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想象”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197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显然,这是一篇不合生活常识的作文,然而老师却给了高分,理由是“不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这条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对老师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表示赞赏,有人批评说“这完全是胡思乱想、胡说八道”。有权威专家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展开想象,但想象必须合理,即合于生活的真实和表达的逻辑。此说似乎颇为不偏不倚,但何为“合理”呢?对小学作文教学而言,鼓励及限制的分寸在哪里,依据是什么,对成长中的生命,对于儿童基于好奇的幻想,有必要用“合理”的框架去限制吗?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他“很好地把社会历史、民间故事和幻想融合在一起”,天马行空的想象构成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莫言说:“什么是文学创作?创作就是突破已有的成就、规范、解脱束缚,最大限度地去探险,去发现,去开拓疆域,其中包括把可能存在的‘谎言’说得比真实还真实。”莫言小说有非常大胆的非写实因素。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主人公黑孩子就像童话中的人物,他看到的阳光是蓝色的;他可以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他能够用手抓住热铁,热铁在手里“滋啦滋啦”地响,像握着一只知了;他在一个夜晚看到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里面还流动着活泼的透明液体。生活中真的有这种萝卜、这样的孩子、这样的见闻感受吗?莫言小说因其离奇古怪的想象及肆无忌惮的语言,受到赞扬和热捧,也经受抨击和指责。尽管他也曾被责令作检讨,然而更多的是得到了保护和鼓励。
  作家的创作尚且需要宽容和鼓励,更何况儿童的习作呢。于丹在电视上讲述过她和女儿之间的一些趣事,她说最喜欢和女儿玩“画图说话”的游戏。一次她女儿画了四个太阳并说:“它们像天线宝宝一样抱在一起,说你好呀。”于丹问:“画中那两个太阳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小家伙回答说:“太阳照着深绿色的树和浅绿色的草,就成绿色的了。”她女儿的图画里,星星会不时从地上长出来,各种灯笼高高地挂在天空,太阳又和月亮挤在一起……于丹从不用知识去扼杀女儿的想象力,她说:“在想象空间中不存在是与非,让孩子自由想象,心怀一个童话的梦想。这样,她长大成人以后,才能面对一个严酷竞争的环境,才能拥有一种抵御苍凉的力量——心中有四个太阳比一个温暖得多。”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必须通过创造性想象,在假说中改造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形成未来的新知识。艺术的想象则是渗透于形象的思维,最终形成审美的意象。想象其实不必,也不可能先规定了其“合理”,然后才能展开。爱因斯坦有过许多伟大的想象,世人大多只知道他那些成功的,而忽视了那些不成功的。他那著名的关于“统一场”的想象,穷数十年心血的努力,也未获成功。可见,再伟大的天才,也不能保证所有的想象都是“合理”的。艺术的想象更有不同于模仿的创造性,它不拘于感觉经验,而以最大程度的自由创造出现实中不曾有过的审美境界。唐代诗人王维画有《雪中芭蕉图》,雪中何来芭蕉?宋人沈括赞誉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教育是培养与成就人的事业,写作正是人性的表达。自然的进化使猴子成为达尔文,人类的教化倘若使儿童成为机器人,这该是何等的悲哀。不必对所有的想象都来验证对或错,而且并非所有的想象都能在短时间内断定对与错。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教师也要从教参和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有教育的想象和创新。
其他文献
刘再复与李泽厚对话时说:“20世纪是一个否定的世纪,或者说是一个解构的世纪。在实践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机器便否定和解构了人,这是工具对人的批判;在理论上,则是另一种工具否定,另一种对人的解构与批判,这就是语言对主体的解构,也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真、善、美)的解构与批判。下一个世纪要恢复人的意义和尊严,就应当在理论上批判关于语言的绝对理念,既肯定语言的积极作用,又拒绝语言对意义的剥夺;我们既肯
期刊
从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如今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历时10年之久,关注这课改10年,我发现最大亮点在于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过去在老师眼中,学生是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学生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现在能常常看见的新景象。新课标谈学生兴
期刊
今天写一写我所钟爱的短篇小说《猫禅》。  《猫禅》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吉姆·韦利士。乍看题目让人感觉很不搭调。“禅”这个字在英文里没有单词与之对应。吉姆·韦利士的英文原题是《The cat》,中文翻译过来是“猫”,这“禅”字其实大可不必加上。但看完全文后,回过头来看这个“禅”字,真是神来之笔,有些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意味。中国的文字就奇妙在这儿,译者冯国川,更是尊重了原著,读懂了作者的心境。  “禅”是佛
期刊
大量阅读,作业到底如何设计?笔者陈述自己的几项作业设计,以求教于方家。  一、预习作业:重点前移,有备而学  预习作业中,不仅要告知学习目标,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还应教会学生怎么学。下面以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的预习作业进行解读一  [片段一]  赶快检查一下自己的朗读情况吧!  1.文中词语我会读。  麦浪 棚架 蚕桑 白鹭 鸡冠花 大丽菊  觅食 捣衣 耘田 向晚
期刊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对儿童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化功能。但在实际的国学蒙学经典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国学经典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学习,如何避免枯燥的分析理解又有比较好的效果;如何让孩子在国学经典学习时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如何让国学经典对学生实实在在地产生教化作用等等。特级教师钱爱萍老师的《三字经·昔仲尼》一课的教学,让我们感到,只要“读”具匠心,这些
期刊
教学目标:体会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即如何通过形容词描写事物的具体特征。  专家点评:对于一年级学生,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体会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并在读写中训练。目标清晰准确。  教学过程:  师(出示小河课件1):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齐):小河!  师:那小河是什么样子呢?  生1:弯弯的。  生2:弯弯曲曲的。  生3:窄窄的。  生4:细细的。  专家点评:从书本“弯弯的”引出,又不局限于书本,
期刊
[人物名片]  钱爱萍,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双十佳”教师,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张家港市“小学语文、德育”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经典阅读”“体验作文”的实践者与倡导者,研究开发了“体验作文教学课程”和“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出版编著5本,专著有《体验作文教学概论》和《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期刊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短文大都编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课文还配有优美的插图,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  《黄鹤楼送别》就
期刊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是极为关键的。如何从内涵丰富的教材内容中提取有效的教学内容呢?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视角停留在对教材的解读上,然而《刷子李》的磨课过程,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细读《刷子李》这篇课文,首先要确定的是教什么。第一次试教,我们按照单元提示和课前导读提示,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感受刷子李刷浆技艺的“绝”,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期刊
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蕴含着独有的民族特征,体现了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邵红老师以表达爱国情怀为主题,选取了诗人52岁至临终前所作的五首爱国诗篇作为教学内容,教学中她摒弃了逐字逐句、详详细细地讲解,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有效欣赏、品读、感悟古诗的语言、韵律、节奏美,通过富有激情的描述、古典音乐的选配、特色画面的展示,引领学生尽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