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五个指征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恩格斯称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观点”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面简称《提纲》)从现实的人、实践的人、世界的人、信仰的人以及能动的人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人,充分展现了人民主体性,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有利于在当前经济利益主导一切关系的全球背景下,呼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谐理性的建设和发展社会。
  【关键词】:《提纲》;实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才能发挥其历史主人的作用,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将哲学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哲学,而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并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1]。马克思《提纲》以完备的实践观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仅蕴含完备的主体观,也蕴含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指征。
  一、现实的人表征人民主体地位
  在《提纲》中马克思说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此外,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人类个体,而实际上,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是社会的产物,但社会是现实性决定了人的现实性。一旦离开现实,人就变为另一种异化物。
  《提纲》中的人作为现实的人,既不可脱离主体现实性也不可脱离客体现实性。马克思在对抽象人展开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现实的人为理论旨趣的主体观。现实的人突显了人民主体性,表征了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也就是人民生存、生活的实现,同时也是进入现实社会的关键。
  二、实践的人表征人民主体地位
  在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无论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获得,还是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都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是人的实践及其发展的结果。[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实践的人不仅是历史应然也是发展的应然。
  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同时,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革命的改造。马克思通过分析物质生产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观。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以人自身劳动为核心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是人们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和根据。
  马克思在《提纲》 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这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民,而活动的对象就是客体。人民作为历史的内在动力,实践性也就代表了其主体地位。如若没有实践,人民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实现。
  三、世界的人表征人民主体地位
  在传统思想中认为“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和世界是一体的,谁都不能离开对方而存在。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与世界同在,人在改变世界,世界同时也在塑造着人。
  《提纲》中提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认为世界的人不但在改变环境同时受着环境的影响,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充分说明人是世界的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对方而存在。
  在同一的世界中,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其主体性的体现。而世界中的人,人与世界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世界也是一致的。人民如何的对待世界,那么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四、信仰的人表征人民主体地位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并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但是费尔巴哈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而抽象考察人的本质。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实践与理论的相脱离,“类”的概念高高在上,把“类”有异化成了另一个神,从而不再是宗教在统治人类而是更可怕“人”来统治人类。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社会的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或上帝或理念或“人”等,但是马克思关于信仰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世界的人,信仰本身也是社会的产物。此外,人民还具有信仰的自由,不论他是信仰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世界的人,还是信仰本身,人民都有着自由意志的选择性,这又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突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再坚持信仰的自由。
  五、能动的人表征人民主体地位
  《提纲》中认为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正是在克服旧哲学的片面性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必然和自由的关系中来理解人的主体性的,从而达到了对于人的主体地位全面的、具体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与旧世界观不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能动的人通过其自己能动性去改变世界。能动的人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思维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体现了其的主体地位,他们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形态与客观世界相互去适应世界并且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只有当物按照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3] 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民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综上所述,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人民主体地位永远处在决定性地位。《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世界的人、信仰的人、能动的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人的特点是直接由他的生产活动的性质和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这些观点如果结合历史,那么《提纲》中这五个观点无不反映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这里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指发挥每个个人的现实性、实践性、能动性、世界性以及信仰自由去构建和发展社会。从表面上看现实的人、实践的人、世界的人、信仰的人、能动的人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的关键,而实质上,人民主体地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在满足人民的公益诉求的前体下,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现实的,是同一的。人民主体的作用对像依然是人民主体,脱离人民的社会将会是虚幻的,是抽象的。在《提纲》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五个指征,充分体现了当前社会关系下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以及人民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利益诉求。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第1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贾英健.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M].第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1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我国课程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到农村基层教育单位之中,高中物理有效性的实践应用需要从教育目标以及教育过程中入手,全面切入新课改教育策略完善方案之中。本文着重强调农村新课改教学,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探究物理有效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回归课堂教育本质,将物理教学学科特点融入到教学观念更新中去,以多样化的思维分析高中物理课堂改革模式。  【关键词】:农村;物理;课堂有效性 
期刊
【摘要】: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本文立足于探索社区本土化的发展模式,推动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制度发展。  【关键词】: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  所谓社区,就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个实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等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构成现代社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包括了心理危机的含义、心理咨询的含义,以及简要分析了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异同点和关系。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一、 心理危机   (一)含义  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教师职业的趋势。然而我国农村教师学历比较低, 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传统和教学手段单一,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迫在眉睫。需要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通过观摩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加强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来汲取经验,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期刊
【摘要】: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彰显一定的社会功能;塑造学生个体;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中,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德育;重要作用;实施方案  一、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德育工作能够彰显德育的社会功能  加强高校德育,不仅是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更是
期刊
【摘要】:当代军人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渠道便是家庭教育,军人家庭的教育期望心理反应的是当前军队文化传承状态。本文使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以五个军人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把握,发现当前军人文化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军人品质传承主体的内在矛盾性,二是军人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军人家庭;教育;军人文化;质性研究  一、研究缘起  文化必赖传承而存在,必赖传承而发展,必赖
期刊
【摘要】:在柏拉图和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正义理论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罗尔斯写《正义论》来论述自己所认识的正义,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给人们点亮了灯塔。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位贤者以自己独到的观点以微言道出了正义的大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许这就是正义最为浅显的逻辑了。正义不是散乱无章、无迹可寻的,正义是有自己的逻辑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以直报怨”的科学性,以此来阐释正义逻辑,最终得出一条
期刊
【摘要】: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双向运动”的概念,为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提供了依据。“双向运动”的结果在于市场逻辑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制度是人类意义和意图的体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政府的干预是合理的、必然的。  【关键词】:波兰尼;双向运动;市场逻辑;社会伦理  当今社会几乎是一个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社会,这是由于市场逻辑和市场价值主宰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逐渐丧失原始的道德思考和道德
期刊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思想下的产物,不同社会思想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作为音乐人,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音乐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仍让我们引以为傲。在音乐方面,中国古典十大名
期刊
4分析  4.1高职院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  4.1.1高职院校教职工患慢性疾病状况的分析  调查中发现,饮食无规律、膳食营养不平衡、不恰当的节食减肥、不吃早餐以及不重视饮食卫生则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在运动器管疾病中,主要是关节炎、腰肌劳损、颈椎疾病,这是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使颈部及腰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易使肌肉疲劳,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变形,容易导致脊柱骨关节疾病发生。呼吸系统疾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