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黄秋葵的特征特性,介绍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品种选择、整地施肥、育苗移栽或直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留种等方面内容,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应用。
  关键词 黄秋葵;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16-02
  黄秋葵是以嫩荚供食用的蔬菜,原产非洲,目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以美国栽培最多 。黄秋葵营养丰富,是公认的保健蔬菜之一。黄秋葵肉质柔嫩,口感润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嫩果可炒食、煮食、油炸、凉拌、做汤、酱渍制泡菜[1]。嫩果中含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较多钾、铁、钙、铁、锌、锰等矿物质,还含有果胶和多糖等粘性物质,可助消化,治疗胃炎、胃溃疡,并可保持肝脏及增强人体耐力。因此,黄秋葵深受人们青睐,在苏州地区已广泛栽培[2]。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黄秋葵是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秋葵、羊角豆、补肾菜、植物伟哥等,以嫩果供食用。黄秋葵开的花为完全花,花冠为黄色、花瓣基部呈红褐色,花瓣和花萼各5个,花萼表面有茸毛,花药、花丝淡黄色,色彩艳丽,较具观赏性。果实为蒴果,果面覆有细密白色绒毛,嫩果的外表纤细,大小形状类似于淑女的手指[3]。
  1.2 生态习性
  1.2.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①温度。黄秋葵喜温,耐热力强,不耐霜冻。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30 ℃,在12 ℃以下发芽缓慢。植株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 ℃,温度高则生长加快,低于15 ℃则植株生长不良。低于17 ℃即影响开花结果。②光照。黄秋葵在短日照下可提早开花。植株生长发育喜强光,栽植密度不宜过密,以免互相遮荫而影响生长。③水分。黄秋蔡较耐旱而不耐涝。通常在苗期需水量较少,在生长发育盛期需水量较多,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遇高温和土壤干旱时应适量灌水,否则将影响生长和开花结果。④土壤。黄秋葵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黏土或砂质土壤中均可正常生长。但在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的壤土地上植株生长旺盛,容易获得高产。黄秋葵的吸肥能力很强,在产鲜荚30 t/hm2条件下,大致需吸收氮素至少为199.5 kg/hm2、五氧化二磷160.5 kg/hm2、钾肥190.5 kg/hm2,与其他蔬菜相比,需磷、钾素较多,施肥时必须注意三要素配合使用。
  1.2.2 生长发育特点。①发芽期。从播种至2片子叶展开,需经9~13 d,在25~30 ℃的适宜温度下,播种后4~5 d出苗,露地直播时,出苗需7 d左右,用地膜覆盖可提前2~3 d出苗。②幼苗期。从2片子叶展开至第1朵花开放,需经40~45 d,子叶展开至第1片真叶展开需15~25 d。以后大致是2~4 d展开一片真叶,这一时期根系发育较快,而幼苗生长缓慢,尤其是地温低,湿度大时,幼苗生长更慢。③开花结果期。从第1朵花开放至采收结束,需90~110 d。黄秋葵出苗后经45~50 d,第1朵花便在主茎3~5节处开放。从早晨开始开花,10:00—11:00完全展开,12:00以后开始闭合,15:00—16:00完全关闭。植株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速度加快,长势增强,尤其在高温条件下生长更快。在白天28~30 ℃、夜间18~20 ℃的适温下,开花后4~5 d即可收获嫩果。
  2 主要栽培技术
  2.1 栽培品种选择
  黄秋葵栽培品种可分为高生种和矮生种2种类型。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较少,常见品种如下。
  2.1.1 新东京5号。引自日本,在日本为推广品种,在欧美、东南亚各国种植较多。我国华南地区,如广州、深圳等地已在生产上应用,北方的北京等地也开始种植。该品种株型直立,株高约1.5 m,茎木质化,侧枝较多。叶互生,掌状有3~5裂,叶柄较长,中空有刚毛,植株下部叶片较宽大,上部叶片较细小。花从枝间长出,当主干长至4~5节时开始花,每节1朵花,侧枝也能开花结荚。荚果长20 cm,色深绿有光泽,嫩果质地柔软,纤维少,有清香味,品质优良。一般产量达30 t/hm2,高产田可达45 t/hm2。
  2.1.2 五龙一号。引自日本、广州种植较多。北京等地也开始种植。该品种性状与新东京5号相近,但株型矮小,株高1 m左右。果实呈五角形,深绿色,种子较小,子粒较小品质优良。生育期160 d左右,采收期可持续100 d,一般产量22.5~30.0 t/hm2。
  2.2 整地施足基肥
  栽培黄秋葵宜选择向阳、灌排方便、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地块种植。黄秋葵忌连作栽培,也不宜选择果菜类蔬菜田作前茬,以防止发生根结线虫和其他相同病害。通常前作宜选择根菜类或叶菜类茬口较为合适。于冬前上茬作物收获后,施入经腐熟的优质厩肥60 t/hm2、过磷酸酸钙750 kg/hm2、氯化钾肥300 kg/hm2混合后铺施地面耕翻入土耙细整平,筑成连沟宽170 cm的高畦待播种。
  2.3 育苗移栽或直播
  2.3.1 育苗移栽。黄秋葵一般于3月中旬在日光温室或阳畦播种。育苗床土可按6份肥沃园土、3份腐熟有机肥、1份细沙的比例配制,并加适量复合肥。播种前先用30~35 ℃温水浸种24 h,再用纱布包好后放入25~30 ℃条件下催芽,经4~5 d即可出芽。苗床上按10 cm见方的行株距点播,每穴播种子2~3粒,再覆细土2 cm厚,播种后苗床温度保持在25 ℃左右,4~5 d即可出苗。如果采用营养钵育苗更好。出苗后,要做好苗床的温度和肥水管理,并适时炼苗,当苗龄在35~40 d,生理苗龄具3~4片叶,当地终霜结束之后,即可定植到露地园田,定植的行株距为35 cm×30 cm。
  2.3.2 田间直播。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一般于3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播种,终霜期过后为播种适期。撒播、条播和穴播均可,一般生产上多采用穴播。播种时,在畦面上按40~50 cm的行距开沟,沟深3 cm左右,在沟内每隔40 cm左右,播2~3粒种子。播后覆细土1.5~2.0 cm,再平整畦面,并适量浇水。如气温正常,一般8~9 d可出苗,如播种后用地膜覆盖,则可提早2~3 d出苗。出苗后及时间苗,发现缺株要及时补种或补栽。到2~3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苗1~2株。   2.4 田间管理
  幼苗定植后或直播田间苗后,应连续中耕2次,以提高地温,促进缓苗和幼苗生长。第1朵花开放前进行中耕,可促进根系发育,适当蹲苗。开花结果初期,植株生长加速,每次追肥灌水后也应中耕,破除土壤板结。植株封行前,结合追肥灌水应进行中耕培土,防止雨季发生倒伏。7—8月进入高温雨季,杂草滋生较快,应及时拔草,以防止发生草荒。
  黄秋葵吸肥能力很强,结果期较长,需肥量较多。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生长期间还要多次追肥,直播田地定苗后,移栽苗在缓苗后第1次追肥,用人粪尿11.25~15.00 t/hm2,加入等量水浇施。开始结果初期第2次追肥,用人粪尿22.5~30.0 t/hm2浇施在行间。以后每隔15~20 d追肥1次,每次追施肥数量不宜过多,可用尿素60~90 kg/hm2,并配合施用磷、钾肥。生长后期更要注意追肥,以防止植株早衰。
  黄秋葵比较耐旱,但为了促进植株生长,也应根据土壤墒情适当灌水。苗期需水量少,但应避免土壤过分干旱。进入开花结果期后,植株生长迅速,在天气炎热,土壤蒸发量较大的情况下,一般10~15 d应灌水1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使植株能正常生长,提高果实品质。雨季要做好排水,避免受涝死苗。栽培密度较大时,应剪掉基部侧根并适当摘叶,使植株下部通风透光,增强底部叶片的光合作用,减轻病虫危害,促进坐果、摘叶宜在生育中后期进行,采收嫩果后,保留下部1~2片叶,摘除以下的叶片。在稀植条件下,若侧枝发生过多,应适当剪除。在生产中也有在主枝长到高50~60 cm以后进行摘心的,此法能促进侧枝结果,可提高前期产量。
  2.5 病虫害防治
  黄秋葵一般抗病性很强,主要是根结线虫病危害。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和蚜虫。对蚜虫,可用溴氰菊酯类药剂及早喷雾杀灭。对地老虎,可用糖醋液加敌百虫诱杀成虫,或用敌百虫等药液灌根防治幼虫。
  2.6 采收和留种
  2.6.1 适时采收。当植株长出约9片叶时,始花,花谢后7 d左右,嫩果长到8~10 cm为采收适期。采收过晚,嫩果老化,纤维增多,品质变差。采收时间以早晨为好,如能冷藏,也可在傍晚采收。可用剪刀剪断果梗,忌用手硬拉[5]。
  黄秋葵从播种至初收约50 d,苗移栽可比露地直播初收期提前7~10 d。一般6月上旬收获,可持续采收到初霜前,采收供应期长达4个月以上。一般单株产量为1.5 kg左右,产量在22.5~30.0 t/hm2,肥水充足,产量可达37.5~45.0 t/hm2。
  2.6.2 留种。黄秋葵留种,应选择健壮的植株,株高达1.5 m时(高生种)进行摘心,以使营养和水分集中供应给果实和种子,促进子粒饱满。当果实外部由黄变褐,出现裂沟时即可采收,晒干后剥出种子,用布袋盛装,挂在通风干燥处备用。
  3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朱宏华,邓军均,等.黄秋葵特征特性及其高效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1(4):251-252.
  [2] 柯东晖,吴平,董文其.平湖市纤指黄秋葵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34,136.
  [3] 茅国夫.黄秋葵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4(6):59.
  [4] 王铁书,蔡健,王继荣.黄秋葵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2(1):69.
  [5] 刘东祥,叶花兰,刘国道.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718-3720,3725.
其他文献
摘要 介绍直播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提出了“一封、二杀、三补”的化学除草措施和水稻各个生育阶段的病虫综合防治措施,以推动直播稻田病虫草害的科学防治。  关键词 直播水稻;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S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6-0123-01  自2004年开始,洪泽县部分农民自发选择了水稻直播的种植方式,由于其具有省工、
摘要 通过向重茬地黄土壤(连作一茬和二茬)中添加不同比例过磷酸钙来调节土壤中的酚酸和微生物,改善连作土壤环境。结果表明,一个生长周期(6个月)后,一茬土壤中香草酸、香草醛和阿魏酸的含量均有所降低,而放线菌的量及真菌与细菌数量比却有所升高;二茬土壤中酚酸的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放线菌的量及真菌与细菌数量比均明显降低。因此,在连作一茬土壤中添加过磷酸钙可有效改善酚酸的量,二茬土壤相同处理则可以明显改善土壤
摘要 浙江西部山区农田均为单季稻—油菜两熟制的种植模式。分析主推品种中浙优8号、甬优15在生产上的种植表现,总结其栽培技术,以促进其在单季稻地区的种植,提高粮食产量。  关键词 单季稻;种植表现;栽培技术;浙西部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96-01  中浙优8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成的杂交籼稻品种,该组合属迟熟杂交中籼,产量
摘要 对沙松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沙松造林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沙松;形态特征;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1.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84-01  沙松是我国东北地区树种中生长最高大的常绿乔木,垂直分布在海拔100 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中,但喜生于700 m以下的山腹、溪谷的肥沃湿润之地。人工林集
摘要 鲍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海水养殖贝类,营养丰富,蛋白质和糖原含量较高,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等营养物质。从选种、养殖环境、育苗、鲍苗养殖、生长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鲍鱼养殖技术,以期为鲍鱼养殖中提高其存活率及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鲍鱼;养殖技术;选种;育苗;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9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98-01  鲍鱼是一种较为原始的
摘要 水稻工厂化育秧具有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低、育秧质量好、节本省工等特点。介绍了水稻育秧工厂的选地建造、育秧工厂的机械化作业、育秧工厂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指导水稻工厂化育秧。  关键词 水稻;工厂化育秧;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1.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039-01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以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为基础,采用温室或大棚集中
摘要 以杂交稻H优518、盛泰优9712、准两优60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作为双季机栽晚稻,H优518、盛泰优9712以6月27日播种为宜;准两优608以6月15日播种为宜。  关键词 双季晚稻;播种期;机插栽培;影响  中图分
摘要 通过分析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依托有利条件,找准突破口,提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措施,以期促进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特色农业;现状;有利条件;对策;广西巴马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74-03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传统农
摘要 介绍三叶木通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和种条采集、苗圃地选择、整地做床、播种和扦插、苗期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三叶木通;育苗技术;播种育苗;扦插育苗  中图分类号 S66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6-0168-01  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是原产我国的木通科木通属落叶缠绕木质藤本植物。因农历8
摘要 为寻找农机化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促进烟农增收节支,就广昌县烟叶生产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加快该县烟叶生产机械化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烟草;农业机械化;现状;问题;对策;江西广昌  中图分类号 S572;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05-04  Abstract In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