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心灵种上三棵“树”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动画片《狐狸的故事》中,公狐狸和母狐狸为了哺育自己的孩子竭尽了全力。公狐狸死后,母狐狸独自外出猎食,被猎人下的夹子弄断了腿,最后一拐一拐地把食物给幼狐送回来,那情景感人至深。但是到了幼狐长大了,狐狸妈妈就开始严格地训练自己的子女,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它将长大的儿女赶离身边,逼它们去自闯世界。反观我们周围,又有多少人拥有狐狸的教子方略呢?
   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据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从行为上看,不少孩子存在“四太四无”的心理状况。我们该如何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呢?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金武官教授就此作出了分析与解答。
  值得注意的“四太四无”现状
   金武官教授认为,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四太四无”概括。
   1.太动。学习多动分心。“动”不仅指肢体运动,也包括心理活动。青少年思想尚未稳定,最容易随波逐流,周边的万事万物无不牵引着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如此,对“面”的胡思乱想使他们很难全神贯注于一“点”。人在书桌前做作业,但心里仍盘算着游戏的事情,人在此,心在彼,这无异于灵魂出壳,学习毫无质量可言。
   2.太幼稚。据统计,来咨询中心做心理咨询的孩子中,有90%以上心理年龄要比生理年龄低。孩子对自己的身份不明确,虽已入学,但心理年龄仍处于幼年阶段,以致常做出幼稚的行为,不少12岁的孩子心理年龄往往才9岁。诚然,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传播手段使孩子们涉猎了广泛的课外知识。但是,依靠他们的简单思维,对社会各个层面的认识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却不以为然,自以为是,貌似成熟,其实,恰是幼稚的表现。
   3.太自私。如今,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习惯于独来独往,缺乏集体意识,自私自利;会为失去一点点个人利益而反应激烈,人的社会性渐渐为个人主义的膨胀所替代。学习上互帮互助的少了,而为一次作业答案被同桌“窃”去,都会反唇相讥,甚至拳脚相向。
   4.太娇蛮。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是为“娇”;惟我独尊,谁都不放在眼里,言行无所节制,出口伤人,行为蛮横,是为“蛮”。父母的千依百顺培育了孩子的娇蛮,反过来这种娇蛮的个性首先作用于父母身上: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还时常横眉冷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
   5.一切无所谓。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对任何事都不在乎,都无动于衷。这种变相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现象很普遍。
   6.学习无兴趣。孩子喜欢关注电视和电脑游戏,而对上课、做作业兴趣不大,时常对学习失去信心。
   7.生活无榜样。无论是父母、师长,还是大众媒体所宣传的英雄、先进人物,都难以成为他们心中的榜样。这与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自以为是的个性特点分不开。
   8.人生无目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或是达到功利目的的跳板,学生学习的目标停留在上大学、找工作上。小学毕业留言录上理想一栏时见有“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等字样,钱成了孩子的追求目标,但当被问到究竟如何赚钱,赚钱之后如何支配,大多保持沉默。
  为孩子营造家庭小文化
   青少年问题的全面解决,当然有赖于正确、健康的社会大文化建设,而我们做父母的可以通过树立现代儿童观,营造健康的家庭小文化,护佑孩子不受或少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健康成长。
   金武官教授和团队在5万人次的心理干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学习、做人问题及家教问题的方略,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1.实现“供需平衡”。人们常说现在是三年就有一个代沟,那么,当一些家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维来教育21世纪的孩子,就注定行不通。父母要和子女多作沟通交流,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谈得上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实现“供需平衡”的良性发展。
   2.给予一份宁静。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有尊严、有权利的个体。给孩子一个私人空间、一个有锁的抽屉,一个隐藏秘密的角落;分室而居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即使是父母的引导式教育,孩子也需要一份宁静来思考、消化。孩子经过了一天上课和做作业的辛劳与嘈杂,在夜幕时分,多么需要一份宁静的环境,或者保持缄默,或者反思自省,以便更好地投入第二天的学习。
   3.懂得“捧水银”。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要像手里捧着水银一样小心谨慎,既是维护他们的尊严,也是维护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家长动辄劈头盖脸地批评训斥,对一些内向的孩子而言,不亚于锋刀利剑。
   4.授之以渔。特别提醒,如果不懂得适时地授之以“渔”,会让孩子们失去了本应具备的独立思考、生活自理等能力。定期开家庭民主会就是个好方法,家长和孩子共同回顾一段时期以来各人的付出、受益和成绩、过失,并提出对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
   5.建立红灯系统。即设立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的规则。该系统不仅对孩子实行监控,也是对家长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开始制订规则时,家庭成员就得全体参与。家长不得以特权逾越规则,孩子也不可视规则为儿戏。
   6.把持好底线。如果碰到一些孩子不愿意上学、上网成瘾等特殊情况,家长要有保住孩子人身安全为底线的心理准备,然后以退为进,循循善诱。这样虽然花费的时间精力比较多,但有利于避免懵懂少年产生极端念头、做出极端事情。
  给孩子心灵种上“三棵树”
   金武官教授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还总结出了一套“心灵种树”的方法,即给孩子的心灵种上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树由根、干、冠构成,树根代表事实、树干代表结论、树冠代表果实。这个“全人工程”,有助于塑造一个心智完整的人。
   心灵种树就是阐明事实、得出结论、收获果实。人的所有言行几乎都是由三个认知决定的,一是生命认知,即认识生命本体和生活事件的关系;二是人文认知,即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三是哲学认知,即认识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三棵树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只种生命树,建立了对生命的正确认知,但孩子也可能成长为一个只珍惜自己而不顾别人的自私之人;种了人文树,而没有哲学树,孩子也许会有爱心但很主观固执,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待处理问题,他会少了许多快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将“三棵树”根植于孩子心灵,我们的孩子就会拥有不断修正自己认知和行为的自觉,朝着珍惜生命、富有社会责任感、追求真理的方向生长。
   (作者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药卫生专业委员会会员)
  编辑 刘建淑 314606305@qq.com
其他文献
童年是雨后的彩虹,童年是美味的佳肴,童年更是回味无穷的游戏!今天,我就教大家玩一个游戏,名叫“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至少要四个人才能玩,先选一个人当“老鹰”,再选一个人当“母鸡”,其余的人就是“小鸡”了。   瞧,游戏开始了。“小鸡们”先紧跟在“母鸡”的后面,一只鸡抓着另一只鸡的“尾巴”,形成了一条长龙。接着,“母鸡”展开翅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身后的娃娃们。此时,“老鹰”露出凶恶的眼
期刊
女儿童童和爸爸玩球。由于反应能力跟不上,再加上小手的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好,爸爸扔过来的球,童童大多数都接不住。最后一次,童童干脆看着球从自己身边滚过去,捡都不捡了。我正准备去安慰她,鼓励她,谁知小家伙生气地对爸爸嚷:“爸爸,下次再也别给我买这个球了,它太笨了。”   好几天,我们都把这一幕当笑话来谈,可是后来当老师反映给我类似情况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起来。   幼儿园开运动会,其中有
期刊
“家有落后生,爸妈愁兮兮”,初中生大清娃学习成绩倒数,少不了听爸爸妈妈的唠叨。面对爸妈的“轰炸”,大清娃用了很多奇妙招法“反击”,斗智斗勇中,他的脑瓜也开窍了,成绩移居前列,他写的《我给爸妈当心理医生》一度登上销售图书排行榜。  脑瓜开窍,功夫在课外  全班50名学生,大清娃成绩在30名以下,最差的一次排在倒数第七,老师说他:上课心不在焉,写作业应付差事,玩起来比谁都欢,打架比谁都凶。真是让爸妈愁
期刊
编者按:最近接到一些教师和家长的微信,反映碰上或发现孩子经常随便拿走别人的钱物,还自作聪明,一次次想瞒天过海。想狠狠地教训孩子,又怕伤了他们自尊心,导致破罐子破摔;想循循善诱,又苦于一时找不到高招,怕不能及时纠偏而导致孩子越滑越远……本期“直通校园”刊登的两篇文章,研讨引导教育之良策。两位作者都是教师,非常有智慧,她们的方法各不相同,却都巧妙地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及时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帮助他们心
期刊
淮安市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六(2)班“学雷锋助妮小组”成员伍彦、袁月等同学,六年来以最简单、最真诚的行动,向随班就读的残疾同学沈妍妮伸出援助之手,传递着助人为乐的正能量。  ☆   在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响起,近千名师生向着国旗行注目礼。南教学楼四楼的教室走廊上,也有一位女同学在两位同伴的搀扶下,神情专注地向国旗敬着队礼。被搀扶的女生叫沈妍妮,1周岁时不慎从床上
期刊
一   “姜老师,不好了,不好了,小杨的iPhone不见了!”我正埋头批着作业,两个学生嚷嚷着冲到了我面前,还有几个学生在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iPhone?怎么带手机到学校,孙老师(班主任)没和你们说过不能带手机吗?”我皱起了眉头,“就算要带手机,也不该带个iPhone,这不存心吸引人注意吗?”在我的询问下,才知道小杨放学后要去上托管班,妈妈晚上有事,为了便于联络就把手机给了小杨。小杨说自己担心
期刊
有一天,爸爸给宝宝买了一盘梨,让宝宝和小朋友们分着吃。爸爸让宝宝分梨,宝宝是个十分懂礼节的孩子啊,她把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最大的梨给了长辈和朋友们。爸爸问宝宝:“可是小娜比你小呀。”宝宝说:“就因为她比我小,所以我更应该让着她。”   以上是我给7岁的女儿根据“孔融让梨”改编的故事,这是我们家的教育方式,总是套用家人角色来给女儿讲故事,让女儿在故事中明白道理。   效果十分明显。周六那天,小区
期刊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苏州东山的果农家里采枇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来到农庄,枇杷树一棵棵挨挨挤挤的。黄澄澄的圆枇杷像一个个小娃娃的脸蛋,正拨开绿叶笑嘻嘻地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我望着满树黄澄澄的枇杷直咽口水,忍不住从身边的矮树上摘了个大的枇杷,小心地剥开皮,只见枇杷肉黄中透白,水灵灵的,汁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我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呵!像含了一口蜜,真是美味。   采枇杷啦!爸爸像猴
期刊
羊草村有个叫小喇叭的男孩。   小喇叭的身体像拇指一样小,声音却很大,就像一只小喇叭。   小喇叭家里很穷,爸爸妈妈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小喇叭是个勤劳的孩子,总跟爸爸妈妈一起干活。   干活的时候小喇叭喜欢唱歌,他的歌声就像喇叭一样嘹亮:   “一粒麦子很饱满呀,嗨哟嗨哟!   两粒麦子扛不动呀,嗨哟嗨哟!   一朵棉花白又白呀,嗨哟嗨哟!   就像头上顶着云呀,嗨哟嗨哟……”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