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汉基:书使精神 饮誉华夏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汉基先生,人称“文化书使”石景宜博士的长子。他年青时代即受父亲赠书报国的深远影响,三十多年前开始参与父亲的各种捐赠书籍活动;父亲辞世後,秉承先父的“书使精神”,情切桑梓,继续赠书,支持文化事业;更秉持其父毕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广中华文化艺术之遗愿,成功举办了颇具规模、意义非凡的“石景宜博士盃——华厦书画创作大赛”,旨在“沟通两岸文化交流,致力建立书香社会”,为此付诸了大量心力,令人可讚可佩!
  书使精神 父传子承
  2007年,时年91岁的石景宜先生与世长辞,在其遗嘱里特别提出这样的要求,嘱咐子女,不忘其志,“我的一生都在思量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去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最终选择了透过捐赠图书去传播知识,透过出版书籍去推广艺术。当我去世後,希望你们能充分运用这些资金,去帮助那些寻求知识以及支持艺术发展的人,让中华文化发光发热。”其宽广无私的胸怀、情真意切的爱国情操令人为之感动,使人值得振奋的是,其“书使精神”深深地吸引着他的儿子石汉基先生,继续他所走的路,並将之发扬光大。
  石汉基先生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立志行使好第二代“文化书使”的责任。他谦虚谨慎,不曾懈怠,数十年与父亲以赠书活动为自身义务,毅力可贵,精神可嘉。
  2010年,石汉基先生向广东省约100家单位捐赠28万餘册港台版图书,之後又通过中国红十字巴蜀力量基金向全国18个省市捐赠价值774万元人民币,17万多册台湾版图书,意为各地群众提供更丰富的阅读空间。同时,他还运用父亲积累下的人脈和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拓新,力求做到更好。
  2010年,值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创立40周年之际,石汉基先生为继续先父遗志,举办了“石景宜博士盃——华厦书画创作大赛”,参赛选手不分年龄、民族、国籍,旨在促进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推广中国书画精神。此次比赛消息一公布,即获得各方的热烈支持,收到来自全球的书画投稿共8174件,经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分别於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佛山等地展出,获得极佳的效果,同时也为海内外爱好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亦使中华民族艺术绚丽绽放於世人眼前。
  此外,石汉基先生邀请到在两岸四地在政界、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担任该次大赛的名誉顾问、艺术顾问等职。例如担任名誉顾问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韩启德先生、周铁农先生,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先生、董建华先生、何厚铧先生等等……阵容庞大,是该次比赛活动上另一个闪亮的焦点。
  赠书伊始 源於爱国
  在浓彩重墨的历史画册里,石汉基的先生的父亲石景宜先生是其中一抹格外温暖醒目的色彩,是扬誉中外的“文化书使”,不仅仅是因他的种种光辉业绩,更是他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无私奉献的情怀。
  石景宜先生,1916年出生於广东佛山,早年在广州攻读经济学,後因抗日战爭爆发而被迫辍学,但他一向热爱图书,便选择了与文化事业密切相关的图书业为生,从摆地摊开始,艰苦创业,在广州开设了忠诚书店。之後,石景宜先生携家人迁往香港,当时他的长子石汉基正值11岁。
  到香港的生活,亦是从头开始,但石景宜先生未曾放棄图书业,仍旧从摆地摊卖旧书开始,维持生计,在之後顺利地开设了汉荣书局。此他经营书局的同时,他的儿子石汉基先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1973年完成了香港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前身)的机械工程文凭课程後,跟随他从事图书经营,並逐渐参与汉荣书局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83年接任汉荣书局总经理一职。
  在他的儿子石汉基先生的开拓与领导之下,汉荣书局跃居为香港最具规模的教科书局局之一,1986年被英国大出版社海涅漫委託为香港代理,並於同年先後创办了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与导师出版社有限公司,分别经营发行及教科书出版业务,在业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出版、印刷、发行一体,慢慢建立了事业版图。
  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石景宜先生亦经常返回内地考察,希望对祖国有所回馈与感恩。那时,他发现了广东的图书馆普遍缺书,满足不了当时渴望知识的广大群众,深为触动,立即决定捐赠一批大学英语教材到广州。当教材运至广州,前来借阅的人喜出望外,纷纷自觉排起长龙,与父亲一同前来赠书的石汉基先生,看到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内地同胞,为之深为震憾,决定与父亲共同赠书报国,做好这件於国於民都意义深远的事。
  赠书报国 画展联谊
  从此之後,石汉基先生与父亲石景宜先生开始了赠书之旅,从广州到北京,从内地到台湾,从单纯赠书到举办画展和出版画展,从发扬中华文化到促进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及和平发展,他们的脚步越来越忙碌,他们的战线亦越拉越长,他们的视野亦越来越长远……
  然而,赠书也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在内地手续繁多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陆与台湾之间赠书,更难免会有波折。
  为加强两岸文化的交流与促进,石汉基先生将台湾书籍赠予大陆,因当时两岸关係晦明变化,令人担忧,内地的许多单位不敢接收,几番协商,最後还是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敲下定锤之音,“为什麽不要?”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之下,台湾书籍才正式打开了通往大陆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涌入大众视野。
  1985年起,石汉基先生与父亲石景宜先生又以资助方式,三度与深圳大学联合举办规模宏大的台湾图书展览会,成功引进大量港台图书,迎来众多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特别使人深省的是,他们在整个活动中不计成本地付出,更补贴全部运费,期望图书馆能购买更多书籍令广大读者有所得益,而卻从未从图书中赚取分毫,因为对於他们而言,这不是在商言商的事了。
  另一方面,石汉基先生与父亲积极开拓进入台湾的通道。1988年,他们成功首次将大陆字画带到台湾展览,1990年,才在台北公开展出捐赠给台湾的大陆图书。这一义举,对当时的两岸关係带来了轰动的影响,甚为关键,成为了开启两岸文化双向交流的一把钥匙,打开了两地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之门。
  2006年,石汉基先生出版了一套17本、在台发行的《中国民俗文化》,专门介绍中华传统的婚俗、节日、民俗等,望以此唤起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共同起源。
  据粗略统计,自1978年开始,石汉基先生与父亲石景宜先生为全力发展社团的文教科技事业,先後向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等近700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学校、科研等2000多个单位,赠送港台图书700万餘册。
  石汉基先生的父亲石景宜先生,亦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文化书使”、“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第一人”、“功在文化的人傑”、“伟大的中国人”等。其中,饱含人们对他的感激、尊敬与钦佩。鉴於他的所做作为,完全不愧於这些令人敬仰的称号。
  “父亲的所作所为,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让我们学会在物质上容易满足,在精神上追求富足。”至今,石汉基先生一家人还住在仅有五百多平呎的房子里,但他觉得这已十分知足,“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人,完成学业,丰富人生,或者为两岸文化交流工作尽一点力,起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作用,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事。”由於赠书活动、举办画展及公司事务繁多,石汉基先生不得不每天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儘管如此,他依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凖备在未来邀请精通中西文化的翻译,将更多中华文化更好地推向世界。
  石汉基先生相信“若在做事时先人後己,先公後私,那麽,成功将十有八九。”不过,他目前所做的並非为了自己,而是“我只想为国家做点事。”不求流芳後世,只求尽力而为。“人,没有做不了的事,只要你有兴趣去做,用心去做。”在弘扬父亲的“书使精神”上,石汉基先生一直用心而为,为爱前行!
  【石汉基先生,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导师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特邀顾问、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八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获颁铜紫荆星章、2005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7年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南粤慈善家、广州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其他文献
郑国基先生从事保险业近三十年,已成为提拔后学的资深前辈。对待工作,他重诚信,讲原则,促平衡,用理智的追求,专注的理想,既得人心,留住顾客。“尽职”令他投入事业一丝不苟,“尽责”则令他置身服务勇往直前。常言“面由心生”,掛着一副眼镜,嘴角上扬,保持微笑的他,显得沉稳而通达。或许,这就是他,一位乐把服务当作收穫,意把成果作为慰藉的奉献之人  初印象: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郑国基先生是翘楚保险顾问有限公
期刊
李天华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行业跨越者,並非厨师出身的他,因为对餐饮的喜爱与敏感,毅然转入餐饮行业,华丽的转身,因为对行业的真心和责任而结果完美。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从细节出发,让员工以入股的方式进入,既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更让自己的餐厅有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此高明之策,可谓一举两得,並最终成就了员工,成就了自己,亦成就了餐厅,让梦想一步步走向了可能。  华丽转身——希望的新起
期刊
许嘉灏先生是东区区议会全职议员。自1991年起担任区议员至今已有20餘年时间,秉持民建联“在地区做实事,为香港有承担”的理念,一直以真诚实干的作风,努力不懈地工作,全身心投入社区服务之中,积极改善民生,在环境、交通、住房、安老等方面皆有所建树,是筲箕湾区忠实的服务者。其尽职尽责的服务态度,也深受社区居民信任。  真诚服务承担  许嘉灏先生出生在筲箕湾,他在这里生活数十年,亦服务了数十年。这里有他熟
期刊
是一位专业的建筑测量师,数十年,他靠着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以专业赢得信任,以专业成就自己,最终有所作为,在建筑测量行业上大展拳脚。他手中的一把尺,度量着建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清晰而又凖确;身兼诸多与行业有关的社会公职的他,心中亦有一把尺,度量着建筑这个行业,亦度量着这个行业所需要的那份责任和道义。  积经验,奠基础,持之以恒  陈佐坚先生,祖籍潮州,出生在香港,他的中学生涯在一所工业
期刊
是一名行善者,是一名功绩卓越的狮子会领袖,更是一名资深地道的服务者,他担任佛教慈善有限公司主席及狮皇(国际)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主席,奉行“不谈政治,只求服务社会”的狮子会信条,数十年如一日地参与各种服务工作,服务对象上至长者孤幼,下至弱智伤残,行善足跡近在本港,远至内地以及海外,並荣获“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亲善大使”等诸多讚誉  香港:三角码头盂兰胜会  香港:三角码头盂兰胜会  盂兰节,俗称“鬼节”,
期刊
【本刊讯】6月14日,香港大公报在香港举行创刊110周年报庆酒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向这家历史悠久的中文报纸致信祝贺。  李长春在贺信中说,香港《大公报》在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秉承“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精神,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笔录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公报》为香港的
期刊
蔺常志先生曾是一位历经世事的军人,身上自有一种刚强、百转千折的气质、一种让人无法不敬仰的赤诚。青春肆意飞扬的时刻,他只带上几件衣服,不曾与父母告别,便匆匆踏上北上参军之路。儘管,这段军旅生涯只持续不到四年的时间,然而,在他看来,灵魂深处,一旦烙上“军人”的烙印,便成为了一辈子的事,这也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畅快、最淋漓的回忆。足以让他欣慰一生、感受一生、回忆一生、感慨一生。  历经重重世事 百转千
期刊
邓锦添博士作为公司掌舵者、社团领袖、经济顾问、名誉校长等,角色多元,而每一个角色的承担,皆因他洒脱尽责的情怀:随缘,不为生计,不为名利,做有意义之事!在许多成功的案例面前,毫无疑义,邓锦添博士是一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他为推动两岸四地之经济发展及文化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穿针引线,搭建平台,展露了出色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一切源於内心质朴的愿望:“我只有一个出发点:做好每一件对国家、对香港有利的事
期刊
邓学尧先生 是新界五大姓之一邓族的後裔,他忙於服务,忠心一片。族谱记载的历史渊源,他了然於胸,先祖遗留的宗本文化,他矢志传承。所以,浓浓桑梓之情,尽表言行之间,悠悠爱乡之意,皆留举止之上。每当受到众人称讚,他都坚持,“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诚如斯言,有时,付出比收穫更让人知足。  服务宗亲 视为己任  邓学尧先生是香港本地人,在粉嶺生活了六十多年。他同时担任了邓族五大房邓都庆
期刊
杜佑安先生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弘扬者。锺爱唐诗宋词的他,埋首案台,苦心孤诣,著书立说。在《粤音寻正读》中,经过他的考究与点拨,音美韵正的诗词掷地有声,不仅让读者对唐诗宋词的粤语读音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极大地激发了研习者的兴趣,令中华传统诗词之花,摇曳在更多人的脑海中。杜佑安先生还是一位积极的奉献者,服务社团,尽心尽力,人生充实而多彩。  敬业乐业 奉献为怀  杜佑安先生原籍南海白沙,1937年出生於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