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71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钢琴奏呜曲;贝多芬;作品分析
  贝多芬作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喜爱,无论是演奏还是单纯的欣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人类宝贵文化財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者简介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钢琴家、演奏家、作曲家之一。1770年贝多芬在德国波恩出生,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有着较好的音乐氛围和家庭环境,4岁就开始乐曲的学习,并在7岁登台演出。先后跟随聂耶菲、莫扎特、海顿进行学习。贝多芬虽然有着出众的音乐天赋和极高的艺术造诣,但是身体状况不佳,去世时年仅57岁,并且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遭遇了双耳失聪的噩运。贝多芬是伟大而不屈的,他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优秀、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他的作品在种类上比较丰富,有钢琴、小提琴协奏曲,交响乐和器乐重奏等。文章选择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部分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
  (一)作品基本情况以及创作背景介绍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适合于表现戏剧性内容和交响性构思。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1800年之前的古典传统阶段。其次,是在1801至1814年的蓬勃创作阶段。最后是1814年之后的伟大创作阶段。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时间是1799年,是早期与中期交汇的时期。从情感上看,整体洋溢着青春与活力,不仅体现出古典的传统,而且反映出作曲家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整部作品构思明确,充分展现出青春、喜悦、光辉、明朗、自信。演奏技术运用十分广泛,其中一些深奥而富有的慢乐章,更是突显出贝多芬的个人特色。贝多芬奏鸣曲第十一首作为献给“艺术最高爱护者”的布朗伯爵的作品,整体十分的青春、喜悦、自信,是感情、结构、钢琴性效果有效配合的经典之作。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十一首作品分析
  从乐章上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十一首作品分为快板一慢板一小步舞曲一回旋曲四大乐章。下面进行简要叙述。第一乐章是有活力的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四四拍。整体节奏鲜明、明快,在演奏时速度要稳,在音调上充满了生气蓬勃。罗曼·罗兰曾经将这一章誉为具有帝国风格的乐章,演奏者要将好似威武进行的士兵气势演奏出来,在弹奏时注意音符要匀称、连贯、表现出颗粒感。第二乐章作为非常柔美的慢板,降E大调,采用的是完全奏鸣曲式,整体的氛围属于温柔的、浪漫的、充满灵感的。在演奏时,要通过音乐中那起伏的旋律描写出庄严、静谧的世界。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复合三部歌谣曲式,四三拍子,采用的是小步舞曲主题,整体篇幅比较短。第三乐章突出的形象和意向是拿破仑时代的形象,整体具有英勇色彩,并且有着比较灵活、激烈的变动。在技巧方面,突出回音式技巧,具有贝多芬思维的新奇。第四乐章是回旋曲,小快板,降B大调。主题献媚多情,是罗可可风格的典雅旋律。在风格上比较明朗、柔和,其中三十二分音符颤动音型的嗡嗡声与号角声的复调、小调性的严酷色彩与威武的特性相适应,具有极强的技巧性,是有着贝多芬个性的创作作品。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并且在回旋曲中独自形成自己的个性法则。三、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
  《暴风雨》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暴风雨》在思想形象上与贝多芬的一生具有一定的对照,并且在创作手法上也另辟蹊径,采用了一些比较新鲜的处理手法,在速度、节奏和主题处理上都有所体现,琶音基本贯穿于各个乐章之中,使得奏鸣曲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形成了近乎完美的统一,下面选择《暴风雨》的第一乐章进行具体分析。
  (一)呈示部
  呈示部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四大部分,共90小节,主部主题作为全乐章的核心,突出的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感。在1-6节的第一乐句中,是作为第一乐章的中心思想贯穿全曲的,由连续下行的极进音程的交替出来,来渲染和形成紧迫气氛,在第6小节中采用了比较有变化性的创作手法,使整个乐句凝聚着期待与好奇。第二乐句的7-20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发展与延伸。将紧张、不安、催促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推进,十分具有戏剧张力。在连接部中,主要作用在于推进主部主题的进一步发展,要体现出了“激动”“紧张”“悲愤”的特点。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一部分采用了大量的以八分音符为主的三连音连奏,演奏时要衔接自然、无间断痕迹。副部主题是41-54小节,共14小节的部分,采用a小调,八分音符两两连奏的方式,结合四分音符的跳音,将力度从f-sf逐渐增强,用以表现出暴风雨中“气喘吁吁”“相互追赶”的画面。演奏者要演奏出比较激烈的动摇之感。最后在结束部,包括三个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是55-63小节,是作为副部主题的补充而存在的,63-75小节是第二个结束主题,从75-90小节是第三个结束主题:这三个主题之间层层推进,体现出从轻到重的焦躁感和紧迫感,在演奏技巧上,第二个结束主题中,右手的断音要果断、有力,并且在第三个结束主题演奏时要能够快速切换到柔和、亲切的情感中。
  (二)展开部
  展开部是呈示部中潜藏和萌芽因素的继续和发展,在开始时以最缓板为基点.然后进一步转换为充满活力的快板.通过最缓板与快板之间的强烈对比形成音乐中的冲突,进而产生戏剧性的高潮,是全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在展开部中,包括91-146共56小节的内容,其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引入部分和展开部分,演奏时需要表现出情感的波动与宣泄。
  (三)再现部
  再现部是展开部戏剧性发展的结果,其主部主题是意味深长的喧叙调,紧接着是热情激动的快板,再现部将音乐中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得更加尖锐而突出,并且在重点上突出歌唱性,歌唱化的主题、由简而繁的创作手法形成了新的创作特点。再现部中的主部主题在演奏速度上比较自由,给人以凄凉、沉思的情感体验。在连接部,先以缓慢、柔和为主,接着步步加强,力度逐渐加强,形成暴风雨再一次降临的紧张感。演奏时需要注意在165小节中,双手琶音跑动要均匀,整体的演奏要清晰自然。副部主题,d小调,八分音符两两连奏,并且将四分音符的跳音结合其中,与呈现部有比较明显的对比,十分具有层次感。接下来的高潮部分产生在连接部。演奏中,通过突出左手低音旋律,要模拟出雷电交加的场景。造最后的结束部,要左右手声部交替出现,并且演奏中要连贯、有层次感,通过力度对比,描绘出了雨越来越小的画面。   (四)尾声
  尾声部分的主和弦持续出现,以及连续八分音符的出现,整体表现出暴风雨中的“斗争”逐渐平息,但是比较沉闷的感觉,并且在最后以全音符作为全乐曲的终止,使得激烈的乐章终于在寂静中结束,让人回味无穷。在《暴风雨》第一乐章中,从内容上看十分的独特,形象鲜明,体现出十分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具有比较明显的“幻想”特征,是音乐形象与主题和谐统一的典型范例。
  四、贝多芬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黎明》
  (一)创作背景
  《黎明》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这时的贝多芬正处于耳疾的痛苦之中,由于身体的不适,内心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疏解,于是,贝多芬的孤独感愈加明显。《黎明》这部作品更多的是贝多芬将内心的情感向大自然寻找共鸣的尝试.是一部十分具有田园主义风格的作品。并且这部作品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他后来的《热情》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四四拍,最基本的奏鸣曲式结构,c大调。开头部分的低音区和弦的重复.为同种带来无尽的遐思与遥想,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随后的连接部中大量采用了跳音、震音以及双旋律的跑动,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并且贝多芬没有采用完全照抄照搬的方式进行主题重复,而是使用左右手交替进行的方式实现了旋律线条的交叉,在副部主题中的调性十分平稳。展开部将其中的音乐元素和调性都进行了变化,使得旋律十分丰富,并且这一部分作为再现部的铺垫,是将音乐推向高潮的重要环节。第二乐章,八六拍,单声部曲式,F大调。这一乐章也是最短小的部分,采用的是引子将第一和第三个乐章连接起来的形式,并且这一乐章有着比较明显的离调风格,期间经历了多次转调,并有织体的模仿,进而形成回声的效果,强化音乐的情感与氛围。第三乐章,四二拍,回旋曲式,c大调。是整部作品中篇幅最长的部分,有500多个小结,在1-62小节中主要是主题三部曲式,之后进入了第一插部,在第一插部的前端部分,贝多芬为了对调性进行巩固,使用了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并且随后就采用了a小调的旋律,并且以二部歌谣的形式进行。不仅提升了一个八度的重复,而且使得将旋律降低了一个八度。在176-312小节的第二插部部分,分为同名小调的第一段落,以及作为再现的连接部分的第二段落,并且在后续的重复中,对主部主题进行了稍许的创新,然后乐曲逐渐进入尾声。在尾声部分主要采用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来加强主调,并且在其中虽然主要沿用主要主题的旋律材料,但是之后进行了转调,再转回原调,并在主调上结束了整个乐章。
  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的作品往往具有比较浓厚的英雄气概,十分有气势,因此,在演奏中要十分重视力度的控制。就贝多芬个人的教学经验而言,比较偏好强有力的指法训练,贝多芬在教授学生时.要求学生在演奏时要能够将每个音符饱满地弹奏,并且注重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要使整体的旋律具有歌唱性。因此,在弹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相关作品时,要注重力量感的把握,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仅加强手指的训练,手臂的力量同样必不可少。在演奏过程中,要充分实现与作品情感之间的共通、共鸣,把握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根据不同的情感色彩来采用差异化的手指触键法。例如,在《黎明》钢琴奏鸣曲中,旋律的歌唱性特点十分突出,演奏者想要实现完美地演绎歌唱性,可以把手指稍微放平,使其更大面积的接触琴键。对于奏鸣曲中大乐句比较多的情况,要注重使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在弹奏时,弹奏者要注意肩部放松,将肩部力量下沉,同时手掌要保持弧形,使得弹奏出的声音能够清晰并且力量集中,在弹奏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乐句之间的换气,处理好呼吸节奏,正确地理解和表达休止符。在使用踏板时,要找准旋律的换气口以及和声的转变时机,否则就会导致旋律粘连。演奏者在使用踏板时,要根据曲目的要求,准确、灵活地进行。对于雄壮、激昂、和声饱满的乐曲,在演奏时,可以采用全踏板的形式,对于需要保留旋律声部的乐句,演奏者可以将踏板踩下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来控制。如果演奏中的和声的转换比较频繁.演奏者可以采用抖踏板的方式。
  小结
  貝多芬作为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其一生中创作的优秀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艺术瑰宝,通过对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一些片段进行简要的分析,指出其创作中的背景、作品蕴含的情感、以及曲式结构等,对其中的一些弹奏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演奏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纵观贝多芬的作品与人生,其中内涵的情感与意志,值得后人反复评鉴,贝多芬用音符向世人表达其内心对美好的向往,用音乐诉说着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精神、这种意志值得所有音乐学习者借鉴追求。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思政元素;实践方法  伴随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日渐推进,高校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以及思政教育素质改革也正在日渐深入,学生通过对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通过对音乐知识的欣赏,可以形成相应的艺术细胞,进而促进精神素养和德行认知能力的提升,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当中的音乐课程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就显得相当重要,是贴合素质教育改革需求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高校的
期刊
[摘要]声带闭合是声乐技术学习中的门户,结合医疗、物理、体育、心理、方言土语、练声、声乐作品多途径对8例闭合不全的症状、成因、治疗、反馈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歌者遇到的发声漏气、沙哑、粗糙、无力等问题,使发声者对声带闭合不全有综合性了解。  [关键词]声带;闭合不全;闭合;声乐  声带闭合不全常见于演唱中,例如漏气、粗糙、声音不够透亮、难找位置等,包括先天性声带闭合不全对声乐学习者造成极大的困扰。本文
期刊
[关键词]序列音乐;调性融合;塞缪尔·巴伯;夜曲;十二音体系  从巴洛克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调性音乐一直是音乐的主流。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开创的十二音作曲体系将之前调性音乐创作中的主音导向性彻底打破。这一作曲技法的出现,标志着新的作曲思潮与传统作曲方式的彻底决裂。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
期刊
[关键词]传统民俗送麒麟;生命力;文化品质;社会环境;即兴创编  中国神话中麒麟的外形特色鲜明:龙头马尾、鹿角马蹄、狮眼蛇鳞。传说其性情温和,寿命长达两千多年。传言麒麟能给人们带来福禄丰收、多子多财、美好长寿等祥兆,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吉祥瑞兽,不断融人中国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并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众多类型的麒麟文化中,民间曲艺送麒麟是其中一道颇具色彩的风景线,千百年来送麒麟的习俗从未间断,由此民俗催
期刊
[关键词]Nordoff-Robbins;创造性音乐治疗;理论核心  一种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治疗方法是基于一种信念,即每个人内在的音乐性都是与生俱来的,可以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这种自我实现通过使用即兴音乐最有效地被唤醒。在即兴音乐中,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被用来克服情绪、生理和认知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在这种与治疗师共同创作的形式下,参与音乐治疗的人积极、主动地与他们的治疗师通过音乐治疗专用的乐器,即
期刊
[关键词]《钗头凤》;同词异曲;审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直至元、明、清时代,古代中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历史遗产。1840年之后,随着西乐东渐和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第一代留洋音乐家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带到中国,并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启发,着手创作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此期间,古典诗词成为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借鉴西方的作
期刊
[关键词]《梁祝》;传承;新媒体;民族交响乐  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概述  每件事要想成功都必须经历磨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也不例外。其创作之路苦漫漫,创作者们的辛苦更是不堪言状,然而,即使困难重重,创作者们依然坚持本心,在学习借用民间曲艺表演的技巧上,坚持民族风格,从而将中国风格与西洋体裁结合,创作出了《梁祝》这一神曲。此曲的问世,立刻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世界波澜。  (一)小提琴协奏
期刊
[关键词]竹笛;当下中国竹笛音乐研究;现状与思考  在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竹笛音乐研究成果丰富,特别是在硕博论文方面尤为突出,学者们主要结合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律学、声学、调式学、表演学、流体力学、乐器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国竹笛音乐有多重角度的关注。据文献统计,硕博论文的选题主要涉及对竹笛作品演奏的研究。因此,笔者以当下的硕博论文的选题为例,从学科发展方法论、研究对象
期刊
笔者以黎锦晖先生的儿童歌舞剧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探析儿童歌舞剧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歌剧艺术产生的关联,通过梳理中国歌剧在谋求发展之路时创作的代表性衍生剧目对歌剧的影响,结合前人纳析中国歌剧对儿童歌舞剧的继承与发展的思路.笔者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当代歌剧创作中的直观问题和当下社会现状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儿童歌舞剧;歌剧;黎锦晖  一、黎锦晖及其代表作品  (一)黎锦晖与儿童歌舞剧的萌生 
期刊
[关键词]理解力;歌剧观;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  “莫扎特那句‘诗歌必不折不扣地充当音乐顺从的女儿’的名言原来和格鲁克、瓦格纳‘音乐为戏剧服务’的观点并不矛盾。出错的不是大师,而是我们自己。”这是杨燕迪先生在为《作为戏剧的歌剧》进行翻译的过程里,于“译者序”中写下的一段话。是的,我们的误判往往导致我们深陷迷局,而关于歌剧作曲家的歌剧观问题,实质上就是围绕着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到底是戏剧引领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