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f012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创新创业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需求。本文以湘潭大学为例,围绕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红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构建“引领—协同—融入”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教育 红色文化
  为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刻践行“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多项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课程思政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风向标“”导航仪”,是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内在需求。
  一、課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
  一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全素质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主力军和后备军,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等精神,还要正确引导他们投身社会主义服务中。课程思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思维实践训练、教育功能等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育人功能贯穿于其他专业领域中。[1]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神引领。为了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教育引领和示范作用,必须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地方高校贯彻创新驱动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但是,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有偏差,混淆创新创业教育“工具理性”与育人“价值理性”,片面追求创新创业“量”的增长,忽略立德树人“质”的根本;改革措施有温差,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为技能教育、通识能力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脱节;培养成效有落差,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回报社会责任感相对欠缺,愿意扎根地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数量不多,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要求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课程思政”理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体现和树立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2]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品质,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这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需求
  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同志在各种会议和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推动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体现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价值与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远大理想,促进学生更深层次挖掘潜能,树立远大理想。坚持推广课程思政向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延伸,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全能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的特点可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课程思政的抽象意义更加具象化。[3]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时代内容和载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有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行业、新技术、新人才,需要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它所体现的新理念、新方法与当今时代映射的发展理念相同[4],这一点可以说是课程思政在当代发挥功能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课程思政是对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对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核具有重要意义,可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处于边缘性的尴尬局面,借助课程思政的全面发展潜移默化地融入各个教育环节,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如何在地方性、资源总量相对有限的环境中,立足本身办学实际,发挥课程思政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作用,继续完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湘潭大学的初步实践,探索总结如何将课程思政完整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应有之义,即构建“引领—协同—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新模式。
  (一)坚持使命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坚持使命引领,就是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作用,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和使命。湘潭大学扎根伟人故里,牢记伟人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将天然携带的红色基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在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弘扬或注入创新创业元素,坚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的创新创业人才,将这一重要使命内化为精神目标和改革动力。
  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订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育人方案。在《湘潭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湘潭大学课程育人工作方案》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实践育人重点工作方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关于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意见》提出“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建设任务,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二)坚持校级协同,优化组织机构建设
  坚持校级协同,一是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为了统一布局,全校上下一盘棋,突出各个部门的职能优势,多方协同,全面参与,做好组织机制建设保障,各个高校应该统一管理,建设由校领导牵头,下设多个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新创业工作。定期开展专题会议研究学习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积累经验,补足短板。湘潭大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学院,形成由学校统一领导、创新创业学院协同统筹、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中创新创业学院与学校校团委联系紧密,不管是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师实践能力上,都为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直接便捷的道路,减少磨合。
  二是校内各平台之间的协同。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要注意两个平台的交流与合作,当前高校多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研究课程思政的专门平台,要发挥其在理论上的研究优势,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双创”平台的实践育人功能有利于改变课程思政上的理论枯燥劣势,共同探讨实践育人。[5]湘潭大学专门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中心主要负责开展课程思政研究,规划和指导全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支持和推动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立项、各类培训、名师讲座、工作坊、教学竞赛、名师培育等。目前,中心正在积极发挥作用,主动与校内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互通有无,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
  (三)坚持全面融入,打造“课程思政+双创”螺旋链
  完善培养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学校应该在育人实践中,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形成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设计上结合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统一[6],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战略政策、正确的创业观、负责任的职业道德操守等理念的先行引导,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和主动参与的热情。除了将课程思政引入创新创业理论课外,还要注意学习课程思政在其他专业教育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和问题分析能力。2021 年出台的《湘潭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提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求在创新创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中,重点建设一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及强化科学精神的文化素质课程,重点支持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为学生开设文化素质讲座,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7]
  优化课程建设,一是构建“导引+基础+实践”的創新创业课程群,在创新创业导引课上,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热情为目标,培养爱国情怀和以争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让学生把斗志昂扬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创新创业理论和技能学习中,不怕困难, 不怕失败,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创新创业基础课上,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创新创业实践课要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风险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素质。二是加强教法改革,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教学理念先进、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精品示范课,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它基础课程培育优秀人才;建设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技术优势,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开阔国际视野,激发创新创业课程的活力;积极组织教师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湘潭大学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实施119 门课程思政课程,其中1 门创新创业类课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39 项,其中创新创业相关项目3 项。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排头兵”,要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即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8]“。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自身的德育水平和德育能力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落实。德育意识要求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指导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专业素养,兼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德育能力要求创新创业专业教师能够有能力将课程思政元素像盐化水一般地溶解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里,避免融入过程的僵硬和生搬硬套,造成“两张皮”,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一是要加强培训,通过经常举办校内外讲座,组织名师示范教学,带领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交流、定期开展校内比赛等;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和公平的评价制度,给予能力强的教师职称评定和项目经费奖励。通过以上手段促进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中的融合, 使改革落到实处。
  传承红色基因,营造文化氛围
  湘潭大学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综合性大学,办学初就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历经时间推移,湘潭大学根植伟人故里,始终不忘伟人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成为一代代湘大人天然的信念和使命,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出了具有报国之志、奉献精神、社会担当、红色文化情怀、艰苦奋斗的湘大人。[9]湘大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成为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促使课程思政盐“溶解”得更顺畅。   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路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等“显性课程”中,通过开设红色文化的创新创业课,例如,以中国最强“创业团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故事为原型,开设专门红色课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借鉴已经开设此类课程的文化素质课,植入课程思政基因。
  二是将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隐性课程相融合,营造具有课程思政内涵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利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实践平台,多多扶持立项具有红色文化的项目,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关注时事,关心民生大事,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社会、服务社会。目前湘潭大学已经组织了872 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团队,约28705 人次参与,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达320 万元,学校重点打造了“百湘果非遗品牌文化传播中心“”本为自然,顺为传承——湘西竹编非遗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非境传湘——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非洲电商赋能湘西乡村振兴计划”等10 支重点团队, 分别深入对口扶贫地泸溪县洗溪鎮张家坪村、保靖县比耳镇等多地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助力扶贫,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着重培养指导湘潭大学创业者协会、湘潭大学创业者联盟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红色文化成果展示,例如,学校的艺术学院举办“红色筑梦·精准扶贫”文化创意设计成果展,挑选出“哎哟哟爱酉酉”文化创意脐橙品牌等多件优秀产品参加湖南省高校扶贫成果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事物、新理论,两者拥有共通的精神内核,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育广,许泽浩,罗嘉文.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前孵化器及众创空间[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2]何亚丽,李爽,吴俊峰《. 水质工程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11).
  [3]郭立群.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行”的思考[EB/OL][. 2020-03-20].https://baijiahao.bai? du.com/s?id=1661639762371571730&wfr=spider&for=pc.
  [4]张钱.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5]陈薇,潘英.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2).
  [6]王飞.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J]. 教育现代化,2018(41).
  [7]成军. 公共基础课程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研究[J]. 大学,2020(8).
  [8]朱丽“.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耦合与路径探索[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5).
  [9]宋德发. 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立德树人[J]. 百色学院学报,2019(3).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一成果的背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应对非遗失传的危机,我国开始通过职业教育这一正规教育途径对其进行规范和系统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在教育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师资队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是保证其顺利传承的关键。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与其他类型教师的区别在于传承内容的差异,因此本研究的主体思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经验总结为逻辑起点,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示范,以此
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和社会不断强调职业教育,增加对它的财政投入。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职业教育法律与制度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的职业教育法,如何以法律形式规范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法律在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为生涯与技术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建设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确保生涯与技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积累更多成熟的实践和经验教训。
  由四部拨款法案构成的帕金斯系列法案,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中国成立后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是“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课程育人”的教学实践性方法。高职院校有“课程思政”意义的课程标准,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辅助、行业企业五个层面对思政理念的贯彻并进行可行性的评价,是高职院校达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有效方法 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  在新时代背景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秉承以魂铸人这一原则,课程思政同样十分注重从学科思想角度引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迈进。在教育教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科自身展开深入挖掘,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
期刊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精心组织集体备课、重视教学改革、搭建科研平台等方面提出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的措施,培养了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摘 要:“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激励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做到师生教学相长、育人促己,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建“师生共读”模式,包含师者育人、学生思政、教师激励三元素,融入“四史”和学院“敬”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头等重要的工作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工作方式和手段要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在形式上创新做法,在实质上落实效果。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学年礼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其中,以一种创新形式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分析其内涵与意义,探析奖项设置、评价标准与育人的内在关系,阐述学年礼在育人方面所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安置就业岗位这一表层问题发展到如何解决质量就业的深层思考。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据重要部分的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其涉及工科类别与性别差异这两个独特性,其研究更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意,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归纳,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基本性认知,从中寻找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论文所研究问
随着科学技术内部的交叉和综合以及21世纪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巨大需求,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更加突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如何成为科技的引领者,如何培养引领未来社会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热点。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为当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领航者,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通常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增设新的课程和调整课程结构来达到改革高等教育的目的。因此,以课程体系为着眼点,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对当前我国新工科建设下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政治、社会、高校三个层次的共同建构下实现的。1912至1936年,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目的始终是促进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政治层面上,民国政府在教育宗旨、改革和法令上的规定为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整体的价值引导,即“大学生就业要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在政府主导下,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就业指导机构纷纷设立,其中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革命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号召和开办大学等手段,在部分进步大学生中逐步树立了“革命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