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诗文与海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与文学是有不解之缘的。古往今来,歌咏海的诗词骈散,可谓不知其数。海那无际无涯、浩瀚博大的雄姿,怒涛排空、使舟楫倾覆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时而碧波荡漾、鸥翔鹤翥,时而狂飙疾转、黑浪如山的变幻无穷的奇景,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击节而歌!对海表示过爱慕、敬畏之情的诗人、作家,该以千百计吧。但是,假如有谁问我,在中国文学史上,哪一位作家最爱海?那我会毫不迟疑地说:“冰心最爱海!”也许我的看法有偏见,但我敢于下这个断语,却是有根据的。
  首先,冰心的诗文中写海写得多。无论是她的独创一格的诗集《繁星》、《春水》,还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都有许多处写到海,有的篇章是专门歌咏海的。
  其次,冰心写海写得美。你看,海在她的笔下多么活泼一一
  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山中杂记》)
  海在她的笔下又多么神奇——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你倚栏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龙女,什么鲛绡……(《山中杂记》)海上色彩绚丽,鸥鸟轻翔,真是气象万千——
  朝霞晚霞,东方一片大海,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
  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山中杂记》)冰心专门写了一篇品评山与海孰美的散文,对山色大加贬抑,为的是褒扬海,冰心笔下的西湖是:“一般碧绿,只多些温柔。西湖呵,你是海的小妹妹么?”(《春水》)这固然是赞美西湖,但又何尝不是在赞美海?
  冰心诗文里的海使人觉得特别美,并不仅仅因为冰心将海上的景色写得妍丽多姿,更重要的是冰心往往将海同生活中敬爱的人、美好的事物、崇高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写,或者因海起兴,从海说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或者以海为背景,衬托自己敬爱的人;或者用海作象征,海成了崇高情操的化身。
  当冰心飘过重洋到异国求学的时候,心中涌起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当她思念“隔水的窝巢”时,她首先想起了故乡的海:
  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磐石,现在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繁星》)
  当冰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孤寂、寒冷而需要用父母的爱来慰藉、温暖自己的时候,她心中温厚、慈祥的父母的形象总是同海在一起的:
  
  澎湃的海涛,沉黑的山影——……看呵!一星灯火里,军人的父亲,独立在旗台上。(《繁星》)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儿童时代的冰心在家庭的影响和进步文学作品的熏陶下,萌发着要为世人造福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她请求父亲允许她当一名海上点燃灯塔的“灯台守”。“牺牲了家庭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晚上举着火炬,登着天梯,”(《往事》)将一点光明高悬在浓黑的海上,给航海者以警觉、慰安和导引。幼小的冰心姑娘理想的“为人群服务”的职守不在别处,竟在无边的海上。冰心还曾这样勉励自己和弟弟们:“我希望我们做个‘海化’的青年”,象海一样,“柔温而沉静”,“超越而威严”,“神秘而有容”,“虚怀而广博”。(《往事》)海,在冰心的心中,在冰心的笔下,成了一种完美的、崇高的性格和情操的化身了。有了海的比兴,冰心所敬爱的人,所崇尚的思想、精神显得更美,更可爱;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将海同这些为作者所深深赞美、热爱的人和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因此冰心诗文里的海也就显得特别可爱、可亲、可敬,显得特别美。
  冰心曾多次写到,远离海的日子,自己多么渴望见到海,多少回在梦里呼唤着海,以至重到海边的时候,激动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荡漾的,是小舟么?青翠的,是岛山么?蔚蓝的,是大海么?我的朋友!重来的我,何忍怀疑你,只因我屡次受了梦儿的欺枉。(《繁星》)冰心甚至用这样的语言表示了自己对海的挚爱:
  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山中杂记》)这句“极端的话”,难道不正表明了冰心对海的极端的爱吗?所以,当我们听冰心这样自白的时候,一点也不感到夸张和矫饰了:
  每回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那一朵花没有香?那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的波涛的清响?(《繁星》)象这样每次提起笔首先想到海,每一个思潮里都响彻着海波的清响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所以我说冰心最爱海。
  冰心这样爱海,首先与她幼年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冰心年幼时,父亲在清政府海军中任职,一家随父亲居住在山东芝罘的海边上,长达七、八年时间。冰心“三四岁刚懂事的时候,整年整月所看见的,只是青郁的山,无边的海,蓝衣的水兵,灰白的军舰。所听见的,只是山风、海涛、嘹亮的口号”,她“终日在海隅山陬奔游”。(《冰心全集·自序》)海,成了这个孤寂的孩子最亲密的伴侣。父亲扬起马鞭的威吓,也不能使她改掉爱在海边奔游的习癖。冰心孩提时代,有许多难忘的生活情景是同海联系在一起的。她常常遥望海上的灯塔,翘盼父亲出海返航;有时夜里从窗户中注视星光明灭的海边小路的尽头,等待着一盏灯笼的出现,那是母亲作客归来;她还曾在那颠腾簸动的甲板上,与父亲一道随舰出航,听海涛拍打船弦、听官兵剑佩相撞铿铿作响……海的壮美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冰心心中了。海就是这样,在冰心少年时代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①冰心在诗文中这样热情、执着地歌咏海,并不仅仅因为她熟悉海,而是同她写作时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冰心歌咏海的诗文大多写在二十年代初期。这个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冰心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九一九年,冰心在五四运动汹涌浪潮的冲击下,迸发出创作热情,写出了《斯人独憔悴》等一批“问题小说”,提出了反映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深刻矛盾的一些社会问题。虽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者自己也感到渺茫,但那种“为人生”的创作热情,却是反映着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五四运动高潮过去后,冰心和她同时代的许多进步作家一样,思想上经历了一个痛苦和探索的阶段。她既已注视现实了,但发觉现实是触目惊心的黑暗;她关心社会问题,可又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她感到自己“在这漠漠的世界上,……进行在黑暗里”(《春水》)。她说:“我曾梦见自己是一个畸零人,醒时犹自呜咽,因着遗留的深重的悲哀。”(《春水》)那时,在暗夜茫茫的中国大地上,已经燃起了照耀人们走向新世界的爝火,但是冰心还没有看到。相反,由于她较深地受了基督教教义和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却试图用一种抽象的“爱的哲学”来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并排遣自己精神上的苦痛。
  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这是冰心著名小说《超人》中主人公的一段话,也是冰心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去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创作的中心主题。“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冰心这一时期鼓吹“爱的哲学”,主要是歌唱母爱;而对母爱的歌唱,又是以回忆、追溯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为主的。母亲的慈爱,父亲的慈爱,家庭的和睦美满,使冰心陶醉,使冰心感到温暖;而这一切同黑暗、冰冷的世界的对照是那么鲜明。既然写自己的父母,写自己的家庭,写自己早年的生活,于是,海的形象就带着那翻滚的波涛涌现在冰心的诗文中了。而且,冰心宣传的“爱的哲学”其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对自然的爱。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美的,尤其是同充斥着婴儿啼饥、丐妇求乞的声音的现实世界比,大自然就更美了。“自然唤着说:‘将你的笔尖儿,浸在我的海里罢,人类的心怀太枯燥了。’”(《春水》)冰心听到了并且听从了大自然的呼唤;要歌咏自然,对冰心来说,当然要歌咏自己最熟悉、最钟情的大海了。
  冰心写海,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读冰心的诗文,强烈地感觉到冰心笔下的海是有生命的,有鲜明的性格的,而不是无生命地机械地运动着的一片茫茫大水。这固然因为冰心写海的一些篇什往往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海以喜怒哀乐、思想情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心目中先将海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凝视她,呼唤她,与她倾心交谈。作者常常将一腔柔情、满腹块垒向海倾诉;欢乐时与海共享,痛苦时有海分担,孤寂时海来陪伴,悒闷时海来安慰。冰心在写到自己家庭的生活时,海仿佛是她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她的一家共叙天伦;冰心于羁旅之中,海是她的朋友,形影相依。所以,冰心笔下的海,完全是“人化了的自然”。
  将大海人化,赋予大海以性格特征,诗人作家写海,往往如此。但一般作者笔下的海,多半是伟力无穷的巨人,有的更是狂暴肆虐的恶煞。而冰心笔下海的性格是温柔、严肃而博大。读冰心的诗文,感到海是一个温柔慈爱、可亲而又可敬的女神。唯其如此,冰心才那么喜爱同海在一起,向海倾吐衷肠,从海那里得到慰藉、温暖和教诲。读冰心的诗文,当她写到海的严肃和博大时,往往使人想起冰心作品里所描写的她父亲的形象;而海的温柔慈爱,则又使人想起冰心描写的自己母亲的形象。而作者笔下那温柔、严肃、博大的海,更使我们时时想到冰心她自己。德国大诗人歌德在拉伐戴骨相学著作札记里写道:“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人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自己的形象。”你看,冰心从大自然中选取了海作为自己作品常常描写的对象,她写海写得那样多,写得那么美。她诗文中的海,不也象一面镜子,照见了冰心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格和情操吗?
  我想,读过冰心的作品并喜爱冰心诗文的同志,也许会赞成我的看法:在中国古今作家中,冰心最爱海!
  
  ①张戒:《岁寒堂诗话》。
其他文献
现在出版的刊物不少,真是百花争艳。但是,独独没有杂文的专门刊物,缺了这枝带刺的玫瑰花,未免美中不足。  杂文,常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也是文艺品种。那么,就从文艺刊物来看看吧:除了《××文艺》之类的刊物以外,按文学体裁来分,有《诗刊》,有《剧本》,有《散文》,有《小说月报》等等,就是没有《杂文》。杂文本来曾被鲁迅先生认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现在竟不象其他的文学品种各有自己的园
期刊
怀念华岗同志    今年四月,突然接到谈滨若同志的来信,她说:华岗同志平反了!二十多年来重压在我心头的一个疑团,于今涣然冰释了!  一九五五年的一个冬夜,我走访阿方同志。她用一种我几乎听不见的低声告诉我:“华岗被捕了,听说有政治问题。”“什么问题?”“不知道。”接着两人长时间地相对无言,我则陷入于苦恼的思索之中。一个曾经出生入死、历经敌人监狱酷刑而不屈的老同志,一个在统一战线和民主运动中作出过重要
期刊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在解放前虽然有少数人研究,但并不系统。解放以后,先是传入了苏联的美学理论,但失之粗糙,教条主义习气很浓,而且往往将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混为一谈,常常模糊两者的研究对象。这个流弊,在后来我们不少美学论文中还存在。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美学在中国曾吸引了不少
期刊
今年是《戈丹》的作者普列,姆昌德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此书译者严绍端逝世十周年。我在病中听到电台广播短文,纪念这位印度著名作家,接着又朗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地主的水井》,恰巧这篇小说也是绍端翻译的。绍端,病中多忧思,我日日夜夜在怀念你,听到广播,又触动了我的心弦,回忆往事,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我拿起《戈丹》重读了一遍。  记得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确实,对同一部作品
期刊
一九七九年初收到芝加哥大学老同学柯尔柏君的来信,说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阿瑟·弗里德曼教授将于三四月间到北京旅游,希望我们能见面。弗里德曼教授现年七十二岁,是芝加哥大学卓有成就的退休荣誉教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编过哥尔斯密全集、威彻里剧本四种等,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我虽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他曾参加过我的口试委员会,又时常在校内碰见,所以还完全记得他的模样。我当然表示欢迎,但是我说我三四月间要去医院动一次
期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写的朱德传《伟大的道路》,终于能够在哺育了朱德同志的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了。它出现在现在的中国,起了一种史沫特莱当初不能料到的意义,这就是它帮助我们冲破了前些年林彪、“四人帮”封锁的传记文学的禁区。我们读了这本书,做些思索,分析一下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会觉得传记文学并不是难以琢磨的迷宫,以传记文学作品织人之罪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在林彪、“四人帮”当道的十几年中,他们为了树立
期刊
《现实主义作家》(The Realists),查·珀·斯诺(C.P.SnoW)著,美国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336页,12.98美元。  现年七十五岁的查·珀·斯诺是当代国际闻名的英国作家,英王室一九五七年册封他为爵士,一九六九年又加封为勋爵。  斯诺在这部新著里写了八位作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即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加尔多斯、亨利·詹姆斯和普鲁斯特。
期刊
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在古今一切社会中都是个重要的大问题。而人才问题总有“德”与“才”的两个方面。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刚开始,就发了一通关于德才关系的议论,它十分集中扼要、富有代表性,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提供了一份绝妙的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尚贤”思想以后,“贤人”就一直是褒词和尊称。司马光的德才观首先反对这种不加分析笼统称之为“贤人
期刊
报刊版面装饰,是书刊装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自五四运动起,在开展新文化运动中,为适应提倡发展新科学、新文学、新戏剧、新美术、新音乐的需要,曾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创刊了许多新型报刊。这些报刊,无论从文字内容到编排形式,包括刊头、题头、文尾装饰画的设计,都予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种传统,一直沿续到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和后来抗战胜利后扩大了的一些解放区,依然得到很好的发扬。这是应该在我国书刊装帧
期刊
关于《西行漫记》答问    许多读者读了《西行漫记》之后,对书中叙述的某些具体情节与党史著作不相一致,觉得不好理解,来信要求解释。我们发表这篇文章,供读者参考。——编者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今年初出版了新译本,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同志表示,要不是粉碎了林彪、“四人帮”,这部在全世界风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名著,中国读者是无缘得读的。  《西行漫记》之可贵,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