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问答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请您谈谈什么是“纯粹审美主体”?
  答:“纯粹审美主体”这个概念,是鉴于迄今美学界对“审美主体”概念的混用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与没有现实的审美能力的“非审美主体”相对的具有现实的审美能力的主体。换言之,这个概念与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同义。
  众所周知,迄今,美学界几乎无不是把人——主体,直接地等同于“审美主体”,——这正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荒谬的美学观念的根源。“纯粹审美主体”概念的提出,是对美学界任意地、不严谨地使用审美主体概念的一个拨乱反正。
  纯粹审美主体概念的提出,直接地把康德美学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给科学化、明晰化了,把康德美学“为审美主体立法”的思想给挖掘出来了:一、被功利心,利害心即贪婪与恐惧牢牢控制的主体,不是审美主体;二、从一般概念的普遍性出发,通过逻辑的理性推理,而不是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感受出发做出所谓“审美判断”的主体,不是审美主体;三、有企图、有目的,即“有心栽花”的主体,不是审美主体;四、那些不能扬弃概念的逻辑性而建立在生命“共通感”基础上而做出审美判断的主体,不是审美主体。如是,则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纯粹审美主体——就一目了然了。在诸纯粹审美主体那里,“有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问:最后请您谈谈什么样的人才是审美的人?
  答:一言以蔽之,身心合一的人才是审美的人。
  身心合一:人在生理青春期到来之前——个体0-14或1 6岁(据《黄帝内经》天癸理论)的婴儿、幼儿、童年阶段,理论上说,是“身心合一”的。这就是个体审美、感受美的“史前史”阶段。此时,个体的审美、感受美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现实中,由于家庭和教育等原因,这个个体审美、感受美的史前史阶段或多或少是被破坏了的)。也就是说,人天生地都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都是“审美主体”。
  身心分裂:從14或1 6岁开始,个体进入生理青春期,即进入《圣经》所说的“原罪”阶段,必受制于斯芬克斯女妖的魔法——诱惑与恐吓,从而进入身心分裂,即不和谐、不平衡阶段。此时个体的心——精神,是不成熟的,没有长大的,处于“假性”的“类精神青春期”状态,它受到长大的身——有生育能力的身——的需要(食、色)的控制,即心“役于身”、“役于物”(庄子),即眼睛被利益、利害、功利观念蒙蔽而贪嗔痴慢疑、颠倒梦想,陷入“无明”“知障”之中,是为“身先于心”。——凡是走不出这个怪圈的人,都是丧失了审美能力的人,即“非审美主体”。
  有限的——身心合一:在生理青春期区间内,个体从斯芬克斯的魔法中挣脱出来,心长大了——进入“精神青春期”,即眼睛明亮了——所谓的“开悟”(理悟)了(孔子“四十而不惑”)。此时,因身心达到了同一的水平——都长大了,故,可以说是“身心合一”了。但是,由于此时的身心合一是在“青春期”区间内,因此,心——精神,必须担负起“生育”(创造)的使命,故,身体必须好好地配合心的精神创造。此时,心的创造,就是一个“诚意”“正心”而“身修”,亦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因为在这个阶段,精神创造是人的第一需要,故个体的审美能力处于进一步的积聚之中。此时的个体,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有审美、感受美的可能。换言之,这个阶段,主体的审美是有限的。这个过程一旦完成,纸上得来的“理悟”即转化为真修实证的“证悟”,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的“身心合一”就到来了,主体也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纯粹审美主体。
  绝对的——身心合一:如果从生理更年期(女49岁男56岁,具体要因人而异)开始,人的身心俱已彻底地自我实现出来(肉体和精神儿孙满堂),那么,主体就进入了绝对的、无限的“身心合一”阶段。此时的身心合一,与天人合一无二。这个阶段的人,就是佛、圣人、真人、至人、神人,他们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极乐世界”或“天国”里。此时的人,无疑是理想的、纯粹的审美主体。
  ——前述四个人生发展阶段,基本上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相吻合:第一个“身心合一”阶段,是“自然境界”;第二个“身心分裂”阶段,是“功利境界”;第三个有限的“身心合一”阶段,是“道德境界”;第四个绝对的、无限的“身心合一”阶段,是“天地境界”。
其他文献
唐秀玲,1956年生于山东淄博。198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走上绘画这条路,实属无奈。  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明媚的春光中度过的。6岁上学,9岁跳级,刚到10岁便已升人6年级。一帆风顺的我曾有过许多美丽的梦想:一年级时,我曾十分景仰我的语文老师,
期刊
戴武春风化雨纸本  释文:春风化雨。戴武。  钤印:戴武印章(白)  戴武,1961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出版有《戴武书法集》《戴武篆刻集》等。  印宗秦汉的思想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篆刻艺术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篆刻家们的个人风格也多是从秦汉印式中衍生出来的。  篆刻临摹是一个艺术再现“印章原型”的过程。学习者
期刊
范振海  1969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滁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印社社员。  范振海曾在海上武警某部服役,先受钱君匋影响,再向韩天衡请益,因稻梁谋,步履遍及南北,求学之路遥遥。而其篆刻作品,亦在重大展赛上表现突出。  范振海将书法学习的重心放在汉简上。1990年代初,他受钱君匋影响最大,初师其迹,再经老先生点拨上溯源头。2006年,范振
期刊
云南以其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丰富的人文奇景以及多样化的南国生灵成为祖国南陲的一颗明珠。形态万千的云山秀水、异彩纷呈的风物民情不仅吸引着海内外优秀的艺术家们前来采风体验,也为云南本土的艺术家们提供着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独特的审美体验,袁晓岑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林泉烟霞之启蒙  1915年,袁晓岑出生在贵州省普定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独家村。其父袁树功支撑的小家也有房屋数间、薄田数亩,一家人自耕自食
期刊
方志恩,1947年生,浙江临安人。曾任临安市文联副主席、临安市书协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方志恩书法艺术》《方志恩花鸟画集》《方志恩书法·佛心禅语》《方志恩国画·兰竹清音》等。  书法和中国画在用笔上都有一个共同要求:“沉着痛快”。所谓沉着,即下笔不浮,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刻人纸中也;所谓痛快,即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沉着痛快视书体和画种及部位之不同各有区别,
期刊
道熙先生书画俱佳,足可以与20世纪名家争雄!  ——黄君寔  道熙先生的画清刚爽健、格高韵足。其神淡而气藏,皆生意隐显,意态超越。倘使居于北京,则声誉早隆也!(陈传席)  妙造真影,神采焕然。  ——李行百  画有灵秀一派、有淳厚一派,李道熙先生是灵秀一派,他的画浑厚、简练、空灵,很有特色、很精彩。在全国,乃至在近现代来说,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当中,这个老画家很了不起!  ——孙克  李公道
期刊
郑文光诗选(十首)  清明至河西郭村访刘乃林文友十首  又到仙源里,巷深闻犬鸡。田园仍此地,草木发河西。村史犹能说,蘅门自品题。羽人何处觅?碧玉上天梯。  幽宅临河起,西园好草亭。屋头开杏赤,木末见山青。有饭延无俗,无文不有灵。乃林诚我友,诗为赋云停。  鹿门期又是,行乐友朋庄。答客啾啾子,庖厨小小娘。风花来故国,天地入归航。今日多灵悟,诗人有别肠。  小说求同异,奇文赏共偕。香花飘弈案,大木傍书
期刊
詹安泰(1902-1967),字祝南,号无庵,广东饶平人。古典文学家、书法家。先后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1938年,由陈中凡教授推荐,以名士身份,被中山大学破格聘为中文系教授。在中山大学执教近30年,历任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詹安泰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尤以词学研究和词创作享誉学界。在词学研究方面,著有《宋词散论》《詹安泰词学论稿》,诗词集有《无庵词
期刊
潘缨,1962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出版有《潘缨画集》《艺术之维——潘缨》《潘缨重彩画技法》《潘缨没骨画技法》等。  从潘缨早期的水墨风情到后来的抽象结构,两者虽然在视觉关系与情调趣味上有很大差别,但实际上仍
期刊
“何画柳题”:载体与观念  21世纪以来,随着艺术市场对民国书法作品的挖掘,以及民间藏家依据文史爱好,对民国文人信札的追捧,使得不少民国书写文献和原迹浮出水面,获得更多关注。南社書家被视为民国书坛的代表,在南社研究者及书法界中均受到关注。但对于“南社盟主”柳亚子的艺术观与书法的研究,还未有更多的探讨。  柳亚子自言其字向来糟糕,“冲锋一般”,是“恶书劣字”,其实并不然。柳亚子书法的代表作有《东都谒
期刊