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高校财政专项审计的背景出发,首先引出并分析了高校财政专项审计存在的问题,包括财政专项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重点、只注重资金使用环节审计,忽略对其他环节的审计以及科研经费数量大而审计力量有限;接下来为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提出了科研经费审计业务模式,即: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二,把握重大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两个重点;第三,灵活运用过程审计、事后审计、审计调查三种方式;第四,做好与其他四类常规审计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校 财政专项审计 业务模式
一、引言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财政部门安排的由学校管理和使用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拨款,涵盖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创新团队、科研课题、实验室建设、学生奖助学金、维修、购置和基本建设等项目。一方面,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有效缓解了高校基本运行经费的紧张局面,解决了高校发展中的特殊困难,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专项资金具有极强的政策性,且项目繁多、数额巨大,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使用和管理等各环节的合规性、效果性、效率性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内部审计作为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免疫体统”作用,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从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构建更为有效的审计业务模式,以促进财政专项资金更有效地利用,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
二、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1.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是其内部控制较薄弱。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事业目标实现都有赖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开展更是离不开内部控制,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否取决于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并有效执行,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将大大增加审计工作量和审计难度。
2.审前准备不足,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重点。不同的专项资金在申报立项、政策制定、资金管理、效果检验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專业性。内审员由于知识结构、人力配备等不足,对财政专项的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测试和审计风险评估准备不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重点和针对性。
3.只注重资金使用环节审计,忽略对其他环节的审计。目前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通常把资金使用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审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审查账表、会计凭证、指标文件等相关财务资料的方法,审计内容偏向资金的财务管理是否合法合规,而往往忽略专项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执行效果。专项资金从申请立项、预算、执行、验收使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立项是否重复,预算是否合理,拨付是否及时、管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达到预期绩效等等都应受到审计部门监督审计。
4.科研经费数量大,而审计人员有限。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种类多、数量大、涉及金额大,如果将所有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三、高校财政专项审计模式的选择
内审部门面临人员少而业务繁重的双重压力,应该如何解决当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从而事半功倍地开展审计工作呢?本文阐述如下观点,即要求内审部门把握财政专项的业务及其内部控制,把握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建立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业务模式,概括来讲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突出两个重点、运用三种种方式、搞好四个结合。”
—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是资金管理、使用及专项资金发挥实际效益的基础。
—突出两个重点:在众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中,突出对重大项目、重要业务环节的审计,把握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三种方式:根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特点,通过事前审计、过程审计、事后审计三种方式灵活有效、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审计监管。
—搞好四个结合:把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与学校预算执行审计、学校大额资金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审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1.建立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高校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制定适用于各类专项资金从项目立项申报、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到项目绩效考评等规章制度和办法。具体包括:(1)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计划、预算方法的科学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性等内容;(2)是否遵循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专项资金使用是否按照相关政策执行;(3)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建立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际执行中才能有章可循,方便有效,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
2.突出重大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两个重点。高校专项资金涉及项目多,金额大,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抓好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重要项目可以选取金额较大的,关注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应作为重点项目,如: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对于财政项目的重点业务环节主要关注容易出现差错和问题的地方,包括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重点查找可能存在的管理控制缺陷,可能导致出现违法违规等重大腐败案件的事项。
3.灵活运用事前审计、过程审计、事后审计三种审计方式,进行全过程监督审计。大多数专项项目投资大,占用时间长,涉及面广,因此可以将审计关口前移,参与事前预算评审;跟踪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变更,在条件允许下进行中期审计,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及时缩减不合理的开支,对资金使用程序不规范、开支不合理之处等提出审计建议;参与项目验收,评价项目建设成效。内审部门应在能力范围内对一定金额以上的财政专项资金逐步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监管。
4.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与其他四种审计相结合。一级预算单位通常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拨付,二、三级预算单位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因此,可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包括学校预算执行审计、学校大额资金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借鉴已有审计结果,充分揭示财政专项资金在拨付、使用和效益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审计绩效,缓解内审人员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虽然高校各有特点,财政专项资金的总体金额和结构分布有所不同,内部管理体制也千差万别,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不能一概而论。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应当明确审计业务定位和应采取的业务模式。本文认为,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同时突出审计重点、灵活运用审计的三种方式,并做好与其他审计的结合,能较大程度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同时提高审计绩效。
参考文献:
[1]王雷,赵亚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业务模式研究[J]. 会计之友,2015,(08):114-118.
[2]张淑娟.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5,(12):163-164.
[3]龙英,韩光宇. 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改革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2015,(01):74-76.
[4]张清. 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55-156.
作者简介:曹回平(1988.08—)女。籍贯:湖南人。学历:硕士。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现有职称:助理会计。研究方向:财务、审计。
关键词:高校 财政专项审计 业务模式
一、引言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财政部门安排的由学校管理和使用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拨款,涵盖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创新团队、科研课题、实验室建设、学生奖助学金、维修、购置和基本建设等项目。一方面,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有效缓解了高校基本运行经费的紧张局面,解决了高校发展中的特殊困难,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专项资金具有极强的政策性,且项目繁多、数额巨大,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使用和管理等各环节的合规性、效果性、效率性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内部审计作为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免疫体统”作用,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从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构建更为有效的审计业务模式,以促进财政专项资金更有效地利用,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
二、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1.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是其内部控制较薄弱。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事业目标实现都有赖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开展更是离不开内部控制,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否取决于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并有效执行,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将大大增加审计工作量和审计难度。
2.审前准备不足,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重点。不同的专项资金在申报立项、政策制定、资金管理、效果检验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專业性。内审员由于知识结构、人力配备等不足,对财政专项的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测试和审计风险评估准备不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重点和针对性。
3.只注重资金使用环节审计,忽略对其他环节的审计。目前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通常把资金使用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审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审查账表、会计凭证、指标文件等相关财务资料的方法,审计内容偏向资金的财务管理是否合法合规,而往往忽略专项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执行效果。专项资金从申请立项、预算、执行、验收使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立项是否重复,预算是否合理,拨付是否及时、管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达到预期绩效等等都应受到审计部门监督审计。
4.科研经费数量大,而审计人员有限。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种类多、数量大、涉及金额大,如果将所有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三、高校财政专项审计模式的选择
内审部门面临人员少而业务繁重的双重压力,应该如何解决当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从而事半功倍地开展审计工作呢?本文阐述如下观点,即要求内审部门把握财政专项的业务及其内部控制,把握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建立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业务模式,概括来讲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突出两个重点、运用三种种方式、搞好四个结合。”
—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是资金管理、使用及专项资金发挥实际效益的基础。
—突出两个重点:在众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中,突出对重大项目、重要业务环节的审计,把握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三种方式:根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特点,通过事前审计、过程审计、事后审计三种方式灵活有效、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审计监管。
—搞好四个结合:把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与学校预算执行审计、学校大额资金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审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1.建立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高校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制定适用于各类专项资金从项目立项申报、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到项目绩效考评等规章制度和办法。具体包括:(1)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计划、预算方法的科学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性等内容;(2)是否遵循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专项资金使用是否按照相关政策执行;(3)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建立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际执行中才能有章可循,方便有效,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
2.突出重大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两个重点。高校专项资金涉及项目多,金额大,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抓好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重要项目可以选取金额较大的,关注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应作为重点项目,如: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对于财政项目的重点业务环节主要关注容易出现差错和问题的地方,包括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重点查找可能存在的管理控制缺陷,可能导致出现违法违规等重大腐败案件的事项。
3.灵活运用事前审计、过程审计、事后审计三种审计方式,进行全过程监督审计。大多数专项项目投资大,占用时间长,涉及面广,因此可以将审计关口前移,参与事前预算评审;跟踪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变更,在条件允许下进行中期审计,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及时缩减不合理的开支,对资金使用程序不规范、开支不合理之处等提出审计建议;参与项目验收,评价项目建设成效。内审部门应在能力范围内对一定金额以上的财政专项资金逐步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监管。
4.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与其他四种审计相结合。一级预算单位通常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拨付,二、三级预算单位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因此,可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包括学校预算执行审计、学校大额资金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借鉴已有审计结果,充分揭示财政专项资金在拨付、使用和效益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审计绩效,缓解内审人员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虽然高校各有特点,财政专项资金的总体金额和结构分布有所不同,内部管理体制也千差万别,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不能一概而论。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应当明确审计业务定位和应采取的业务模式。本文认为,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同时突出审计重点、灵活运用审计的三种方式,并做好与其他审计的结合,能较大程度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同时提高审计绩效。
参考文献:
[1]王雷,赵亚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业务模式研究[J]. 会计之友,2015,(08):114-118.
[2]张淑娟.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5,(12):163-164.
[3]龙英,韩光宇. 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改革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2015,(01):74-76.
[4]张清. 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55-156.
作者简介:曹回平(1988.08—)女。籍贯:湖南人。学历:硕士。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现有职称:助理会计。研究方向:财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