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而非管理人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管理》:“精益生产”是来自丰田生产体系,并对全球的制造业产生了影响。美国企业也在积极学习,甚至将其纳入管理工具中,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佐佐木元:精益生产是美国学者对日本生产管理体系的总结,但是有些方面我并不同意。例如管理软件,强调的是管理人,而我们认为培养人才是精益管理的真理。
  管理的有效性是体现在现场的小组活动上的。小组活动也许并不直接创造利润,但却可以提高团队精神,因此工人的稳定性就提高了。小组活动目的不在于一个人的能力发挥,而是要强调依靠集体的智慧,比如提案活动等等。
  《中外管理》:在您看来日本的精益生产更强调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佐佐木元:精益生产不是着眼于结果,而是强调过程。管理软件更具有强调结果管理的特性。对于精益生产的错误认识在于,过多地强调管理的“手法”、“技法”,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
  现在很流行从技术层面导入精益生产的管理方法,但真正的精益生产是强调如何将每个员工,包括一线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如果不能将生产管理的重点放在员工的培养上,就不能理解精益生产的真理。
  现在流行的做法都是学习“精益生产”的形式,而非其精髓。
  《中外管理》:您一直在强调小组的活动和对人的培养,在丰田的管理体系中,这些是怎样具体执行的呢?
  佐佐木元:我们强调所有的经营管理都是在现场完成的,这就是“现地现物”的基本理念。我们强调小组的自主培训和持续改善。
  那些强调技法、手法的经营管理只有20%是着眼于人的层面。但我认为只有通过工作业务的实施,才是培养人才的最好的方式。管理是基于现场的。
  《中外管理》:“现地现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它将怎样影响整个生产过程?它又是如何体现对人的培养呢?
  佐佐木元:在一个生产单位,现场才是制造附加值的地方,职能部门是起到服务和支撑的作用。现场不仅仅指生产车间,还包括研发、营销等等都是管理的现场。我们强调现场管理,是因为生产的改善最根本是由一线工人提出的,而这些改善也因为现场管理而及时被高层利用,否则就没有改善的意义了。
  改善活动将持续提高效率,而思考改善的结果就是管理层的职责。
  《中外管理》: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学习丰田的管理,《中外管理》也组织了几次考察团到日本去。对于中国企业的学习,您有什么建议?
  佐佐木元:中国企业的最大问题是:只要是管理人员,就不去现场了。但我们知道只要不去现场,就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制定的工作流程常常跟现场不符,从而剥夺了现场员工的思考能力,一切都照手册操作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现场和管理的鸿沟。
  “只对结果管理”的管理思路就是这样形成的。结果是员工对找借口、为结果辩护很在行,对数据、报告很在行。
  中国要考虑的第一要务是降低离职率,现在考核制度的问题是:管理者把自己的职责转嫁到了现场。考核制度不去掉,就不能彻底解决高离职率的问题。
  《中外管理》:那么日本企业是如何对待员工的错误,是如何管理员工绩效的呢?
  佐佐木元:在工作中的问题一律不考核。这是因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是员工本人,而是他的上司。出了问题要分析这种问题的机制是什么?绝不是把焦点对准人。工作中的错误不能成为惩罚的对象,出错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我们要感谢那些犯错的员工,他们让我们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管理
  责任编辑:孔龙
其他文献
越是成功的中国企业,现在越是坎儿。  除了经营瓶颈、战略迷茫、利润微薄等需要焦虑之外,另一个燃眉之急同时也在烧灼着众多企业一把手的心——该由谁来接自己的班?  要命的是,“立储”自古就是最重大而又最隐秘的事。  于是,众多当家人只能在孤独中焦虑,在掩饰中彷徨。  而这些企业,恰好往往都已打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因为中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越是强势领导越容易脱颖而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易大起大落,因而越
期刊
作为新任CHO,如果按此文中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做,你就会真正成为企业的业务合作伙伴、企业内部关键人才的总管!    当你作为新的首席人力资源官(CHO)上任时,最初的100天实际上是为你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让你为将来长期的成功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此期间,你应当设法获得CEO、高管层,以及人力资源部内同僚的信任,并且深入了解你所在的新环境。    你的五个目标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机会,你将决不会再
期刊
“对于继任者,我更倾向于选择内部提拔。毕竟像茅台这样的大企业,稳定是第一位的。”    国企“家长”,要会忍耐    《中外管理》:您认为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您对您的继任者有何要求?  季克良:管理是一门艺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驾驭。我在茅台许多年,在用人上一直讲究德才兼备。我首先考虑的是可用人才的品德,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我们是国有企业,所以要求领导者必须要有大局观,能够忍耐并且有在逆
期刊
“临危受命”和“勉强维持”,成了众多中国优秀企业在交班换代时的客观写照。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接班问题,是个要命的大问题。  复旦复华前“掌门人”陈苏阳遭遇空难,大家才发现居然没有候任的总经理!一时间公司“群龙无首”,勉强集体领导。  海鑫集团“家长”李海沧意外身亡,远在澳洲学习的儿子李兆会中断学业回国接班,靠多名“开国元勋”扶持勉强支撑。  国企的接班,则往往更让人心中无数:  青岛
期刊
中国品牌为何没“粉丝”?  6月29日的纽约第五大道,苹果专卖店的门口,等待开门的队伍几乎望不见尾。最前面的Greg  Packer已经足足排了109个小时——这些沉默的等待,在iPhone发售那一刻突然爆发,气势让全球都为之感叹。  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苹果品牌拥有众多的“粉丝(Fans)”级客户。海外媒体报道称:费城市长斯特里特也是超级苹果迷,6月29日凌晨3时30分便赶到  AT&T店铺排
期刊
同为胶片厂商的富士,在数码时代,非但没有重蹈柯达覆辙,反而取得了更快的增长。转型,是任何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必须要做的事情。    丰田并非日本制造业复苏的惟一受益者,富士胶片在度过了全面转型后,借制造业复苏的东风,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富士胶片开始了新的尝试。  在传统胶卷市场萎缩、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富士胶片如何实现数码化转型?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如何才能实现本地
期刊
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职能有半数正在经历着转型。    HR转型面临三障碍    美世咨询《2006年全球人力资源转型研究》显示:在不断变化的业务和企业需求的推动下,在企业内部的组织和战略变革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半数(50%)的企业正在进行人力资源职能转型,而12%的企业已经在去年完成了转型,另有10%的企业计划在明年内开始转型进程。  调查显示:在中国,有69%的公司正在或即将进行转型。但是没有人力
期刊
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杨壮教授的“美日管理比较”系列,已经连续刊登了六期,通过比较,我们认识到了美日在企业管理体系上的根本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企业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在本期内容中,我们就美日管理中体现出来的差异,采访了两位美日管理的代表人物,他们之间的真实PK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体会。  Kronos是美国劳动力管理软件公司,也是位列甲骨
期刊
合并并非一个企业的终点,路透在刚刚复兴的时候欣然投入汤姆森的旗下。另一个巨头的时代或许即将开始。      环视全球,很少有像路透集团这样特殊的企业。这家156年以来一直被奉为全球新闻业鼻祖的英国通讯社,拥有着从牛津、剑桥一脉相承而来的清高傲慢。新闻的独立性从来被视为不容丝毫亵渎的至高准则,尽管这家企业90%以上的收入已经不是来源于新闻。2001年以来,庞大、傲慢的路透集团开始陷入危机,而CEO汤
期刊
《中外管理》:我们知道位列财富千强的公司中有很多都是Kronos客户,Kronos进入中国市场很大一个原因应该就是满足他们的需求。Kronos是否也确信中国企业也需要“劳动力管理”这样的工具呢?    Aron J.Ain:我们进入中国市场,除了这些跨国公司的客户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公司本身的成长也是非常迅速的,我们相信这些产品将给本地公司带来极大的改善。  我们认为:劳动力的管理成本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