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比较

来源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gang8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1. 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长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2.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3.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其他文献
根据去年公布的上海高考(课程)改革方案,2017年起,上海考生将采取3+3模式,即高考3门学业等级考3门累加作为最好报考高校的总成绩,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门学科任选3门参加高考。问题随之而来,高校各专业对学生选择科目有何具体要求?学生又该如何根据感兴趣的大学专业来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呢?今天(3日)上午,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上海市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类)对
期刊
阿莫纳什维利非常重视教学法问题,他称之为“教育艺术”。在《激起求知欲》一文里,他指出,“现代中小学教学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儿童对学习的需要”,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知识本身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活动的动机”。因此,“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教学法体系”。前苏联教科院院长斯托列托夫曾指出,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实验解决了学校长期以来所忽视的问题:“教学方法没有以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古往今来的许多教育家推崇的教学方法,孔子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相关论述。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注意这一方法的使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注意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对于教学活动他提出建议:教学要用发展
期刊
任务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引导学生在目标化和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表达话语权和自由权。围绕课堂教学要点,强调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学习乐趣,便于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技能。   1. 创设多样学习任务,针对差异指导质疑   学生学习能力差异不同,制定的学习任务也各异。创设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能使得学生在
期刊
随着高考制度的变化,在新高考方案里,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而是改成社会考试。面对如此的改革与变化,高中生该如何去准确应付高考,取得满意的成绩呢?  1. 对英语社会化考试的准确解读是前提  社会化,不会降低外语教育的地位。“英语考试改为社会考试”,不会降低外语教育的地位。只要社会有公平的用人制度,市场有不违规律的用人文化,任何有专长者,包括有外语专长者,都能“得其所哉”。若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
期刊
“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导”,以“导”促学,以学促发展,构建全新的英语课堂,并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1. 设计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在构建“主动学习”教学模式时,首要步骤就是激趣。以“趣”促学,以“趣”促学习氛围的构建,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多样化活动,将学生的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我国的英语教育取也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哑巴”英语是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1. 正确认知师生两者之间的关系   1.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不容侵犯”,而学生则是处在从属的被动的地位,整节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一
期刊
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大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尤其是课堂教学。日益亲民化的信息技术在提高有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功不可没,从而引发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
期刊
1. 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1.1 多媒体教学方法  学生只有充满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非常独特的优点,能够将英语知识通过逼真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多媒体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英语视频、本土电影、课件展示等多种功能,让
期刊
米兰  【编者注】  米兰(意大利语:Milano)是欧洲国家意大利的西北方大城市,是米兰省的省会和伦巴第大区的首府。它也是欧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点,历史相当悠久,以观光、时尚、建筑闻名。米兰将承办2015年世界博览会。“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是米兰市申办2015年世博会的主题。  Milan is a shrine of art. For example, famous painting 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