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9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高中语文第三册学了两个单元的古典诗歌后,我问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学生跟我谈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令我感到,我的教学出现了问题。
  于是,我从各方面进行了反思。
  1 从教材安排看,高二是集中解决诗歌鉴赏问题。两个单元的诗歌例文,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名家的名篇,并没有系统地教给学生具体的鉴赏方法。
  2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将每一首诗词的亮点给学生分析过了,并没有分角度给学生系统的方法指导。
  3在学生那里,学完了两个单元后,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虽然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些,但这些知识是散乱的,不系统的,没有转化成鉴赏能力。
  我得出结论,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学生没有从多角度去把握信息的习惯;二,关于诗歌鉴赏方面的一些知识不系统,经验积累不够。
  这样,我在备课前对学生的情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学目标的确立便有了针对性。
  
  二、备课过程中的体会
  
  (一)我把“如何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作为这节公开课的研究课题,把多角度把握信息作为解决读不懂诗歌难题的突破口。多角度把握信息,首先要多角度把握诗歌本身提供的直接信息。这些直接信息从哪几个角度可以获得呢?我总结了五点: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关键词和关键语句;5看诗歌中的意象。
  (二)最初,感觉诗歌鉴赏很难,学生的能力又很低,因此,最初的设想就是老师先给出方法,让学生结合五首诗歌的分析印证可以从这五个角度把握诗歌信息即可,然后再做点练习巩固一下。课件(包括问题和答案在内)共做了二十多个幻灯片,可以说费了很多心血,内容也很翔实。我满怀信心地把教案和课件发给了青岛市教研室的周宏锐老师。她看了以后,皱着眉头对我说,这种上课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我的教案等于是被彻底“枪毙”了,我被要求重新修改教案。听着周老师对我的教案的评价,如同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最初的教案设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看着花费了很多心血整理出来的教案,完全推翻它,真有点舍不得。
  (三)“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种主导的作用!”反复地思考,反复地修改教案,最后发现:诗歌的典型性和难易程度以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决定它能否成为一堂好课的关键。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最后,我决定从课外寻找典型诗歌作例子。对陌生的诗歌学生若能一下子把握其主旨,才能充分证明我教给学生的方法转化成学生的能力了,这样的公开课才是具有价值的。当然,诗歌的难易程度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青岛一中普通班的学生。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既要让学生有话可答,又不能过易或过难,表述更是要科学准确。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通过哪些信息看出来的?③分析这首诗你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把握信息的?虽然只有三个问题,但贯串起了学生整节课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回答包含了老师预先设定的所有角度!老师课堂上问的其它的几个问题,基本上是对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和不够完整的问题的追问。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三、授课后的全新感受
  
  上完这节公开课,我有几点全新的感受:
  1、学生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但如矿藏,埋藏得很深。我们的老师没有用心去挖掘或是不善于挖掘,因而常常否认那里埋藏着金子。借助一种工具,给他一把钥匙,什么艰巨的任务他们都能自己完成。如果不是经过这节公开课的实践,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课前还感觉那么难的诗歌鉴赏,课上学生竟能回答得如此流畅、准确。
  2、这节公开课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教案设计最大限度地、最科学地让学生动了起来,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课堂上老师似乎只是在简单地提问,但这提问正体现着教师的角色从“教”转为了“导”。这不仅解决了老师一言堂的陋习,而且,在学生方面产生了最大的教学效益。
  当我还在为课堂上似乎没有多少事可做而感到有点失落时,回头再看看,这一切不正是新课改精神对教师的启示吗?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困生一直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关注的重点,学困生的定义和评定长期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探讨,并且总结相应的干预策略,最后指出学困生研究的不足和将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学习困难 心理障碍 认知特点 干预策略    在学生群体中,总存在一定数量的“学习困难生”,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的不当
期刊
摘 要: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而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内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与环境教育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环境教育的整合从四个
期刊
摘 要:分析祥林嫂复杂性格:善良质朴又倔强出格;忍辱屈从又意志丧失;直率任性又愚昧麻木;直率任性又愚昧麻木;留恋人世又向往未来。揭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再三强调祥林嫂之死与“我”对这三个答题有直接关系,也是她复杂性格决定了的。《祝福》为了表现祥林嫂的性格与死之谜,文章结构用意识流之法,采用颠颠倒倒的叙述方式,特别在结尾时,鲁迅更是有意识地将祥林嫂之死与祝福两件不协调的事揉和在一起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郭沫若、曹禺两人的同名历史剧《王昭君》中相同人物的不同主体形象的分析,旨在揭示在不同时代的意识投影中的人物的不同面貌,而且两位大师无一例外的漠视、遮蔽了主体的个人意识。  关键词:王昭君 政治话语 个体意识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故晋人称之为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在汉元帝朝被选入宫,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元帝,并提出“欲取汉女而身为汉家婿”,
期刊
摘 要:辛弃疾议论词数量虽不多,亦未引起研究者足够关注,但其词中所表现的对朝廷黑暗的鞭笞、对官场腐朽的批驳以及对自己坎坷人生的反省和感喟力透纸背,震撼人心。其抒写手法却是以幽默代替控诉,以自嘲代替牢骚,是一种含泪的笑,是一曲悲愤的欢歌,独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稼轩 议论词 鞭笞朝廷 批驳官场 感喟人生    作为豪放词、作为爱国词人的代表,辛弃疾创作了大量“雄深雅健”的作品,更获得了“英雄之词”
期刊
摘 要: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冷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距离现实生活遥远,不易理解,而教师又没有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历史本身的魅力与价值所致。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领悟历史、开拓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结合大量国外课堂活动设计实例,对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的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  关键词:生活化 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渐渐步入日常课堂,历
期刊
摘 要:攀比心理是孩子成长中受外界环境熏染而形成的一种后天习惯。本文着重从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攀比心理谈起,倡导培养孩子健康的心里品质。  关键词:攀比 性质 品质形成    比奢侈,比“英雄”,这都是孩子们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不成熟的心理行为,这样对待比是一种极度不良的心态。比聪明,比谁成绩好,本质是好,但当比输时,容易造成一种堕落的情绪,伤了自尊心,打击自信心,影响身心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
期刊
摘 要: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彻底抛弃应试教育下陈旧的思想和观念,“3.14”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关注,去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 预习 思想教育 思考     【案例背景】“圆的周长”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重点之一。本课时的重点是圆的周长计算。难点是建立圆周率的概念。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课前除了布置学生预习,还让学生精心准备上课用的实验工具,如细线、圆形物体(
期刊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知识已成为每个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各个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作为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都不是很好,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
期刊
2006年11月17日,我参加福建省“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并在福州钱塘小学为与会的老师上了这节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20课,《形形色色的世界》(欣赏·评述)这一课例。这次为改变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长期以来教师单纯的“给予式”的欣赏教学方式,我对本课加以了探究式的尝试。上完了这节课后学生们都非常激动,许多同学跟我说:“美术欣赏课也可以这么上太有趣了”,听了学生们真诚的话语,我也很兴奋。看到了同学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