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熔材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idu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熔材作为文学作品在材料处理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熔材上还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把题材等同于素材,记生活流水帐;将素材无限拔高,追求“高大上”的题材和主题;将毫无新意的素材反复运用,拉低了题材档次,题材格调不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极大提高学生作品题材的质量。
   关键词:熔材 素材 题材
  熔材是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写作者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过程,是从素材到题材的重要方式,是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这一材料处理过程中,存在以下诸多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指导解决。
  一.把题材等同于素材,记生活流水帐
  素材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题材是经过作者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文章中的材料。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如果不对素材加以选择性使用和改造,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活力。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可进入写作者的视野,但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使它们变成符合主题要求的题材。
  学生知道写作源于生活,但往往忽略了写作高于生活。因而他们写出的文章是如实记录生活的过程,像记帐一般,死气沉沉,缺少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如学生常写的作文《开学第一天》,很多学生把早上起床、奔赴学校、入学报到、整理床铺、逛校园、与父母分别等方面,详细记录在了作文上,确实真实可靠了,但缺少美感和重点。另外还有关于军训的作文,学生也是带着如摄像机的眼睛,将与军训有关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全都记载下来。什么都说了,但哪一方面都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19年清华大学大一新生武亦姝的《我的军训初体验》,之所以广受好评,就是在文章中突出了军训中的苦与乐、对梦想的执着和坚持,对家乡的思念等。这些情感的表达需要在军训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根据主题加以选材和熔材,才能展示出来。记流水帐的做法无益于主题的体现。
  又如学生习作《酸奶泡芙》:
  ……
  唐晓清拿着那四个香喷喷的酸奶泡芙,心满意足的来到了火车站。火车站不似校园那般冷清,候车室里早早的便坐满了人。唐晓清找到一个空位坐了下来,坐在唐晓清旁边的是一个大约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那个男人从包里掏出了一个馒头准备啃了起来,但不知道是手滑了还是怎样,雪白的馒头不听话的滚在了地上。“哎呀!”正刷着微博的唐晓清转过头看着这位坐在她身边的这位中年大叔。她的目光也随着那声哎呀转向了地上,馒头的两边已经沾满了灰尘,但比起那白馒头上沾的灰,更让唐晓清觉得扎眼的是那个叔叔穿的那双已经开了胶的军胶。这种军胶唐晓清在军训时穿过,那时她还天天嫌弃军胶硌脚,但今天她居然看见了有人竟将这样的一双鞋穿到脱胶,心里便立马咯噔了一下。“叔叔,你还没吃早饭吧!来尝尝这个。”说活间,唐晓清便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一个酸奶泡芙。那个中年男人迟疑了一下,“拿着吧叔叔,我吃过早饭的。”中年男子接过了酸奶泡芙,闻了闻便拿在了手中并未开吃。唐晓清有点疑惑开玩笑说:“叔叔,你该不会以为这个有毒吧?”“不不不”中年男子连忙否认,“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觉得这个很香,想带回去给我家二女子尝尝。”唐晓清被这番话感动了,但她又不想表现出来。“我也有个妹妹,你回家就告诉她是一个漂亮小姐姐给她的哦!”说完这席话唐晓清又从盒子里拿了一个酸奶泡芙出来,“叔叔,早饭不吃对胃不好,这个给你。哎呀!我要去那边排队等车。”唐晓清把酸奶泡芙递给了那个叔叔后就走了,其实离检票还有20分钟,但她却不想再坐在那个叔叔身边了。
  唐晓清的车位在靠窗的那边,此时的天已经亮开了,阳光透过车窗射了进来洒在她的脸上,这让唐晓清觉得格外的舒心。乘客们都陆陆续续的上车了,而唐晓清旁边的位置却还空着。这时一个打扮漂亮的年轻女孩拿着票走了过来,唐晓清望着那个比她大几岁的姐姐笑了笑。那个年轻女孩也回了她一个微笑便坐了下来,然后两人都开始做起了自己的事情。唐晓清无聊时就爱刷微博,因为这样她便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不!也就七八个视频的时间,购票的APP便发来了消息提醒她,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车了。看到这个消息,唐晓清放下了手机伸一个大大的懒腰,然后望着窗外等待着到站。旁边的年轻女孩从上车没多久便戴上耳机打起了电话,她的声音很甜而且音量也不大,因此唐晓清一点也不觉得吵。唐晓清靠在窗边,听着旁边的小姐姐说话。“我大约十二点才能到,到了我们去吃飯吧!”十二点,这么久啊!也不知道小姐姐会不会饿,唐晓清心里想着。乘务员开始提醒马上便要到什么站了,唐晓清站了起来楞了楞,拿出那个装酸奶泡芙的盒子然后取了一个递给旁边的姐姐。“姐姐我刚刚听见你说你要十二点才能到,现在还早,你等下吃个酸奶泡芙先垫垫肚子吧!我马上到站了,就先走了。”那个年轻女孩接过酸奶泡芙连忙说着谢谢,说得唐晓清都不好意思了。
  动车到站后唐晓清走出了火车站,看着盒子里还剩下一个酸奶泡芙,心想着拿回家给妹妹吃吧!
  此时的阳光洒满了唐晓清的全身,真暖。
  学生通过写作课的学习,知道了对现实材料要加以提炼和改造,现实中送的东西是好丽友派,在文章中变成了酸奶泡芙。但这种改造是肤浅的、表面的。文章记录了唐晓清与大叔、唐晓清与年轻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三个人,没有任何关系,唐晓清就是分别做了件好事,做好事的中介是酸奶泡芙。情节、人物、情感都没有闪光点。而且,对于车上年轻女孩各种行为的叙述也毫无意义。经过老师指导后,学生修改了文章。前面唐晓清与大叔的故事没有较大改变,但文章后半部分变化较大:
  ……
  动车上,唐晓清看着自己手中空空的盒子,想着酸奶泡芙就等着下个月回家时再给妹妹买吧。
  下午妈妈因为有事就让唐晓清去接妹妹。小学门口已经挤满了家长,保安拿着扩音器高声说话维持着秩序。校门口陆陆续续的有小孩子出来,唐晓清垫着脚四处张望。“姐姐!”妹妹从班级队伍里跑了出来一把抱住唐晓清,“怎么是你来接我呀!”“不喜欢吗?那以后我不来咯!”“喜欢,我最喜欢姐姐了,我还给你带了好吃的。”“好吃的?”唐晓清疑惑的看着妹妹,只见妹妹从包里拿出了一个被白纸包住的东西。“这是什么呀?”妹妹将白纸打开,里面躺着半个酸奶泡芙,因为酸奶泡芙已经被掰成了两半,此时的酸奶已和白纸黏在了一起。“这是我同学分给我的,给你吃。”唐晓清望着那半个酸奶泡芙,笑了笑,拉起了妹妹的手“谢谢我的小宝贝,回家姐姐再吃哦!不过下次这种被掰成两半的酸奶泡芙就不要用纸包着了。”   冬日的阳光洒在唐晓清的身上,很暖。
  在这一修改稿中,情节有了调整,删去了不必要的人物和事件——和年轻女孩之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显得更集中了,文章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了,结尾也更温馨了。这样的进步,与学生对熔材的重新领悟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意义。当然,这篇文章还有细节上需要修改的地方,如可采用暗示,让妹妹的话更有想象空间,酸奶泡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唐晓清之前给大叔的那一个。也可以在泡芙包装纸、人物神情上花点儿心思,等等。当然,这些也与写作者的熔材水平有关。
  二.将素材无限拔高,追求“高大上”的题材和主题
  素材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有时候,学生为了追求主题的深刻性,便以牺牲材料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为代价。人物、事件往往没有达到其种高度,学生硬要拉升高度。以学生习作《思远乡》为例,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个为追求梦想而离开家乡、独在异乡奋斗的年轻姑娘形象。原本这个姑娘在钢筋水泥的大城市孤单寂寞,饱受思乡和追梦的矛盾夹击是很正常的。文章花了较长的篇幅、较多的材料来写思乡之情,但为了表现追梦的力量,在文章结尾,硬是让人物克制了思乡之情,转而渲染追求梦想的正确性,连作者本人都感觉写得很不自然很不自信。作者意识到了人物情绪与人物之间的不匹配,将文章进行了修改,不再对题材和主题一味拔高,反而自然了许多、真实了许多。
  ……
  她在梦中走过山间快要被杂草隐没的小路,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留下深色的印记;她在梦中侧耳倾听屋檐下燕子们的呢喃,傍晚下的燕子满载一身金色飞回燕巢,幼鸟们在巢中张望着脑袋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她在梦中睡在屋后的白色花海中,风吹过李子花,她从凉椅上起来,奶奶在叫她了,有花瓣落在她睡过留有残温的椅子上。她在梦中走过故乡的路,又在梦中变成外乡人看着故乡,她向往远方,却在到达远方后日夜思念故乡的山连水、水连山,最后仍又义无反顾的在一片钢筋水泥中生活,于是终使故乡变成了她所思所求的远方。她只能抓住梦里的这一点光,来慰籍心里的空洞。她渐渐沉溺于梦中故乡温柔,不愿面对冰冷的远方,她每晚抱着冰凉的被子入睡,只求能在梦中得一丝温暖。
  但梦终究是梦,梦在黎明到来之前就要消散于黑夜,她大叫、呼喊、祈求,那是她生活在这冰冷的“混凝土”中的最后一点光了,她拼命的想要去伸手抓住,但她全身像是被千斤重的东西压住,连勉强动动手指都不行。周围的空气沉重而缓慢的在她身旁流动,而她只能睁着眼无力地看着那一点点光和空气一起流动,然后飘走,独留她一人在虚空黑暗中,听着漫漫寂静夜里响亮清澈的指针声,听着它滴滴答答地走过八小时,四百八十分钟,二万八千八百秒,听着它把黑夜拉长,仿佛无穷又无尽。
  她又想到了当初在故乡的生活:清早院里母鸡就咕咕叫,奶奶把做好的早饭温在锅里等自己起床,老旧的台式电视机咿咿呀呀的唱着“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那样的平和而又美好。是什么时候开始厌烦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向往神秘的远方的?是听到邻居眉飞色舞的描述城里风光时?还是日复一日被奶奶相同的话语厌烦时?时间有些久了,她也不记得了,甚至离开故乡时奶奶的叮嘱都变得模糊了。她在半梦半醒中模模糊糊的想:只能睡在潮湿的地下室,只能吃干瘪的馒头,只能远远地看着光鲜艳丽的人进入漂亮干净的大厦,只能看着打扮精致的女孩欢快的投入男孩怀中。回去吧,这不是她的所求。城里有遍地的春光,但城里的遍地春光不适合她,她的远方在白墙青瓦,绿树环绕人家中,她终于明白了她的远方就是她的故乡,她所求、所往、所终也不过是故乡。
  夜晚到了,她抱着被子入眠,嘴角有微笑。故乡依旧款款入梦,奶奶坐在屋前坝里纳着鞋垫:“你回来啦!”她听见奶奶说。“嗯,回来啦。”她听见自己说。
  在这一篇修改稿中,人物心情变化真实可信,包括对外出的后悔,都是比较自然的。这一改动也比较符合当下社会的现实情况:不一定要外出打工才有前途,家乡更需要年轻人的创业和守护。修改稿中的題材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主题同样也是深刻的。最近网络上比较火的网红李子染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现象:家乡和亲人更需要年轻人,在家乡也可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学生的思想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现实接轨,不能停留在过去所谓的“高大上”上。
  三.将毫无新意的素材反复运用,拉低了题材档次,题材格调不高
  学生搜集到的素材,主要是来源于生活观察所得、阅读所得。他们很多时候往往更依赖于阅读所得,认为这些材料足够权威足够正确。学生背诵的素材也多,而且能“信手拈来”“以不变应万变”。殊不知这些材料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新颖性也在逐渐降低。这种情况在学生作文中比较常见,文章常选用一堆“陈芝麻烂谷子”,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在学生习作《黄桷兰》中,为了表现黄桷兰美得特别,作者把黄桷兰与其他事物进行了对比:
  于四季,它不同于秋季的九里桂花飘香,那是它不足有的魅力范围;它也不同于正月腊梅傲然迎风雪,屹立不倒时数株散发的浓郁伊人,悠远飘香;更不同于迎春花那示意冬去春来的信号时发出的朴素馨香。夏日的黄桷兰的香也是淡淡的看似与其他无太大差别,它又是那样地令人神往,只想着等到夏季便等到了黄桷兰。
  于夏日,荷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备受瞩目,却因身处池中不可近水而使人疏离,他留下的香味在记忆中不太能忆起;牡丹花,自古皆知“世人盛爱牡丹”,所谓花之富贵者,但因外形过于娇艳显得不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唯有黄桷兰,花香淡淡,不自觉想要和它亲近,外形小而不张扬。
  这两段对比,尽管让各种花的特征一目了然,但因为这些花常常被作为写作对象写到文章里,被写的频率比较高,素材被反复运用,因而反而让人觉得题材不够新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直接材料较少,想简单地借助于过去通过阅读而获得的间接材料来完成写作。经过老师指导,学生删去了这两段拖后腿的对比,直接将笔墨放在了黄桷兰本身,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得到了新的感受,写出了自己心中的黄桷兰形象:
  我喜欢黄桷兰的形状,起初像笔毫一样紧致,后来慢慢绽放,就像毛笔饱蘸了墨水,下笔处有万千的心事要诉说,从夏天说到秋天,仍然说不完。我喜欢黄桷兰的颜色,含苞未放时呈青绿色,慢慢幻化成青白相间的色泽,当它长成饱满的个头儿吐露芬芳的时候,便是浑身雪白了,只有底部浮着淡淡的绿,仿佛童年的记忆。我喜欢黄桷兰的香味儿,她不像栀子花那样香得浓烈,也不像玫瑰花那样招摇,香得摄人心魄。黄桷兰的香,是淡淡的香,丝丝缕缕的,仿佛夏夜的月色,有几分静谧,有几许清澈。
  有了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作对象也就让人眼前一亮了。对黄桷兰这个笔毫外形的刻画,新颖独特,包括了静态、动态的描写,也符合学生的身份和经历,凸显了“雅”的特征,读起来生动自然。虽然在香味上仍然采用了比较的方式,但字数被压缩,显得紧凑,重点仍在黄桷兰本身。通过这一系列的修改操作,文章的题材档次顿时提高了,格调也高了。这个修改过程也再次说明:应避免那些容易引起读者反感的“大众化”素材或“万能材料”,要从时代入手、与现实接轨,对人生积极探索,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耳闻目睹和真情实感来。
  从素材到题材,在写作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是由于它的难度,才能越发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而学生熔材水平的提高还有待加强,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需要视野的进一步开阔,也需要不断修改的勇气和毅力。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新媒体时代高师创意写作课程师生互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JF20028)
  (作者介绍:陈伶俐,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和当代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一类不可忽视的特殊社会消费群体,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态度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社会消费主流,影响社会发展。文本通过对南昌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主要存在消费差距明显、自我发展消费投入不足、理财意识淡薄以及不健康消费态度(冲动消费、超前消费和时尚消费)等问题,由此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层面提出了建议。   关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其各自的特征,他们文化、习俗及价值观等也体现在了这些服饰上.苗族侗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两大成员,其服饰制作工艺精湛,图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内在灵魂,它可以发挥无形的力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内在情操更好地发展.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着手,
内容摘要:从朗读学视域来看,目前小学语文文本朗读行为中存在着“理智地朗读”、“逻辑的暗昧”、“重音的堆叠”、“语气的倒挂”四种谬误。这四种谬误的实质是因对文本深入理解的不足和文本全局意识的缺席。积极的文本研究意识、细致的文本脉络爬梳、客观的文本语势探索和宏观的文本语气把控可以对这些谬误予以有效纠偏。   关键词:朗读 朗读学 小学 谬误  格雷厄姆·格林在散文《失去的童年》中说:“或许只有童年读的
内容摘要:学前期是幼儿健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北京市M幼儿园在园本健康课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以阳光体育为核心,以愉悦的生活、科学的饮食为基础,不断提高幼儿生命健康质量”的特色发展思路。并确立了由阳光运动、健康饮食两部分组成的幼儿园园本健康课程。M幼儿园的有益经验启示我们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应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要求“全员参与”,园本课程应坚持以游戏和活动作为主要实施方式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关于美食的著作不计其数,我们知道的就有南北朝时期余姚人虞悰撰写的《食珍录》,有谢讽著于隋代的《食经》,成书唐代的就有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和杨晔
期刊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江苏精神,落实和,近年来,我市整体联动、强势推进职业学校的创业
这两年,每逢被问到有什么新作,总回答说,我在写我的家乡美食。  其实,算不上美食,只不过是短短几十年人生中吃过的食物和相关的个人记忆。简单到一个炕连皮洋芋,用美食来夸赞似乎言过其实,可对饥饿的乡村小孩来说就是美食,对经历了人生风雨留恋少年时光的老人来说,它也是美食。在我看来,美食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定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的标准。  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说,世界上的美食多到能装
期刊
埃米莉·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也是一个奇特的诗人.根据海特菲尔德(C.W.Hatfield)1941年出版的《埃米莉·简·勃朗特诗歌全集》[1]统计,埃米莉的诗歌一共有193首.她
内容摘要:青年教师是国家教育未来的主力军,让他们坚定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不仅关乎教育队伍的稳定,更是关乎国家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学校是青年教师实现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一是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二是塑造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强化专业素养,让他们有荣誉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铸牢 终身从教 根基  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新老教师的更替需要,近年来,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