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都无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kun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我住在望京。小区旁边新开了一家茶馆,门脸很古旧,在旁边饭店的大红招牌掩映下显得有点冷清。我和先生每晚去散步的时候,偶尔在那茶馆里站一站,看到几案上沉寂的兰花,就觉得这地方很好。然而,地方好是好,若要在里面寻个位子是要付出代价的——30块钱1杯的茉莉,50块钱1杯的滇红,对于在喝茶上不甚了了的我们来说,这价格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印象中这茶馆的生意一直和它的门脸一样冷清。再后来,才知道茶馆里也开始卖起了吃食,比如大馅的饺子、老北京的炸酱面之类。看来小茶馆为了生存,已经学会了俯首于众生。
  然而,茶馆的生意还是很冷清。或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即使再努力,也不会像家常女子那样贴心贴肺地讨好自己的主顾,所以,这茶食合一的小茶馆看上去总有几分不伦不类的怪异。到后来,小茶馆的结局只有一个,关门大吉。
  我去武夷山的那一年,正好是小茶馆关门的那一年。所以,当武夷山人笑着对我说“你们那的人不会喝茶”的时候,我便无言以对。
  是的,在那儿你几乎遇不到真正的茶客,虽然总有人在那里喝茶。
  这里面就有他们。
  他们是在写字楼里坐着的小资一族,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精致的茶杯。他们对于公司准备应付客户的一次性纸杯向来都不屑一顾,因为对他们来说喝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感官的赏心悦目。所以,早上9点,当办公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品质生活也就随着热水器哗哗的水声而开始了。
  没有人考证过他们杯中之物的品质。品质生活的品质大多只在外表,只要名头够响,品质的魅力已经完成了十之八九。
  所以,你尽可以给那些茶安上响亮的名头:“高山云雾”、“极品观音”、“血色浪漫”、“绿色海洋”之类。与其说他们是在喝茶,不如说他们是在喝喝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尊贵,一种优雅,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一种近似于商业行为的标榜和包装。
  所以,他们往往会在大家都喝普洱的时候去喝普洱,在大家都喝红茶的时候去喝红茶,对于他们来说。喝出什么滋味是不重要的,关键是他们“喝了”。
  喝了就好。茶叶本是最与世无争的生命,它对于喧闹的人类本来就无欲无求。
  据说,城市里很多生意都是在咖啡厅或者茶馆里谈成的。那地方肃静,可以让双方的唇枪舌剑短兵相接得以淋漓尽致。因此,几乎所有的咖啡厅里都卖茶,而所有的茶馆里都卖咖啡,这就是国际元素。
  有一种茶客,遵循的是机会主义的准则。因为茶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茶只是一种社交的手段罢了。没有茶的时候,那就喝酒,如果没有酒的话,那就来点儿可乐吧,如果连可乐都没有的话,那我们就喝咖啡吧。所以,不要问他是点花茶还是绿茶,是红茶还是乌龙,他的口味是随着他的客户变的。
  然后,咖啡厅或者茶馆就成了战场。
  在这里,最最文雅和悠闲的举止下,藏着最深最深的心机。
  不能不说的,还有他们。
  那是被大大小小的机关培养起来的茶客。喝茶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在和无限光阴斗争的武器和工具。在办公室里,一张报纸,一杯清茶,就足够他们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所以,他们的茶杯一定要大,最好是大号罐头瓶子改装而成。每天早上,一大把的茶叶下去,第一杯水酽酽的,酽到了有些苦涩。只有这样的苦涩才能让人在百无聊赖的办公室里振作起来,只有这样的苦涩,才能让人在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里。感受到些许新鲜和刺激。
  他们是工薪阶层,对于茶质本无过多的挑拣。即便如此,他们也要斟酌那茶冲泡的次数,一定要喝到淡而无味了,还要将剩余的茶水倒在身边的花盆里。如此说来,他们是所有中国人里,对茶叶利用最彻底的那一类。
  俱往矣。
  现在,他们终于从壁垒森严的办公室退休赋闲。多年机关生涯留下的是壮志未酬的苍白人生,然后,就只有茶。所以,他们每年的茶叶消费是惊人的,因为。现在的他们还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需要消磨。而他们,最认的就是一些老品牌,就好像是他们年轻时认定了一个单位就能一呆到老一样。
  对于茶,他们是可以喝出些滋味的。毕竟在茶里浸泡了大半辈子。连心肠,都有了几分茶叶的苦涩。
  又想起那一年的春天,在樱桃沟野游。有老人家身背水桶,铿锵而行。问:
  “何往?”
  答:“取水是也。”
  “缘何取水?”
  “泡茶是也。”
  付出几杯茶的汗水,只为了获得一杯好茶而已。世人皆聪,又有几个参透其中的奥妙?这样不计得失的奔走。又有几个能做得到?
  想必,这样的人便是真正的爱茶之人了。然而,城市这样的大,大到茶客们都只能隔绝于各自的方阵之中,各品其茗;城市这样的大,没有一缕茶香可以通过地铁飘散于城市上空;也没有哪一缕茶香,可以逃得过贴金描彩的豪华包装。所以,在这光怪陆离的都市里,这样的爱茶之人,只可偶遇,决不可求。
  此处无茶。
  在一座水泥涂抹而成的都市里,尤其如此。
其他文献
福安产茶历史悠久,随着茶叶市场贸易的发展,在清中期,福安坦洋茶市初兴,清·咸丰年问(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坦洋茶叶贸易频繁,坦洋工夫红茶远销海外。以“乌”茶换“白”银,坦洋工夫红茶名扬四海。对外贸易,使福安茶商积累资金,增进见识,开明茶商先后发行小额“茶银票”弥补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用于支付采茶、拣茶、制茶工资。茶银票发行充分利用茶农、茶工各阶层闲置剩余资金,利于茶行的经营,可在同
期刊
“坦洋工夫”重返巴马拿的消息不仅在巴拿马引起轰动,更一度成为国内茶界关注的话题。“坦洋工夫”曾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不仅奠定了它世界名茶的地位,也成为福安人代代传颂的动人故事。  然而,由于过去人们忽视档案管理与对品牌的珍爱,获奖金牌与证书都丢失了。政府、社团和民间人士都曾努力寻找,但都无功而返。人们只是从福安馆藏资料中找到有关福安商会选送的“坦洋工夫”红茶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
期刊
范惠,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员、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员:其作品被选登《壶论》、《紫砂壶艺》(注:范惠主编)、《中国紫砂·名壶真迹鉴赏收藏》、《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获奖专刊》、《壶史》、《砂壶情缘》、《中华颂》等大型书刊。    “他的壶很靓,人更帅。”这是范惠迷对他的评价。范惠年纪很轻,戴着眼镜,爱好古典
期刊
提起海南,首先叫人联想的是阳光、沙滩还有海浪,但是你可曾想到这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还是华夏第一个迎接春的地方,这里还孕育了“华夏第一春茶”,五指山地区也是我国最南端的高山云雾茶叶产区。  难得有朋自远方来,给我们带来了“华夏第一春茶”——海南翠螺和海南水仙。这两款绿茶应该算是海南地区常见的绿茶品种,也是当地性价比较高的两款茶品。早春时节,寒气犹在,能在此时品上当年的新茶,春的气息也就因此荡漾开来。
期刊
看过央视大剧《紫玉金砂》的人,无不被其中的主题壶“阴阳太极壶”的构思精妙、制作精巧而折服,这把被藏家以150万元收藏的紫砂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和他的儿子吕俊杰共同制作,笔者最近有幸见到了这位紫砂大师,他身穿一件红色的毛衣,眉宇之间自有一番温润如紫砂的韵味。      学制壶一路领先    1958年,18岁的吕尧臣被当地政府介绍到著名紫砂老艺人吴云根那里当学徒,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吕尧臣一开始就
期刊
漳平水仙茶在福建乌龙茶类里面不算大品种,但作为福建乌龙茶类里唯一的紧压茶,却因其独特的方形茶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漳平市政府通过各项举措,积极投入到水仙茶的发展中,在南洋、双洋、拱桥、官田、永福、象湖、吾祠等乡镇,连绵百亩以上的水仙茶青翠欲滴。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漳平水仙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各种尝试。总之,今天,漳平水仙不再是空谷幽兰,不再是深闺佳人,而是以更多样的姿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与北宋并存的有北方契丹、女真、党项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分别称为辽、金、西夏王朝,其中辽国南疆大部地域原为汉地(辽南京、西京、旧燕云十六州长城内外大片土地),境内仍生活大量汉族居民(迁入或俘虏),不少汉人还在辽国为官,因此,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以致辽人“遵汉制,礼教祖宣尼”,保存中原大量社会风习,其中就有饮茶习俗。  文献记载,契丹人至迟在五代时已有饮茶习惯,及至北宋,随着两国边贸茶叶
期刊
中国茶产业存在着这样的悖论:一方面,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国2000个茶叶生产县,6.7方家茶厂中,注册品牌的假有近1000家,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楚凤毛麟角。悠久历史与薄弱品牌,形成鲜明对比。  在谈及品牌建设时,业界经常会将中国茶与英国立顿做比较,一个英国立顿的年销售收入是整个中国茶彦业年产值的70%。以此论证,中国茶产业缺乏薅有力的品牌。事实上,此两者之间不具可
期刊
说起品武夷岩茶,最常听见的就是“这道茶火功过了”或是“轻焙的,香不错,水薄了点”。除了茶青本质的优劣之外,火功,不但成就了岩茶特殊韵味,更是赋予大家百转千回的岩骨花香。  岩茶俗语里有一句“三分做青、七分焙火”,倒不是说焙火比做青重要,只是做青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天气、茶青质量等,相比之下,焙茶则是可控的,焙茶师傅根据毛茶的状况采取不同的焙法,使之达到最佳的状况。焙火,能够更好地体现茶的本质
期刊
在中国,茶的名称类别恐在数百种以上,大多都很人文,可以望名生意,引出很多美好的感觉来。可是,我第一次听到“铁观音”时,老实说我很难把它和茶联想在一起,我还以为是一件瓷器品。后来知道了这与它的形状似观音,色泽如铁有关。然而,我还是觉得作为一种饮品,应该赋予它更诗意的名字。  福鼎的大白茶中最好的上品茶,叫“绿雪芽”。茶乃万木之心,茶这种生于青山、长于幽谷、承受了雾霭清露、沐浴了山灵水秀的植物,才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