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的百年谜案:莉齐·博登曾否举起斧子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方陵生
  
  富豪之女涉嫌弑父美国上下为之轰动
  
  1893年6月20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法庭上人头攒动,挤满了从美国各地来的记者。在这一天,法庭要对一件悬而未决近一年之久的案子——在美国造成了轰动效应的博登谋杀案进行宣判。时年32岁的莉齐·博登,被指控用一把短柄斧头谋杀了她的富翁父亲及继母。
  悲剧发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福尔里弗镇博登家族的豪宅。1892年8月4日,一个炎夏的早晨,博登家的女仆布里奇特·苏里文因身体不适一直在楼上的房间里休息。大约上午11:10分左右,莉齐·博登将布里奇特从楼上唤下来。“快下来!”莉齐说:“我父亲死了!有人闯进来杀了他。”
  莉齐的父亲——70岁的安德鲁·博登的尸体躺在客厅的一个沙发上,他的脸部和头部被斧头砍了10下。布里奇特赶快冲到街上去找当地的医生。一个邻居见此情景,进来问莉齐,她的继母——65岁的阿比·博登在哪里,莉齐冷冷地回答说,继母一早就去看一个生病的朋友去了,不过也许已经回家了吧。可是没过多会,阿比·博登的尸体在楼上客房的卧室里被人发现了,她的身上被斧头砍了20多处,死亡时间至少在一个小时之前。
  当地警方起先认定,是有人闯入犯下了这宗谋杀罪行,许多人都认为,莉齐,一位有教养而富有的信基督教的女子,是不可能犯下如此残忍罪行的。但是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却让人疑窦丛生,警察对她出奇的平静感到震惊,甚至在谋杀发生的当天,她都表现得无动于衷,毫无悲痛之情。警方对她进行了进一步的询问,问及谋杀发生时她的去向,她的回答互相矛盾,漏洞百出。她对某一个人说,她在外面院子里,听到屋子里传来一声呻吟,而对另外的人又说,她在屋子附近的谷仓里,什么也没有听到。警方调查后,也没发现莉齐所称的继母阿比·博登外出去看生病朋友的证据。警方还发现莉齐在谋杀发生的前一天,曾到当地的药铺去过,想要买一种致命毒药——氢氰酸。
  还有,多年来她和继母的关系一直非常冷淡,她还对她的姐姐艾玛抱怨,原本吝啬贪婪的父亲却给继母同母异父的姐妹买了一幢房子。对莉齐进行审讯时,她用吗啡让自己镇定下来,但仍表现得魂不守舍。她的陈述不但与其他一些证人的说法不同,甚至和她自己说过的话也自相矛盾。面对越来越多的旁证材料,她被认定为1892年8月4日两宗谋杀案的犯罪嫌疑人而被捕。此后,这一案件在美国全国引起了轰动,成为美国谋杀案件审理中人尽皆知影响极大的一件案子。
  
  案情迷离峰回路转
  莉齐·博登无罪释放
  
  但是随后,对莉齐有利的一些证据也开始浮现出来。虽然在博登家里发现了好几把斧头,其中一把的柄还断了,但是上面既没有人血的痕迹,也没有刀刃处用水洗过的痕迹。在庭审开始前五天——这段时间内莉齐一直被羁押在警局。福尔里弗一位名叫贝莎·曼彻斯特的22岁女子被一个葡萄牙籍的农场短工用斧头砍死在家中,当时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相信,一定也是这个外来的疯子杀死了博登夫妇。但后来的调查表明,博登谋杀案发生时,那个葡萄牙短工科雷奥还没有来到美国。
  在审判期间,莉齐的朋友艾丽丝作证道,谋杀发生三天后,她曾看见莉齐在烧一件衣服,称衣服“沾上了油漆洗不掉”,莉齐的姐姐也证实是有一件衣服被烧掉了。哈佛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爱德华·S.伍德检验证实了莉齐的内衣上确有血迹。莉齐的辩护律师称那是经血,也许是出于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有意回避的微妙态度,没有对此再深究下去。医学专家弗兰克·W.德雷珀还证实了,博登家有把斧子的刀刃与保存着的安德鲁·博登头骨的一处伤口相吻合,这似乎也是一个确凿的证据。
  然而,以马萨诸塞州前州长乔治·罗宾森为首的辩护团还有几张未打出的王牌。首先,罗宾森设法让莉齐记录在案的证词——在审讯时前后不一致的说法,裁决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当时没有向她宣读过她的权利,也没有允许她的律师在场,所以,这些证词不能算数。辩护团认为,将那些记录在案的证词排除在外后,完全有理由对此案提出质疑,众多的目击证人对莉齐当时穿的什么衣服,事情发生的时间,以及她平时的为人等情况,所给出的证词也是互相矛盾不一致的。“要找出一个人的有罪证据,首先要相信她是一个魔鬼。”罗宾森在面对陪审团作最后结语时说道。“如果说她是一个谋杀者,那就怎么看怎么像。”
  审理这件案子的三位法官之一——贾斯廷·杜威,是由律师乔治·罗宾森任州长时亲自任命的。他最后对陪审团说了他自己的考虑意见。显然杜威是同情莉齐的,他极力称赞她道德高尚,对这件案子的起诉他提出了相反的意见。陪审团讨论了一个半小时后,回到法庭后宣布裁决莉齐无罪。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盖棺亦难定论
  
  美国各地媒体对此裁决拍手喝彩,那天晚上福尔里弗地区的—些居民聚集在博登家门口,欢迎莉齐无罪释放回家。但是没过多久,公众舆论又开始倒向于她不利的方向,许多人认为,她毕竟还是有罪的。1894年,新闻记者埃德温·波特出版了《福尔里弗的悲剧》—书,这是认定她有罪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书籍。自那以后,莉齐以前的一些朋友,后来还包括她的姐姐艾玛,都开始疏远她,到最后,她被完全排斥在福尔里弗的社会生活之外。孩子们用儿歌开始传唱:“莉齐·博登拿起一把斧子/给了她的母亲四十下/当她发现自己闯下大祸/她又给了父亲四十一下。”
  莉齐·博登一直为自己的清白辩护,直到她于1927年66岁时在孤独中死去。在她死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人对此案件的兴趣有增无减。电影、话剧、歌剧,甚至一些漫画书都从博登谜案的故事中获取灵感,并出版了以此案件为素材的大量书籍,许多著述都反映了在出版的那段时期内人们的观点。比如,20世纪70年代时,一些女权主义作者为莉齐·博登大肆呼吁,称她那个时代陈旧的性别歧视观念的牺牲者。而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些作者,如历史学家玛西娅·R.卡莱尔,则建立了她自己的独特理论,她认为,在这件案子后面,可能隐藏着这个家族中血亲乱伦的丑闻,当儿时被虐的记忆恢复时,悲剧也就发生了。
  这件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博登谜案,错综复杂,真假难辨,斧光烛影,迷雾重重。莉齐·博登究竟是清白的还是有罪的,亦已成了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
其他文献
周末行走在北京的西单或新街口,时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孩子擦身而过,他们十七八岁,二十出头,有的也可能更小。他们化了有点奇怪的妆,梳有点奇怪的头,穿的衣服看上去也是有点怪的。你停下脚步回头,有些困惑地凝望他们。而那些年轻的孩子们,他们这样快乐而又自然而然,没有一丝一毫做作、摆酷甚至炫耀的模样。  这些孩子们的身影更多的还是出现在校园里,电影院,各场游戏动漫画展。街头与众不同的装束对他们而言只是简化了的版
期刊
“银座”终究是傍着“憩港”这样的顶尖楼盘开的发型屋,弥漫在房间里的香水味、冷烫精味,都不是特廉价特刺鼻的那种。进得屋来,耳朵跟鼻子是一样的受用,略远处飘着小野丽莎红豆冰一样的歌声,略近处时不时响起几个发型师把焦躁掩饰得恰到好处的吆喝:“小莲——拿十个发卷来,哎呀,要那种细的,又不是卷大波浪……”  小莲是“银座”新收的小学徒,来了不过半年光景。这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儿显然还没发育好,瘦干干的骨架,刚来
期刊
从瑞典的马尔默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只需1个小时的火车,当火车穿越著名的朗厄里尼海底隧道里,同车的朋友开始议论丹麦美丽的琥珀,而我却想起了安徒生。  火车穿过朗厄里尼海底隧道便驶达了哥本哈根,走出哥本哈根火车站过一条马路,便立刻告别车水马龙的喧闹而情不自禁并且身不由己的坠落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或者说是安徒生的世界。  这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条运河,运河上樯桅林立帆影摇逸。而堤岸上则是数不清的人流在踊动,
期刊
这是本六十多年前上海滩上的银行印鉴样本,虽然经历了岁月的销蚀,但依然焕发出当年的精致来。硬封布面是高贵的紫罗兰色,上面有行烫金的中、英文字:浙江兴业银行印鉴样本。就在这一排中文里,也有字体的变化;银行的名称是隶书,“印鉴样本”为楷体。  《浙江兴业银行印鉴样本》汇总了该行上海总行有签字权职员留档的印鉴以及中英文签名。印鉴是篆刻的印章,中文签名用的是毛笔,英文则是钢笔。它分送下属各支行机构备案,供平
期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最后一批私人信件今年7月中旬向公众公开了。这些信一直由他的继女马戈特·爱因斯坦保管着,她要求等她去世20年后才能向外公开。其中有些信已发表于普林斯顿大学学报,收编于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爱因斯坦论文研究项目推出的第十卷。它们是一个惊人的新发现。“爱因斯坦的私人通信否定了他是一个以牺牲人际交往为代价、孤僻冷漠埋头工作的人这种过于简单的看法。”总编辑戴安那·柯莫斯·布厄德说。从1915年4
期刊
俄罗斯低温冷冻技术探索生命再生    一疾病患者瓦莱里尔·普雷德听说莫斯科郊外有一家冷葬公司,可以帮助死人复活,她立即来到莫斯科郊外的这家公司    她找到公司负责人后声称,有了这样的公司,她不再怕死亡。由于疾病缠身,她死期已近。她要不惜一切,获得这种服务。等国家投资研究人体再生的项目时,她一定会成为俄罗斯国家计划项目的实验首选。为此,她已不再接受治疗,而是不惜一切筹集资金,她声称,即使乞讨、借钱
期刊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城市风景。过去,被上海人称为“新客站”的火车站附近聚集了面积最广的一片棚户区“两湾一宅”。而解放后被当作忆苦思甜教育基地的著名棚户区“番瓜弄”也坐落在那个区域。我的外婆曾长期居住在邻近新客站的长安西路,窄窄的弄堂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这一带每个过街楼后面都隐藏着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小弄堂。每个弄堂里又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黑灰色、阁楼上开了老虎窗的民房。  这一片棚户区发起于上世纪20年代
期刊
如果说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我说一百个地球村民就有一百种对“幸福”的不同理解。有幸出访俄罗斯,我对“幸福”一词感触多多。  俄罗斯,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巨变”、“新生超级大国”、“沙皇”、“红场”、“列宁墓”、“克林姆林宫”……这些词汇,在我脑海里不停地浮现。尽管走过了许多国家,俄罗斯之行却仍让我有一种别样的心情,有一些说不出的期待隐隐约约浮沉在心间。好像是
期刊
“无耻的丈夫杀死了她心中的白马王子”    法国著名音乐人让·米歇尔·雅尔的“出轨”使其妻子、著名影星伊莎贝尔·阿佳妮万分痛苦。去年夏初,阿佳妮奋起而战,借助媒体,雅尔和他的“新欢”影星安娜·帕里约成了法国媒体去年夏天最不惜笔墨的热门话题。最令阿佳妮不能容忍的是,雅尔曾经一度对她的谎话连篇。  在众多采访中,阿佳妮谈到了自己,谈到了她视为神圣的爱情观。阿佳妮丝毫不掩饰,她是个感情至上的女性。至今她
期刊
“上帝给了女性一张脸,女性自己又打造了一张脸”。这句话打趣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对脸的过分关注是保养过度的另一个潜在因素。我们的皮肤并不缺少保养,而是面临新问题——过度保养。化妆品公司推出一大堆水、乳、露、霜、膜,鼓吹它们的不同功效,并激励你抹上一层又一层,你的皮肤是否经受得住这般“轮番上阵”?  保养过度四大征兆  1、非生理周期皮肤突然出现脂肪粒或是痘痘。  原因:乳霜质护肤品使用过多,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