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 资源 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最多的也是教材中的命题作文,并不重视学生有无亲身生活体验,也不很关注学生有无真情实感,关注的只是师生是否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因此传统作文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请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活动结束还写出了
很好的想象作文。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 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
我校教师开设了的十几门校本课程,如气象观测、园艺设计、编辑与排版、象棋、围棋、生物园、毽球球艺、乒乓球艺、、电影收视课程等等,我们也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如,结合校本课程“名著欣赏”和电影课,指导同学们自编自演,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在试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试演,如是反复几次,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那些名篇巨著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如《红楼梦》般“增删十载”而成!更有滋有味的投入了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去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了。最终在我们举行的“名著对白、表演”大赛中有了不俗的表现。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都可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现在有的学生随时有意识的就和其他同学进行集体探究,如剧本表演与创作中,有的同学或模仿名著中的人物来个即兴表演,或来个现场对白,或搞个人物评说,……都非常顺畅自然的完成集体创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这种方式已经是很自然的事了,再无需老师说“你们不清楚的一定要认真讨论啊”之类的话了!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都可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如:元宵猜谜、清明扫墓、五四游园、中秋赏月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级竞赛扣了分”、“体育艺术节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的外教”;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四、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源泉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 我曾多次引导并带领学生走向街头、书摊、市场、后山;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感受自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 资源 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最多的也是教材中的命题作文,并不重视学生有无亲身生活体验,也不很关注学生有无真情实感,关注的只是师生是否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因此传统作文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请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活动结束还写出了
很好的想象作文。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 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
我校教师开设了的十几门校本课程,如气象观测、园艺设计、编辑与排版、象棋、围棋、生物园、毽球球艺、乒乓球艺、、电影收视课程等等,我们也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如,结合校本课程“名著欣赏”和电影课,指导同学们自编自演,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在试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试演,如是反复几次,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那些名篇巨著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如《红楼梦》般“增删十载”而成!更有滋有味的投入了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去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了。最终在我们举行的“名著对白、表演”大赛中有了不俗的表现。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都可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现在有的学生随时有意识的就和其他同学进行集体探究,如剧本表演与创作中,有的同学或模仿名著中的人物来个即兴表演,或来个现场对白,或搞个人物评说,……都非常顺畅自然的完成集体创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这种方式已经是很自然的事了,再无需老师说“你们不清楚的一定要认真讨论啊”之类的话了!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都可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如:元宵猜谜、清明扫墓、五四游园、中秋赏月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级竞赛扣了分”、“体育艺术节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的外教”;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四、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源泉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 我曾多次引导并带领学生走向街头、书摊、市场、后山;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感受自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