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梯田与村寨主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距桂林市约80公里的桂北山区中,有一个以壮美的梯田景观闻名于世的少数民族聚落——龙脊十三寨。这里,梯田环山层叠,绵延不绝;一座座干栏式住宅或散落在梯田间,或聚集成村寨。棕红的墙,黛青的瓦,映衬在四季呈现不同面貌的梯田中,自然和人文的融合产生的美景,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龙脊十三寨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东部,是一个由20多个壮瑶族村寨组成的社区的统称。它包括13个规模较大的村寨——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平安寨、龙堡寨、金竹寨、金江寨、江边寨、新寨、枫木寨、马海寨十二个壮寨和黄洛瑶寨,以及毛坡寨、岩背寨、岩湾寨、福禄寨、马路寨、拉强寨、二龙寨、路底寨等几个规模较小的村寨,又因历史上曾形成过“龙脊十三寨头人会议”的社会自治组织,因此而得名“十三寨”。这里的地形可概括为“两高山夹峙、一水中分谷底”。“一水”指的是源自大虎山东麓,从东北向西南流淌的金江河;河两岸的高山,当地称作金竹山和龙脊山,海拔都在1千米以上。沿着半行于金江河的公路上行,只见两岸层层叠叠的梯田由山底绵延至山腰,间或有村寨和人烟点缀其间,山顶处及山腰是大片的杉树林或毛竹林,峰峦叠翠、蔚为壮观。壮、瑶族的寨子就散布在金江河两侧的东西约8公里,南北5公里范围内。
  
  龙脊梯田
  
  龙脊地形山峦起伏,冬春季节寒冷多雾,并不适合发展稻作农业生产。当地的壮、瑶族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拼搏精神,创造了完整的梯田稻作农业生态系统,发展出一整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耕作习俗。
  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度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梯田的垂直高度五六里,横向伸延五六里。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
  龙脊梯田包含龙脊寨(牡族)、平安寨(壮族)、中六寨(瑶族)、大寨(瑶族)、田头寨(瑶族);小寨(瑶族)等若干村寨。就梯田本身而言,最壮观的是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
  相传龙脊梯田的开垦始于元代,清代时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不过这一说法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早期梯田开垦的痕迹也无迹可寻。在平安寨新桥附近有一块叫做“发禾”的田,据传是平安寨的始祖田。
  龙脊梯田的山势较陡,坡度在26度~35度上下。除了在靠近河谷的较平坦地带,梯田大部分宽度很窄,平均1米~2米左右,只能种几蔸禾;而长度较大,多在10米~20米以上。梯田沿着山的走势宛如长蛇般一条条蜿蜒的盘在山腰上,当地人称“蛤蟆起跳”“带子丘”。有的田块非常之小。有一个笑话这样说道:有一天一个长工去翻地,那块地由大大小小206块田组成;他翻完后数来数去只有205块田,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块田;那长工无奈之下只好带好自己的斗笠准备回去,结果发现那块田被斗笠盖住了,因此又有“斗笠田”之称。
  龙脊十三寨开梯田的最佳时节是冬季至阳春三月。这段时间是农闲期,且土质干燥,开挖时,哪里渗水,看得清楚,可即时补漏加固。将坟地平整为梯地,田埂便由开挖时挖下的大土饼层层垒起,每放一层,用脚踩牢夯实。梯田越高越陡峻。每级相距高度由山脚到山腰逐渐升高,最高达到2米多;越高田埂越厚,低山坡度和缓,田埂宽不及20厘米,人行其上,非老练者不能走稳,高埂则厚实宽大,二人并行毫无问题,多铺砌石板路行走。龙脊梯田田埂坚固耐用,不仅需要开挖时打好基础,每年还要彻底铲修一次,不让野草滋生,不让老鼠打洞。
  龙脊十三寨内的梯田还形成了较完善的灌溉系统。水田灌溉的水源来自山顶和山腰的山涧水,而山顶的林场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龙脊壮族人民很爱护生态资源,认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在这种朴素的自然生态观的指导下,他们把水和森林资源看成了命根子,保护水源和森林是他们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习惯。灌溉条件的好坏对梯田产量有很大影响,对于田水的分配,采取“先开先得、后开后得”的原则,即使后开发的梯田更靠近水源,也不能先得到田水灌溉。为了合理分流田水,采用特制的石制分水门,按照下游田块的多少来控制水的流量。
  龙脊十三寨四季分明,冬春季节气温低,有时出现雾雪天气,田水温度很低,因此只能种植一季水稻。这里的主要传统水稻品种是同禾稻,是一种高杆水稻。在龙脊,这种稻谷的生长期为5月~8月,随海拔高度降低耕作时间缩短。其他月份种植薯类等粗粮。龙脊的民谣“吃正月,玩二月,不三不四过三月”,四月份开始三犁三耙,耘田,下种;一直要忙到九月稻穗收割。龙脊的梯田景象壮观,耕种起来却有很多限制,不要说大型机械,甚至牛耕也只能在极少数河边面积较大的田块里才能实现,大部分梯田只能采用人工耦耕的方式。耦耕通常是夫妻两人共同操作,妻子多在前面拉犁,丈夫在后面扶犁,甚为辛苦。这种耕作习俗也成为龙脊的旅游景观之一。
  几百年来,当地壮瑶族人民在这片田地上繁衍生息,分支落叶。他们就地取材,在梯田中修出条条石板路,在周围建造起座座于栏木楼,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落。如今,龙脊梯田以恢宏磅礴的气势和空灵秀美的韵味闻名于世,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早春,时有云雾自高山深谷中生出,一幢幢“麻栏”被云影拂弄,恍如人间仙境;云雾渐散,露出层层叠叠的水田倒映着层层叠叠的壮寨,青山绿水中的一簇簇棕墙黛瓦,片片梯田弯出潇洒妩媚的曲线,古老壮寨划出点点硬朗的直线,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盛夏,梯田中同禾正在抽穗。微风拂过时如绿浪翻滚,牡人的农歌和着耕牛的哞叫,好一幅和乐的田园牧歌!金秋,梯田中仿佛镶上了条条金链;收割的禾把跺在田边,晾在晒排上,大人小孩穿梭在田间寨中,各个脸上都挂着丰收的笑容。隆冬,雪落四野,梯田山林村寨只露出轮廓,龙脊十三寨重归宁静。随着季节变换,龙脊十三寨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仿佛四幅不同风格的版画。壮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了这美丽的画卷。若说梯田森林是画,那么龙脊壮寨、龙脊壮人的生活就是那点睛之笔。
  
  龙脊十三寨
  
  龙胜古称桑江,历代都是壮,瑶、侗等多民族混居。最早定居龙脊并进行开发的是瑶族 人,《龙脊乡壮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中介绍壮族人“从明万历年间迁入本地区后,便向原居住在这里的瑶人受买今属龙脊十三寨辖区内的一大片土地”。壮族先民是由南丹、庆远等地陆续进入龙脊地区的,最早迁入的是廖家寨的廖姓、侯家寨的侯姓及平寨、甲段的潘姓,这四个寨子组成了现在龙脊规模最大的一个组团——龙脊村。随着人口增长,各姓壮族人又向周边适宜地区迁移,形成了其他的寨子。而黄洛红瑶则是在壮族定居后由金坑的大寨迁移来的。
  不同于桂南壮族聚居区由壮族土司统治的情况,现在龙胜县辖地长期隶属于东南义宁县的桑江司,由流官代为治理,实际上并未纳入政府管辖。
  清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方的控制,在滇桂边远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埋。这在社会经济上为内地移民边远地区,从事垦殖、采矿和经商活动创造了条件。桑江地区也受到这种政治趋势的影响。乾隆五年(1740年)的“吴金银起义”直接引发了清廷在当地设立基层行政机构。次年,在原桑江司设置“龙胜理苗分府”,直属于桂林府,设“理苗通判”统理全府庶政,相当于知县职。不过,清乾隆元年公开承认南方民族内部一定范围内的法律纠纷可按各自固有法律处理,乾隆二年九月(1737年)的谕旨强调:“又以苗地风俗与内地百姓迥别,谕令苗众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完结,不治以官法。”这里苗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龙胜理苗分府设立后,因为官僚制度效率低下,壮民和汉人习惯多有不同,实际上,除了完纳税款及审理刑事案件,在龙脊十三寨内起管理作用的仍然是地方自治系统,即龙脊十三寨头人组织,各寨民主推选头人来管理村寨内公共事务及协调社会矛盾。龙脊十三寨大多数是单姓寨,是聚族而居形成的血缘聚落,头人组织以姓氏为单位建立;少数多姓寨则会并存几个基层头人组织,如马海寨有韦、蒙、侯三姓的头人,新寨有廖、潘两姓的头人;十三寨各寨同姓者有相互的传承关系的,例如平安寨、金竹寨等廖姓为主的寨子是由廖家寨分化而来,就再共建一个联寨性的头人组织。最终出现了地缘性的组织——龙脊十三寨头人会议,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乡规民俗、调解十三寨各寨之间的矛盾和处理十三寨对外事宜。龙脊十三寨头人组织的范围并不固定。起初仅包括十三寨内的壮寨,随着黄洛瑶寨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瑶寨也被接纳为十三寨的成员。龙脊十三寨头人组织超越了民族的差异,说明在这个区域内,各民族相互影响和同化,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圈。这种同化作用在村寨和建筑的特征上也有所体现。
  龙脊山和金竹山呈西南一东北走向,所围合的龙脊十三寨这个区域略呈纺锤形,在白石河口到龙脊凉亭这一段和双河口处空间骤然缩小,形成天然的关卡,使得龙脊十三寨区域空间上易守难攻,相对独立。金江河是典型的季节性山区河流,丰枯水期水量相差大,流急滩险,仅能在春夏之交的丰水期时放竹木排到和平,无法承担航运的功能。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龙脊十三寨与外界的各种交流相对较少,主要经济模式——梯田稻作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困苦。另一方面,龙脊十三寨很容易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共同抵御周边土匪或者官府的威胁。在这个团体中的壮瑶族人民,生活习俗等都独具特色。
  由于山地地形限制,平地面积比较小,周围能开垦的梯田也有限,能供给的粮食产量也有限,这就限制了人口和村寨的发展。龙脊每个村寨的人口都不多,少则十来户,最多也不过一百户。寨子与寨子之间多相距几公里,由田间石板路联系。在梯田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4个寨子由高到低逶迤而下,构成一个大型组团。
  沿金江河南岸的和(平)大(寨)线公路前身是1 960年代由金竹寨民修建的石板路,在这之前,十三寨村民之间主要交通和对外交通都依靠金江河北岸龙脊山山腰的石板路。这条路西南方自官衙(今和平)起,向东北经过龙堡,枫木、新寨,到龙脊村的平段、平寨、侯家、廖家、平安、中六,至瑶族的大寨,中途有岔路至其余的寨子。金江河南岸的金竹、八难等寨子,都要渡河上山经过对岸的龙堡才能到达和平。这段路基本上沿海拔500米到海拔800米一线,龙脊村的四个寨子连接了500米和800米这两段路,再加上龙脊四寨形成时间最早,使得龙脊村四寨成为十三寨的中心。十三寨的公共事件,如十二寨头人会议,都在平段寨村口进行。
  以梯田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模式的龙脊十三寨,村寨的选址首要条件是适应农业生产,周边是否有条件开辟足够的梯田是首要考虑因素,先有田后有寨。开辟梯田需要充足的水源,适宜的土壤和相对坡度较缓的、不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因此造成金江河西南(河阳)的寨子多且高,另一侧的寨子少而海拔较低(金竹,八难,黄洛)。另外,村寨附近的山顶上有树林可以捡柴薪,做建材,打猎,山脚有河流可以捕鱼来改善生活。“山可樵,水可渔,岩可登,泉可汲”,这样的地点满足了传统农业生活的基本要求。
  长时间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十三寨都是靠天吃饭,大自然的征兆、天灾人祸都被认为和村寨选址、住宅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村寨中发生祸事,村人就会请地理先生看是否村落选址或者布局出了问题。属于龙堡寨的沟背(寨)就是一例。沟背最早位丁田寨下20米~30米的“瓦屋”;一百多年前,寨中突然鸡瘟不断、小孩生病,杠桐师的说法是对面金竹寨的庙门正对着寨子,冲撞了寨子的运气,于是阖寨迁到了海拔较高的“大旗”去住。这个寨子实在命运多舛,不知是因为生态破坏还是地质活动的关系,1954年前后“大旗”发生了几次山体滑坡,寨民陆续搬走;2001年又发生严重滑坡,政府组织仍在此处的10户居民搬迁到现在龙脊公路附近的平地居住,现在大旗只剩下1户了。
  单个寨子依地形而建,布局无一定之规。人们在合适的地方开辟梯田,在梯田附近盖房,繁衍生息。随人口增多,不断建造住宅,形成村寨。梯田分布在村落的一侧或者两侧,住宅离耕地较近,便于耕种和灌溉。当然,也有分散在梯田间的住宅,离中心道路较远。为了方便同其他村寨联系,街道成为村寨的主干。整个村寨的建筑沿主干道分布,辅以从主路分出的通往各户的巷道,呈“鱼骨式”结构。这种结构的布局反映了村寨的有机生长方式。
  由于当地气候多雨,又少有大块平地,不适宜户外活动,所以公共空间比较少,多数活动在住宅中进行。居住建筑依山地地形高低错落而建,布局紧凑而又 能保证每户的日照。而且,当高高低低、形式相同的坡屋顶层叠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韵律美。
  龙脊多水,村寨和道路之间有溪流穿插,上面架桥,一般是石板桥。在重要位置,如村口处的桥大多加顶,成为风雨桥。有的寨子在边界处设有寨门。在泉水、路边或隘口设有凉亭。每个寨子都有社,一个组团会有共同的庙,它们大多在村口或者主路沿线。这些都是当地壮人自发捐资组织修建的,也是构成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脊的山路四通八达,不管是村中还是田间的道路,一律用青石板铺就,从外观上并无明显区别。道路基本上是平行或垂直于等高线铺设。在道路分岔的地方,当地人在路边草丛中放置“将军箭”以标明前路所指。在容易出危险的路段,路边塑一尊“雷公像”以提示过往行人“危险路段,小心行走”。石板路狭窄之处仅容2人侧身而过,骡马等牲畜也很少用,因此当地运输只能依靠人挑肩扛。这大大限制了龙脊壮族人的生活范围和经济模式,使其形成较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虽然龙脊十三寨的辣椒、龙脊茶等经济作物和马海的竹纸等手工业制品有一定的市场,龙脊人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盐铁必须由外界来提供,但由于交通限制,无法得到较大发展,解放前,广西省内村镇的商业交易中心为圩场,如位于和平的官衙墟逢一、四、七为圩日,是龙胜县内唯一圩场,以山货交易为主。由于官衙的地理位置所限,官衙圩的辐射范围较小,这里的壮民更经常赶两天山路到外县赶圩。从龙脊十三寨到外县,主要由三个坳口出境——牛胫坳、金竹坳、丁岭坳。由白石河口向东就是牛胫坳,向南可到灵川的兰田堡,再10多里到九屋市场,可直达桂林。金竹坳和丁岭坳都是在和平再往西的位置,丁岭坳是现在从桂林到龙胜的国道上临桂县和龙胜县交界的地方。从这两个坳口可到临桂县(原义宁县)的宛田墟场。除此之外,还有湖南货郎从北边挑来陶瓷和百货,来这里换茶叶和棕榈。
  龙脊的梯田与村寨完美地向世界展示了龙脊人战天斗地的壮美情怀。雄浑秀丽的龙脊梯田上,处处闪耀着壮、瑶两族文化的灵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龙脊地区的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传统聚落、梯田农业以及民族习俗等都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面临破坏的威胁。如何解决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温州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改革开放前,交通不畅(三面环水、背靠大山),若想走出去只有水路一条(温州方言中“水”“死”同音,在文革末期温州老百姓戏称温州只有死“水”路一条)。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温州人只能走出去寻找生路。温州人的成功毫无疑问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干出来的、放出来的。据悉,全球共有240万温州人分布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州人戏言,有太阳的地方
期刊
事实还是传说?关于罗马起源的争论    考古学家Andrea Carandin宣称他可以证实神话中罗马的创立者罗穆路斯是一个真实人物。但他的一些同行对此表示怀疑。是事实还是传说?引发了关于罗马起源的争论。  公元前753年4月21日,一头母狼在台伯河畔哺育了孪生孤儿罗穆路斯和雷穆斯,他们长大成人后建立了罗马城。兄弟俩找占卜师询问他们中谁将成为国王,得到的回答是“罗穆路斯”。于是,罗穆路斯在帕拉蒂尼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脉络,这种风格时刻印记在中国传统艺术家的作品之中。作为春秋时期老庄思想的重点,“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仅在我国传统的思想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在中国传统美学方面的意义也极为重要。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已经渗入到中国艺术发展的整个血液之中,本文从当代中国国画发展的角度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在美学观方面的意义和对当代国画发展的艺术
期刊
永定位于福建西南部,隶属福建省龙岩市,为闽西、粤东的交界处,是福建19个省际边界县之一。东与“闽南金三角”地带的漳州相连,西与广东梅州接壤,是中国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的腹地。  永定客家土楼分布于全县24个乡镇278个自然村,尤其以金丰片的湖坑镇、下洋镇、高头乡为最。曾经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大致是说如果把福建客家土楼比作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株奇葩,那么,土楼楹联被镌刻在数以万计的土楼门框或厅堂柱
期刊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北约17公里的木河乡桃园村三组以北约200米的马家塬上,海拔1874米。该墓地所处地形较为特殊,它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环抱地形。整个墓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地表为农田。  2003年,马家塬墓地遭到盗掘,当时在甘肃省文物局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下,盗墓活动得到及时制止。然而,2006年,盗墓犯罪又死灰
期刊
表演,尤以戏剧、影视及相关的艺术门类等形式,在舞台和荧幕上艺术家所创造的栩栩如生的角色,而成为一门广被观众所接受、认可的艺术形式;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历史、哲学、地域特色大成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态;它不但需要那些具有表演天赋的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魅力及高超的表演技巧去刻画各种作家笔下的人物,更需要演员掌握所扮演角色的身世及角色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事件当中的各种纠葛和矛盾、事件、
期刊
【摘 要】米芾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画家、收藏鉴赏家,其书法行为、绘画行为、收藏鉴赏行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艺术价值是巨大,是不可磨灭的。本论文主要通过米芾的书法行为,绘画行为,收藏鉴赏行为来论述米芾的艺术行为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及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米芾;艺术行为;影响及艺术价值  在襄阳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曾
期刊
【摘 要】《点石斋画报》作为新兴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兼具“美术”与“新闻”两种艺术形态,它采用图文并释的方式开创了中国用画报传播新闻的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自身兼具的商品性、娱乐性等大众文化属性,使得其存在的短短的十多年间刊登的题材和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多个层面,其雅俗共赏的魅力也彰显出其兼具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多元化特质。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受众 
期刊
【摘 要】在西方当代文艺理论当道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与文化生产显得更加艰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审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与文化生产现状,客观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就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与文化生产进行深入思考,以早日找到适合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文化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涌入中国。与日益繁荣的文艺创作相比,我国文艺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
期刊
【摘 要】颜文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风景油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都在精心研究西方各时期的油画技法并吸收优秀绘画作品的精髓,通过自己对油画的理解创作出大量不朽的风景油画,本文主要是从构图、色调、诗画一体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颜文樑风景油画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颜文樑;风景油画;风格特征  颜文樑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油画家,其风景油画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颜文樑的风景油画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以及融合了中国传统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