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楼公路,洋装轿车,一个小村落也能富得过一个大城市。是什么改变了落后,改变了贫穷?是一片片捏在手里几乎没有重量的叶子。种茶的地方,几乎寸土寸金,茶农们守着自己的茶园,把收下的茶青制成茶,便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茶农富裕了,茶村有了名气,外来买茶的人多了,热闹了,酒楼旅馆多了,旅游业发展了,一个村落的命运因茶而改写了。
武夷星村:“茶不到星村不香”
在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域,有个叫星村的小城镇,它不仅有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而且还有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不登天游,虚此一游,不坐竹筏,等于白游”,天游峰和九曲溪这两大景点。就处在星村。
在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即将开幕之际,记者慕名来到这个被誉为“茶不到星村不香”的地方,走进扑鼻诱人的茶叶精制厂,拜访茶农,在细细品味岩茶大红袍中。感悟几位茶农创业的艰辛与欢乐。
数据显示,星村镇现有茶园3.4万亩,年产量2400多吨,拥有大小茶叶厂家200多家,占全市的35%。在星村镇,茶叶厂家主要分布在镇所在地的星村以及曹墩、桐木、洲头、黄村、黎源等地,以九曲溪两岸的茶园最为著名,品质也特别优异,令人爱不释手。
九曲茶叶精制厂的3000多亩茶园,就绝大多数分布在九曲溪两岸。该厂的“双狮戏球”是福建省著名商标,该厂经过20年摸爬滚打,已进入省级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年过花甲的厂长游永生,待人热情和蔼,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前来作客。从1987年开始,游永生就大胆承包九曲茶叶精制厂,两轮承包之后,已有20年种植、加工、销售经验的游永生,便自立门户,建起现代化的新厂房,岩茶质量大为提高,销售收入直线上升。
游永生十分明白“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这个道理,该厂每年自采和收购的毛茶,都严格按照程序生产和加工,绝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每年生产的大红袍、肉桂、水仙等茶叶品种,绝大多数出口东南亚、美国、日本、西欧等地,20年累计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创税利2000多万元,解决了200多人就业,成为武夷山市骨干龙头企业。
星村镇民俗风情村曹墩村的岩茶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在乡巴佬农庄垂钓、品茶、摇水车、漂流、舂米,饶有兴趣地品尝农家宴,真是乐此不疲。郑金华是农庄的主人,也是位肢体残疾人。10多年前,他因遭遇车祸,险些丧命。活下来后,他放弃城里的生活,举家来到这里,开垦60多亩茶园,种上大红袍等武夷山名茶。并带领一批人马,把农庄办得有声有色,不仅在农庄就地销售,他还在市区开办茶庄,以茶会友,真诚待客,年收入不菲。郑金华以农庄为阵地,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这里休闲度假。武夷山锦绣、风光国旅等10多家旅行社都将乡巴佬列入乡村旅游推介线路,今年国庆旅游黄金周,郑金华的农庄就收入5万多元,许多到大峡谷漂流归来的游客,慕名到农庄品尝岩茶和农家宴,坐在轮椅上的郑金华也体会到创业人生的许多快乐。
年近古稀的吴顺元,是星村镇顺元茶叶研究所所长,早些年,他以年上缴利润28.8万元的胆略,承包葫芦萍茶场,令人侧目。
吴顺元手脚不大灵便,但他对岩茶事业充满热情,在葫芦萍650亩茶园内,他带领300多位员工,年复一年,辛勤耕作,换来了茶园的丰收。开始,茶园老化、年产量不高,他就投入20多万元,对茶山进行改造,使年产量得到提高。有了品质和品牌,才能卖出好价钱,他便注重制作技艺的改进,邀请茶叶专家不时前来指导,逐年提高大红袍质量。为广开销路,他派出促销队伍,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设立茶庄,推介武夷岩茶,还广泛参加武夷山组织的各种大红袍宣传促销活动。前不久,在星村镇举办的“星愿杯”茶王赛中,该厂的水仙茶夺得金奖。几年来。该厂在国内外各类岩茶评比中,均夺得名次。
吴顺元感慨地说:“我没有文化,又是乡村人,能有今天的事业,很不容易。在武夷山星村这块岩茶宝地,我将继续发挥余热,为星村岩茶走向全国和世界而不懈奋斗与追求。”
走进武夷山天心岩茶村
天心村居民原本散居在武夷山核心景区山野边,祖祖辈辈以茶谋生。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时,居民们以大局为重,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依依惜别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整体搬迁到武夷大道沿线、武夷山机场附近的一片土地上,在各方支持下,迅速建起崭新洋房,不仅居住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而且还使岩茶制作迈上现代化轨道,品质大为提高,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天心岩茶村现有570多户1700多位村民,村党支部书记苏德发、村主任李福财等几乎都有自己的茶园和茶厂,他们一边做好村务工作,一边经营好自己的茶产业,茶农户年均收入在几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全村90%的村民都以茶为生,有一半以上茶农办起自己的茶叶精制厂,一年到晚都忙于管理茶园、采摘、制作、销售等事务。日子也一年更比一年甜。
陈馑河是宝珠岩茶厂的厂长,女儿学医,儿子则子承父业,学做岩茶,陈僅河建起1800多平方米的厂房,除精制自己80亩茶园茶叶外,还收购一些茶农的茶青,满足生产原料需求。他说,没有申报世遗,就没有我们茶农今天的居住生产环境。他告诉记者,今年武夷山大红袍价格普遍上扬,每公斤上千元并不稀罕,且供不应求,由此,天心茶农今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看着橱窗里的一块块牌匾,陈厂长心里乐滋滋的,他说,几年来,宝珠岩茶厂积极参加各种斗茶赛、茶王赛,均获得名次,使茶叶品牌不断提升。今年7月18日的星愿杯斗茶赛,该厂的大红袍、品种均夺得金奖,肉桂夺得优质奖。前几年的各类岩茶赛,该厂的大红袍等9种茶,夺得过状元、金银铜等不同奖项,这使陈老骄傲不已。
走进瑞泉岩茶厂,厂长黄圣辉领着我们参观了一系列茶文化展品,尤其是一些古家俱、古书画等,令人称奇。黄圣辉可谓是茶人世家的有为一代,他热情好客,接待了不少海内外名人,通过以茶会友,赠送大红袍,也为茶厂留下了不少文化珍品,提高了文化档次。他说,自己有100亩茶园,祖宗8代经营岩茶已有200多年历史,传统制作工艺如今已发扬光大,不仅有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而且还有茶文化传播者,族人中有黄贤庚等武夷山茶名人,已出版多部有关武夷岩茶方面的书籍,借着这一光芒,瑞泉岩茶厂的大红袍也不愁销路,每年都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价格比内销自然更高。
安溪珍田:“珍田模式”成就明星村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茶村,短短两年时间通过茶农茶商自发创立的“珍田模式”,成了全国茶产业界瞩目的“明星村”。
珍田村位于安溪县长坑乡一个偏远的角落,全村仅1000多人口却拥有1000余亩茶园。说起组建合作社带来的变化,社员们笑逐颜开,掩不住对珍田茶业合作社名利双收的满足。该社负责人苏连火介绍,珍田茶业合作社创建于2006年3月2日,通过结社形式,通过社员的集体力量, 解决茶农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作坊式生产成本较高、茶叶质量安全难以控制以及茶叶产品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等三难题。珍田入社茶农茶商已达130户,去年户均增收约5000元,他自家有10多亩茶园,去年与前年相比收入增加2万多元,达8万多元。
珍田茶业合作社对茶农实行“统一”管理:农资配送供应实行集中统一;实行统一生产经营、学习培训;创立“安珍”品牌统一对外销售。珍田茶业合作社的创建者苏兴茂先生说,社员有权利,也有义务。所有加入的社员都要签署协议,同意遵守章程内容,并在1年内茶叶送检4次全部合格。同时,合作社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让社员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资源,如品牌、市场、信息服务和学习培训等。
由于珍田茶业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吸引本村在外经商的茶商前来批发,合作社又抓住机会,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海南、福州、泉州等大中城市,建立12个合作社茶叶商品直销专柜。仅本社社员苏金国设在北京的茶店,去年就从合作社批发“安珍”品牌茶叶100多万元。
目前珍田茶业合作社还积极拓展茶叶营销渠道,引导社员开设网上茶店,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安珍”牌茶叶推向全国各地。去年底该合作社建立10多个茶叶直销网站,目前已发展到60多个。网上交易茶叶,又使身处偏僻地区的珍田茶农,有了一条便捷的对外推广品牌、低成本交易茶产品的新路子。
安溪珊屏:老茶乡的兴衰史
安溪珊屏是个古老的茶乡,由于山多田少,这里的人数百年来都以种茶为业。他们的生活,也因茶叶的兴衰而兴衰。
1976年秋,我曾路过此地的前格小村,在路旁一户人家门口歇息,与一位大娘聊起家常。原来她自小来到这里,学会了种茶、采茶。后来,茶园逐年衰退,产量一年比一年少,社员收入越来越低,生活困难,有时连盐都买不起。我站起身看看四周,只见房屋是百年老屋,又破又黑,抬头看看山上,虽说是茶园,却不见绿色,只是一片赤土,满目萧条。
今年春季,我再次来到安溪珊屏,下车一看,山村变样了,原来路下方的几座破旧房屋不见了,平整后种了茶树,周围山上,一片翠绿,只见满山遍野的茶树,在阳光下泛着绿油油的光,村里村外弥漫着醉人的茶香。山下的路面拓宽了,路两旁盖起了红砖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
再次遇见大娘,她虽然更显老态,但是却比上次见到时要精神得多。她告诉我,家里开垦了十几亩茶园,添置制茶机器,孩子们辛勤劳作,一年自产茶叶十五六担。她的3个儿子各有一座楼房,孙子有的在广东开茶店,有的在安溪茶都从事茶叶批发,小的在读书,家里有运货的卡车、有代步的小汽车、有年轻人查资料用的电脑。她说现在科技发达了,茶园管理都实行标准化,茶叶加工采用新器械,讲求高品质、高效益。
安溪龙涓:生态、健康、优质
安溪县龙涓乡地处安溪县西南边陲,全乡境内多山,常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铁观音茶树生长。全乡现有茶园面积5万多亩,年产茶叶5000多吨,分别占全县茶园面积和产量的十分之一,正所谓“十斤茶叶有其一”。
龙涓乡党委政府历年来十分注重指导茶农加强茶园管理,培育优质原料;实施茶农“万人培训”工程和连续组织茶叶初制大赛、举办茶王赛等活动;集中50名制茶能手建成茶叶初制一条街,加强茶农信息交流,不断改进茶叶初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
近些年,龙涓乡鼓励和引导茶叶收购大户,尤其是在外经营茶叶的龙涓人回乡直接收购龙涓茶叶。龙涓现已建成5.5万平方米的中国茶都——龙涓茶叶城,集中全乡50名制茶能手,形成铁观音初制专业一条街,每天制作1吨优质铁观音,茶商云集,是收购健康、优质、价实铁观音的好去处。集茶叶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上规模、上档次、功能全、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与展示中心初具雏形。
从2007年11月开始,龙涓乡党委政府借助中国茶都一龙涓茶叶城、龙涓乡茶叶协会、村级茶叶合作社3个平台,发挥华祥苑、中闽魏氏、安溪铁观音集团、福建品鲜茶业等4大著名茶叶企业基地加农户带动作用,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打造龙涓茶叶生态、健康、优质的品牌形象,使龙涓乡由产茶大乡变为茶叶强乡,更好更快地实现“茶业富民”。
漳平梧溪村:茶香飘茶农笑
漳平市南洋乡梧溪村大东坪的山头上,青翠茶园如同绿腰带般环绕大山,茶农们头戴斗笠,边采茶青边聊天。欢声笑语不断。几个山头上,钩机来回穿梭,很是繁忙。“我们在这几个山头挖出4个10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兴建喷灌工程,以解决此处1300多亩茶叶的用水问题。”正在这里指挥建设的乡党委书记李希伟对记者说。
梧溪村有365户1297人,全村茶园面积达4000多亩。村里制茶的作坊多达260多家,家家户户以种水仙茶为主,全村一年茶叶的产量达300多吨,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村支部书记伍志强就是靠种茶发家致富的典型。他家种植茶树120多亩,已投产的近30亩,早期制作水仙茶是将揉搓好的茶青放在木模内,用木棰压成方块状,并用白纸固定成形,再放置于焙笼上烘烤。为提高茶叶质量,他于2000年花费3万余元购置了全套制茶机械,给传统的制茶工艺注入了新内涵,既减轻了制茶的劳动强度,也使茶叶的品质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他家每年制作水仙茶3000多公斤,年纯收入30多万元。
村主任张永忠告诉记者:“我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但在科学种茶和制茶方面从不含糊,肯花大力气。”据介绍,前年10月他想购买制茶设备,伍志强得知后一口答应,非常爽快地为他担保贷款2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在销售方面,除了村民们自己的作坊收购茶青外,乡里引进了外资企业漳平富源茶业有限公司,去年7月,乡里还成立了漳平南仙茶业有限公司,完全解决了茶农销售的后顾之忧。为了保证茶叶的卫生,茶农们还专门从杭州引进了“热封型茶叶滤纸”,从此,梧溪村卖出的水仙茶有了自己专有的“保护膜”,既安全又卫生。为了提高茶农的种茶和制茶技术,乡里还经常组织茶农到安溪、永福等地参观学习,茶农们大都成为了水仙茶的“专家”。
水仙茶富了梧溪人,一些先富裕起来的能人通过传帮带带动了大批茶农致富。村民李发金开办的津峰茶厂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也是每年最高,每到收茶时节前来厂里买茶的客户络绎不绝,大批经销商上门“抢茶”。津峰茶厂共有茶园100多亩,近年来厂里的纯收入每年都达50多万元。李发金的弟弟李发明开办了明英茶厂,在当初办厂时,李发金经常指导他如何种茶、制茶,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手把手帮助弟弟管理茶园,介绍他购买最好的机器设备,帮助明英茶厂走上正轨。如今,弟弟李发明的茶厂生意红火,收入颇丰。 “这种茶叶放在5年前每公斤价格为40~60元,如今随着水仙茶品牌的打响,价格高的涨到了每公斤800元,最好的水仙茶还可以卖到1200元每公斤,并且供不应求。”制作了10多年水仙茶的弟弟李发明告诉 记者,他去年销售4000多公斤水仙茶,纯利达40多万元。
福鼎观洋:芳茗悠远话茶村
福鼎流传着“福鼎白茶在点头(镇),点头白茶在观洋(村)”的新说法。地处太姥山北麓的点头镇观洋村,周围山地连绵,植被葱茏,土肥水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摄氏度左右,具有天然独特的茶叶生长条件。点头镇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的产地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培育茶苗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如今培育茶苗已从过去的压条分株繁殖发展到短穗扦插繁殖。由于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效益高等特点,培育茶苗便成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村民们还致力于茶苗品种的更新,优化茶苗品种,并形成规模化发展。
世代以茶为主业的观洋村茶农茶人,从来都是在贫穷和艰难之中度过的。如今,他们借助茶叶,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目前,总人口仅为3000人左右的观洋村,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的人口约有25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0%。全村人均茶园两亩多,总面积超过5000亩,所种植的茶叶大多是原产于本地的大白茶良种“福鼎大亳”(国家华茶2号)。“福鼎大毫”优质高产,是加工制作具有奇特药理保健功能的“福鼎白茶”的最佳茶种。
近年来,由于村里的茶农茶人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优质商品化,致使全村茶园面积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产值和利润却逐年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以年均亩产值为例,2001年时,年均亩产值为2000余元人民币;到了2007年,年均亩产值已经大幅提高到5000余元人民币。
走访了观洋村的村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叶的老板,叶老板是福鼎市芳茗茶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16岁进入市场售茶,从做徒工开始,到如今创办茶业公司当老板,历时20多年在茶叶市场摸爬滚打,其间经历了茶叶市场的大起大落,亲眼目睹了不少茶人茶商的成功与失败,品尝到做茶的所有酸甜苦辣,终于总结出能够代表所有观洋村茶人的经营之道。用叶老板自己的话说: “做茶如做人,诚信清和为核,脚踏实地为基。”
笔者在福鼎市点头镇观洋村看到,前来购买福鼎大白茶茶苗的客商络绎不绝,茶农们忙着拔苗、扎捆、装车,一车车茶苗将被运往陕西、安徽、湖南等地。
观洋村茶农林维财告诉笔者,为了能赶上一辆向陕西调运茶苗的车,他雇请了村里10多名劳力帮忙拔苗。去年他培育2亩茶苗收入15000元左右,今年他扩大面积,相信收入会比去年更多。他还告诉笔者,今年观洋全村约培育1500多万株“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茶”茶苗,目前基本上被陕西、湖南等地的茶商以每株4~5分的价格订购。
据了解,点头镇农民今年共培育茶苗达1500多亩,全镇农民仅茶苗的收入高达900多万元。
茶农富裕了,茶村有了名气,外来买茶的人多了,热闹了,酒楼旅馆多了,旅游业发展了,一个村落的命运因茶而改写了。
武夷星村:“茶不到星村不香”
在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域,有个叫星村的小城镇,它不仅有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而且还有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不登天游,虚此一游,不坐竹筏,等于白游”,天游峰和九曲溪这两大景点。就处在星村。
在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即将开幕之际,记者慕名来到这个被誉为“茶不到星村不香”的地方,走进扑鼻诱人的茶叶精制厂,拜访茶农,在细细品味岩茶大红袍中。感悟几位茶农创业的艰辛与欢乐。
数据显示,星村镇现有茶园3.4万亩,年产量2400多吨,拥有大小茶叶厂家200多家,占全市的35%。在星村镇,茶叶厂家主要分布在镇所在地的星村以及曹墩、桐木、洲头、黄村、黎源等地,以九曲溪两岸的茶园最为著名,品质也特别优异,令人爱不释手。
九曲茶叶精制厂的3000多亩茶园,就绝大多数分布在九曲溪两岸。该厂的“双狮戏球”是福建省著名商标,该厂经过20年摸爬滚打,已进入省级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年过花甲的厂长游永生,待人热情和蔼,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前来作客。从1987年开始,游永生就大胆承包九曲茶叶精制厂,两轮承包之后,已有20年种植、加工、销售经验的游永生,便自立门户,建起现代化的新厂房,岩茶质量大为提高,销售收入直线上升。
游永生十分明白“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这个道理,该厂每年自采和收购的毛茶,都严格按照程序生产和加工,绝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每年生产的大红袍、肉桂、水仙等茶叶品种,绝大多数出口东南亚、美国、日本、西欧等地,20年累计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创税利2000多万元,解决了200多人就业,成为武夷山市骨干龙头企业。
星村镇民俗风情村曹墩村的岩茶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在乡巴佬农庄垂钓、品茶、摇水车、漂流、舂米,饶有兴趣地品尝农家宴,真是乐此不疲。郑金华是农庄的主人,也是位肢体残疾人。10多年前,他因遭遇车祸,险些丧命。活下来后,他放弃城里的生活,举家来到这里,开垦60多亩茶园,种上大红袍等武夷山名茶。并带领一批人马,把农庄办得有声有色,不仅在农庄就地销售,他还在市区开办茶庄,以茶会友,真诚待客,年收入不菲。郑金华以农庄为阵地,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这里休闲度假。武夷山锦绣、风光国旅等10多家旅行社都将乡巴佬列入乡村旅游推介线路,今年国庆旅游黄金周,郑金华的农庄就收入5万多元,许多到大峡谷漂流归来的游客,慕名到农庄品尝岩茶和农家宴,坐在轮椅上的郑金华也体会到创业人生的许多快乐。
年近古稀的吴顺元,是星村镇顺元茶叶研究所所长,早些年,他以年上缴利润28.8万元的胆略,承包葫芦萍茶场,令人侧目。
吴顺元手脚不大灵便,但他对岩茶事业充满热情,在葫芦萍650亩茶园内,他带领300多位员工,年复一年,辛勤耕作,换来了茶园的丰收。开始,茶园老化、年产量不高,他就投入20多万元,对茶山进行改造,使年产量得到提高。有了品质和品牌,才能卖出好价钱,他便注重制作技艺的改进,邀请茶叶专家不时前来指导,逐年提高大红袍质量。为广开销路,他派出促销队伍,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设立茶庄,推介武夷岩茶,还广泛参加武夷山组织的各种大红袍宣传促销活动。前不久,在星村镇举办的“星愿杯”茶王赛中,该厂的水仙茶夺得金奖。几年来。该厂在国内外各类岩茶评比中,均夺得名次。
吴顺元感慨地说:“我没有文化,又是乡村人,能有今天的事业,很不容易。在武夷山星村这块岩茶宝地,我将继续发挥余热,为星村岩茶走向全国和世界而不懈奋斗与追求。”
走进武夷山天心岩茶村
天心村居民原本散居在武夷山核心景区山野边,祖祖辈辈以茶谋生。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时,居民们以大局为重,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依依惜别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整体搬迁到武夷大道沿线、武夷山机场附近的一片土地上,在各方支持下,迅速建起崭新洋房,不仅居住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而且还使岩茶制作迈上现代化轨道,品质大为提高,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天心岩茶村现有570多户1700多位村民,村党支部书记苏德发、村主任李福财等几乎都有自己的茶园和茶厂,他们一边做好村务工作,一边经营好自己的茶产业,茶农户年均收入在几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全村90%的村民都以茶为生,有一半以上茶农办起自己的茶叶精制厂,一年到晚都忙于管理茶园、采摘、制作、销售等事务。日子也一年更比一年甜。
陈馑河是宝珠岩茶厂的厂长,女儿学医,儿子则子承父业,学做岩茶,陈僅河建起1800多平方米的厂房,除精制自己80亩茶园茶叶外,还收购一些茶农的茶青,满足生产原料需求。他说,没有申报世遗,就没有我们茶农今天的居住生产环境。他告诉记者,今年武夷山大红袍价格普遍上扬,每公斤上千元并不稀罕,且供不应求,由此,天心茶农今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看着橱窗里的一块块牌匾,陈厂长心里乐滋滋的,他说,几年来,宝珠岩茶厂积极参加各种斗茶赛、茶王赛,均获得名次,使茶叶品牌不断提升。今年7月18日的星愿杯斗茶赛,该厂的大红袍、品种均夺得金奖,肉桂夺得优质奖。前几年的各类岩茶赛,该厂的大红袍等9种茶,夺得过状元、金银铜等不同奖项,这使陈老骄傲不已。
走进瑞泉岩茶厂,厂长黄圣辉领着我们参观了一系列茶文化展品,尤其是一些古家俱、古书画等,令人称奇。黄圣辉可谓是茶人世家的有为一代,他热情好客,接待了不少海内外名人,通过以茶会友,赠送大红袍,也为茶厂留下了不少文化珍品,提高了文化档次。他说,自己有100亩茶园,祖宗8代经营岩茶已有200多年历史,传统制作工艺如今已发扬光大,不仅有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而且还有茶文化传播者,族人中有黄贤庚等武夷山茶名人,已出版多部有关武夷岩茶方面的书籍,借着这一光芒,瑞泉岩茶厂的大红袍也不愁销路,每年都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价格比内销自然更高。
安溪珍田:“珍田模式”成就明星村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茶村,短短两年时间通过茶农茶商自发创立的“珍田模式”,成了全国茶产业界瞩目的“明星村”。
珍田村位于安溪县长坑乡一个偏远的角落,全村仅1000多人口却拥有1000余亩茶园。说起组建合作社带来的变化,社员们笑逐颜开,掩不住对珍田茶业合作社名利双收的满足。该社负责人苏连火介绍,珍田茶业合作社创建于2006年3月2日,通过结社形式,通过社员的集体力量, 解决茶农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作坊式生产成本较高、茶叶质量安全难以控制以及茶叶产品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等三难题。珍田入社茶农茶商已达130户,去年户均增收约5000元,他自家有10多亩茶园,去年与前年相比收入增加2万多元,达8万多元。
珍田茶业合作社对茶农实行“统一”管理:农资配送供应实行集中统一;实行统一生产经营、学习培训;创立“安珍”品牌统一对外销售。珍田茶业合作社的创建者苏兴茂先生说,社员有权利,也有义务。所有加入的社员都要签署协议,同意遵守章程内容,并在1年内茶叶送检4次全部合格。同时,合作社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让社员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资源,如品牌、市场、信息服务和学习培训等。
由于珍田茶业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吸引本村在外经商的茶商前来批发,合作社又抓住机会,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海南、福州、泉州等大中城市,建立12个合作社茶叶商品直销专柜。仅本社社员苏金国设在北京的茶店,去年就从合作社批发“安珍”品牌茶叶100多万元。
目前珍田茶业合作社还积极拓展茶叶营销渠道,引导社员开设网上茶店,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安珍”牌茶叶推向全国各地。去年底该合作社建立10多个茶叶直销网站,目前已发展到60多个。网上交易茶叶,又使身处偏僻地区的珍田茶农,有了一条便捷的对外推广品牌、低成本交易茶产品的新路子。
安溪珊屏:老茶乡的兴衰史
安溪珊屏是个古老的茶乡,由于山多田少,这里的人数百年来都以种茶为业。他们的生活,也因茶叶的兴衰而兴衰。
1976年秋,我曾路过此地的前格小村,在路旁一户人家门口歇息,与一位大娘聊起家常。原来她自小来到这里,学会了种茶、采茶。后来,茶园逐年衰退,产量一年比一年少,社员收入越来越低,生活困难,有时连盐都买不起。我站起身看看四周,只见房屋是百年老屋,又破又黑,抬头看看山上,虽说是茶园,却不见绿色,只是一片赤土,满目萧条。
今年春季,我再次来到安溪珊屏,下车一看,山村变样了,原来路下方的几座破旧房屋不见了,平整后种了茶树,周围山上,一片翠绿,只见满山遍野的茶树,在阳光下泛着绿油油的光,村里村外弥漫着醉人的茶香。山下的路面拓宽了,路两旁盖起了红砖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
再次遇见大娘,她虽然更显老态,但是却比上次见到时要精神得多。她告诉我,家里开垦了十几亩茶园,添置制茶机器,孩子们辛勤劳作,一年自产茶叶十五六担。她的3个儿子各有一座楼房,孙子有的在广东开茶店,有的在安溪茶都从事茶叶批发,小的在读书,家里有运货的卡车、有代步的小汽车、有年轻人查资料用的电脑。她说现在科技发达了,茶园管理都实行标准化,茶叶加工采用新器械,讲求高品质、高效益。
安溪龙涓:生态、健康、优质
安溪县龙涓乡地处安溪县西南边陲,全乡境内多山,常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铁观音茶树生长。全乡现有茶园面积5万多亩,年产茶叶5000多吨,分别占全县茶园面积和产量的十分之一,正所谓“十斤茶叶有其一”。
龙涓乡党委政府历年来十分注重指导茶农加强茶园管理,培育优质原料;实施茶农“万人培训”工程和连续组织茶叶初制大赛、举办茶王赛等活动;集中50名制茶能手建成茶叶初制一条街,加强茶农信息交流,不断改进茶叶初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
近些年,龙涓乡鼓励和引导茶叶收购大户,尤其是在外经营茶叶的龙涓人回乡直接收购龙涓茶叶。龙涓现已建成5.5万平方米的中国茶都——龙涓茶叶城,集中全乡50名制茶能手,形成铁观音初制专业一条街,每天制作1吨优质铁观音,茶商云集,是收购健康、优质、价实铁观音的好去处。集茶叶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上规模、上档次、功能全、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与展示中心初具雏形。
从2007年11月开始,龙涓乡党委政府借助中国茶都一龙涓茶叶城、龙涓乡茶叶协会、村级茶叶合作社3个平台,发挥华祥苑、中闽魏氏、安溪铁观音集团、福建品鲜茶业等4大著名茶叶企业基地加农户带动作用,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打造龙涓茶叶生态、健康、优质的品牌形象,使龙涓乡由产茶大乡变为茶叶强乡,更好更快地实现“茶业富民”。
漳平梧溪村:茶香飘茶农笑
漳平市南洋乡梧溪村大东坪的山头上,青翠茶园如同绿腰带般环绕大山,茶农们头戴斗笠,边采茶青边聊天。欢声笑语不断。几个山头上,钩机来回穿梭,很是繁忙。“我们在这几个山头挖出4个10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兴建喷灌工程,以解决此处1300多亩茶叶的用水问题。”正在这里指挥建设的乡党委书记李希伟对记者说。
梧溪村有365户1297人,全村茶园面积达4000多亩。村里制茶的作坊多达260多家,家家户户以种水仙茶为主,全村一年茶叶的产量达300多吨,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村支部书记伍志强就是靠种茶发家致富的典型。他家种植茶树120多亩,已投产的近30亩,早期制作水仙茶是将揉搓好的茶青放在木模内,用木棰压成方块状,并用白纸固定成形,再放置于焙笼上烘烤。为提高茶叶质量,他于2000年花费3万余元购置了全套制茶机械,给传统的制茶工艺注入了新内涵,既减轻了制茶的劳动强度,也使茶叶的品质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他家每年制作水仙茶3000多公斤,年纯收入30多万元。
村主任张永忠告诉记者:“我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但在科学种茶和制茶方面从不含糊,肯花大力气。”据介绍,前年10月他想购买制茶设备,伍志强得知后一口答应,非常爽快地为他担保贷款2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在销售方面,除了村民们自己的作坊收购茶青外,乡里引进了外资企业漳平富源茶业有限公司,去年7月,乡里还成立了漳平南仙茶业有限公司,完全解决了茶农销售的后顾之忧。为了保证茶叶的卫生,茶农们还专门从杭州引进了“热封型茶叶滤纸”,从此,梧溪村卖出的水仙茶有了自己专有的“保护膜”,既安全又卫生。为了提高茶农的种茶和制茶技术,乡里还经常组织茶农到安溪、永福等地参观学习,茶农们大都成为了水仙茶的“专家”。
水仙茶富了梧溪人,一些先富裕起来的能人通过传帮带带动了大批茶农致富。村民李发金开办的津峰茶厂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也是每年最高,每到收茶时节前来厂里买茶的客户络绎不绝,大批经销商上门“抢茶”。津峰茶厂共有茶园100多亩,近年来厂里的纯收入每年都达50多万元。李发金的弟弟李发明开办了明英茶厂,在当初办厂时,李发金经常指导他如何种茶、制茶,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手把手帮助弟弟管理茶园,介绍他购买最好的机器设备,帮助明英茶厂走上正轨。如今,弟弟李发明的茶厂生意红火,收入颇丰。 “这种茶叶放在5年前每公斤价格为40~60元,如今随着水仙茶品牌的打响,价格高的涨到了每公斤800元,最好的水仙茶还可以卖到1200元每公斤,并且供不应求。”制作了10多年水仙茶的弟弟李发明告诉 记者,他去年销售4000多公斤水仙茶,纯利达40多万元。
福鼎观洋:芳茗悠远话茶村
福鼎流传着“福鼎白茶在点头(镇),点头白茶在观洋(村)”的新说法。地处太姥山北麓的点头镇观洋村,周围山地连绵,植被葱茏,土肥水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摄氏度左右,具有天然独特的茶叶生长条件。点头镇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的产地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培育茶苗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如今培育茶苗已从过去的压条分株繁殖发展到短穗扦插繁殖。由于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效益高等特点,培育茶苗便成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村民们还致力于茶苗品种的更新,优化茶苗品种,并形成规模化发展。
世代以茶为主业的观洋村茶农茶人,从来都是在贫穷和艰难之中度过的。如今,他们借助茶叶,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目前,总人口仅为3000人左右的观洋村,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的人口约有25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0%。全村人均茶园两亩多,总面积超过5000亩,所种植的茶叶大多是原产于本地的大白茶良种“福鼎大亳”(国家华茶2号)。“福鼎大毫”优质高产,是加工制作具有奇特药理保健功能的“福鼎白茶”的最佳茶种。
近年来,由于村里的茶农茶人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优质商品化,致使全村茶园面积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产值和利润却逐年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以年均亩产值为例,2001年时,年均亩产值为2000余元人民币;到了2007年,年均亩产值已经大幅提高到5000余元人民币。
走访了观洋村的村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叶的老板,叶老板是福鼎市芳茗茶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16岁进入市场售茶,从做徒工开始,到如今创办茶业公司当老板,历时20多年在茶叶市场摸爬滚打,其间经历了茶叶市场的大起大落,亲眼目睹了不少茶人茶商的成功与失败,品尝到做茶的所有酸甜苦辣,终于总结出能够代表所有观洋村茶人的经营之道。用叶老板自己的话说: “做茶如做人,诚信清和为核,脚踏实地为基。”
笔者在福鼎市点头镇观洋村看到,前来购买福鼎大白茶茶苗的客商络绎不绝,茶农们忙着拔苗、扎捆、装车,一车车茶苗将被运往陕西、安徽、湖南等地。
观洋村茶农林维财告诉笔者,为了能赶上一辆向陕西调运茶苗的车,他雇请了村里10多名劳力帮忙拔苗。去年他培育2亩茶苗收入15000元左右,今年他扩大面积,相信收入会比去年更多。他还告诉笔者,今年观洋全村约培育1500多万株“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茶”茶苗,目前基本上被陕西、湖南等地的茶商以每株4~5分的价格订购。
据了解,点头镇农民今年共培育茶苗达1500多亩,全镇农民仅茶苗的收入高达9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