词声调铿锵,言简意赅,仿佛揭示了人类的发展规律:谁看见李嘉诚、王健林吟诗作赋了?屈原、贾谊、李白、杜甫文章光焰万丈,但官运确乎不佳,生活也很困窘。曹雪芹吃了上顿没下顿,凄凄惨惨戚戚。两相对比,便不难发现“文能穷人”!大师的戏谑被奉为真理,很多人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作为不读书的金灿灿借口和敲打文学爱好者的沉甸甸“大棒”: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多买股票少读书!
  事实却正好相反。
  读书写作并非仕途蹭蹬、命途多舛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是“穷而能文”,而不是“文能穷人”。读书写作是“穷人”所能选择的最廉价的消遣,最便宜的娱乐。简而言之,就是穷得只能读书写作了,而不是读书写作使人变穷。
  想想吧。出生钟鼎之家、锦衣玉食的人,他的爱好也是烧钱的,所谓“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玩赛车,骑骏马,搞收藏,去南北极探探险,到外太空旅旅游,去澳门、拉斯维加斯小赌怡情,开游艇到地中海晒太阳、钓鲨鱼。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他的爱好多种多样。他的自由度很高,选择余地很大,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泡茶喝也是小事一桩,根本不用到读书写作中找寻乐趣。
  生活在底层的呢?房贷要还,车子要慢慢存钱买,孩子上学的钱要预备。本来还打打小牌,但输了没进项,只得戒;出省去走走看看,还要瞒着父母,免得被指责“不知艰难辛苦”。在这样的境况下,爱好也因陋就简,一本《经典常谈》会让他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一套《古文观止》能让他消磨一个炎热的夏天,甚至干脆没有爱好了——他首先要生存,而不是生活。
  读点书,还能有转机。我们往往只看到文人的被贬谪,被罢黜,但如果他们不先读书,将无官可罢,无职可免,布衣终身,更加可怜。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正因为读了书,有了口才文采,所以楚怀王给他官做。否则,哪轮得到他?
  博雅能文,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是一般人由穷变富、转穷为贵、化穷为达的终南捷径与方便之门,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自古而然。靠科举实现人生转折的例子不胜枚举,因写作而致富的人也不计其数,大仲马、毛姆、杰克·伦敦、斯蒂芬·金、丹·布朗、郑渊洁、郭敬明等等都是富豪。相如一赋值千金,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一部自传就赚了八百万美元的稿费,文也能富人啊。
  可是,为什么单单文人给人“穷困”的印象就那么深呢?
  靠读书而“有学有术”后来位极人臣、既富且贵的也不少,但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多了一点风骨与气节,少了一点圆滑与世故,不喜欢揣摩上意,不屑于溜须拍马,更不会沾光揩油、损公肥私、巧取豪夺,死守俸禄,难得大富,这是给人“穷”印象的原因之一。
  谁都有不顺,人都有牢骚,但一般人诉苦哭穷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说完烟消云散,不留把柄。文人能写,心情不佳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写下来。他们都深谙读者心理:“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所以不仅要把自己的苦楚写下来,还要大肆渲染和夸张,语不惊人死不休,务求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样一来,白纸黑字,有了“穷”的铁证,于是再也摘不掉“文能穷人”这顶铁帽子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譬如,欧阳修、苏东坡,其诗词让人觉得他们人生不得意处太多,但看他们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们也做了很多任“实缺官”,虽非权倾朝野,可生活也有特别滋润的时候,并不是“愁苦而终穷”。
  要说的是,“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文能穷人”在逻辑上是不严的,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还是少提为妙,不要吓退了一些未来的爱书人。
其他文献
君主立宪:昙花一现的政治设想    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结束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向现代立宪政治转型。在戊戌维新及其后的十数年间,君主立宪被康有为、梁启超等部分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视为实现这一政治转型的最佳途径,甚至也得到清廷当局的认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备立宪。然而这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也始终停留在“仿行”阶段,并无实质性进展。民国成立之初,君主立宪的论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门户开放,大量的西方“洋玩意”涌入中国,不断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现代照相术的流行便是其中一件。作为新兴事物,照相被国人接受的速度着实惊人,才传入没多久,上至皇亲国戚、社会名流,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热衷此道。因而照相术在中国的流行,几乎与世界各国同步,可谓是中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时尚”。  1839年8月15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在法国科学院的大厅里公开展示他拍摄出来的第一
四月清明,重登翠微,满目葱蔚苍郁、艳阳辉映。仍沿着少时游玩的熟道,攀登崎岖陡峭的一线天,经过依崖凿石而成的暗堡,在怀功亭小憩后步至巍峨凌空的翠微峰脚下,仰望这犹似擎天巨柱又“如孤剑削空、从天而仆”的“赤面砦”,一股与老友重逢般的暖意热流不由从心间阵阵升腾。狭促的山根空地间搭有供游人茶歇的凉棚,棚一侧竖立着一排古人的画像及生平简介,我知道那就是蜚声中华文坛的“易堂九子”。因为重游故地前的一段时日里,
像首译黑格尔《精神哲学》一样,首译黑格尔《耶拿体系,1804-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简称《耶拿逻辑》)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自己编制书后索引(index﹤英﹥,Register﹤德﹥)。做索引这件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件不厌其烦的极其琐细的学术工作。只有在吃透、反复遍读原著和自己译稿的基础上才能有根有据地进行,力求尽善尽美。八十五岁高龄的我自己做索引也就给我自己增添了几分暮年的自信。一  学术著作书
读《书屋》2008年第9期刊发的彭兴先生《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说源出西洋医学》一文,作为一名医学文化的追寻者,我被彭兴先生文中的几个观点深深震惊。对此,我谈几点不同的看法。  一、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没有人体解剖和“脑主神明”说的观点是错的。彭兴先生在文中说:“无论是中国或外国,只要是古代社会,由于严令禁止人体解剖,所以就绝不可能产生‘脑主神明’说的……西欧在文艺复兴后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体解
不论是谈论湖南精神、还是谈论湖湘文化或湖南人的性格特质,如果问:“有‘精美湖南、精细湖南’的说法吗?”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制作和播出的六集电视专题片《工笔:一个精美的湖南》。这部电视专题片从历史长河当中选取了一条可能发源于湖南的细长支流——工笔画,去寻找湖南的另一种历史,去认识湖南的另一面,去彰显湖湘文化中早已有之、却至今很少有人提
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关于这个问题历来聚讼纷纭,有人说是张仃,有人说是林徽因、梁思成,也有人说是高庄,其实都不确切。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国徽设计是在中共最高领导的把关、决策之下,时代精英的参与之下,以林徽因、梁思成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两个设计团队合作而成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创作。  1949年7月10日,新中国政协筹备委员会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上刊出《征求
吴宓先生和凌道新先生相识相交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吴宓先生早年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主编《学衡》杂志,梓行《吴宓诗集》,是学贯中西、融古通今的学界泰斗和一代宗师。凌道新是吴宓先生深为器重的学生,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凌道新,江苏镇江人,1921年4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巨流河(今辽河),五岁时随父由辽宁大虎山迁居天津,先后就读天津南开中学和耀华中学。1940年,凌道新同时考
一  对《红字》这样一本世界名著的中国式解读,也算是文化之奇特怪景了:“揭露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影片《红字》是根据霍桑名著改编的爱情电影。这部影片揭示了十七世纪宗教制度对人性的迫害,特别是教会、夫权对女性的压迫。在批判旧制度的同时,对社会的道德沦丧、人权低下、人性泯灭亦带有相当的揭露”……  稍微真诚地读一下原著,便知以上所论与原著之意
一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对于他的研究,是从他牺牲以后开始的,至今凡八十多年,其研究成果之多,堪称充栋汗牛,实为“显学”。要在这一领域继续开拓实为不易。宋霖先生著《李大钊家族史研究》,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新路,研究李大钊一家三代百年史。这项创新研究可以视为李大钊研究的拓展与外延,从而使研究对象从一个人扩大成一个群体。全书内容有上下两编。上编二目:一为《关于张学良“劝父不杀李大钊”的若干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