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盘教学录像带
——“严格”不仅仅是“纠错”
哲理的故事
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成人学习进程这一项目时,曾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研究人员将一批成人学员组成了两支保龄球队,经过短暂的训练后,两队进行了几场比赛,比赛成绩两队互有胜负,难分上下。研究人员将全部比赛过程都摄录了下来,并将录像带分别提供给了两支队伍,以便他们能借助录像带来提高队伍的球技。所不同的是,分发给两支队伍的录像带采用了不同的编辑方法。第一支球队收到的录像带所展现的全是他们在比赛中的失误和糟糕的表现;第二支球队收到的录像带所显示的则全是他们的出彩之处。
在仔细研究观看了录像带之后,两支球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自的球技。但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第二支球队却均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第一支球队。
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将焦点凝聚在失误和过错上,使得队员产生了疲惫、厌倦、责备、抗拒等消极情绪;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优异的一面,则使队员的创造性、激情、自信以及渴望成功的欲望等积极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调动。
故事的哲理
严格管理勿庸置疑。但领导者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总是本能地将“严格”聚焦在“失误”上,而忽略正面引导。一个忙于改错的团队,永远不会比一个自信进取的团队更出色。而这,取决于团队领导者。管理
半壶水——有责任,才有责任感
哲理的故事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艘轮船不幸失事。大副带着幸存的9名水手跳上了救生艇,在海面上漫无目标地漂流。10天过去了,大家依然看不到一丝获救的希望。大副守护着仅存的半壶水,不许那9个人碰它一下——有水就有活下去的希冀,没有了水,大家就再也难以撑下去了。大副是救生艇上惟一带枪的人,他用枪口对着那9个随时都有可能疯狂地冲上来抢水的水手,任凭他们对着自己咒骂咆哮。
在这9个人当中,最凶悍的是一个秃顶的家伙。他把双眼眯成一道缝,威胁地盯着大副,用他那沙哑的破嗓子奚落他道:“你为什么还不认输?你无法坚持下去了!”说着,他猛地蹿上来,伸手去抢壶。大副毫不客气地用枪对准了他的胸膛。秃顶叹一口气,乖乖地坐下了。
为了保护这半壶维系着生命之希冀的淡水,大副已是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否则,秃顶他们会用鲁莽的举动亲手把所有落难者推进死亡的深渊。然而,干渴和困倦折磨得他再也撑不下去了,他握枪的手一点点软下去,软下去……惶急中,他居然把枪塞给了离他最近的秃顶,断断续续地说:“请你……接替我。”然后就脸朝下跌进了船舱。
十多个小时过去了,黎明时分,大副醒了过来,他听到耳畔有个沙哑的声音说:“来,喝口水。”
———是秃顶!
秃顶一只手拿着淡水壶,另一只手稳稳地握住枪对着其余8个越发疯狂的水手。看到大副满脸疑惑,秃顶略显局促地说:“你说过,让我接替你,对吗?”
一轮朝日终于送来了一艘救援的船。
故事的哲理
责任感是维系一个团队的最重要因素。许多老板都觉得自己的员工对公司没有责任感。然而,造成这一切困局的原因就在于老板没有真正赋予员工真正的责任。而有责任的员工才会从全局考虑,甚至可能会有惊人的责任感。
比尔•盖茨的“机会”观——不追求机会,才会有机会
哲理的故事
不久前,意大利的《机会》杂志创刊。
经主编策划,决定“抓机会”邀请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撰写发刊词。这一“高招”立即得到杂志社同仁赞同——当今世界还有谁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擅长抓住发财机会的呢?他不等大学毕业就去开软件公司,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十年来一直名冠世界首富。只有今年墨西哥的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个人资产678亿美元取代了他。
谋划者认为:如能成功,《机会》杂志在创刊之日即可在社会产生轰动的效果。
但发出发刊词撰写邀请函之后,却石沉大海。《机会》杂志社决定派专人到西雅图比尔•盖茨家,跟踪求写发刊词。
果然堵个正着。在《机会》记者一再恳求下,比尔•盖茨答应在他前往非洲的飞机上接受采访。《机会》杂志随即决定买头等舱机票同行。在飞机上,记者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提出采访提纲全是与“机会”有关的提问:一、你是怎么想到不等大学毕业就抓住“机会”离校创办微软?二、你对这个发展机会,有多大把握?可有什么条件来判断,它就是“机会”?三、你对“机会”与人生、与事业的影响,怎么看?……《机会》就是要逼比尔•盖茨多说一些“机会”内容。
比尔•盖茨打开采访提纲就笑了。他说:根据你的提问,我谈三点。第一,最近我母亲病逝,我深感对母亲的孝顺是不能等待的。第二,我认为在爱情上也不能等待,只要你真的爱她,就不要迟疑,直接向她求爱,不然她就属于别人了。第三,就是企业要回报社会,不能等待,如慈善事业。只要你认可这是很重要的,也不要等待。投入慈善事业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记者吃惊地发现:他所要的“机会”二字,在比尔•盖茨嘴里始终没有出现。
故事的哲理
人,不能为投机而工作。当你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事业追求上,只要你从社会大众、人们根本利益与需求出发,去从事一项事业,“机会”就会很多。相反,如果一味投机,你总有一天会发现:你已经一再错失了其实最值得你珍惜的“机会”。
(抑扬)
——“严格”不仅仅是“纠错”
哲理的故事
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成人学习进程这一项目时,曾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研究人员将一批成人学员组成了两支保龄球队,经过短暂的训练后,两队进行了几场比赛,比赛成绩两队互有胜负,难分上下。研究人员将全部比赛过程都摄录了下来,并将录像带分别提供给了两支队伍,以便他们能借助录像带来提高队伍的球技。所不同的是,分发给两支队伍的录像带采用了不同的编辑方法。第一支球队收到的录像带所展现的全是他们在比赛中的失误和糟糕的表现;第二支球队收到的录像带所显示的则全是他们的出彩之处。
在仔细研究观看了录像带之后,两支球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自的球技。但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第二支球队却均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第一支球队。
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将焦点凝聚在失误和过错上,使得队员产生了疲惫、厌倦、责备、抗拒等消极情绪;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优异的一面,则使队员的创造性、激情、自信以及渴望成功的欲望等积极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调动。
故事的哲理
严格管理勿庸置疑。但领导者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总是本能地将“严格”聚焦在“失误”上,而忽略正面引导。一个忙于改错的团队,永远不会比一个自信进取的团队更出色。而这,取决于团队领导者。管理
半壶水——有责任,才有责任感
哲理的故事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艘轮船不幸失事。大副带着幸存的9名水手跳上了救生艇,在海面上漫无目标地漂流。10天过去了,大家依然看不到一丝获救的希望。大副守护着仅存的半壶水,不许那9个人碰它一下——有水就有活下去的希冀,没有了水,大家就再也难以撑下去了。大副是救生艇上惟一带枪的人,他用枪口对着那9个随时都有可能疯狂地冲上来抢水的水手,任凭他们对着自己咒骂咆哮。
在这9个人当中,最凶悍的是一个秃顶的家伙。他把双眼眯成一道缝,威胁地盯着大副,用他那沙哑的破嗓子奚落他道:“你为什么还不认输?你无法坚持下去了!”说着,他猛地蹿上来,伸手去抢壶。大副毫不客气地用枪对准了他的胸膛。秃顶叹一口气,乖乖地坐下了。
为了保护这半壶维系着生命之希冀的淡水,大副已是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否则,秃顶他们会用鲁莽的举动亲手把所有落难者推进死亡的深渊。然而,干渴和困倦折磨得他再也撑不下去了,他握枪的手一点点软下去,软下去……惶急中,他居然把枪塞给了离他最近的秃顶,断断续续地说:“请你……接替我。”然后就脸朝下跌进了船舱。
十多个小时过去了,黎明时分,大副醒了过来,他听到耳畔有个沙哑的声音说:“来,喝口水。”
———是秃顶!
秃顶一只手拿着淡水壶,另一只手稳稳地握住枪对着其余8个越发疯狂的水手。看到大副满脸疑惑,秃顶略显局促地说:“你说过,让我接替你,对吗?”
一轮朝日终于送来了一艘救援的船。
故事的哲理
责任感是维系一个团队的最重要因素。许多老板都觉得自己的员工对公司没有责任感。然而,造成这一切困局的原因就在于老板没有真正赋予员工真正的责任。而有责任的员工才会从全局考虑,甚至可能会有惊人的责任感。
比尔•盖茨的“机会”观——不追求机会,才会有机会
哲理的故事
不久前,意大利的《机会》杂志创刊。
经主编策划,决定“抓机会”邀请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撰写发刊词。这一“高招”立即得到杂志社同仁赞同——当今世界还有谁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擅长抓住发财机会的呢?他不等大学毕业就去开软件公司,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十年来一直名冠世界首富。只有今年墨西哥的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个人资产678亿美元取代了他。
谋划者认为:如能成功,《机会》杂志在创刊之日即可在社会产生轰动的效果。
但发出发刊词撰写邀请函之后,却石沉大海。《机会》杂志社决定派专人到西雅图比尔•盖茨家,跟踪求写发刊词。
果然堵个正着。在《机会》记者一再恳求下,比尔•盖茨答应在他前往非洲的飞机上接受采访。《机会》杂志随即决定买头等舱机票同行。在飞机上,记者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提出采访提纲全是与“机会”有关的提问:一、你是怎么想到不等大学毕业就抓住“机会”离校创办微软?二、你对这个发展机会,有多大把握?可有什么条件来判断,它就是“机会”?三、你对“机会”与人生、与事业的影响,怎么看?……《机会》就是要逼比尔•盖茨多说一些“机会”内容。
比尔•盖茨打开采访提纲就笑了。他说:根据你的提问,我谈三点。第一,最近我母亲病逝,我深感对母亲的孝顺是不能等待的。第二,我认为在爱情上也不能等待,只要你真的爱她,就不要迟疑,直接向她求爱,不然她就属于别人了。第三,就是企业要回报社会,不能等待,如慈善事业。只要你认可这是很重要的,也不要等待。投入慈善事业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记者吃惊地发现:他所要的“机会”二字,在比尔•盖茨嘴里始终没有出现。
故事的哲理
人,不能为投机而工作。当你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事业追求上,只要你从社会大众、人们根本利益与需求出发,去从事一项事业,“机会”就会很多。相反,如果一味投机,你总有一天会发现:你已经一再错失了其实最值得你珍惜的“机会”。
(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