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力舞动生命,让课堂焕发活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等三角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的考点,本文归纳概括了它在学习整个平面几何中的重要意义,并说明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教育价值 难点 策略
  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的经典教学内容,对这一内容,我们应该做一番理性思考,重新认识其教育价值。
  一、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全等三角形包含丰富的基础知识,其性质和判定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内容的基本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解三角形的早期准备,又为解斜三角形有非唯一解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成为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重要基础。
  二、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几何证明的最好素材
  学习平面几何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几何证明又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几何证明的必要性、证明思路的灵活性、书写格式的规范化都是初学几何证明难以把握的,然而,若以全等三角形作为素材,便于学生模仿。这是因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明确,思路单一,书写规范,有章可循,等证明套路熟悉以后,可增强证明的灵活性。
  三、全等三角形是几何变换思想的丰富资源
  两个三角形全等,实质是其中一个三角形在合同变换(保距和保角)下变成另一个三角形,对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大量变式练习来实现的,包括平移、对称、旋转三种基本变换或它们的组合,在这些基础上总结,可提升几何变换知识,思路顺畅自然。
  四、全等三角形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特殊内容
  几何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但几何证明的过程往往是在逻辑的指导下运用直观,又在直观的引导下演绎逻辑的过程。我们在分析某一几何证明时,总是运用平面图形的直观效果,先猜想再从已知找判定方法。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稳定性,既包含最基本的线段和角,又是研究四边形、多边形的基本单位,具有很好的直观效果。
  既然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如此重要,那么学生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时,遇到的难点主要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呢?
  1.对定义、性质、判定方法等概念理解不透,特别是重点词“对应”
  透彻理解基本概念是学好、用好全等三角形的前提条件,全等的符号是≌,∽代表形状相同,=代表大小相等,这有利于跟后面的相似∽相互联系、区别。性质中“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就要求书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有利于从中找到对应边、对应角来利用相关性质或者找条件(已知、未知)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有四个公理和一个推论(SSS,AAS,SAS,ASA,HL),其适用性有所不同,要特别注意没有SSA、AAA的判定方法并理解缘由。
  例1、已知:如图(1),△ABC≌△DAC,则∠B的对应角是____。
  分析:从图(1)中容易看出∠B的对应角为∠D,但从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来看应为∠DAC,而不是∠D。
  说明: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方面有这样一些规律: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两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有公共边(角)的是对应边(角),对顶角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大角)是对应边(角)。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公理和一个推论都强调了边、角的“对应”相等,“对应”两个字举足轻重,切不可粗心大意。因此在应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2.判定方法的运用,探索思路不够灵活,隐含条件挖掘不深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SSS、AAS、SAS、ASA、HL,实际应用时可以把已知条件写成类似的字母表示,在所写的字母前后、中间添加另一字母构成判定方法中的某一种,最后从题中找出关键条件(或直接,或间接),以构成可行的判定法则,从而解决问题。
  总结为:已知  需找
  SAS
  SS  SSS
  HL(直角三角形)
  SAS
  SA  ASA
  AAS
  ASA
  AA
  AAS
  例2、如图(2),AD=BC,CE⊥AB,DF⊥AB,垂足为E、F,AE=BF。证明:∠A=∠B。
  分析:欲证∠A=∠B,需证△ADF≌△BCE。由已知CE⊥AB、DF⊥AB,得△ADF和△BCE都是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法则,由斜边AD=BC,只需找另一直角边相等即可。又由AE=BF,知AE+EF=BF+EF,即AF=BE,所以Rt△ADF≌Rt△BCE,原题得证。
  说明: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要仔细观察图形,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以及等线段加(减)同线段或等线段的和(差)相等……
  3.遇到综合难题,不知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3、如图(3),在△ABC中,∠BAC=90°, AC=AB, BD是AC边上的中线,AE⊥BD交BD于F,延长AF交BC于E。求证:∠ADF=∠CDE。
  分析:(证法一)因结论中的两个角分属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故需作辅助线。因为∠BAC=90°,AE⊥BD,则有∠ABD=∠DAF。又AB=AC,故可以∠DAF为一内角、以AC为一直角边构造一个与△ABD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为此,过C作CG⊥AC交AE的延长线于G,得到△ABD≌△CAG,从而∠ADB=∠AGC。对照结论,需证△CGE≌△CDE。由CG=AD=CD,∠ECG=∠ECD=45°,CE=CE,结论成立,证明从略。
  (证法二)如图(4),△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出现了45°,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作∠BAC的平分线AG交BD于G,由∠A =90°,AE⊥BD,知∠ABD=∠DAF;由AC=AB, 知∠C=∠BAG=45°,故△ABG≌△CAE,从而AG=CE。又由AD=CD, ∠DAG=∠C=45°,得△GAD≌△EBD,故∠ADG=∠BDE,原题得证。   4.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搞清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后,还要注意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并且要重视实际应用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构造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建模思想。
  例4、如图(5)是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AB=BC=AC,CD=CE=DE,A、B、C、D、E、F、G、H为公共汽车停靠站点。公共汽车甲从A站出发,按照A→H→G→D→E→C→F的顺序到达F站;公共汽车乙从B站出发,按照B→F→H→E→D→C→G的顺序到达G站。如果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站同时出发,在各站点停靠的时间相同,两车的行驶速度也一样,试问:哪一辆公共汽车先到达指定站点?为什么?
  分析:本题是一道有实际背景、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而创设的情境性题目,思考方法是分别将甲、乙两公共汽车所行使的路程用图中的线段表示出来并加以比较,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甲公共汽车的行程为AD+DE+EC+CF,乙公共汽车的行程为BE+ED+DC+CG,因DE+EC=ED+DC,故只需比较AD+CF与BE+CG的大小。可分别证明线段AD=BE、CF=CG,由此可以得到结论:两辆公共汽车同时到达指定站点。
  解:AB=BC=AC,CD=CE=DE,∠ACB=∠DCE =60°,∠ACD=∠BCE=120°,∠ACG=60°,△ACD≌△BCE(SAS),AD=BE。∠CAG=∠CBF,∠ACG=∠BCF=60°,AC=BC,△ACG≌△BCF(SAS),CG=CF。甲公共汽车的行程为:AD+DE+EC+CF,乙公共汽车的行程为:BE+ED+DC+CG,AD+DE+EC+CF=BE+ED+DC+CG,从而两辆公共汽车同时到达指定站点。
  说明: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排除不必要的干扰,直接切入问题的本质。
  5.书写规范性不够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是井然有序的,一般分为四步:
  1.已知中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需要证出。
  2.指明在哪两个三角形中。
  3.按判定公理顺序列出三个对应相等的条件(三个等式的左端在一个三角形中,右端在另一个三角形中,除已知、已证外,注上理由)。
  4.写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结论(注明理由)。若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边、角相等,可再写一步,对应角、对应边相等(注明理由)。
  前面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意义中已指出几何书写证题从全等三角形开始,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思想贯穿始终,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部分(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是学生学习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重要基础,重点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难点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关键是准确地迅速地寻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建立已知和求证的桥梁,可适当作出辅助线以及等量转换来解决一些较复杂的证明、求解题目。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紧扣下面四点:
  1.理解“对应”概念,找准“对应”元素。
  2.掌握判定公理,清楚证题思路。
  3.规范书写格式,注意误区和特殊。
  4.认真分析,适当连线,灵活解题。
  对这一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加上一定量的反复实践训练,能够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演绎归纳能力,体现全等三角形在平面几何中的基础性、经典性。
  参考文献
  [1] 罗妍 林涛 全等三角形的教育价值.数学思考[J],2007,6。
  [2] 李其明 学好全等三角形的“三部曲”.名师导学[J],2007,9。
  [3] 刘金江 例谈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方法.语数英学习(初中)[J],2003,10。
  [4] 于军生 学考第一[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其他文献
目前,邯郸市教育局提出了“校本革命”的行动纲领,其中课业革命是核心,课业革命要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为重心,着力在减负增效提质上下功夫,因此,一定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为主渠道,以新课程实施为核心内容,深入开展课业革命。“减负增效提质”,许多学校聚焦课堂,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45分钟(40分钟)要效益、要质量。例如,有的学校开展“反思性”教研活动,把教学设计得更好;教师争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讨,同时提出了高中物理系统教学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支点,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设计 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数学也是一门语言精确、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如果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学习数学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变成负担,当遇到难于理解的数学概念、疑难问题时,就不能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对数学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分析入手,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视图像图景教学”的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  关键词:学习方法 创造性思维 图象图景教学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已经习惯了程序化的模式,习惯于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而遇到
期刊
基础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道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一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仅仅钻研教材、新课程标准,做到把地理知识融会贯通,是不够的,还应该扩展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学素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获得阅读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而以往的教学,阅读只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陪衬和形式,教师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要学生配合自己按既定的计划讲授课文,要求学生去适合教师,迎合教师的口味,顺应教师的需求。当学生隐藏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的时候,教师不是创造条件给他们,而是以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在中学数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要求不断提升,所以要多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生更能全方位地了解课堂知识,但是在教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创造力 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是一门公共基础学科,通过不断地学习数学中的理论,可以使
期刊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实验是培养技术型、 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习、理解、掌握重要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必要途径,
期刊
摘 要: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新时期的高效课堂,教师就像一个厨师,而学生则是我们的顾客,我们的课堂则是我们的顾客美滋滋地享用我们大餐。本文中我想以一个“厨师”的身份结合自己的“做菜”实践谈谈自己对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课堂改革 教学模式 特色课堂  在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暑期教师远程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山东邹平一中的王淑明老师针对当今课堂上解放学生的问题时打的一个比方。他说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标对初中化学实验的要求和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化学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安全和实验教学意识等环节,提出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验证性实验和封闭式实验、改进实验及其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 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够创设一个巧妙的促进思维发展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