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面面观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曾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但语文毕竟是一门主课,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期刊登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郑州市第一○二中学 许屹峰
  一般来说,一个刚跨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个学习发展的曲线。这条学习发展曲线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稳定型、下降型、起伏型和上升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呢?
  首先,要注意教法、学法的紧密衔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未来,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
  在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因此常采用讲读方法;到了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已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因此,就必须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经常阅读初中教材,熟悉课文,争取在授课中能时常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位作家作品、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等,以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其次,要注意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梯度性,尽量避免内容上的机械重复,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是初高中在教材、教法衔接上的一个节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是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点上,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研究、把握教材,注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要加强阅读和写作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多读的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探究的问题。
  语文教师不要随便干涉学生的读书自由,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条件,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语文课上要压缩过多、过深的讲解,简化教学过程,克服形式主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扇窗口,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高中阶段朗读应作为“读”的一种主要方式,千万不能让“书声琅琅”变成一个徒具空壳的形容词。张志公先生在30多年前曾不无忧虑地指出:从前,走到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孩子们呜里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这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遗憾的是,张先生当年的忧虑依然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严酷现实。适当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可以达到常读常新、陶冶情操的目的。
  许多高一新生对写作依然感到头疼,就教师方面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作文指导要到位。教语文辛苦,认认真真地教好作文更辛苦。在作文教学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指导不到位,带有随意性,写作的序列性不强,次数过少,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文体意识不强,写来写去总是那个样,甚至有写作能力倒退现象的出现。因此,需要悉心指导,精心拟题,反复训练。作文教学必须按照写作的序列,按照教材每个写作专题的安排,做到专项过关。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拓展每个专题相关的写作知识,多提供一些写作范例。二是指导要有可操作性、实践性。三是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自由写作。这种课外练笔可长可短,教师可适当进行抽查。四是进行快速作文比赛,引进竞争意识。
  
  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泌阳县王店乡中心学校 王 娜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其间相关的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构建阅读的基本过程,教给学生阅读的科学方法,更具有促进其终身发展的深远意义。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由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过渡,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素质教育观。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道理也正在这里。这也是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排除障碍,读懂全文
  初读课文后,首先要引导学生排除文中的障碍,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字词。只有读懂文章,才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而要读懂文章,就必须“借露求藏”。好的文章往往好在“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因此,要让读者在阅读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在“再创造”中去充分领略作品的意趣。只有读懂文章,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精炼地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读通全文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是怎样谋篇布局的,从而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大意。著名教育家丁有宽的分段歌对我们不无启示:“学文边读边思,理清文路下工夫;切头去尾得中间,认真分析中间层;围绕中心来划分,段意前后要连贯;小标题意明言简练,文章结构眉目清。”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归纳出理清作者思路的几种方法:
  1.按时间发展顺序分段。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是按照童第周童年、中学、留学三个时期分段的。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是按照夺取泸定桥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分段的。
  3.按观察点的顺序分段。如《颐和园》就是按观察点的变化来分段的。
  4.按照叙述方式分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按总、分、总的叙述方式来分段的。
  5.按事物性质分段。如《海底世界》。
  理清作者思路之后,就可概括段意。方法有二:其一,中心句作段意。有些文章的段落中心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安排的,中心句在段首,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段首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句就是它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在段中,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有的中心句在段尾,如《为学》中的第二段中段末的“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有时段落中的几个句子分别表达几个不同的意思,但有主次,若能抓住主要句子的意思即可概括段意。有时几个句子叙述的意思并重,可综合概括段意。
  另外,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方法的正确性。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浅谈
  ■光山县十里镇中学 陈 辉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语文教学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让他们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语文学习的大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
  一、情感激趣
  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写作时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就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这不矛盾吗?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会落空,就连生活也是无法保障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卖炭翁这种矛盾的心理,这其中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对卖炭翁产生深切的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二、媒体激趣
  多媒体具有形声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它能将枯燥的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像,从而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媒体激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试想,在教《阿炳在1950》时,配乐阿炳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朗读课文,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重点是鲁提辖三打镇关西,难点是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鲁提辖的性格特征。在学生听完课文的朗读录音后,我利用多媒体把电影资料《水浒传》的有关情节展现出来,用慢镜头把“三打”的场面细细加以展示,让学生观察每一拳打的部位、效果和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再对照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边欣赏边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用教师调动就已大大提高了,仿佛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就发生在自己眼前,自己正是这一经典场面的亲历者,课文的重点就突出了,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力。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学生在释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孔乙己》一课,在授课前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①孔乙己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明显特征?③本文是喜剧,还是悲剧?④透过孔乙己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做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好。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浅析
  ■武陟县乔庙乡中心学校 陈保运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学生已经懂得的问题或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有意地创设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从教材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知识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教学计划。
  二、给学生创造合作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语文教学中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要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春》时,可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排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之间合作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不举手直接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有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三、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自己去探索并发现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真理。因此,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创造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对于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关注探究的结果。因此要做好以下三点:①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探索,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地。③让学生参与评价,主动分析。自我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评,不断校正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进行调整,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入情入境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柘城县实验小学 宋素珍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唤起他们敬佩、喜爱、悲伤、愤怒等心理体验,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迅速、准确地接受教学内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运用情境教学的一点体会。
  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应深入研究课文,对课文要有深刻的理解,能同作者的思想产生沟通。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饱含激情,把学生尽快引入情境之中。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桂林山水:“在我们富饶辽阔的国土上,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奇特的山隐没于云间;清亮的水,载浮着竹筏小舟。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如诗如画,迷醉了天下人,这就是桂林山水。”通过这个导语,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其次,课堂小结时语言要画龙点睛,富有感召力。一个好的小结不但是对内容的精辟概括,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讲《詹天佑》一课,结尾时我精心设计了小结:“同学们,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都不利的情况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了,这是对帝国主义者有力的回击,更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是民族的精英,是中国人的自豪,你们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应树雄心立大志,像詹天佑一样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这样的小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指导感情朗读,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通过读,让课文中的那种或轻松或深沉或悲哀的情感充满课堂。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就能更好地领会课文内容。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描写“我”的感受一段,在指导朗读时,我要求学生用略带颤抖、低沉的声音去读,读的过程中要轻重缓急交替进行。如三个“为了”要一个比一个读得激昂有力,而对烈火中的邱少云的描写则放慢语速,重音轻读,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忍着剧痛含泪追述之感,才能体会出邱少云的伟大。
  要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环境。电教手段能以直观的优势,创设出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课堂氛围。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先放一段录像,再现当时人们送总理的感人场面——低沉的哀乐,缓缓的灵车,呜咽的人群。在这种感天动地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泪水夺眶而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了,学生体会人民对总理的深情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应充满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借助各种手段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把诗意留给黄昏
  ■郑州市第五十中学 党 培
  黄昏时分是一天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时刻。殷商先民在造“昏”字时赋予了它诗意般的内涵,这一诗意创造给了后代诗人无穷的艺术联想,他们常常是在黄昏时分诗意大发,浅斟低唱,写出了一首首惊世杰作。
  一、感时伤世时“黄昏”的象征意义
  别离之悲,家国之哀,通过个人感受同黄昏联系起来,黄昏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没落的象征。晚唐诗人李商隐《乐游园》这样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一天诗人心情不够愉快,于是他驱车游古原来排遣心情,他看到夕阳西沉,然而整个大地却依然被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诗人被这一黄昏时刻的景象所震撼吸引。后人多把此时的黄昏认为是大唐帝国迟暮的象征。穷途末路,来日无多是黄昏;故国已毁,繁华已逝是黄昏。南宋词人姜夔《扬州慢》表现了这一思想。1176年冬,姜夔来到久已破败的扬州,是日黄昏时分,大雪初霁。他感到天的冷意,听到谷雨的凄凉,把感觉和触觉交织在一起,写下了“渐黄昏,清雨吹寒,都在空城”的名句来。想想南宋小朝廷不肯北伐,一味偏安,岂不像这扬州城一样已进入了黄昏时刻吗?
  二、黄昏时分的诗意写真
  黄昏时分并不总意味着悲伤和没落,倘若不关心时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倒或许是另一种景象。譬如退隐西湖、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就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里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凡。黄昏之时,光线的明暗相间将梅的倩影照得稀疏,倘若没有黄昏之光线,全是黑暗一片抑或是朗日当空,当然不会有如此雅致,千古咏梅名句也将无由产生。黄昏是一天中的特殊时刻,古代诗人词人已描绘得太多太多,黄昏也因此承担了太多的文化内涵。综合起来,大约因为黄昏是白天到黑夜过渡的这一特殊时间段吧!
  三、黄昏时分的忧愁难以尽言
  从白天到黑夜,中间的过渡只有这短暂的黄昏,它是白昼的结束,预示着茫茫黑夜的到来。当此之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心情也会发生变化。欧阳修的一曲《蝶恋花》就将黄昏时分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他写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残春时节,黄昏时分,正值妙龄的女主人公目睹暮春花落之景,感到风雨无情留春不住,遂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其中“门掩黄昏”一句尤为摄人心魄,仿佛使人看到了一颗被禁锢的与人世隔绝的心灵。
  在黄昏时分写个体忧愁的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李清照的诗词中多次用到“黄昏”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表现她晚年家居时孤独、凄苦的《声声慢》了。她写自己大清早起来就感到穷极无聊,看着满地黄花堆积也无意去观赏游玩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时的她似乎盼望天快黑下来,然而天似乎有意不肯黑下来,使她万分难过。天意弄人,借此她说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将自己的孤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她的《醉花荫》中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深秋的黄昏,使诗人备感凄苦,所以她往往以黄昏为切入点来抒发自己那种忧愁之情。
  
  创设轻松和谐的口语交际情境
  ■长葛市第二小学 王建民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方式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创造性地创设情境,充实学生的话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运用看图说话创设情境
  看图说话是口语交际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以前看图说话一般都采用先看图、再说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看图方法,然后再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在说话时,学生基本上是把老师所给的词连起来,其结果往往是异口同声。这是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结果又是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最不愿看到的,我们希望的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自由的表达,因此过多讲授口语交际知识是没有必要的。课堂上教师可围绕题目,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说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针对个别学生给予评价指导,而不是给一个框,让学生你去用我也去套。教学中可采用同伴互练、小组讨论、参加表演等多种说话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
  二、通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手段。比如写景状物类的课文,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小导游”或“小推销员”来解说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类角色,进行口语交际。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再现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例如学习《五彩池》一课,教师可以模拟“招聘广告”创设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说话兴趣,认真深入地阅读课文,并投入到角色中去,积极参与口语练习。由此可见,结合阅读教学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要求是贴近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创设出来的情境,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因此,创设情境不能只靠课文中的文字故事或者课文中的几幅插图。根据课文中“故事”“插图”创设的情境,只是口语训练课中的一些例子。教师除了凭借那些“例子”之外,还必须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尽可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设计“阿姨问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阿姨”和“路人”进行对话;还可以创设“借粉笔”情境,让学生以分组表演的形式进行对话。学生在这样的交际情境中,不但想说、敢说,还说得津津有味,从而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本栏责编 海 宇)
其他文献
【摘要】林白水一生中有过多种职业尝试,办过学堂,做过报人,当过官僚,但还是将“报人”定为其终身职业。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民国时期,他所展现的新闻精神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本文以林白水先生的新闻实践活动以及其新闻作品为基础,从中窥探其新闻精神。  【关键词】林白水 新闻精神 报刊报文  每当提及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林白水都是一位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报人。他最早创办白话文报纸,是倡导白话文运用的重要的活动
【摘 要】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每年两会报道已经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力的态势,亮点纷呈。本文从核心思想宣传、议程设置、深度融合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人民日报2019年两会宣传报道的经验。认为:主题宣传应坚持守正创新,注重新闻规律,大力创新报道方式,加强议程设置,有效提升新闻价值;积极推进深度融合,有效拉近两会报道与广大受众的距离,扩大舆论影响覆盖面,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发挥主流媒
编者按: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师们在诸如开展社会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验,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为了宣传他们的经验,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这里特介绍他们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尝试。    创新教学方式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 漯河市郾城区城关镇中学 柏会丽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
【摘 要】疫情冲击下舆论呈现出信息冗杂、舆论失焦甚至舆论极化的现象,以“央视新闻”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多样报道、权威发声、视点下沉的方式对舆论加以引导,打赢了疫情舆论攻坚战,为主流媒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央视微博;舆论引导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中华大地。由于疫情暴发之突然与传播速度之迅速,以及对民众生活冲击之强烈,这场
【班主任案例】  在刚开学,得知学校的工作分配时,我吃了一惊:原来是让我任五(1)班的班主任!五(1)班是全校赫赫有名的乱班,纪律散漫,“闹将”众多,还有闻名全校的“四大金刚”。学生多半学习差、纪律差、自我约束力差。在以前的学校各项评比中,五(1)班几乎都是最后一名。前任班主任大概是对这些孩子彻底失望了,干脆来个不管不问。  我找校长要求辞掉这项工作,在校长的百般劝说下,我才勉强答应了。接下来摆在
【摘 要】本文对国内有关公益传播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新浪微博公益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以国际公益组织绿色和平为例,分析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的一年间,在新浪微博中提及、转发、评论绿色和平组织的网友的特证,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参与绿色和平公益组织的传播主体特征的研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公益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 公益 传播主体 绿色和平组织  一、文献综述  公益传
毛虫知道,在它的身体里面,藏着一只蝴蝶。   是的,它一直都知道,一刻也不曾忘记。   当它慢吞吞地爬过菜叶的时候,它在想着这件事;   当它贪婪地把叶子咬出一个个小洞时,它在想着这件事;   当它舒展身体晒太阳的时候,它在想着这件事;   当它亲吻一朵美丽的小花儿时,它在想这件事……   我要挑最鲜嫩的叶子吃,它对自己说,这样当我变成蝴蝶的时候,才会有艳丽的色彩。  我要多多地吃,它对自己说,这
第一次读《河南教育》,我还在师专读书。在阅览室浏览杂志时,发现她的封面清淡素雅,忽然生发一种亲切感,就不由自主地翻看起来。那时我对文学正处于痴迷状态,对教育专业的东西兴趣不大,只是翻翻而已,但翻着翻着就翻到了一篇写得很朴实的散文,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可惜那期只有一篇散文,我读过之后,意犹未尽,又一鼓作气,把阅览室仅有的几期《河南教育》都翻了个遍。自此,我就深深地记住了这本杂志以及她刊登散文的栏目《
【摘 要】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视拍摄设备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换代,现在大型纪录片的现场拍摄往往由多个机位配合完成。本文以《中国村落》为例,浅析多机位协作拍摄中遇到的问题和协作方案,为纪录片同场景拍摄过程中的多机位协作拍摄提供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多机位;协作拍摄  一声发令枪响之后,参加“安徽黟县山地自行车赛”的运动员们纷纷冲出起跑线,疾驰向村落而后又消失在山野之间。这是浙江卫视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少学生崇拜、爱戴老师,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这种崇敬之情中掺杂了异性的爱慕。“老师.我爱你!”学生的表白让你大吃一惊,这时,该怎么做呢?    “唐三藏”之悟  杨春甫 长葛市三高    对于学生的“我爱你”,我主张要弄清实质,勇敢面对,妥善处理。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对“爱”本身就反应迟钝,再加上工作前父母谆谆告诫:男教师一定要洁身自好,慎重处理与女生的关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