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作文教学中悟性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t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关键取决于对学生悟性和灵气的培养。为了让学生作文尽快入门,老师们想了不少办法:方法上指导,结构上规范,不一而足。这些无疑是必要的,而且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凡事过犹不及。片面地强调规范入格,难免会变成“新八股”,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出现结构章法甚至材料都基本相同的“预制板”。于是“作文教学的程式化”成为语文教学弊端之一,近年来颇遭非议。
  作文教学解不开的结到底在哪里?恐怕不全是学生的写作态度、知识、方法方面的原因,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文题与数理化题、其他语文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不是仅仅掌握了知识与技法就能做好的。它还需要一点“灵犀”,一些感悟。
  没有悟性,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笔,或有理无文,能意会却难以言传,自然视作文为畏途。在教学中,我们曾作了以下的尝试,有一定的体会,这里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生活感悟
  感悟是写作活动的真正起点,感悟能力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生活,在这种观察、体验、挖掘中开启学生悟性,提高写作能力。
  感悟可以在生活中不自觉获得,也可以自觉努力为之。许多文学家都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悟性的闪现,从而发现生活之美,创造出不朽之作来。
  如茅盾偶然在报纸中读到一则消息,催动了《春蚕》的诞生;路旁的一株牛蒡让列夫•托尔斯泰联想到哈吉•穆拉从而创作了《哈吉•穆拉》。这种自觉获得的感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但可以为他们创造条件。
  那就是引导他们有目的的观察、体验、挖掘生活,要求学生不能只看到生活中的表象,而应该在观察外物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
  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写街上最常见的三轮车夫,大多数学生无从下笔,这位教师让学生课后上街认真观察,结果学生不但详细的描述了车夫的外形、动作、神情,而且说出了对他们的感受和看法。有个学生写一个年老的车夫,从他微驼的背影里叹息赚钱的艰难;有个学生写年轻的车夫从他坚实的臂膀里看到了劳动的伟大等等。
  二、阅读导悟
  作文之道,首先要多读。阅读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积累语言,丰富学生写作资源。古人说,难于读书,易于作文。鲁迅曾以采花和酿蜜来比喻二者的关系,认为只有广采花粉才能酿出芬芳的蜜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要解其义,懂其巧,悟其妙,而不仅仅在于读的数量的多少。
  泛泛而读,无所为而读,对写作不见得有帮助。法国沙龙的贵妇人,读了一辈子的小说,也未曾留下片言只语,这种费时颇多,收获甚少的读书方法是要摒弃的。众所周知,开卷未必都有益,即便是好书,如果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囫囵吞枣地读,消化吸收不良,也无助于作文的提高。
  那么,读什么、如何读才能开启悟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
  分析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多读有时代感、生活气息浓、哲理性强的时文,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抄读法”又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方法。
  徐特立老人有一条很著名的读书经验:“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眼到、手到、心到,读书才有效果。我们不少学生,一是读的书很少,与作文有益的就更少,二是根本没有做到用心或者心用得不当。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用“心”去阅读,手脑并用,使读有所感,读有所获。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每周从中选抄二到三篇自认为精彩的文章或语段,加上简短的点评或随感,指出选文的优点特色,或自己得到的启示。这在开始阶段并非易事,不少学生连最一般的文章都难以起笔,要对精美选文选段加以点评又谈何容易。这就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刚开始只要求能写出三五句稍稍像样的评语即可,是否准确暂不苛求。较差的学生,只要他自选的文章文段的确好,点评十分差劲,也要给予鼓励。其实,选好一篇文章,选择过程中的分析比较,就有对悟性的触动。
  三、训练启悟
  用进废退,熟能生巧,是人们生活的通则之一。作文亦不例外。按传统方式,每期只写几篇作文,这样的训练量是不够的。疏于动笔,就难以下笔,脑子发僵,三者既互为因果又恶性循环。我们以为解决办法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增大写作的运动量。
  若能方法得当,一学期练上几十个题目,甚至上百个题目,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较好的训练。“大运动量”训练,不可能每篇作文从头写到尾。教师重在文章思路的指导,要求学生确定行文的角度,拟提纲,写片段,写局部。
  这样,一堂课训练五六个题目不是不可能的。从中挑选一个写作角度好、构思巧、与学生思想较为贴近的题目,让学生课下完善,充实。两相结合,既保证了量,质也得到体现。有一定课外阅读积累作基础,在角度、思路都已清楚的前提下,完成一篇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四、人格参悟
  古人云: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也说,写作“固然有精神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屈原能“哀民生之多艰”,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杜甫有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才铸就一代史诗。由此可见,写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对写作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健全学生人格,“我手写我心”必能提高学生悟性。
  要把作文与做人有机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的审美实践加强学生对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情感教育,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同时,鼓励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真知灼见,用坦率真诚的心灵流露自己的个性,强调在文章中求真、求善、求美。
  (河北省涞源县北石佛中学)
其他文献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被广泛运用。  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更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那么如何
期刊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其本质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更有价值呢?对此,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探究的问题要来源于学生
期刊
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组织能力和学习毅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的素质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21世纪培养人才的四个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目的是培养的人才具有自主性。自我学习教育正是与这一目的紧密结合的。教师如何在数学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呢?为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期刊
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是形体语言、艺术语言,作为一种媒体,它传达思想与情感、事实与信息,是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  几千年人类语言文明的沉淀,各行业不同的语言特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思索的东西。下面拟就高中政治教师口头语言的特色问题,浅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
期刊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新课程的实施者确实开展了大量的活动课,但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各种活动课,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以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一节课,小品表演、诗歌朗诵、分组讨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有效活动,
期刊
一、严以律己,重视身教     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道者,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播文明的责任,而且还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教师的仪表、情感和教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对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乃至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严以律己,使自身形象符合规范要求,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力量去教化学生
期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深感肩上这人的重大。回顾自己五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奥妙,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去探索和发现。我已深深地喜欢上这门学科。现在我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语文教学   学期开始要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当本班的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每
期刊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  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
期刊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多数情况下是有声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扩大以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已成为社会的需要。  因此,加强英语口语的教学已被大家所注重,这不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要求,也反映了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学尤其口语教学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学习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