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柏林(1970-),男,汉,河北承德人,本科,河北省承德县安匠中学,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春秋时期的战争中,还残存着较多“礼”的痕迹,表现出与后代战争迥异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对师出有名的追求,讲求堂堂正正的君子战法,尤其体现在交战国行人谦恭有礼而又绵里藏针、义正词严的外交辞令中,重温春秋战争中的“绅士风度”,感受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相关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为化解各级学校校园暴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文教育;校园暴力;化解;春秋战争;绅士风度;范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71-01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以及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或经商等而疏于管理和教育,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非常严重,同时,受不良网络、影视剧等暴力情节的影响,形成的叛逆性格和逆反心理导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小矛盾经过不礼貌的行为、狭隘哥们义气等形成的蝴蝶效应,可能酿成群体性的惨痛事件。
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悠久文明的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应用到战争中,亦表现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重温远去的金戈铁马之中的礼乐之声与绅士风度,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利于开阔视野、开拓胸襟,提高文化教养,端正做人做事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为处理同学间日常的矛盾与纠纷提供借鉴,最终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频度与烈度。
一、 春秋战争中绅士风度的表现形式
(一)师出有名,对战争正义性的考量与坚守。
战争,一定要做到师出有名,理由充足,合于正义。“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合于正义的战争,就会人心所向,士气高昂,而非正义的战争,就会失道寡助,士气低落甚至走向失败。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前期,交战双方特别注重出师的名分,双方都争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这个“名”就是是否合于“德”,齐于“礼”。“凡君不道于民,诸侯讨而执之”(左传﹒成公十五年);“凭弱犯寡”“贼贤害民”“暴内陵外”“放杀其君”“野荒民散”等“不德”行为(司马法﹒仁本)都可以作为被征伐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足,或“非礼”,却坚持轻启战端,即使是自己盟友,也是不支持的。
(二)不擒二毛、不杀黄口,对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春秋战争中,既有血雨腥风的残酷一面,也不乏对弱者网开一面的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我国礼乐文化的人性与温情。宋襄公在宋楚泓之战中曾明令部下“不擒二毛”、“不重伤”。虽失败而不悔,有他值得尊重的一面。其实宋襄公的信念也是古代战争礼的要求。古代战争礼还要求,不摧毁对方的祭祀设施如宗庙、树木等(“不斩祀”),不杀病人(“不杀厉”),不杀儿童(“不杀黄口”)(淮南子﹒氾伦训)。这些原则的制定者与实践者无疑具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前瞻性目光。
(三)外柔内刚、绵里藏针,令人叹为观止的外交辞令。
春秋战争中,外交活动是重要的环节,记载外交活动的行人(外交使节)的辞令更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其礼数的谦恭、叙事的精当、逻辑的缜密、语言的精准,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政论文的始祖,处处浸润着礼的精神。一席话常常起到挽狂澜于既倒,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主要表现如大量应用敬称与谦称,避免了直呼其名造成不敬不逊的尴尬;应用粉饰性词语替代战争词汇,减少了令人刺激的不快;温馨的叙事与精准的语言。最精采部分,则主要集中在弱国行人的辩辞上,如鲁国大夫展喜面对齐孝公的侵略就是一典型的例子,在一番老一辈少一辈的战斗友谊面前,齐孝公只好退兵。
此外,外交辞令还大量应用如“无乃非德类也乎?”等推测句、祈使句等柔和的语言,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二、春秋战争中的绅士风度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应该说春秋战争中的这些绅士风度,君子做法,除了不杀有病的人,不杀儿童,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救治等人道主义原则之外,已经基本不适合后世战争的要求,但是,在礼崩乐坏的奴隶制社会,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还体现出如此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礼仪与风度,无愧于人类文明史上亮丽的一笔!相比之下,今天我们有些中学生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却怒目相视、拳脚相加甚至不惜向朝夕相处的同学“亮剑”,无疑有愧先贤。重温这些历史,取精去粕,启迪和教育学生良好性格养成十分必要,其借鉴意义如下。
(一)借鉴“师出有名,坚守正义”的原则,做到坚守正义,以理服人。在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要慎重地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正义,考虑一旦放任冲动,对对方,对自己,以及对双方家庭会带来何等的危害,学会以理性战胜冲动。
(二)借鉴春秋行人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学会在谈话中尊重对方,应用文明礼貌用语,应用谦称与敬称,恰当地选择切入角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拉近彼此的距离。即使是原则性的问题,也完全可以心平气和的委婉语气论述,可以化解许多矛盾。
(三)借鉴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君子战法”,即使真的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是肢体的冲突时,也决不能用阴招和狠招,绝不能向朝夕相处的同学“亮剑”,更不能伤及无辜。
(四)借鉴“允当则归”、“服而舍之”的原则,在解决问题时,学会见好就收,进行必要的退让与妥协,不提过分的要求,以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态度,积极地化解矛盾,共创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1.河北省承德县安匠中学;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东润.左传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吴茹芝编译.左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7.
[3]黄朴民. 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对春秋时期战争观念与作战方式的考察[J].学术月刊,2003(12)
[4]徐杰令.春秋战争礼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0(2)
[5]赵庆淼.试论春秋战争中的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6)
[6]董芬芬.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对文学的影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摘要:春秋时期的战争中,还残存着较多“礼”的痕迹,表现出与后代战争迥异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对师出有名的追求,讲求堂堂正正的君子战法,尤其体现在交战国行人谦恭有礼而又绵里藏针、义正词严的外交辞令中,重温春秋战争中的“绅士风度”,感受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相关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为化解各级学校校园暴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文教育;校园暴力;化解;春秋战争;绅士风度;范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71-01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以及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或经商等而疏于管理和教育,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非常严重,同时,受不良网络、影视剧等暴力情节的影响,形成的叛逆性格和逆反心理导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小矛盾经过不礼貌的行为、狭隘哥们义气等形成的蝴蝶效应,可能酿成群体性的惨痛事件。
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悠久文明的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应用到战争中,亦表现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重温远去的金戈铁马之中的礼乐之声与绅士风度,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利于开阔视野、开拓胸襟,提高文化教养,端正做人做事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为处理同学间日常的矛盾与纠纷提供借鉴,最终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频度与烈度。
一、 春秋战争中绅士风度的表现形式
(一)师出有名,对战争正义性的考量与坚守。
战争,一定要做到师出有名,理由充足,合于正义。“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合于正义的战争,就会人心所向,士气高昂,而非正义的战争,就会失道寡助,士气低落甚至走向失败。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前期,交战双方特别注重出师的名分,双方都争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这个“名”就是是否合于“德”,齐于“礼”。“凡君不道于民,诸侯讨而执之”(左传﹒成公十五年);“凭弱犯寡”“贼贤害民”“暴内陵外”“放杀其君”“野荒民散”等“不德”行为(司马法﹒仁本)都可以作为被征伐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足,或“非礼”,却坚持轻启战端,即使是自己盟友,也是不支持的。
(二)不擒二毛、不杀黄口,对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春秋战争中,既有血雨腥风的残酷一面,也不乏对弱者网开一面的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我国礼乐文化的人性与温情。宋襄公在宋楚泓之战中曾明令部下“不擒二毛”、“不重伤”。虽失败而不悔,有他值得尊重的一面。其实宋襄公的信念也是古代战争礼的要求。古代战争礼还要求,不摧毁对方的祭祀设施如宗庙、树木等(“不斩祀”),不杀病人(“不杀厉”),不杀儿童(“不杀黄口”)(淮南子﹒氾伦训)。这些原则的制定者与实践者无疑具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前瞻性目光。
(三)外柔内刚、绵里藏针,令人叹为观止的外交辞令。
春秋战争中,外交活动是重要的环节,记载外交活动的行人(外交使节)的辞令更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其礼数的谦恭、叙事的精当、逻辑的缜密、语言的精准,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政论文的始祖,处处浸润着礼的精神。一席话常常起到挽狂澜于既倒,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主要表现如大量应用敬称与谦称,避免了直呼其名造成不敬不逊的尴尬;应用粉饰性词语替代战争词汇,减少了令人刺激的不快;温馨的叙事与精准的语言。最精采部分,则主要集中在弱国行人的辩辞上,如鲁国大夫展喜面对齐孝公的侵略就是一典型的例子,在一番老一辈少一辈的战斗友谊面前,齐孝公只好退兵。
此外,外交辞令还大量应用如“无乃非德类也乎?”等推测句、祈使句等柔和的语言,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二、春秋战争中的绅士风度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应该说春秋战争中的这些绅士风度,君子做法,除了不杀有病的人,不杀儿童,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救治等人道主义原则之外,已经基本不适合后世战争的要求,但是,在礼崩乐坏的奴隶制社会,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还体现出如此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礼仪与风度,无愧于人类文明史上亮丽的一笔!相比之下,今天我们有些中学生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却怒目相视、拳脚相加甚至不惜向朝夕相处的同学“亮剑”,无疑有愧先贤。重温这些历史,取精去粕,启迪和教育学生良好性格养成十分必要,其借鉴意义如下。
(一)借鉴“师出有名,坚守正义”的原则,做到坚守正义,以理服人。在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要慎重地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正义,考虑一旦放任冲动,对对方,对自己,以及对双方家庭会带来何等的危害,学会以理性战胜冲动。
(二)借鉴春秋行人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学会在谈话中尊重对方,应用文明礼貌用语,应用谦称与敬称,恰当地选择切入角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拉近彼此的距离。即使是原则性的问题,也完全可以心平气和的委婉语气论述,可以化解许多矛盾。
(三)借鉴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君子战法”,即使真的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是肢体的冲突时,也决不能用阴招和狠招,绝不能向朝夕相处的同学“亮剑”,更不能伤及无辜。
(四)借鉴“允当则归”、“服而舍之”的原则,在解决问题时,学会见好就收,进行必要的退让与妥协,不提过分的要求,以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态度,积极地化解矛盾,共创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1.河北省承德县安匠中学;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东润.左传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吴茹芝编译.左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7.
[3]黄朴民. 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对春秋时期战争观念与作战方式的考察[J].学术月刊,2003(12)
[4]徐杰令.春秋战争礼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0(2)
[5]赵庆淼.试论春秋战争中的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6)
[6]董芬芬.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对文学的影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