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得广厦千间—致万安》的研习、分析,来进一步探讨我国该领域作品创作的特征特点,以期获得一个对我国当代电子音乐领域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脉络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在今后进行该领域的创作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 装置艺术 电子音乐 声音装置
声音装置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呈现主体的装置艺术,随着电子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音乐形式和体裁的愈发宽泛,“音乐”与“声音”的概念已渐趋融合,其界限在21世纪的音乐领域尤其是电子音乐领域中逐渐模糊,音乐创作语汇的元素再不仅仅是传统音乐观念中的乐音范畴,例如在电子音乐领域中,语言声、噪声、各种抽象化的电子音色等等同样可以作为构成音乐作品的“音符”。因此,今天的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在某种层面而言,可以理解为以电子音乐为呈现主体的新媒体装置作品。
如今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同样也是音乐与科技交叉、互补的时代。各国作曲家在找寻新的创作形式和方向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媒体领域。他们依托高度发展的技术平台,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与成果,寻求电子音乐形式的创新和多元化,由此,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应运而生。同时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的融合与互动也成为该学科领域不得不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一、作品《得广厦千间—致万安》背景简介
《得广厦千间—致万安》是一首室内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由四川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白小墨老师创作,此作品委约创作于2012年3月,后应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组委会邀请于2012年10月24日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期间在中央音乐学院阶梯教室展演。
二、创作分析
“位于成都市以南25公里的万安镇即将发生的变革也许意味着矛盾、欺骗、沮丧、喜悦、覆灭、重生……小镇变革的阵痛,将扰动这块小小土地的所有。邻居街坊,白酒头肉,鸟鸣花香,红土绿树,总会湮没在挖掘机作业的轰鸣之中。万安不再,只得广厦千间。”
在作者的题引中,我们不难看出,创作初衷起源于作者对中国当今某种社会现象的关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高频率的改革步调中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某些难以避免的社会隐患,引起作者深深的担忧。作品将小镇的音景还原为可被观察的具体对象,通过4个音箱与谷粒碰撞所发出的模拟拆迁的音响将阵痛量化为可被感知的物理能量,从而让观者在其中去感受那一份支离破碎,或是茫然失措。
这首声音装置作品更多地强调了装置的音响,音响的主体并非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传统音响范畴,而音响的传递更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音频数字信号在音箱中的还原,而是通过装置中谷物与音箱的物理碰撞发声的,这种模式不同于常规电子音乐作品的“数字--模拟”模式,我们或许可以将之定义为“现场模拟”模式的演奏,即通过现场谷粒与音箱的碰撞所发出的“模拟”声音来演奏。
我们可以将4个音箱与不同谷物碰撞所发出的不同音色和音响频段看作为4个音乐声部,在7-10分钟的演奏时长中,可根据演奏音响的密度、音量、声部数量概括为3个段落:从起始部分的低音量、低音频密度到中间部分音量的逐渐加大、音响密度的加剧、音乐声部的叠加,再到尾声部分音响的渐隐与回归。
三、技术分析
装置的制作过程如下:四只音箱面朝上水平置于特制的展台(设备柜)上,每只音箱纸盆表面放置绿豆、红豆、大米、黑米等粮作物。由计算机通过音序软件在4只音箱中循环播放预置的时长为7分钟的4声道声音设计,不同的预制声音频率、音量会引发绿豆、红豆、大米、黑米等谷粒在各自所在的音箱纸盆上跳动,新的四声部声音由此产生。
图1 图2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过的“现场模拟”音响模式,4个声道中音频的数字信号最终并没有通过音箱的模拟振动来演奏音乐,而只是用来负责为谷粒与纸盆两个“乐器”演奏提供动力,可以说这种新颖的演奏方式是整首作品声音设计环节中的一大亮点。
四、结语
在中国的艺术大地上,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相对于漫长的音乐发展史而言还是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深深触动了笔者,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今后中国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许鹏:《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四达:《互动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 年第8期
[3]Julie H. Reiss. From Margin to Center: The Spaces of Installation Art.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The MIT Press, 2001.
作者简介:
姜超迁,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作曲及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多次担任东方歌舞团、武警文工团等文艺团体以及中国唱片公司、精点蓝影视传媒、水晶石影视传媒等多家著名艺术机构的音乐创作和制作工作。2008年起至今,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大量晚会音乐及传媒音乐的创编和监制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 装置艺术 电子音乐 声音装置
声音装置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呈现主体的装置艺术,随着电子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音乐形式和体裁的愈发宽泛,“音乐”与“声音”的概念已渐趋融合,其界限在21世纪的音乐领域尤其是电子音乐领域中逐渐模糊,音乐创作语汇的元素再不仅仅是传统音乐观念中的乐音范畴,例如在电子音乐领域中,语言声、噪声、各种抽象化的电子音色等等同样可以作为构成音乐作品的“音符”。因此,今天的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在某种层面而言,可以理解为以电子音乐为呈现主体的新媒体装置作品。
如今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同样也是音乐与科技交叉、互补的时代。各国作曲家在找寻新的创作形式和方向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媒体领域。他们依托高度发展的技术平台,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与成果,寻求电子音乐形式的创新和多元化,由此,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应运而生。同时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的融合与互动也成为该学科领域不得不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一、作品《得广厦千间—致万安》背景简介
《得广厦千间—致万安》是一首室内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由四川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白小墨老师创作,此作品委约创作于2012年3月,后应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组委会邀请于2012年10月24日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期间在中央音乐学院阶梯教室展演。
二、创作分析
“位于成都市以南25公里的万安镇即将发生的变革也许意味着矛盾、欺骗、沮丧、喜悦、覆灭、重生……小镇变革的阵痛,将扰动这块小小土地的所有。邻居街坊,白酒头肉,鸟鸣花香,红土绿树,总会湮没在挖掘机作业的轰鸣之中。万安不再,只得广厦千间。”
在作者的题引中,我们不难看出,创作初衷起源于作者对中国当今某种社会现象的关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高频率的改革步调中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某些难以避免的社会隐患,引起作者深深的担忧。作品将小镇的音景还原为可被观察的具体对象,通过4个音箱与谷粒碰撞所发出的模拟拆迁的音响将阵痛量化为可被感知的物理能量,从而让观者在其中去感受那一份支离破碎,或是茫然失措。
这首声音装置作品更多地强调了装置的音响,音响的主体并非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传统音响范畴,而音响的传递更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音频数字信号在音箱中的还原,而是通过装置中谷物与音箱的物理碰撞发声的,这种模式不同于常规电子音乐作品的“数字--模拟”模式,我们或许可以将之定义为“现场模拟”模式的演奏,即通过现场谷粒与音箱的碰撞所发出的“模拟”声音来演奏。
我们可以将4个音箱与不同谷物碰撞所发出的不同音色和音响频段看作为4个音乐声部,在7-10分钟的演奏时长中,可根据演奏音响的密度、音量、声部数量概括为3个段落:从起始部分的低音量、低音频密度到中间部分音量的逐渐加大、音响密度的加剧、音乐声部的叠加,再到尾声部分音响的渐隐与回归。
三、技术分析
装置的制作过程如下:四只音箱面朝上水平置于特制的展台(设备柜)上,每只音箱纸盆表面放置绿豆、红豆、大米、黑米等粮作物。由计算机通过音序软件在4只音箱中循环播放预置的时长为7分钟的4声道声音设计,不同的预制声音频率、音量会引发绿豆、红豆、大米、黑米等谷粒在各自所在的音箱纸盆上跳动,新的四声部声音由此产生。
图1 图2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过的“现场模拟”音响模式,4个声道中音频的数字信号最终并没有通过音箱的模拟振动来演奏音乐,而只是用来负责为谷粒与纸盆两个“乐器”演奏提供动力,可以说这种新颖的演奏方式是整首作品声音设计环节中的一大亮点。
四、结语
在中国的艺术大地上,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相对于漫长的音乐发展史而言还是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深深触动了笔者,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今后中国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许鹏:《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四达:《互动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 年第8期
[3]Julie H. Reiss. From Margin to Center: The Spaces of Installation Art.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The MIT Press, 2001.
作者简介:
姜超迁,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作曲及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多次担任东方歌舞团、武警文工团等文艺团体以及中国唱片公司、精点蓝影视传媒、水晶石影视传媒等多家著名艺术机构的音乐创作和制作工作。2008年起至今,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大量晚会音乐及传媒音乐的创编和监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